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28921434发布日期:2022-02-16 13:20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慢性腹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且病程>4周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分为渗透性、分泌性、炎症性、动力障碍性腹泻及脂肪泻等。随着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与情感压力的增大,慢性腹泻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症之一。慢性腹泻轻症患者短期生活不受影响,但是长期的腹泻会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导致皮肤粗糙、毛发干枯和夜盲等营养不良症状。现代医学对慢性腹泻的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3.现代医学对慢性腹泻的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很多时候病因不明确,根治困难。并且治疗方法有限,仅限于止泻药、肠道微生态制剂;但此类药物的使用有时会干扰腹泻对机体保护的一面,如感染性腹泻,甚至引起炎症并发症,如诱发中毒性巨结肠;另一方面,长期使用药效将逐渐降低,导致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因此,西医在治疗慢性腹泻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
4.中医中药辨病辨证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强,且副作用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疗效显著等多种优势;现有技术中虽有研究人员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慢性腹泻进行临床研究,并研制出多种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但是,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很多,慢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临床治疗效果也不确切。如中国专利文献cn110327437a中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其为本发明人课题组基于早年间临床实践而拟制,治疗效果尚可,但由于拟方受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其方药及治疗效果仍有值得改进之处。
5.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治疗慢性腹泻中药疗效有限的技术问题。
7.中医认为慢性腹泻属“泄泻”范畴,以肝郁脾虚证居多。其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削弱,患者肠胃功能平衡失调,中焦运化异常,气机升降失常,清浊混淆,导致腹泻;本发明人在更深入的临床研究中逐渐认识到,本病病机为肝气郁滞、脾气亏虚、寒热错杂,其治疗的关键措施除疏肝健脾外,还应清热燥湿,平调寒热,以对症下药,进而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8.基于此,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以重量份计,其由以下原料药制成:柴胡10~15份、炒白芍10~15份、党参12~18份、炒白术12~18份、茯苓25~35份、炒山药25~35份、陈皮12~18份、半夏7~11、葛根10~15份、黄连4~8份、黄芩8~12份、防
风8~12份、干姜4~8份、甘草4~8份、生姜4~8份、大枣10~15份。
9.进一步的,由以下原料药制成:柴胡11~13份、炒白芍11~13份、党参13~16份、炒白术13~16份、茯苓28~33份、炒山药28~33份、陈皮13~16份、半夏8~10、葛根11~13份、黄连5~7份、黄芩9~11份、防风9~11份、干姜5~7份、甘草5~7份、生姜5~7份、大枣11~13份。
10.优选的,由以下原料药制成:柴胡12份、炒白芍12份、党参15份、炒白术15份、茯苓30份、炒山药30份、陈皮15份、半夏9份、葛根12份、黄连6份、黄芩10份、防风10份、干姜6份、甘草6份、生姜6份、大枣12份。
11.上述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所述配比称取各原料药备用;(2)将柴胡、炒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炒山药、陈皮、半夏、葛根、黄连、黄芩、防风、干姜、甘草、生姜、大枣混合后加水,加水量以浸没过药面2~4cm为准,浸泡30~50min,加热煮沸后继续煎煮30~60min,过滤得滤液和药渣;(3)向上步所得药渣加水,水量以浸没过药面2~4cm为准,加热煮沸后继续煎煮25~30min,过滤得滤液;(4)合并各次滤液得水煎剂,或减压浓缩得浸膏或浓缩液,并减压干燥得粉剂,或进一步添加辅料制成颗粒剂、丸剂、散剂或胶囊剂等。
12.本发明各味药药理药效及配伍机理:本方统筹以小柴胡汤、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为基础,综合考虑病机进行加味组合而成。方中柴胡疏肝理气为君药,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党参、山药健脾益气,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半夏燥湿化痰,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葛根健脾升阳止泻,共为臣药;佐以生姜解表温中散寒,大枣健脾益气、补气益血;甘草补气益脾、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
13.综观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共凑疏肝健脾、清热燥湿、寒热平调止泻之功效,符合慢性腹泻肝气郁滞、脾气亏虚、寒热错杂这一基本病机。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中选用柴胡、黄芩、炒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半夏、葛根、黄连、防风、干姜、炒山药、甘草、生姜、大枣等中草药制作而成,针对慢性腹泻肝气郁滞、脾气亏虚、寒热错杂这一根本病机,针对性强,临床证明其疗效确切,并且药物价格低廉,制作过程简便,使用方便,便于病人接受。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6.在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中药原料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市售常规原料;所涉及的加工制备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17.实施例1: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以1付中药用量计,其由以下原料药制成:柴胡12g、炒白芍12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30g、炒山药30g、陈皮15g、半夏9g、葛根12g、黄连6g、黄芩10g、防风10g、干姜6g、甘草6g、生姜6g、大枣12g。
18.其制备方法如下:(1)按所述配比称取各原料药备用;(2)将柴胡、炒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炒山药、陈皮、半夏、葛根、黄连、黄芩、防风、干姜、甘草、生姜、大枣混合后加水,加水量以浸没过药面2~4cm为准,浸泡30min,加热煮沸后继续煎煮45min,过滤得滤液和药渣;(3)向上步所得药渣加水,水量以浸没过药面3cm为准,加热煮沸后继续煎煮30min,过滤得滤液;(4)合并各次滤液得水煎剂。
19.实施例2: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柴胡10g、炒白芍10g、党参13g、炒白术13g、茯苓26g、炒山药26g、陈皮13g、半夏7g、葛根10g、黄连4g、黄芩8g、防风8g、干姜4g、甘草4g、生姜4g、大枣10g。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0.实施例3: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柴胡15g、炒白芍15g、党参18g、炒白术18g、茯苓35g、炒山药35g、陈皮18g、半夏10g、葛根15g、黄连8g、黄芩12g、防风12g、干姜8g、甘草8g、生姜8g、大枣15g。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1.实施例4: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柴胡11g、炒白芍11g、党参14g、炒白术14g、茯苓28g、炒山药28g、陈皮14g、半夏8g、葛根11g、黄连5g、黄芩9g、防风9g、干姜5g、甘草5g、生姜5g、大枣11g。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2.实施例5: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柴胡14g、炒白芍13g、党参17g、炒白术16g、茯苓33g、炒山药34g、陈皮17g、半夏10g、葛根13g、黄连7g、黄芩11g、防风11g、干姜7g、甘草7g、生姜7g、大枣14g。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3.临床试验例1.一般资料选取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校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与观察组三组,每组分别为40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患者年龄19~61岁,平均(42.4
±
7.6)岁,病程5~23周,平均(10.9
±
2.6)周;对照1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患者年龄18~61岁,平均(42.3
±
7.9)岁,病程4~22周,平均(11.1
±
2.7)周;对照2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患者年龄19~62岁,平均(42.4
±
7.5)岁,病程4~21周,平均(10.9
±
2.7)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4.2.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西医慢性腹泻诊断标准:

大便如水样或稀溏,排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

病程在2个月以上,饮食稍有不甚即发或加重;

年龄18-65岁;

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同意。
25.(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泄泻肝郁脾虚诊断标准:泄泻,时作时止,泻下如水状或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脘痞纳呆,嗳气食少,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细。
26.3.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

痢疾等急性传染性疾病;

电子结肠镜和病理诊断为大肠癌;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27.4.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患者水煎服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中药。采用常规水煎服用,每日1付,疗程3个月。
28.对照1组给予患者水煎服中药(参见cn110327437a):醋北柴胡6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防风15g、陈皮15g、木香10g、砂仁6g、薏苡仁15g、补骨脂15g、赤石脂15g、桔梗10g。采用常规水煎服用,每日1付,疗程3个月。
29.对照2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厂家: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s20060010)口服,2粒/次,3次/日,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后统计效果。
30.5.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用药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根据《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中标准评定,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各项积分均为0~6分;

临床效果: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评定,具体标准为:痊愈:患者不适等症状消失,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正常,症状积分降低≥95%;显效:患者不适等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基本正常,症状积分降低70%~95%;有效:患者不适等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好转,症状积分降低30%~7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
100%。
31.6.安全性评价一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二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三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四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32.7.试验统计处理试验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8.结果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便次数症状积分变化比较注: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1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与对
照1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便性状症状积分变化比较注: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1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与对照1组治疗后比较,p<0.05。
35.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评价比较。
36.由上述表1~3的统计结果可知,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相比较,在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治疗总有效率三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大便次数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大便性状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该结果表明:本发明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组合物相较于对照1组、对照2组而言疗效显著。
37.典型病例病例1:方某某,女,23岁,籍贯:林州市,农民,2021年4月9日初诊。
38.主诉:间断腹泻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开始每于情绪激动时出现腹泻,排水样便,伴肠鸣漉漉,泄后痛减,查肠镜、血常规未见异常,间断于诊所服用中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4天前患者症状再发,来我院求治。刻下症:大便稀溏,每日4~5次,排水样便,肠鸣漉漉,泄后痛减,吸食热饮,纳眠可,小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腻,边齿痕,舌下脉络显,脉弦。辅助检查:大便常规、肠镜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慢性腹泻。
39.治法:疏肝健脾,寒热平调。开具实施例1所述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7付,水煎服,每日1付。
40.二诊:2021年4月16日。便质较前明显改善,已基本成形,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痛未复作,再服14付后腹泻症状基本改善。
41.病例2:李某,男,29岁,籍贯:南阳市,职员,2021年7月9日初诊。
42.主诉:间断腹泻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与家人生气后出现大便溏薄,日3~5次,伴肛门下坠感,进食油腻时加重;间断服用蒙脱石散等治疗,症状反复发作,1年来体重下降11余斤。刻下症:大便稀溏,每日4~5次,肛门下坠感,进食油腻加重,肠鸣漉漉,反酸烧心,喜食冷饮,纳眠可,小便调。舌质红,苔薄白稍腻,脉弦。辅助检查:大便常规及结直肠镜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慢性腹泻。
43.治法:疏肝健脾,寒热平调。开具实施例1所述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10付,水煎服,每日1付。
44.二诊:2021年7月19日,便质改善,次数减少,原方14付,水煎服,日1付。诸症悉除。
45.病例3:袁某某,女,51岁,籍贯:平顶山市,农民,2020年10月9日初诊。
46.主诉:间断腹泻3年,再发8天。现病史:患者3年前进食生冷食物出现腹泻,日3~5次,便前腹痛,便后缓解,伴有肠鸣,肠镜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后未重视及治疗。患者8天前因家中亲人过世过于悲伤后腹泻症状再发加重,日4~5次,今为求中医治疗,至我院门诊求治。刻下症:大便稀溏,每日4~5次,晨起1次,饭后1次,有泡沫,便前腹部隐痛不适,便后痛减,有肠鸣,反酸烧心,喜食热饮,纳眠可,小便调。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腻,脉弦细。辅助检查:我院查大便常规杆球比8:2;肠镜:未经明显异常。血常规:无异常。
47.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慢性腹泻。
48.治法:疏肝健脾,寒热平调;开具实施例1所述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10付,水煎服,每日1付。
49.二诊:2020.10.19服上药后,泄泻次数减少,每日1次,进食生冷易发,舌脉同前。原方7付,水煎服、日1付。
50.三诊:2020.10.26上药服完后来电,腹泻已止,咨询生活调摄宜忌,嘱忌生冷、调畅情志。
51.病例4:陈某某,女,33岁,籍贯:郑州市,职员,2019.11.27初诊。
52.主诉:便溏4年余,再发1月。现病史:患者4年前进食冷饮后出现腹泻,日3~4次,病情时有反复,每于情绪波动时加重。1月前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再次出现腹泻,日3~4次,为求中医治疗,至我院就诊。刻下症:腹泻,泻下如水,夹有不消化物,症状严重时每日八九次,胃脘及腹部隐痛,肠鸣嗳气,食后腹胀,喜食冷饮,睡眠可,小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辅助检查:肠镜:未经明显异常。血常规:无异常。大便常规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慢性腹泻。
53.治法:疏肝健脾,寒热平调;开具实施例1所述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7付,水煎服,每日1付。
54.二诊:2019.12.3服上药后,腹泻好转,减为每日1~2次,大便仍不成形,嗳气减轻,舌脉同前。中药汤剂守上方10付,水煎服。
55.三诊:2019.12.13服上药后,大便成形,每天1次。
56.病例5:范某某,女,56岁,籍贯:舞钢市,农民,2018年8月9日初诊。
57.主诉:间断腹泻4年,再发5天。现病史:患者4年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泻,日3~5次,伴有肠鸣,至医院查肠镜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后未重视及治疗。患者5天前因过于悲伤后腹泻症状再发加重,日4~5次,今为求中医治疗,至我院门诊求治。刻下症:大便稀溏,每日4~5次,便前腹部隐痛不适,便后痛减,有肠鸣,喜冷饮,纳眠可,小便调。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腻,脉弦细。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杆球比7:3;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等其他检查无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慢性腹泻。
58.治法:疏肝健脾,寒热平调;开具实施例1所述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7付,水煎服,每
日1付。
59.二诊:2018.8.16服上药后,泄泻次数减少,每日1次,进食生冷易发,舌脉同前。原方,7付,水煎服、每日1付。
60.三诊:2018.8.23上药服完后来电,腹泻已止,咨询生活调摄宜忌。嘱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61.病例6:袁某某,女,25岁,籍贯:平顶山,农民,2017年2月7日初诊。
62.主诉:腹痛腹泻2年余。现病史:腹痛腹泻2年余,饮食稍有不适即腹痛腹泻,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查电子肠镜:未见明显异常。间断西药及中药治疗,效果欠佳。刻下症:腹痛,肠鸣,大便质稀,每日4-6次,腹痛即欲腹泻,泻后痛减,乏力,口苦,有时烧心反酸,喜热饮,纳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辅助检查:电子肠镜: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慢性腹泻。
63.治法:疏肝健脾,寒热平调;开具实施例1所述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7付,水煎服,每日1付。
64.二诊:2017年2月14日。诉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质稀不成形,舌脉同前。原方7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65.三诊:2017年2月21日。诉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纳眠可,大便质软,每日1次。原方10付,水煎服,巩固治疗。
66.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或者是对相关原料、步骤方法进行等同替代,从而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