一种高频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9737发布日期:2023-01-14 05:5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频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频切开刀。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组织活检、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对消化道出血、狭窄、息肉切除及消化道早癌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操作步骤为:标记、切开、黏膜下剥离。在手术过程中点状电极可快速打点做标记以及切开黏膜,但是在进行切割时,需要在电极头端设置绝缘的陶瓷电极头进行绝缘,从而精确操作,防止剥离黏膜层时切割到不必要的部位,造成穿孔和出血。标记和切割时的需求不同,有些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的内镜分别进行操作,先标记后再更换另一种切割器械进行切割。在术中器械更换过程的时间比较长,增加手术时间及可能出现内窥镜钳道被划伤的风险。这一过程不仅大大的增加了手术时间,给患者带来更长时间的痛苦及因手术中多器械的使用而增加的治疗费用,也会增加手术风险。
3.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频切开刀,具有多个电极且可以分别控制,可以分别进行标记和切割,不需要更换器械,避免上述的缺点。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频切开刀,所述高频切开刀包括第一手柄部、第二手柄部、线缆、包覆于所述线缆外部的外管以及位于所述线缆端部的操作部,所述第一手柄部和第二手柄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外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柄部相连接,所述操作部能够容纳于所述外管内;所述第一手柄部包括第一手柄、拉环和电极插头,所述拉环与所述第一手柄滑动连接,所述电极插头设于所述拉环内;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第二手柄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极插头和所述操作部相连接;所述操作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一绝缘头,所述第一电极套设于所述第二电极外部,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第一绝缘头内穿过,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绝缘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手柄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电极伸缩,从而使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第一绝缘头内露出或缩回;所述第二手柄部能够带动所述外管伸缩,从而使所述第一电极从所述外管内露出或缩回。
6.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管体与第一头部,所述第一管体沿所述线缆的轴向设置,且内部中空;所述第一头部沿所述线缆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一头部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侧部;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管体和第二头部,所述第二管体沿所述线缆的轴向设置,
所述第二头部沿所述线缆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二头部设于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绝缘头内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管体插入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一绝缘头的侧壁相抵;所述第二电极穿过所述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头部的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一头部的外径。
7.其中,所述操作部还包括连接件和第二绝缘头,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线缆和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绝缘头设于所述外管内,且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8.其中,所述第一手柄在轴向上设有滑动槽,所述拉环安装于所述滑动槽内;所述拉环设有电极插头槽,所述电极插头容纳于所述电极插头槽内;所述线缆插入所述电极插头槽内,与所述电极插头固定连接。
9.其中,所述第二手柄部包括第二手柄、连接扣、旋转端子、弹簧固定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连接扣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手柄外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手柄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端子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手柄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所述弹簧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手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弹簧固定件上;所述第二手柄中空,与所述旋转端子相对的一端设有凸出的壳体,所述壳体端部形成倾斜面,侧壁上开设有定向槽;所述连接扣的内壁上沿所述连接扣轴向延伸设有定向柱,所述定向柱插入所述定向槽内;所述旋转端子包括插入部和抵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第二手柄内,所述抵接部的内部中空,所述第一弹性件容纳于所述抵接部内,所述抵接部凸出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壁形成斜面,所述外壁上开设有槽体;当所述第二手柄朝向所述第一弹性件方向运动时,所述倾斜面对所述斜面施加力,所述旋转端子受力旋转,所述定向柱从所述槽体内脱离,所述定向柱的下端与所述斜面抵接,所述第二手柄向所述第一弹性件方向运动一端距离,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当继续按压所述第二手柄时,所述倾斜面对所述斜面施加力,所述旋转端子受力旋转,所述定向柱的下端与所述斜面脱离,进入所述槽体内,所述第一弹性件释放弹力,推动所述第二手柄复位。
10.其中,所述连接扣的端部还设有台阶面,所述第二手柄部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手柄的外表面与所述连接扣的内表面之间,且一端与所述台阶面相抵接;当所述第二手柄向所述第一弹性件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拉伸,当继续按压所述第二手柄时,所述第二弹性件释放弹力,拉动所述第二手柄复位。
11.其中,所述线缆为钢绳。
12.其中,所述外管包括包覆于所述线缆外部的包塑弹簧管、套设于所述包塑弹簧管外的外鞘管以及包覆于所述外鞘管外部的鞘管护套。
13.其中,所述高频切开刀还包括端帽,所述鞘管护套和所述外鞘管的端部从一侧伸入所述端帽内,所述第二手柄插入所述端帽的另一侧,从而使所述鞘管护套与所述端帽的内壁相抵,所述鞘管护套和所述外鞘管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端帽内。
14.其中,所述第二手柄部还包括鞘管连接头,所述鞘管连接头设于所述第二手柄内;所述第二手柄前端形成插头,所述插头插入所述鞘管护套内,且与所述鞘管护套的内壁过
盈配合;所述外鞘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鞘管连接头内。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高频切开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具有多个电极且可以分别控制,使用不同的电极分别进行标记和切割,避免在手术中更换器械,减少了手术时间以及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16.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发明高频切开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高频切开刀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部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中b部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第二手柄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6是第二手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第二手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连接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旋转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旋转端子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操作部的初始状态示意图;图12是第二电极伸出时的示意图;图13是第二电极缩回第一电极露出时的示意图;图14是第二手柄部的初始位置示意图;图15是按压第二手柄后的位置示意图;图16是第二手柄位于限位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高频切开刀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高频切开刀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9是图18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
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0.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1.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高频切开刀的示意图,高频切开刀包括第一手柄部100、第二手柄部200、线缆300、包覆于线缆300外部的外管400以及位于线缆300端部的操作部500,第一手柄部100和第二手柄部200可拆卸式连接,外管400的一端与第二手柄部200相连接,操作部500能够容纳于外管400内。第一手柄部100和第二手柄部200用于操控操作部500,线缆300用于传递电流,外管400用于隔绝线缆300,操作部500用于进行手术操作,例如对病灶进行标记和切割。
22.请参考图2,图2为高频切开刀的剖视图,第一手柄部100包括第一手柄1、拉环2和电极插头3,拉环2与第一手柄1滑动连接,电极插头3设于拉环2内。第一手柄1用于使用者操作时手握,拉环2用于通过线缆300带动操作部500运动,从而使操作部500进入工作或非工作状态,以及切换不同的工作状态。电极插头3用于为高频切开刀提供电源,使操作部500带有电流,对人体病灶进行切割。
23.线缆300穿过第二手柄部200,且线缆300的两端分别与电极插头3和操作部500相连接。线缆300具有传输电流以及传递拉力至操作部500的作用,由于电极插头3固定于拉环2内,拉环2沿第一手柄1滑动时,带动电极插头3运动,电极插头3又带动线缆300和位于线缆300端部的操作部500运动,使操作部500切换工作状态。
24.操作部500包括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5和第一绝缘头6,第一电极4套设于第二电极5外部,第二电极5从第一绝缘头6内穿过,第二电极5的一端与第一绝缘头6固定连接。第一手柄部100能够带动第二电极5伸缩,从而使第二电极5从第一绝缘头6内露出或缩回;第二手柄部200能够带动外管400伸缩,从而使第一电极4从外管400内露出或缩回。本实施例中的操作部500设置两个电极,分别用于标记和切割,同时具备两种功能,避免在手术中更换器械。第一绝缘头6为绝缘材质制成,例如陶瓷材质,用于使用第一电极4时进行绝缘。具体的,请参阅图11至图1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4用于切割,第二电极5用于打点标记。当需要进行标记时,第一手柄部100带动第二电极5从第一绝缘头6内伸出,利用端部进行打点,可以较精确的标记出需切割的病灶,与健康部位区分开,标记完毕后,第一手柄部100带动第二电极5缩回至第一绝缘头6内,避免在切割时操作不当造成事故。当需要进行切割时,第二手柄部200带动外管400缩回,第一电极4和第一绝缘头6从外管400端部露出,第一绝缘头6此时位于第一电极4的端部,第二电极5缩回至第一绝缘头6内,可以利用第一电极4的侧部对病灶进行切割,由于有前端的第一绝缘头6进行绝缘,在切割已标记的病灶时,可以较大程度避免误操作对病人造成伤害。切割完毕后,第二手柄部200带动外管400伸出,将第一电极4容纳于外管400内。
25.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中的高频切开刀同时具有打点标记和切割功能,标记和切割时交替使用不同的电极进行操作,避免在手术中更换器械,减少了手术时间以及手术
风险。
26.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4包括第一管体41与第一头部42,第一管体41沿线缆300的轴向设置,且内部中空,便于第二电极5从中穿过。第一头部42沿线缆300的径向设置,与第一管体41相垂直,第一头部42设于第一管体41的侧部。
27.第二电极5包括第二管体51和第二头部52,第二管体51沿线缆300的轴向设置,第二头部52沿线缆300的径向设置,第二头部52与第二管体51相垂直,第二头部52设于第二管体51的一端。
28.第一头部42和第二头部52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梯形状、半圆球状或平板状,为便于实现第一电极4和第二电极5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头部42的形状设置为平板状,便于与第一绝缘头6相贴合进行固定。将第二头部52的形状设置为半圆球状,在使用第二电极5进行打点标记时,便于利用第二头部52端部较小的体积与人体接触,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确。
29.第一绝缘头6内设有通孔61,第一管体41的前端插入通孔61内,第一头部42与第一绝缘头6的侧壁相抵,第一电极4可以与第一绝缘头6之间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第二电极5从通孔61和第一电极4内穿过,通孔61的直径大于第二头部52的外径,且小于第一头部42的外径,从而使第二电极5可以收缩至第一绝缘头6内。
30.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和第二电极5分别独立设置,且分别通过第二手柄部200和第一手柄部100进行控制。当推动第一手柄部100时,带动线缆300运动,使固定于线缆300一端的第二电极5从第一绝缘头6内伸出,拉动第一手柄部100时,第二电极5缩回至第一绝缘头6内。第二手柄部200通过带动外管400伸缩,使外管400与位于外管400内的第一电极4形成相对运动,第一电极4从外管400内露出或缩回。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满足进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时不同的使用需求。
31.本实施例中的操作部500还包括连接件7和第二绝缘头8,连接件7的两端分别连接线缆300和第二电极5,第二绝缘头8设于外管400内,且与连接件7固定连接。连接件7也设于外管400内,与第二绝缘头8之间焊接。第二绝缘头8为绝缘材质制成,例如陶瓷,用于隔绝第二电极5,避免从外管400漏电。连接件7用于连接第二电极5和线缆300,从而通过线缆300带动第二电极5运动。
32.请参阅图5,图5是第二手柄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手柄1在轴向上设有滑动槽11,拉环2安装于滑动槽11内。拉环2设有电极插头槽21,电极插头3容纳于电极插头槽21内。线缆300插入电极插头槽21内,与电极插头3固定连接,从而使拉环2滑动时,可以带动线缆300以及第二电极5伸缩,同时电极插头3也通过线缆300向第二电极5传递电流。
33.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手柄部200包括第二手柄9、连接扣10、旋转端子12、弹簧固定件13和第一弹性件14,连接扣10的一端套设于第二手柄9外部,另一端与第一手柄1固定连接;旋转端子12的一端插入第二手柄9内,另一端与第一弹性件14抵接;弹簧固定件13与第一手柄1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14套设于弹簧固定件13上。第二手柄部200的作用为带动外管400与第一电极4形成相对运动。
34.具体的,第二手柄9中空,与旋转端子12相对的一端设有凸出的壳体91,壳体91端部形成倾斜面92,侧壁上开设有定向槽93,请参阅图6和图7。连接扣10的内壁上沿连接扣10
轴向延伸设有定向柱101,请参阅图8,定向柱101插入定向槽93内。请参阅图9和图10,旋转端子12包括插入部121和抵接部122,插入部121插入第二手柄9内,抵接部122的内部中空,第一弹性件14容纳于抵接部122内,抵接部122凸出于插入部121的外壁形成斜面123,抵接部122的外壁上开设有槽体124。
35.为便于理解,将第二手柄9靠近第一手柄1的运动方向作为右方向,第二手柄9远离第一手柄1的运动方向作为左方向。请参阅图14至图16,初始状态为定向柱101处于定向槽93和槽体124内,当第二手柄9向右运动时,倾斜面92对斜面123施加力,旋转端子12受力同时向右运动且旋转,定向柱101从槽体124内脱离,定向柱101的下端与斜面123的突出部相抵接,第二手柄9位置被限定,此时第二手柄9相比初始状态向右运动了一端距离,第一弹性件14被压缩。当再次按压第二手柄9时,倾斜面92对斜面123施加力,旋转端子12受力同时向右运动且旋转,定向柱101的下端越过突出部,与斜面123脱离,向右进入槽体124内,此时第一弹性件14释放弹力,推动第二手柄9向左运动复位。在第二手柄9左右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手柄9与外管400相连,因此带动外管400伸缩,使第一电极4从外管400内露出或缩回。
36.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扣10的端部还设有台阶面102,第二手柄部2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5,第二弹性件15设于第二手柄9的外表面与连接扣10的内表面之间,且一端与台阶面102相抵接。当第二手柄9向右方向运动时,第二弹性件15拉伸,当第二次按压第二手柄9时,第二弹性件15释放弹力,与第一弹性件14共同作用,将第二手柄9向左方向回弹至原位。
37.优选的,第一弹性件14和第二弹性件15均为弹簧。
38.本实施例中的线缆300为钢绳,由于线缆300需要具备传输电流以及传递拉力的双重作用,因此需要具有导电性和一定的刚性,因此本技术中选择钢绳作为线缆300。
39.本实施例中的外管400包括包覆于线缆300外部的包塑弹簧管16、套设于包塑弹簧管16外的外鞘管17以及包覆于外鞘管17外部的鞘管护套18。包塑弹簧管16的端部固定于弹簧固定件13内,用于对线缆300外部进行绝缘防止漏电,外鞘管17用于保护内部的包塑弹簧管16和线缆300,鞘管护套18具有一定的刚性和硬度,用于防止高频切开刀内的包塑弹簧管16、外鞘管17和线缆300过度弯折,不利于使用过程中调节操作部500的方向。鞘管护套18的长度小于包塑弹簧管16和外鞘管17的长度,只在第二手柄部200延伸出一段,避免影响内部管的弯折。
40.外管400与第二手柄部200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其中一实施例中的高频切开刀还包括端帽19,请参阅图2,端帽19内部中空,一端形成开口状,鞘管护套18和外鞘管17的端部从一侧伸入端帽19内,第二手柄9从端帽19的另一侧插入,对鞘管护套18和外鞘管17形成挤压,从而使鞘管护套18与端帽19的内壁相抵,将鞘管护套18和外鞘管17的端部固定于端帽19内。
41.在高频切开刀第二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和图19,第二手柄部200内还包括鞘管连接头20,鞘管连接头20安装于第二手柄9内。第二手柄9前端形成插头94,插头94插入鞘管护套18内,且与鞘管护套18的内壁过盈配合,从而使第二手柄9与鞘管护套18之间固定连接。当然,将第二手柄9与鞘管护套18进行粘接或焊接也是可行的。外鞘管17的一端固定于鞘管连接头20内,将外鞘管17与第二手柄9相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相比第一实施例取消了端帽19和第二弹性件15,使用鞘管连接头20进行固定,由于鞘管连接头20设于第二手柄9内,第二手柄9内没有空间容纳第二弹性件15,因此第二弹性件15在本实施例中取消。
42.使用本发明的高频切开刀,具有多个电极且可以分别控制,使用不同的电极分别进行标记和切割,避免在手术中更换器械,减少了手术时间以及手术风险。
43.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