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42866发布日期:2022-03-05 04:42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通常需要患者躺卧于病床。在患者下床时,需要陪护人员举起输液装置陪同走动,或者患者自行推动输液挂架。这种操作方式十分不便,使得患者的移动范围减少,导致患者的运动量较少,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3.此外,在输液过程中,患者一般需要通过呼叫按钮或人工呼叫的方式将医护人员叫到身边进行沟通,容易出现沟通不及时导致的输液故障、不适等情况
4.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操作不便、不利于患者运动、无法及时沟通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操作不便、不利于患者运动、无法及时沟通等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包括:
8.壳单元,所述壳单元为透明色,所述壳单元的内部用于可移除地放置注射容器;
9.泵单元,所述泵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注射容器进行可拆卸连接;
10.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泵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泵单元、显示所述泵单元的工作参数,并与远程终端通信连接;
11.报警单元,所述报警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报警;
12.电源单元,所述电源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向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13.背负单元,所述背负单元与所述壳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14.语音单元,所述语音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与远程终端进行语音通信;
15.其中,所述壳单元具有固定状态和移动状态,在所述壳单元处于所述固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壳单元与所述背负单元分离,所述壳单元固定设置于特定位置;在所述壳单元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壳单元与所述背负单元连接,使用者通过所述背负单元将所述壳单元固定于背部。
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单元包括:
17.壳体元件,所述壳体元件为透明色;
18.容器腔元件,所述容器腔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元件的内部,用于可移除地放置注射容器;
19.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容器腔元件的内部,用于对注射容器进行限位;
20.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元件的侧部,用于与特定位置进行可拆卸连接;
21.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元件的侧部,用于与所述背负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22.第一密封元件,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可移除地密封所述容器腔元件设置;
23.第二密封元件,所述第二密封元件可移除地密封所述壳体元件设置;
24.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设置于壳体元件的外侧,用于可移除地设置所述语音单元。
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单元还包括:
26.提手元件,所述提手元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元件的侧部。
2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单元包括:
28.泵元件,所述泵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
29.第一接口元件,所述第一接口元件设置于所述泵元件的入液端,并与注射容器连通;
30.第二接口元件,所述第二接口元件设置于所述泵元件的出液端;
31.气体监测元件,所述气体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泵元件,并与所述泵元件连接,用于监测所述泵元件的气体数据。
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单元还包括:
33.至少一第一连接管元件,所述第一连接管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元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元件的第二端与注射容器连接。
3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元件为若干个,若干所述第一连接管元件的第一端的接口形状相同,若干所述第一连接管元件的第二端的接口形状相同和/或不同。
3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元件为若干个,若干所述第一连接管元件的长度相同和/或不同。
3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单元还包括:
37.至少一第二连接管元件,所述第二连接管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元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元件的第二端与使用者的静脉连通。
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管元件为若干个,若干所述第二连接管元件的第一端的接口形状相同,若干所述第二连接管元件的第二端的接口形状相同和/或不同。
3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管元件为若干个,若干所述第二连接管元件的长度相同和/或不同。
4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41.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泵单元、所述报警单元、所述电源单元连接;
42.通信元件,所述通信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
与远程终端通信连接;
43.操作元件,所述操作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获取操作指令;
44.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泵单元的工作参数。
4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报警单元包括:
46.声音报警元件,所述声音报警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泵单元出现异常的情况下进行声音报警;和/或
47.灯光报警元件,所述灯光报警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泵单元出现异常的情况下进行灯光报警。
4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负单元包括:
49.支撑元件;
50.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侧部,用于与所述壳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51.锁定元件,所述锁定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元件、所述壳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使所述背负单元与所述壳单元锁定;
52.第三限位元件,所述第三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侧部,用于与使用者进行限位连接。
5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语音单元包括:
54.语音获取元件,所述语音获取元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第一语音信息;
55.语音播放元件,所述语音播放元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播放远程终端的第二语音信息。
5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
5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58.温度调节单元,所述温度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对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的注射容器进行温度调节。
5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度调节单元包括:
60.温度监测元件,所述温度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获取注射容器的温度数据;
61.温度调节元件,所述温度调节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对注射容器进行温度调节。
6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63.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获取所述便携式输液装置的当前位置,并将所述当前位置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64.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便携式输液系统,包括:
65.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便携式输液装置;
66.远程终端,所述远程终端与所述便携式输液装置进行通信连接。
67.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68.本发明的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及系统,通过背负单元与壳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在使用者需要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背负单元可以轻松地携带壳单元进行移动,扩大使用者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减少使用者的康复时间,提高使用者的康复速度;壳单元可以单独设置于特定位置,也可以随拿随走,操作简单快捷,上手难度低,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通过控制单元与远程终端进行通信,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使用者的输液状况,利于医护人员进行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报警单元对异常状况进行报警,无须使用者、医护人员实时观察输液状况,减少使用者的紧张程度;壳单元为透明状,便于进行观察;使用者通过语音单元与持有远程终端的医护人员进行语音沟通,便于医护人员实时了解使用者的情况。
附图说明
69.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输液装置的示意图(一);
70.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输液装置的电路连接框图(一);
71.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壳单元的示意图;
72.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泵单元的示意图;
73.图5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示意图;
74.图5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电路连接框图;
75.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报警单元的电路连接框图;
76.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背负单元的示意图;
77.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语音单元的电路连接框图;
78.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输液装置的电路连接框图(二);
79.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温度调节单元的电路连接框图;
80.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输液装置的电路连接框图(三)。
81.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壳单元;11、壳体元件;12、容器腔元件;13、第一限位元件;14、第一连接元件;15、第二连接元件;16、第一密封元件;17、第二密封元件;18、第二限位元件;19、提手元件;
82.20、泵单元;21、泵元件;22、第一接口元件;23、第二接口元件;24、气体监测元件;25、第一连接管元件;26、第二连接管元件;
83.30、控制单元;31、控制元件;32、通信元件;33、操作元件;34、显示元件;
84.40、报警单元;41、声音报警元件;42、灯光报警元件;
85.50、电源单元;
86.60、背负单元;61、支撑元件;62、第三连接元件;63、锁定元件;64、第三限位元件;65、缓冲元件;
87.70、语音单元;71、语音获取元件;72、语音播放元件;
88.80、温度调节单元;81、温度监测元件;82、温度调节元件;
89.90、定位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9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9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9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93.实施例1
94.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
95.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包括壳单元10、泵单元20、控制单元30、报警单元40、电源单元50、背负单元60和语音单元70。其中,壳单元10为透明状,壳单元10的内部用于可移除地放置注射容器(包括但不限于注射试剂瓶、注射试剂袋);泵单元20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的注射容器进行可拆卸连接;控制单元30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泵单元20连接,用于控制泵单元20、显示泵单元20的工作参数,以及与远程终端通信连接;报警单元40设置于壳单元10,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报警;电源单元50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向控制单元30供电;背负单元60与壳单元1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与使用者进行可移除地连接;语音单元70设置于壳单元10,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用于使用者与持有远程终端的医护人员进行语音沟通;
96.其中,壳单元10具有固定状态和移动状态,在壳单元10处于固定状态的情况下,壳单元10与背负单元60分离,壳单元10固定设置于特定位置(如墙壁、输液挂架、床);在壳单元10处于移动状态的情况下,壳单元10与背负单元60连接,使用者通过背负单元60将壳单元10固定于其背部。
97.如图3所示,壳单元10包括壳体元件11、容器腔元件12、第一限位元件13、第一连接元件14、第二连接元件15、第一密封元件16、第二密封元件17和第二限位元件18。其中,壳体元件11为透明状,其内部设置有泵单元20、控制单元30、电源单元50,其内部或外部设置有报警单元40;容器腔元件12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用于可移除地放置注射容器;第一限位元件13设置于容器腔元件12的内部,用于对注射容器进行限位;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侧部,用于与特定位置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侧部,用于与背负单元6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密封元件16可移除地密封容器腔元件12设置;第二密封元件17可移除地密封壳体元件11设置;第二限位元件18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侧部,用于可移除地放置语音单元70。
98.壳体元件11由透明硬质材料制成,如pc。
99.壳体元件11的内部分隔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容器腔元件12,剩余部分用于设置其他单元。具体地,壳体元件11的内部分隔成上部分和下部分,上部分为容器腔元件12,下部分用于设置其他单元;或者,壳体元件11的内部分隔成左部分和右部分,左部分为容器腔元件12,右部分用于设置其他单元;或者,壳体元件11的内部被分割成左上部分和剩余部分,左上部分为容器腔元件12,剩余部分用于设置其他单元。
10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容器腔元件12的后侧面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面共面;或者,容器腔元件12的后侧面位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即容器腔元件12的深度小于壳体元件
11的深度。
101.对于容器腔元件12而言,其内部可以仅设置一个注射容器,也可以同时设置多个注射容器。如可以仅设置一个注射试剂瓶、仅设置一个注射试剂袋、设置多个注射试剂瓶、设置多个注射试剂袋、设置至少一个注射试剂瓶以及至少一个注射试剂袋。
102.其中,注射容器的规格包括但不限于50ml、100ml、250ml、500ml、3000ml。
103.在容器腔元件12可以设置多个注射容器的情况下,容器腔元件12包括若干子腔室,若干子腔室间隔排列(等距排列或非等距排列)。其中,子腔室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用于分别放置注射试剂瓶、注射试剂袋。
104.第一限位元件13设置于容器腔元件12的内部,包括设置于容器腔元件12的上部、中部、底部。
105.具体地,第一限位元件13包括第一卡扣件和/或第一悬挂件。其中,第一卡扣件设置于容器腔元件12的中部和/或底部,用于对注射试剂瓶进行位置限定,避免注射试剂瓶出现位移;第一悬挂件设置于容器腔元件12的上部,用于悬挂注射试剂袋。
106.若容器腔元件12仅能设置一个注射容器,则容器腔元件12的内部同时设置第一卡扣件、第一悬挂件;若容器腔元件12可以同时设置多个注射容器,则在第一腔室的内部设置第一卡扣件、在第二腔室的内部设置第一悬挂件。
10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扣件为凹槽、卡环,第一悬挂件为挂钩。
108.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后侧部、左侧部、右侧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便于与输液挂架、墙壁挂钩、床边挂钩等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将壳单元10固定于特定位置。
10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挂槽中的至少一个。
1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第一连接元件14与壳体元件11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转动连接。
111.其中,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一个,则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两个,则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右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三个,则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左侧部、右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槽,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一个,则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槽,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两个,则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右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槽,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三个,则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左侧部、右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挂槽,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两个,则一个挂钩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一个挂槽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挂槽,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三个,则一个挂钩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两个挂槽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右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挂槽,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三个,则一个挂槽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两个挂钩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右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挂槽,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四个,则一个挂槽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三个挂钩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左侧部、右侧部;若第一连接元件14为挂钩、挂槽,且第一连接元件14为四个,则一个挂钩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三个挂槽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左侧部、右侧部。
112.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左侧部、右侧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便于与背负单元60进行可拆卸连接。
1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柱、连接槽中的至少一个。
114.其中,若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柱或连接槽,且第二连接元件15为两个,则两个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或者,一个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一个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右侧部;若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柱、连接槽,且第二连接元件15为三个,三个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呈三角形或线形),或者,一个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两个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以及右侧部;若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柱和/或连接槽,第二连接元件15的数量超过三个,则第二连接元件15可以全部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或者,部分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部分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以及右侧部,或者,部分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壳体元件11的右侧部。
1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槽,其可以是单独的连接凹槽,也可以向外延伸的连接板与连接槽的结合。
116.在第二连接元件15为单独的连接凹槽的情况下,其内部可以设置有螺纹结构。
1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柱,第二连接元件15可以是实心结构,也可以是中空结构。
118.在第二连接元件15为中空结构的情况下,其内部可以设置有螺纹结构。
119.在第二连接元件15为中空结构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元件15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多瓣式结构。
120.在第二连接元件15为多瓣式结构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元件15的瓣数量为2~5个。优选地,第二连接元件15的瓣数量为3~4个。
1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柱,其外部可以设置有螺纹结构。
122.第一密封元件16可移除地密封容器腔元件12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密封元件16与容器腔元件12连接以密封容器腔元件12、第一密封元件16与壳体元件11连接以密封容器腔元件12。第一密封元件16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转动连接、滑动连接,上述连接方式都可以快速地移动第一密封元件16,以露出容器腔元件12,以便更换试剂容器。
123.优选地,第一密封元件16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卡接以及两者的结合,或者为转动连接、滑动连接的结合(使用方式为先滑动再转动以露出容器腔元件12、先转动再滑动以密封容器腔元件12)。
12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元件16为密封挡板。
125.第二密封元件17可移除地密封壳体元件11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二密封元件17密封壳体元件11的前侧部、第二密封元件17密封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第二密封元件17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转动连接、滑动连接、螺纹连接。
126.优选地,第二密封元件17与壳体元件11进行螺纹连接(壳体元件11、第二密封元件17均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螺栓将壳体元件11、第二密封元件17连接),以提高连接牢固强度。
12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元件17为密封盖板。
128.第二限位元件18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左侧部、右侧部。
1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元件18为限位槽、限位环。
130.进一步地,壳单元10还包括提手元件19,提手元件19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侧部,便于使用者在不使用背负单元60背负壳单元10的情况下,通过提手元件19拎着壳单元10进行移动。
131.其中,提手元件19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
1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提手元件19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的情况下,可以不在壳体元件11的上侧部设置第一连接元件14,可以通过提手元件19与输液挂架、墙壁挂钩、床边挂钩等进行可拆卸连接。
133.如图4所示,泵单元20包括泵元件21、第一接口元件22、第二接口元件23和气体监测元件24。其中,泵元件21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提供液体输送的动力;第一接口元件22设置于泵元件21的入液端,并与注射容器连通;第二接口元件23设置于泵元件21的出液端,并与使用者的静脉连通;气体监测元件24设置于泵元件21,并与泵元件21连接,用于监测泵元件21的气体数据,以供控制单元30进行数据处理,判断是否控制报警单元40进行空气报警(即若泵元件21输送液体试剂的同时有气体混入,则报警,以停止输液)。
134.具体地,泵元件21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第一接口元件22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或容器腔元件12的内部,第二接口元件23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或壳体元件11的外部。
135.其中,泵元件21位于容器腔元件12的下部,即可以利用注射容器的注射试剂的自身重力,减少试剂输送阻力。
13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泵元件21为小型静脉输液泵,其体积小巧、重量较轻,便于进行携带。其中,泵元件21的工作流量为0-1000ml/h。
13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口元件22为通用接口,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输液管道、注射容器。
1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口元件22为通用接口,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输液管道。
139.进一步地,泵单元20还包括至少一第一连接管元件25,第一连接管元件25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口元件22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管元件25的第二端与注射容器连接。
14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元件25为若干个,若干第一连接管元件25的第一端的接口形状相同,若干第一连接管元件25的第二端的接口形状相同和/或不同。
141.一般地,若干第一连接管元件25的第二端的接口形状不同,以便适用于不同的注射容器。
14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元件25为若干个,若干第一连接管元件25的长度相同和/或不同。
143.一般地,若干第一连接管元件25的长度不同。
14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元件25设置有具有浮标的墨菲式滴管,滴管的内部设置有浮标,浮标用于指示液体的液位,在缺少液体的情况下,浮标堵塞滴管的出液端。
145.进一步地,泵单元20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连接管元件26,第二连接管元件26的第一
端与第二接口元件23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管元件26的第二端与使用者的静脉连通。
14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元件26为若干个,若干第二连接管元件26的第一端的接口形状相同,若干第二连接管元件26的第二端的接口形状相同和/或不同。
147.一般地,若干第二连接管元件26的第二端的接口形状不同,以便适用于与不同的接口进行连接,如留置管、注射器针头等。
14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元件26为若干个,若干第二连接管元件26的长度相同和/或不同。
149.一般地,若干第二连接管元件26的长度不同。
150.如图5a~5b所示,控制单元30包括控制元件31、通信元件32、操作元件33和显示元件34。其中,控制元件31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分别与泵单元20、报警单元40和电源单元50连接(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通信元件32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控制元件31连接,用于与远程终端进行双向通信连接,以向远程终端发送便携式输液装置的状态信息、以及接收远程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操作元件33设置于壳单元10的侧部,并与控制元件31连接,用于获取输入的操作指令;显示元件34设置于壳单元10的侧部,并与控制元件31连接,用于显示泵单元20的工作参数。
151.具体地,控制元件31、通信元件32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操作元件33、显示元件34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前侧部、左侧部、右侧部中的至少一个。
15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元件31为控制器、电路板,包括但不限于单片机、mcu等。
15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元件32为蓝牙通信模组、4g通信模组、5g通信模组。
15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元件31与通信元件32集成设置。
15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操作元件33为操作按键,其设置于显示元件34的一侧。
15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操作元件33为操作触摸屏。
15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元件34为lcd显示屏、oled显示、电子墨水屏。
158.如图6所示,报警单元40包括声音报警元件41和/或灯光报警元件42。其中,声音报警元件41设置于壳单元10,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声音报警;灯光报警元件42设置于壳单元10,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进行灯光报警。
159.其中,报警包括泵单元20出现异常(如有空气进入)、泵单元20的预设注射时间即将达到(即需要进行注射容器更换或停止注射)。
160.具体地,声音报警元件41、灯光报警元件42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或侧部(上侧部、前侧部、后侧部、左侧部、右侧部)。
16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声音报警元件41为蜂鸣器。
16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灯光报警元件42为报警灯,报警时闪烁红色灯光。
16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声音报警元件41与灯光报警元件42集成设置,即既有报警声、又有报警光。
164.电源单元50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并位于控制单元30的一侧。
165.其中,在壳单元10处于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电源单元50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接市电使用;在壳单元10处于移动状态的情况下,电源单元50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接外接电源使用(如移动电源)。
16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源单元50为内置电源(不可更换电源)、外置电源(可更换电源)。
167.如图7所示,背负单元60包括支撑元件61、第三连接元件62、锁定元件63和第三限位元件64。其中,支撑元件61可移除地贴合壳单元10的后侧部设置;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侧部,用于与壳单元10进行可拆卸连接;锁定元件63依次与第三连接元件62、壳单元1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将背负单元60与壳单元10进行锁定;第三限位元件64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侧部,用于与使用者进行限位连接。
168.具体地,支撑元件61可移除地贴合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设置,第三连接元件62与第二连接元件15进行可拆卸连接,锁定元件63依次与第三连接元件62、第二连接元件15进行可拆卸连接。
169.支撑元件61为支撑框架,其前侧部与壳体元件11的后侧部相贴合,其后侧部与使用者的内部相贴合。具体地。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为平板状,支撑元件61的后侧部为凹凸起伏状。
170.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左侧部、右侧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便于与第二连接元件15进行可拆卸连接。
17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62为连接柱、连接槽中的至少一个。
172.其中,若第三连接元件62为连接柱或连接槽,且第三连接元件62为两个,则两个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或者,一个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左侧部、一个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右侧部;若第三连接元件62为连接柱、连接槽,且第三连接元件62为三个,三个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呈三角形或线形),或者,一个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两个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左侧部以及右侧部;若第三连接元件62为连接柱和/或连接槽,第三连接元件62的数量超过三个,则第三连接元件62可以全部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或者,部分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部分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左侧部以及右侧部,或者,部分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左侧部、支撑元件61的右侧部。
17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情况下,第三连接元件62为连接槽,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柱,第二连接元件15与第三连接元件62进行配合后,第二连接元件15凸出于支撑元件61设置,以便与锁定元件63进行锁定连接。
17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连接元件62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情况下,第三连接元件62为中空结构的连接柱,第二连接元件15为连接凹槽,第二连接元件15的深度大于第三连接元件62的长度、第二连接元件15未与第三连接元件62连接的部分的内径与第三连接元件62的中空结构的内径相同,第三连接元件62与第二连接元件15进行配合后,锁定元件63插入第三连接元件62的中空结构并与第二连接元件15进行连接。
17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三连接元件62为连接槽,其可以是单独的连接凹槽,也可以向外延伸的连接板与连接槽的结合。
176.在第三连接元件62为单独的连接凹槽的情况下,其内部可以设置有螺纹结构。
17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三连接元件62为连接柱,第三连接元件62可以是实心结构,也可以是中空结构。
178.在第三连接元件62为中空结构的情况下,其内部可以设置有螺纹结构。
179.在第三连接元件62为中空结构的情况下,第三连接元件62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多瓣式结构。
180.在第三连接元件62为多瓣式结构的情况下,第三连接元件62的瓣数量为2~5个。优选地,第三连接元件62的瓣数量为3~4个。
18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三连接元件62为连接柱,其外部可以设置有螺纹结构。
182.在第三连接元件62与第二连接元件15进行连接的情况下,锁定元件63可以仅与第三连接元件62可拆卸连接并与第二连接元件15抵接,也可以仅与第二连接元件15可拆卸连接并与第三连接元件62抵接,也可以依次与第三连接元件62、第二连接元件15可拆卸连接。
18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锁定元件63为锁定内螺纹环,其与形态为连接柱的第二连接元件15或第三连接元件62进行螺纹连接。
18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锁定元件63为锁定外螺纹柱,其与形态为中空结构的连接柱的第二连接元件15或第三连接元件62进行内螺纹连接,并与形态为连接凹槽的第二连接元件15或第三连接元件62进行外螺纹连接。
18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锁定元件63为锁定柱(其外表面可以是光滑的,也可以是螺纹的),其外径大于等于形态为中空结构的连接柱的第二连接元件15或第三连接元件62的中空结构的内径。
18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锁定元件63为锁定内螺纹环与锁定外螺纹柱的结合,此时,第二连接元件15和第三连接元件62均为连接槽。
187.在锁定元件63的外径大于形态为中空结构的连接柱的第二连接元件15或第三连接元件62的中空结构的内径的情况下,第三连接元件62与第二连接元件15过盈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形态为中空结构的连接柱的第二连接元件15或第三连接元件62为多瓣式结构。
188.第三限位元件64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用于与使用者的肩部、腰部进行连接,以将壳单元10限位于使用者的背部。
189.其中,第三限位元件64为可调节限位带。
19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元件64为一个,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一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左上端(右上端)连接,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右下端(左下端)连接。即第三限位元件64斜向设置。
19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元件64为两个,一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一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左上端连接,该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左下端或右下端连接;另一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一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右上端连接,该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右下端或左下端连接。即两第三限位元件64均竖向设置或均斜向设置。
19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元件64为两个,一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一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左上端(右上端)连接,该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右下端(左下端)连接;另一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一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左下端连接,该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右下端连接。即一第三限位元件64斜向设置,另一第三限位元件64横向设置,且斜向设置的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位于横向设置的第三限位元件64的上部。
19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元件64为三个,第一个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一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左上端连接,该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左下端或右下端连接;第二个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一端与支撑元件61的右前侧部的上端连接,该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右下端或左下端连接;第三个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一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左下端连接,该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与支撑元件61的前侧部的右下端连接。即两第三限位元件64均竖向设置或均斜向设置,剩余第三限位元件64横向设置,且横向设置的第三限位元件64位于其余两第三限位元件64的第二端的下部。
19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元件64为一体式限位带、分体式限位带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一体式限位带通过“日”字扣或“目”字扣进行长度调节;分体式限位带通过插接以及“日”字扣或“目”字扣进行长度调节。
195.进一步地,背负单元60还包括缓冲元件65,缓冲元件65设置于支撑元件61的后侧部,用于贴合使用者的背部,降低背负压力。
19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元件65为硅胶、橡胶、记忆棉等。
197.如图8所示,语音单元70包括语音获取元件71和语音播放元件72。其中,语音获取元件71设置于壳单元10,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第一语音信息,并将第一语音信息通过控制单元30传输至远程终端;语音播放元件72设置于壳单元10,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用于获取控制单元30传输的远程终端的第二语音信息,并播放第二语音信息。
198.具体地,语音获取元件71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外部,并与控制元件31通信连接;语音播放元件72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外部,并与控制元件31通信连接。
19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语音单元70为对讲终端或移动终端,即语音获取元件71为麦克风、语音播放元件72为扬声器。
200.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201.壳单元10处于固定状态:
202.通过第一连接元件14与输液挂架(或墙壁挂钩、或床边挂钩)进行连接,以使壳体元件11固定于特定位置;
203.移动第一密封元件16以露出容器腔元件12,向容器腔元件12的内部放置注射容器,并将注射容器与第一接口元件22连通(可以与第一接口元件22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管元件25进行连接);
204.移动第一密封元件16以密封容器腔元件12;
205.通过操作元件33设置泵元件21的工作参数,包括流速、时间等,并启动泵元件21;
206.将第二接口元件23与使用者的静脉连通(可以与使用者的静脉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管元件26进行连接);
207.泵元件21将注射容器的试剂输送至使用者的静脉;
208.在接近预设注射时间或泵元件21进入空气(通过气体监测元件24监测)的情况下,控制元件31通过通信元件32向远程终端传输消息,并通过声音报警元件41和/或灯光报警元件42进行报警,以提示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209.壳单元10处于移动状态:
210.通过第三连接元件62、第二连接元件15以及锁定元件63将支撑元件61与壳体元件11进行连接;
211.移动第一密封元件16以密封容器腔元件12;
212.通过操作元件33设置泵元件21的工作参数,包括流速、时间等,并启动泵元件21;
213.将第二接口元件23与使用者的静脉连通(可以与使用者的静脉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管元件26进行连接);
214.泵元件21将注射容器的试剂输送至使用者的静脉;
215.使用者通过第三限位元件64将支撑元件61限位于自身的背部,以使使用者携带便携式输液装置进行走动;
216.在接近预设注射时间或泵元件21进入空气(通过气体监测元件24监测)的情况下,控制元件31通过通信元件32向远程终端传输消息,并通过声音报警元件41和/或灯光报警元件42进行报警,医护人员通过远程终端向使用者发出指示,如前往护士台或或回到病房等待处理、或者指导使用者自行处理。
217.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背负单元与壳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在使用者需要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背负单元可以轻松地携带壳单元进行移动,扩大使用者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减少使用者的康复时间,提高使用者的康复速度;壳单元可以单独设置于特定位置,也可以随拿随走,操作简单快捷,上手难度低,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通过控制单元与远程终端进行通信,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使用者的输液状况,利于医护人员进行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报警单元对异常状况进行报警,无须使用者、医护人员实时观察输液状况,减少使用者的紧张程度;壳单元为透明状,便于进行观察;使用者通过语音单元与持有远程终端的医护人员进行语音沟通,便于医护人员实时了解使用者的情况。
218.实施例2
219.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220.如图9所示,便携式输液装置还包括温度调节单元80,温度调节单元80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对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的注射容器进行温度调节。
221.如图10所示,温度调节单元80包括温度监测元件81和温度调节元件82。其中,温度监测元件81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获取注射容器的温度数据;温度调节元件82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对注射容器进行温度调节。
222.具体地,温度监测元件81设置于容器腔元件12的内部,并与控制元件31连接;温度调节元件82设置于容器腔元件12的内部,并与控制元件31连接。
2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监测元件81为温度传感器。
22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元件82为半导体温度控制器,其可以进行加温、降温等操作。
225.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2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26.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利用温度调节单元对注射容器的试剂温度进行调节,避免因试剂过热或过冷导致的不适。
227.实施例3
228.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实施例2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229.如图11所示,便携式输液装置还包括定位单元90,定位单元90设置于壳单元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30连接,用于获取便携式输液装置的当前位置,并将当前位置发送至控制单元30,以便控制单元30将当前位置发送至远程终端,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使用者的当前位置。
230.具体地,定位单元90设置于壳体元件11的内部,并与控制元件31连接(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定位单元90将当前位置发送至控制元件31,控制元件31通过通信元件32发送至远程终端。
23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单元90为gps定位模组、北斗定位模组、glonsaa定位模组、蓝牙定位模组。
2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单元90与控制单元30集成设置。
233.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实施例3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34.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定位单元进行定位,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使用者的当前位置,以便医护人员及时找到使用者,或指引使用者快速前往最近的特定位置(如护士台)。
235.实施例4
236.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便携式输液系统。
237.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一种便携式输液系统,包括如实施例1~实施例3任一所述的便携式输液装置和远程终端。
238.其中,远程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如手机、pda、平板电脑)、固定终端(如台式机、笔记本)。
23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