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120843发布日期:2021-12-22 15:13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药剂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加米霉素是一种新型的大环内酯类兽用抗生素,白色至米黄色粉末,不溶于水,具吸湿性,对光不敏感。加米霉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具有吸收快、体内分布广泛、体内残留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因其能迅速吸收分布于肺部,因而多用于预防和治疗溶血性曼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索马里嗜组织杆菌等相关病原菌引起的牛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性博尔德杆菌等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另外也参与到坏死梭杆菌等致病菌导致的羊传染性足腐病的全身性治疗。
3.中国发明专利cn202011499790.4公开了一种加米霉素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加米霉素注射液由加米霉素、维生素c和注射用水组成,其中每100ml溶液中,包含加米霉素5~35g、维生素c1~10g、其余为注射用水。中国发明专利cn201310368557.6公开了一种加米霉素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注射液由加米霉素、助溶剂、抗氧化剂和注射用水组成,其中每100ml溶液中,加米霉素5

35g、助溶剂1ml

15ml、抗氧化剂0.1

0.5g、其余为注射用水,其制备方法是将助溶剂溶于注射用水中,继续加入加米霉素,搅拌使其溶解,再加入抗氧化剂,调整ph为4.0

6.0,过滤,灭菌即得。
4.以上发明主要以水作为溶剂制备加米霉素注射液,但加米霉素原料的水溶性仅为0.294mg/l,制作成水溶性制剂需要首先将加米霉素与水溶性辅料包合,增加了生产难度,亦对制剂长期存放的稳定性带来更大的挑战。除此之外,若将加米霉素制备成冻干粉针剂,则降低了制剂的使用方便性,提高了使用出错的概率。若采用常规的油性溶剂,例如甘油、大豆油等油性溶剂制备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则会降低施用后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对组织的刺激性亦相对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其制备工艺更为简易,成本较低,制得的成品稳定性好,注射刺激性在安全范围内。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其药品稳定性好,注射刺激性在安全范围内。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向预设温度的反应设备中加入油相溶剂和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搅拌至溶解,随后降至室温;
9.向所述反应设备中加入乳化剂、助乳剂和注射用水,直至制剂均相稳定,得到中间体;
10.所述中间体除菌处理后,得到成品;
11.所述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加米霉素或其盐类1~30%,油相溶剂10~50%,乳化剂1.5~10%,助乳剂1.5~10%,注射用水1~85%。
12.优选地,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在加入反应设备前,对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进行预溶解处理;
13.所述预溶解处理中将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与助溶剂按质量比(1~5):(1~5)进行混合溶解;
14.所述助溶剂为甘油缩甲醛、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300、聚乙二醇400、甘油、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组合。
15.优选地,向预设温度的反应设备中先加入油相溶剂,再加入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
16.所述油相溶剂与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加入量之比为(10~20):(5~10)。
17.优选地,所述预设温度为60~90℃;
18.所述油相溶剂为注射用植物油、油酸乙酯、乙酸乙酯、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肉豆蔻酸异丙酯中的一种或组合。
19.优选地,制备过程中,先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再加入助乳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注射用水;
20.所述注射用水加入完成后加入调节助剂,所述调节助剂包括抗氧化剂、等渗调节剂和ph调节剂。
21.优选地,所述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加米霉素或其盐类1~30%,油相溶剂10~50%,乳化剂1.5~10%,助乳剂1.5~10%,注射用水1~85%,抗氧化剂0.1~1%,等渗调节剂0.1~5%,ph调节剂0.5~10%。
22.优选地,所述乳化剂为吐温类乳化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类乳化剂、月桂酸单甘油酯、月桂醇聚乙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司盘类乳化剂、乳酸乙酯、油酸甘油酯中的一种或组合;
23.所述助乳剂为乙醇、丙二醇、丁二醇、聚乙二醇、甘油中的一种或组合。
24.优选地,所述抗氧化剂为bha、bht、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硫代甘油、焦亚硫酸钠、维生素e和维生素c中的一种或组合;
25.所述等渗调节剂是葡萄糖、果糖、氯化钠和枸橼酸盐中的一种或组合;
26.所述ph调节剂是无水柠檬酸、氢氧化钠、磷酸缓冲对和碳酸氢盐缓冲对中的一种或组合。
27.优选地,采用除菌包括利用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或高温灭菌。
28.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
29.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0.1、本发明提供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是利用油相、水相、乳化剂和助乳剂按一定比例自发形成的,各相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相较于乳剂或油性注射液,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更为简易,成本较低。相较于注射用水作为主要溶剂的制剂,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无需对原料另外包被处理,降低了生产的难度与成本,同时增加了成品的稳定性。
31.2、本发明提供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通过微乳形式提高了水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大分子药物在体内吸收,提高了加米霉素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了药物稳定性。而且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大分子被均匀分散成小粒径,制剂的粘度较低,刺激性更小,可减轻注射时疼痛,使得本发明提供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注射刺激性在安全范围内。
附图说明
32.图1~6是本发明生理盐水组的1~6号动物的试验图片;
33.图7~12是本发明受试1倍剂量组的1~6号动物的试验图片;
34.图13~18是本发明受试3倍剂量组的1~6号动物的试验图片;
35.图19~24是本发明受试5倍剂量组的1~6号动物的试验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7.加米霉素是一种新型的大环内酯类兽用抗生素,白色至米黄色粉末,不溶于水,具吸湿性,对光不敏感。加米霉素原料的水溶性仅为0.294mg/l,制作成水溶性制剂需要首先将加米霉素与水溶性辅料包合,增加了生产难度,亦对制剂长期存放的稳定性带来更大的挑战。除此之外,若将加米霉素制备成冻干粉针剂,则降低了制剂的使用方便性,提高了使用出错的概率。若采用常规的油性溶剂,例如甘油、大豆油等油性溶剂制备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则会降低施用后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对组织的刺激性亦相对更大。
3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9.s1、向预设温度的反应设备中加入油相溶剂和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搅拌至溶解,随后降至室温;
40.s2、向所述反应设备中加入乳化剂、助乳剂和注射用水,直至制剂均相稳定,得到中间体;
41.s3、所述中间体除菌处理后,得到成品;
42.所述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加米霉素或其盐类1~30%,油相溶剂10~50%,乳化剂1.5~10%,助乳剂1.5~10%,注射用水1~85%。
43.本发明提供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是利用油相、水相、乳化剂和助乳剂按一定比例自发形成的,各相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相较于乳剂或油性注射液,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更为简易,成本较低。相较于注射用水作为主要溶剂的制剂,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无需对原料另外包被处理,降低了生产的难度与成本,同时增加了成品的稳定性。
44.另外,微乳形式提高了水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大分子药物在体内吸收,提高了加米霉素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了药物稳定性。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大分子被均匀分散成小粒径,制剂的粘度较低,刺激性更小,可减轻注射时疼痛,使得本发明提供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注射刺激性在安全范围内。
45.针对上述制备方法进行逐步展开描述。
46.步骤s1中,优选地,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在加入反应设备前,对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进行预溶解处理;所述预溶解处理中将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与助溶剂按质量比(1~5):(1~5)进行混合溶解。优选地,所述助溶剂为甘油缩甲醛、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300、聚乙二醇400、甘油、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组合。
47.需要说明的是,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不溶于水,在制剂过程中,需要将其溶解在油性溶剂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的分散程度,对其进行预溶解处理,处理过程中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与助溶剂按质量比对助溶效果影响较大,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加入量过高将导致混合溶解效果变差,所述助溶剂加入量过高将影响后续微乳的形成,更佳地,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与助溶剂的加入量之比为(1~3):(1~3)。
48.在所述油性溶剂和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加入之前,优选地,所述反应设备内升温至60~90℃,更佳地,所述反应设备内升温至80℃,这样更有利于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在油相溶剂中的分散。
49.为了分散和后续形成微乳型制剂,优选地,向预设温度的反应设备中先加入油相溶剂,再加入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所述油相溶剂与所述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加入量之比为(10~20):(5~10)。其中所述油相溶剂为注射用植物油、油酸乙酯、乙酸乙酯、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肉豆蔻酸异丙酯中的一种或组合。
5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油相溶剂加入量过少将导致加米霉素或加米霉素盐不能完全分散,影响后续药品稳定性,反之,油相溶剂加入量过多,则后续无法自发形成各相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
51.步骤s2中,优选地,先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再加入助乳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注射用水。
52.更佳地,所述乳化剂为吐温类乳化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类乳化剂、月桂酸单甘油酯、月桂醇聚乙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司盘类乳化剂、乳酸乙酯、油酸甘油酯中的一种或组合;所述助乳剂为乙醇、丙二醇、丁二醇、聚乙二醇、甘油中的一种或组合。
53.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制备过程中,所述乳化剂的加入使得步骤s1所得的混合液分散成极小的乳滴,所述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的乳滴。如果所述注射用水在乳化剂和助乳剂之前加入,则会导致步骤s1所得的混合液在水中形成大的团聚相,所述步骤s1所得的混合液和注射水溶液发生分相,导致后续加入乳化剂和助乳剂后,形成的乳滴加大,分散不均匀。
54.为了使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具有更好的储存性能和应用性能,优选地,所述注射用水加入完成后加入调节助剂,所述调节助剂包括抗氧化剂、等渗调节剂和ph调节剂。
55.更佳地,所述抗氧化剂为bha、bht、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硫代甘油、焦亚硫酸钠、维生素e和维生素c中的一种或组合;所述等渗调节剂是葡萄糖、果糖、氯化钠和枸橼酸盐中的一种或组合;所述ph调节剂是无水柠檬酸、氢氧化钠、磷酸缓冲对和碳酸氢盐缓冲对中的一种或组合。
56.其中,所述抗氧化剂能够增加制剂的长期贮存稳定性,所述等渗调节剂和ph调节剂能够调节制剂渗透压和成品ph,降低成品使用刺激性。更佳地,所述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加米霉素或其盐类1~30%,油相溶剂10~50%,乳化剂1.5~
10%,助乳剂1.5~10%,注射用水1~85%,抗氧化剂0.1~1%,等渗调节剂0.1~5%,ph调节剂0.5~10%。
57.步骤s3中,优选地,采用除菌包括利用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或高温灭菌。
58.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控制油相、水相、乳化剂和助乳剂的加入顺序和加入比例,解决了加米霉素水不溶性的问题,得到了自发形成的,各相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所述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分散性好、体现稳定强,将大分子加米霉素分散至微小乳滴中,促进加米霉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提高了加米霉素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了药物稳定性。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大分子被均匀分散成小粒径,制剂的粘度较低,刺激性更小,可减轻注射时疼痛,使得本发明提供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注射刺激性在安全范围内。
59.下面以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60.实施例1
61.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包括:
62.s1、将10%甘油缩甲醛和10%加米霉素混合搅拌进行预溶解处理,得到第一混合物;
63.s2、开启反应釜,升温至80℃,加入15%注射用大豆油,再加入所述第一混合物,搅拌均匀;
64.s3、向反应釜中加入2%油酸甘油酯和1%丙二醇,混合均匀,降至室温,边搅拌边缓慢加入60.7%注射液用水,至制剂澄清透明;
65.s4、向反应釜中加入1%焦亚硫酸钠、0.3%葡萄糖并利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所需范围,得到中间体;
66.s5、利用微孔滤膜对所述中间体进行除菌过滤,检测合格后分装,得到成品。
67.实施例2
68.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包括:
69.s1、开启反应釜,升温至70℃,加入10%油酸乙酯,后倒入5%加米霉素,搅拌均匀;
70.s2、向反应釜中3%吐温80和2%聚乙二醇400,混合均匀,降至室温,边搅拌边缓慢加入79.5%注射液用水,至制剂澄清透明;
71.s3、向反应釜中加入0.5%硫代甘油并利用无水柠檬酸溶液调节ph至所需范围,得到中间体;
72.s4、所述中间体分装后高温灭菌,得到成品。
73.实施例3
74.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包括:
75.s1、将12%聚乙二醇300和9%加米霉素混合搅拌进行预溶解处理,得到第一混合物;
76.s2、开启反应釜,升温至60℃,加入18%注射用芝麻油,再加入所述第一混合物,搅拌均匀;
77.s3、向反应釜中加入6%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和2%乙醇,混合均匀,降至室温,边搅拌边缓慢加入52.1%注射液用水,至制剂澄清透明;
78.s4、向反应釜中加入0.3%维生素c、0.6%氯化钠并利用磷酸盐缓冲对调节ph至所需范围,得到中间体;
79.s5、利用微孔滤膜对所述中间体进行除菌过滤,检测合格后分装,得到成品。
80.实施例4
81.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包括:
82.s1、开启反应釜,升温至80℃,加入10%油酸乙酯,后倒入5%加米霉素,搅拌均匀;
83.s2、向反应釜中3%吐温80和2%聚乙二醇400,混合均匀,降至室温,边搅拌边缓慢加入80%注射液用水,至制剂澄清透明,得到中间体;
84.s3、所述中间体分装后高温灭菌,得到成品。
85.对比例1
86.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包括:
87.s1、开启反应釜,升温至80℃,加入5%加米霉素,后倒入10%油酸乙酯,搅拌均匀;
88.s2、向反应釜中80%注射液用水,缓慢加入再3%吐温80和2%聚乙二醇400,混合均匀,降至室温,得到中间体;
89.s3、所述中间体分装后高温灭菌,得到成品。
90.对比例2
91.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
92.s1、开启反应釜,升温至80℃,加入5%油酸乙酯,后倒入15%加米霉素,搅拌均匀。
93.s2、向反应釜中1%吐温80和2%聚乙二醇400,混合均匀,降至室温,边搅拌边缓慢加入75%注射液用水,至制剂澄清透明,得到中间体。
94.其余步骤与实施例4相同。
95.对比例3
96.一种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
97.步骤s2中,向反应釜中1%吐温20和0.5%聚乙二醇400,混合均匀,降至室温,边搅拌边缓慢加入83.5%注射液用水,至制剂澄清透明,得到中间体。
98.其余步骤与实施例4相同。
99.将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所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进行制剂稳定性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7,测试方法如下:
100.将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配制成10%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小样,按市售包装分装到玻璃瓶中,放置于60℃恒温箱内20天,取出后进行下列试验:
101.1.观察制剂性状和含量变化;
102.2.10ml本品4000rpm离心15min,观察是否分层;
103.3.置

18℃冰箱7d,取出后恢复室温,4000rpm离心15min,观察是否破乳;
104.4.置

18℃冰箱7d,观察是否有冻凝现象。
105.表1为实施例1所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剂稳定性测试结果
[0106][0107]
表2为实施例2所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剂稳定性测试结果
[0108][0109]
表3为实施例3所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剂稳定性测试结果
[0110][0111]
表4为实施例4所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剂稳定性测试结果
[0112][0113][0114]
表5为对比例1所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剂稳定性测试结果
[0115][0116]
表6为对比例2所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剂稳定性测试结果
[0117][0118]
表7为对比例3所得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制剂稳定性测试结果
[0119][0120]
由表1~7所知,经过高温60℃条件下20天的考察,本发明提供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各检测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对比例1~3制备得到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稳定性较差,浑浊不透明不符合微乳的要求,因此对比例1和3直接否定,未测定含量。
[0121]
进一步地,以实施例2为例进行注射刺激性试验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0122]
选取新西兰兔12只,分笼饲喂,自由采食饲料和饮水。试验前临床健康观察7天,健康者选用。
[0123]
进行三个给药量(推荐剂量、3倍推荐剂量和5倍推荐剂量)的肌肉刺激性试验,每个试验6只兔子。将试验前保定好兔子,并用记号笔在每只兔子的左右两腿股四头肌画一个小圆圈。剪去两侧股四头肌部位的兔毛,用75%乙醇消毒后,分别在左右两侧股四头肌注入
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
[0124]
给药后2、4、24、48、72h观察局部反应,如充血,血肿等,并分别于给药后3天、7天耳静脉注入空气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各3只),解剖取出兔股四头肌,观察注射局部的刺激反应,并按表8换算成相应的反应级。然后,用10%福尔马林浸泡固定,送检,做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股四头肌的炎性细胞浸润、增生、坏死情况。按表8评价该药的刺激反应,计算肌肉刺激性总反应级,计算平均值,表9判定刺激等级。若各股四头肌反应级的最高与最低之差大于2,应另取兔子重新试验。
[0125]
上述测试结果见表10,图1~6分别是本发明生理盐水组的1~6号动物的试验图片,图7~12分别是本发明受试1倍剂量组的1~6号动物的试验图片,图13~18分别是本发明受试3倍剂量组的1~6号动物的试验图片,图19~24分别是本发明受试5倍剂量组的1~6号动物的试验图片。
[0126]
表8肌肉刺激反应分级标准
[0127]
刺激反应反应级无明显变化0轻度充血,范围在0.5
×
1.0cm以下1中度充血,范围在0.5
×
1.0cm以下2重度充血,伴有肌肉变性3出现坏死,有褐色变性4出现广泛性坏死5
[0128]
表9平均分值和等级
[0129][0130][0131]
表10加米霉素注射液肌肉刺激性反应(48h)
[0132]
[0133][0134]
由上表数据和图1~24可知,12只新西兰白兔经1倍剂量,3倍剂量,5倍剂量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偶见轻度充血,从整个试验组的情况看,注射局部刺激等级都为无,本发明提供的加米霉素注射用微乳的刺激性在安全范围内。
[0135]
以上所述是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