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管癌用的营养液输送装置

文档序号:27266401发布日期:2021-11-06 01:2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管癌用的营养液输送装置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食管癌用的营养液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食管癌患者无法正常通过食管进食,需要进行肠内喂养营养液,因此就需要将胃肠营养液通过胃肠管输送至患者的胃或肠内,以保证患者能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
3.现有技术中大都采用输液管或者注射器加压进行肠内营养液的输送,由于人工肠内喂养操作时间长,营养液冷却以后刺激患者的肠道,容易引起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并发症,而现有的输送装置只是在输液管的某一小段上设置一个加热器,因输液管的长度较长,存在加热效果不佳、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且同时无法对营养液的实际温度进行有效控制,若加热温度过高,不但会对引起营养液失效,还会对肠道内各种酶活性造成影响。
4.中国专利cn201410195799.4公开了一种临床用肠内营养温控装置及方法,通过加热袋和加热管分别对营养液袋和输液管内的营养液进行加热,并通过第一、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对袋内和管内的营养液进行测温,再由自动温控器根据测得实际温度分别对加热袋和加热管进行控温,使得袋内营养液温度始终保持在22~24℃,避免营养液变质,并使流经入鼻处的营养液温度达到39℃,从而使肠内营养液在保证营养成分不破坏的情况下,进入患者鼻内的温度始终处于临床需求的温度,使患者治疗时舒适,减少不良反应,促进患者肠内营养液的吸收。
5.该温控装置通过加热带和加热管对营养液带和输液管进行恒温加热,但输液管的长度较长,而加热管的温度从一端到另一端恒定不变,这使得用以维持温控装置的功率较大,且前期需要对加热带和加热管进行预热,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食管癌用的营养液输送装置,其通过内腔温度沿长度方向逐渐升高的加热套管解决了现有加热管预热时间长、功耗高的问题。
7.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8.一种食管癌用的营养液输送装置,包括胃肠管、输液管、营养液给料机构、加热管套和温度传感器,,所述输液管包括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胃肠管和出液端连通,所述进液端与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的输液口连通,所述加热管套套设在所述输液管上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加热管套内腔自所述进液端朝向所述出液端的温度逐渐增大,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设置在所述加热管套内腔,且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出液端的外侧。
9.优选地,所述加热管套包括柔性内管和电热丝,所述柔性内管套设在所述输液管上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电热丝螺旋绕设在柔性内管的外圆周面上,且螺旋绕设的电热丝的螺距自所述进液端向其所述出液端逐渐减小。
10.优选地,所述加热管套还包括柔性外管,柔性外管套设在柔性内管的圆周面上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电热丝位于所述柔性内管的外圆周面和所述柔性外管的内圆周面之间。
11.优选地,所述柔性外管具有隔温特性。
12.优选地,所述加热管套还包括电连接座和电连接头,所述加热管套同轴设置在营养液给料机构的输液口的外端,且电连接座的外圆周面上同轴设置有第一导电圈,且所述电连接座的外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二导电圈;所述电连接头同轴设置在所述柔性内管的一端,所述电连接头的内圆周面上同轴设置有第一电极圈,所述电连接头的内端同轴设置有第二电极圈,所述第一电极圈和第二电极圈分别与所述电热丝的两端电连接,所述电连接头同轴拧接在所述电连接座上时,所述第一电极圈与所述第一导电圈点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圈与所述第二导电圈电连接。
13.优选地,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包括机壳、蠕动泵和存液桶,
14.所述机壳内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安置板;
15.所述蠕动泵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且蠕动泵的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输液管连通;
16.所述存液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安置板的顶部,且存液桶的底端同轴设置有出液管,且所述出液管通过另一管路与所述蠕动泵的输入口连通。
17.优选地,营养液给料机构还包括排气阀,所述排气阀设置在所述蠕动泵与存液桶的连通管路上,且排气阀与连通管路连通。
18.优选地,所述存液桶的内壁还沿周向均布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凸条;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还包括固定筒、转动筒、转动接头、伺服电机和同步带,
19.所述固定筒固定设置在安置板上,且其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20.所述转动筒同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筒中,所述出液管与所述转动筒的顶端同轴拧接;
21.所述转动接头的转动端与所述固定筒的底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筒的固定端通过管路与所述蠕动泵的输入口连通;
22.所述伺服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安置板上,且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同步带与所述转动筒同步传动连接。
23.优选地,所述转动筒的圆周面上还同轴设置有用于抵接出液管底端的限位圈。
24.优选地,所述存液桶的顶端还同轴设置有与其同轴可拆卸连接的顶盖。
25.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6.1.本技术通过在输液管的外周套设内腔温度逐渐升高的加热管套,以便于营养液给料机构向患者体内输送营养时,加热管套能够对输液管匀速加热,以降低功耗且预热时间短;
27.2.本技术通过将电热丝螺旋且螺距逐渐增大地绕设在柔性内管上,能够使得柔性内管的内腔沿其长度方向逐渐升高,以便匀速加热营养液;
28.3.本技术通过将柔性外管套设在柔性内管上,能够避免电热丝直接暴露在外而易引发的危险,且其能够防止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向外发散而使得功耗增大;
29.4.本技术通过电连接座和电连接头能够可拆卸连接加热管套和营养液给料机构,且使得第一电极圈与第一导电圈电连接,第二电极圈与第二导电圈电连接,以便于电热丝
通电产热;
30.5.本技术通过在机壳内设置蠕动泵和存液桶,使其能够通过胃肠管和输液管稳定输送营养液;
31.6.本技术通过排气阀能够排出蠕动泵和存液桶连接管路内的气泡,防止气泡被泵入患者体内而引起患者的不适;
32.7.本技术通过固定筒、营养液给料机构、伺服电机和同步带能够带动存液桶在机壳内转动,以便于混合由固体粉末和水制成的营养液,避免集团堵塞管路;
33.8、本技术通过限位圈能够使得出液管同轴稳定的拧接在转动筒的固定位置;
34.9、本技术通过在存液桶顶端设置顶盖,能够避免外部污染进入到存液桶内而污染营养液。
附图说明
35.图1是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36.图2是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37.图3是图2的a

a截面处的剖视图;
38.图4是图2的a

a截面处的立体剖视图;
39.图5是图3的b处局部放大图;
40.图6是图3的c处局部放大图;
41.图7是实施例的加热管套的侧视图;
42.图8是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正视图;
43.图9是图8的d

d截面处的剖视图;
44.图10是实施例的营养液给料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5.图11是实施例的营养液给料机构去除存液桶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6.图12是实施例的存液桶的立体图;
47.图13是实施例的存液桶的立体分解图;
48.图14是实施例的加热管套的立体图;
49.图15是图14的e处局部放大图。
50.图中标号为:
[0051]1‑
胃肠管;2

输液管;3

营养液给料机构;3a

机壳;3a1

安置板;3a2

避让口;3b

蠕动泵;3c

存液桶;3c1

出液管;3c2

凸条;3c3

顶盖;3d

排气阀;3e

固定筒;3f

转动筒;3f1

限位圈;3g

转动接头;3h

伺服电机;3i

同步带;3j

筛斗;3k

轴承;4

加热管套;4a

柔性内管;4b

电热丝;4c

柔性外管;4d

电连接座;4d1

第一导电圈;4d2

第二导电圈;4e

电连接头;4e1

第一电极圈;4e2

第二电极圈;5

温度传感器;6

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53]
如图1所示:
[0054]
一种食管癌用的营养液输送装置,包括胃肠管1、输液管2、营养液给料机构3、加热
管套4和温度传感器5,所述输液管2包括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胃肠管1和出液端连通,所述进液端与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3的输液口连通,所述加热管套4套设在所述输液管2上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加热管套4内腔自所述进液端朝向所述出液端的温度逐渐增大,所述温度传感器5的检测端设置在所述加热管套4内腔,且温度传感器5位于所述出液端的外侧。
[0055]
基于上述实施例,温度传感器5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5能够检测输液管2出液端营养液的温度,通过营养液给料机构3能够向输液管2稳定输送营养液,将胃肠管1插入到患者胃或肠内,使得胃肠管1的外端与输液管2的出液端连通,因加热管套4内腔自进液端朝向出液端的温度逐渐增大,使得营养液给料机构3向输液管2输送营养液时,营养液在输液管2中缓慢流动,且在流动过程中,沿加热管套4长度方向温度逐渐升高的内腔能够对营养液匀速加热,避免了需要对加热管套4进行预热的问题,且产热所消耗的功率较低;在出液端,营养液温度略大于人体适宜温度,从而再通过胃肠管1将营养液输送到患者的胃或肠内。
[0056]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加热管套4沿长度方向其内腔温度逐渐升高,如何使其能够匀速加热输液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7所示:
[0057]
所述加热管套4包括柔性内管4a和电热丝4b,所述柔性内管4a套设在所述输液管2上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电热丝4b螺旋绕设在柔性内管4a的外圆周面上,且螺旋绕设的电热丝4b的螺距自所述进液端向其所述出液端逐渐减小。
[0058]
因柔性内管4a沿长度方向延伸并套设在输液管2上,且电热丝4b螺旋且螺距逐渐增大地绕设在柔性内管4a上,电热丝4b通电产热,而螺距较大的位置温度较低,螺距较小的位置温度较为集中,即温度较高,使得柔性内管4a内腔的温度从输液管2的进液端向出液端逐渐增大,进而能够匀速加热流动的营养液,且功率较低。
[0059]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将电热丝4b螺旋且螺距逐渐增大地绕设在柔性内管4a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0060]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柔性内管4a和电热丝4b依然具有热量易向外发散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5所示:
[0061]
所述加热管套4还包括柔性外管4c,柔性外管4c套设在柔性内管4a的圆周面上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电热丝4b位于所述柔性内管4a的外圆周面和所述柔性外管4c的内圆周面之间。
[0062]
通过将柔性外管4c套设在柔性内管4a的外圆周面上,且使得电热丝4b位于柔性外管4c的内部,进而能够避免电热丝4b通电产生的热量之间向外发生,且能够避免电热丝4b直接暴露在外部而造成危险;
[0063]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柔性外管4c,通过将其套设在柔性内管4a的外圆周面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0064]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柔性外管4c依然具有容易使得电热丝4b热量向外发散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5所示:
[0065]
所述柔性外管4c具有隔温特性。
[0066]
因柔性外管4c具有隔温特性,进而能够避免电热丝4b通电产生的热量透过柔性外管4c而向外散。
[0067]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具有隔温特性的柔性外管4c解决了上述问题。
[0068]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电热丝4b依然具有无法稳定电连接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5所示:
[0069]
所述加热管套4还包括电连接座4d和电连接头4e,所述加热管套4同轴设置在营养液给料机构3的输液口的外端,且电连接座4d的外圆周面上同轴设置有第一导电圈4d1,且所述电连接座4d的外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二导电圈4d2;所述电连接头4e同轴设置在所述柔性内管4a的一端,所述电连接头4e的内圆周面上同轴设置有第一电极圈4e1,所述电连接头4e的内端同轴设置有第二电极圈4e2,所述第一电极圈4e1和第二电极圈4e2分别与所述电热丝4b的两端电连接,所述电连接头4e同轴拧接在所述电连接座4d上时,所述第一电极圈4e1与所述第一导电圈4d1点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圈4e2与所述第二导电圈4d2电连接。
[0070]
将输液管2沿长度方向穿过柔性内管4a,且使得输液管2的一端与营养液给料机构3的输出口连通,将电连接头4e同轴拧接在电连接座4d上,即加热管套4与营养液给料机构3可拆卸连接,电连接头4e与电连接座4d同轴拧接后,第一电极圈4e1与第一导电圈4d1电连接,而第二电极圈4e2与第二导电圈4d2电连接,且因第一电极圈4e1和第二电极圈4e2分别与电热丝4b的两端电连接,进而使得通过向第一导电圈4d1和第二导电圈4d2能够导通电热丝4b,以便于电热丝4b通电产生热量;
[0071]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电连接座4d和电连接头4e,通过将电连接座4d和电连接头4e同轴拧接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极圈4e1和第二电极圈4e2分别与所述电热丝4b的两端电连接解决了上述问题。
[0072]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营养液给料机构3如何向输液管2稳定输送营养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4所示:
[0073]
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3包括机壳3a、蠕动泵3b和存液桶3c,
[0074]
所述机壳3a内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安置板3a1;
[0075]
所述蠕动泵3b设置在所述机壳3a内,且蠕动泵3b的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输液管2连通;
[0076]
所述存液桶3c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安置板3a1的顶部,且存液桶3c的底端同轴设置有出液管3c1,且所述出液管3c1通过另一管路与所述蠕动泵3b的输入口连通。
[0077]
蠕动泵3b具有以下有点:无污染,流体只接触泵管,不接触泵体;精度高,重复精度,稳定性精度高;低剪切,是输送剪切敏感,侵蚀性强流体的理想工具;密封性好,具有良好的自吸能力,可空转,可防止回流;维护简单,无阀门和密封件,通过蠕动泵3b能够从存液桶3c中泵出营养液,且便于患者根据自身需求调节蠕动泵3b的工作速度;
[0078]
机壳3a用于安置蠕动泵3b和存液桶3c,使得输送装置一体化,便于移动,预先向存液桶3c中投放营养液,并连通相应的管路,当需要向患者胃或肠内输送营养液时,启动蠕动泵3b,使其能够将存液桶3c内的营养液抽出,并使其通过输液管2向患者缓慢输送;
[0079]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蠕动泵3b和存液桶3c,通过将蠕动泵3b的输入口和输出口分别连通出液管3c1和输液管2,解决了上述问题。
[0080]
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机壳3a的顶端还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存液桶3c顶端的避让口3a2,以便于在机壳3a的外部向存液桶3c中投放营养液。
[0081]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蠕动泵3b和存液桶3c的管路连接段容易产生气泡,而气
泡经过存液桶3c易排入到患者胃或肠内,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4和图9所示:
[0082]
营养液给料机构3还包括排气阀3d,所述排气阀3d设置在所述蠕动泵3b与存液桶3c的连通管路上,且排气阀3d与连通管路连通。
[0083]
通过将存液桶3c设置在蠕动泵3b与存液桶3c的连通管上,使得蠕动泵3b在从存液桶3c中抽取营养液时,存液桶3c能够将其连通管路内的气泡排出,避免气泡经由营养液给料机构3泵入患者体内,以避免患者产生不适。
[0084]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排气阀3d通过将其设置在蠕动泵3b和存液桶3c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0085]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存液桶3c依然具有营养液无法匀速排出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
[0086]
所述存液桶3c的内壁还沿周向均布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凸条3c2;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3还包括固定筒3e、转动筒3f、转动接头3g、伺服电机3h和同步带3i,
[0087]
所述固定筒3e固定设置在安置板3a1上,且其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0088]
所述转动筒3f同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筒3e中,所述出液管3c1与所述转动筒3f的顶端同轴拧接;
[0089]
所述转动接头3g的转动端与所述固定筒3e的底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筒3e的固定端通过管路与所述蠕动泵3b的输入口连通;
[0090]
所述伺服电机3h固定设置在所述安置板3a1上,且所述伺服电机3h的输出轴通过同步带3i与所述转动筒3f同步传动连接。
[0091]
营养液有多个种类,其中有由固体粉末兑水后混合而成的营养液,该类营养液需要充分混合,以避免凝聚成团而堵塞管路,将固体粉末投放至存液桶3c中,启动伺服电机3h,使其输出轴通过同步带3i带动转动筒3f在固定筒3e内同步转动,而出液管3c1同轴拧接在转动筒3f的顶端,即使得存液桶3c在安置板3a1的顶端同轴转动,而存液桶3c的内壁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凸条3c2,从而能够充分搅拌及混合营养液,以避免堵塞管路,而转动筒3f通过转动接头3g与蠕动泵3b的输入口连通,以防止转动筒3f无法发生转动。
[0092]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转动筒3f和出液管3c1连接依然具有拧接容易过度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9所示:
[0093]
所述转动筒3f的圆周面上还同轴设置有用于抵接出液管3c1底端的限位圈3f1。
[0094]
通过在转动筒3f的圆周面上设置能够抵接出液管3c1底端的限位圈3f1,能够使得出液管3c1仅能够在转动筒3f上拧接一定的距离,从而稳定供给营养液;
[0095]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转动筒3f通过在其圆周面上同轴设置限位圈3f1解决了上述问题。
[0096]
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存液桶3c顶端开口依然具有容易受到外部污染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3所示:
[0097]
所述存液桶3c的顶端还同轴设置有与其同轴可拆卸连接的顶盖3c3。
[0098]
通过在存液桶3c的顶端设置可与其同轴可拆卸的顶盖3c3,以防止外部污染直接进入到存液桶3c内而污染营养液,且顶盖3c3上还设置有透气口,以便于存液桶3c从存液桶3c抽取营养液。
[0099]
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3还包括有筛斗3j,所述筛斗3j同轴设置在所述出液管3c1的顶端,且所述筛斗3j的直径自下向上逐渐减小,通过筛斗3j能够避免营养液中较大的颗粒进入到胃肠管1内而发生堵塞。
[0100]
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3还包括轴承3k,所述转动筒3f通过轴承3k同轴设置在固定筒3e内,轴承3k能够使得转动筒3f在固定筒3e内同轴稳定地转动。
[0101]
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还包括控制面板6,所述控制面板6设置在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3上,所述营养液给料机构3和温度传感器5均与所述控制面板6电连接,通过控制面板6能够稳定控制营养液给料机构3的输液速度,和监测加热管套4的内腔温度以便对其进行调节。
[0102]
本技术通过在输液管2的外周套设内腔温度逐渐升高的加热管套4,以便于营养液给料机构3向患者体内输送营养时,加热管套4能够对输液管2匀速加热,以降低功耗且预热时间短。
[0103]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