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神经外科用后颅撑开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05564发布日期:2021-11-06 05:5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神经外科用后颅撑开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积水引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疗神经外科用后颅撑开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外科学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机构,如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和某些遗传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疾病,神经外科是主治由于外伤导致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的疾病,例如脑出血出血量危及生命,车祸致脑部外伤,或脑部有肿瘤压迫需手术治疗等。在医疗神经外科中,引流装置主要用于将后颅等人体内的积水引出,引流管一端连接负压装置,另一端伸入体内,通过负压的方式将体内积水吸出。
3.引流装置用到的引流管一般为软管,当积水所在的体内深度较深时不易将引流管送入。


技术实现要素:

4.(一)发明目的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医疗神经外科用后颅撑开引流装置。
5.(二)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疗神经外科用后颅撑开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还包括撑筒,所述撑筒的一端一体固连有顶圆,所述顶圆的内圈开设有能供引流管的端部活动贯穿的穿孔,且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贯穿穿孔后固定连接有密封端片,位于穿孔内的所述引流管的端部外周面分设有环形卡槽,所述顶圆的内部且位于穿孔的一侧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嵌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能卡住环形卡槽的弧形卡片。
6.优选的,所述活动块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中段固定串接有多个套环,所述撑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能与对应位置的套环活动贯穿的导向轴。
7.优选的,所述导向轴的外周面套设有弹簧,且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撑筒的内壁以及套环的端部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导向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直径略大于套环内径的放脱块。
9.优选的,所述撑筒还包括上下拼合卡接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且所述第一半筒的两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t形卡块,所述第二半筒的两顶部均开设有能与t形卡块滑动卡合连接的t形卡槽。
10.优选的,所述t形卡槽的两端同时贯穿撑筒的前后端面。
11.优选的,所述撑筒的前端外周面通过螺纹部螺纹旋合套接有螺套。
12.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通过撑筒的设计,便于将引
流管的端部送入人体的积水处,且在送入时可以通过顶圆撑开人体内开出的肉体引流通道,以便于将软管送入,且不会刮伤肉体;通过环形卡槽和弧形卡片等结构的设计,便于在送入时将引流管与撑筒连接固定,通过连接杆等结构的设计,便于在抽出时将引流管和撑筒分离;通过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的设计,便于撑筒在引流管上的拆装。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医疗神经外科用后颅撑开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引流管和撑筒的正视向连接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撑筒的侧视向结构示意图。
14.图中:1引流管、2撑筒、21第一半筒、22第二半筒、23顶圆、3螺纹部、4螺套、5穿孔、6密封端片、7环形卡槽、8空腔、9活动块、10弧形卡片、11连接杆、12套环、13导向轴、14弹簧、15放脱块、16t形卡块、17t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6.如图1

3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医疗神经外科用后颅撑开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还包括撑筒2,撑筒2的一端一体固连有顶圆23,顶圆23的内圈开设有能供引流管1的端部活动贯穿的穿孔5,且引流管1的一端贯穿穿孔5后固定连接有密封端片6,位于穿孔5内的引流管1的端部外周面分设有环形卡槽7,顶圆23的内部且位于穿孔5的一侧开设有空腔8,空腔8的内部嵌接有活动块9,活动块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能卡住环形卡槽7的弧形卡片10。
17.活动块9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中段固定串接有多个套环12,撑筒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能与对应位置的套环12活动贯穿的导向轴13。
18.导向轴13的外周面套设有弹簧14,且弹簧1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撑筒2的内壁以及套环12的端部固定连接,便于通过弹性推力使弧形卡片10和环形卡槽7卡合限位。
19.导向轴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直径略大于套环12内径的放脱块15,放置套环12从导向轴13的顶端脱出。
20.撑筒2还包括上下拼合卡接的第一半筒21和第二半筒22,且第一半筒21的两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t形卡块16,第二半筒22的两顶部均开设有能与t形卡块16滑动卡合连接的t形卡槽17。
21.t形卡槽17的两端同时贯穿撑筒2的前后端面,以便将t形卡块16水平滑入t形卡槽17内。
22.撑筒2的前端外周面通过螺纹部3螺纹旋合套接有螺套4。
23.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先将撑筒2安装到引流管1上,随后握住撑筒2的一端以将撑筒2的另一端连同引流管1的端部由创口处送入人体内部积水处,随后再向外抽出撑筒2将引流管1留在体内,然后外部负压装置即可将积水由引流管1吸出;具体的,先将螺套4套到引流管1上,由于螺套4的内径远大于引流管1的直径,因此很容易即可将螺套4套到引流管1上;
随后将引流管1放到第一半筒21上,使引流管1的一端卡在穿孔5内,密封端片6与顶圆23的端面贴合,此时弧形卡片10正好可以卡在环形卡槽7内,然后将第一半筒21底部的t形卡块16水平滑入第二半筒22顶部的t形卡槽17内以组合成撑筒2,随后将螺套4通过与螺纹部3之间的螺纹旋合连接固定在撑筒2的端部,以对第一半筒21和第二半筒22之间的连接进行限位,此时即完成引流管1和撑筒2之间的连接;然后握住有螺套4的撑筒2的一端,将撑筒2的另一端连同引流管1的端部一起由创口处送入人体内部积水处,随后再向外抽出撑筒2将引流管1留在体内,然后外部负压装置即可将积水由引流管1吸出,抽出时,先向下按压连接杆11,连接杆11通过活动块9带动弧形卡片10从环形卡槽7内脱出后收进空腔8内,此时撑筒2无法对引流管1进行卡合限位,因此在往外抽出撑筒2时不会将引流管1一并带出;引流结束后直接将引流管1从体内抽出,随后再逆向上述操作后使引流管1和撑筒2分离,将撑筒2进行清洗消毒后可与新的引流管相结合以二次利用。
2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
ꢀ“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