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管路组件和高压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28507发布日期:2021-12-29 14:26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输液管路组件和高压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液管路组件和高压注射器。


背景技术:

2.高压注射器管路是注射药液或者造影剂的新型方式之一,管路中通常会安装过滤器,以过滤药液或者造影剂及医疗器械本身具有的尘粒子/残留物体等,从而保证患者健康安全。
3.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过滤器的两端都是通过粘接或者插接的方式与管路连接,由于在注液过程中过滤器两端会产生较大压力,因此过滤器与管路的连接处容易分裂甚至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输液管路组件,旨在提高过滤器与管路的连接牢固程度。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输液管路组件,所述输液管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进液管路和注射管路,所述输液管路组件还包括:
6.医用接头,所述医用接头包括至少两个进液支管和一个出液主管,一所述进液管路与一所述进液支管连通,至少两个所述进液支管均与所述出液主管连通;
7.压力传递结构,所述压力传递结构与所述出液主管连通,用以监测输液管路组件中液体的压力;
8.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连接于所述压力传递结构背离所述出液主管的一端,并与所述出液主管连通,所述过滤器背离所述压力传递结构的一端形成有下沉槽,所述下沉槽的槽侧壁设有第一螺纹;以及
9.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液段和出液段,所述进液段的外侧壁设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二螺纹与所述第一螺纹适配,所述出液段与所述注射管路连通。
10.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下沉槽的槽底壁部分凸设形成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至少部分结构插设于所述进液段内,所述进液段的至少部分结构插设于所述下沉槽内。
11.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内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形成有供所述液体流通的让位孔,所述让位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连接管的管径。
12.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壁设有防滑筋。
13.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包括:
14.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上盖、下盖以及过滤膜,所述上盖盖合于所述下盖,并与所述下盖围合形成过液腔,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过液腔连通的进液管,所述下盖设有与所述过液腔连通的出液管,所述过滤膜的边缘夹设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所述过滤膜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过液腔内,并覆盖所述过液腔;和
15.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所述进液管连接,所述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自所述压力传递结构向所述进液管单向导通。
16.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包括:
17.上阀体;
18.下阀体,所述下阀体与所述上阀体围合形成过液通道,所述过液通道连通所述压力传递结构和所述进液管,所述上阀体形成有朝向所述下阀体的抵接台面,所述下阀体设有朝向所述上阀体的抵接凸起;以及
19.弹性阀片,所述弹性阀片夹设于所述抵接台面和所述抵接凸起之间,并能够在液体推动下连通或封堵所述过液通道。
20.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下阀体背离所述上阀体的一端形成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槽底壁部分凸设以形成插设部,所述过液通道部分形成于所述插设部内,所述进液管的至少部分结构插设于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插设部的至少部分结构插设于所述进液管内。
21.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背离所述过液腔一端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插接槽还具有与所述槽底壁连接的槽侧壁,所述插接槽的槽侧壁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适配于所述外螺纹。
22.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抵接凸起抵接于所述弹性阀片的中部。
23.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高压注射器,该高压注射器包括输液管路组件,所述输液管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进液管路和注射管路,所述输液管路组件还包括:
24.医用接头,所述医用接头包括至少两个进液支管和一个出液主管,一所述进液管路与一所述进液支管连通,至少两个所述进液支管均与所述出液主管连通;
25.压力传递结构,所述压力传递结构与所述出液主管连通,用以监测输液管路组件中液体的压力;
26.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连接于所述压力传递结构背离所述出液主管的一端,并与所述出液主管连通,所述过滤器背离所述压力传递结构的一端形成有下沉槽,所述下沉槽的槽侧壁设有第一螺纹;以及
27.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液段和出液段,所述进液段的外侧壁设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二螺纹与所述第一螺纹适配,所述出液段与所述注射管路连通。
2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输液管路组件可以将药液注射入患者体内。在使用时,可以将至少两个进液管路与药袋或者药瓶连通,在注射管路的一端连接留置针,并将留置针扎到患者体内,以使药袋和药瓶中的液体能够通过进液管路流经进液支管流入出液主管,随后液体再先后流经压力传递结构、过滤器、连接管以及注射管路,最后通过留置针注射入患者体内。本技术提供的输液管路组件能够简化液体注射过程,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29.并且,在液体输送过程中,压力传递结构可以检测输送液体的压力,以便于医务人员根据检测结构控制输液压力,避免患者患者由于体内受外界压力增加,造成休克。过滤器可以过滤掉药液或者造影剂以及机械本身的尘埃粒子或者残留物,避免输入患者体内的液体被污染,保证患者安全。
30.此外,在过滤器和注射管路之间设置连接管,并使连接管和过滤器通过第一螺纹
和第二螺纹适配连接,可以减小注射管路连接处受到的药液冲击力,避免脱落导致漏液,同时,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可以增大过滤器与连接管连接处的应力,加强过滤器与连接管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管与过滤器脱落。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输液管路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所示的输液管路组件中过滤器与连接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图2所示的过滤器与连接管连接时显示弹性阀片侧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图2所示的过滤器与连接管连接时显示弹性阀片正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号说明:
[0037][0038]
[0039]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1]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2]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3]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输液管路组件100,输液管路组件100包括至少两个进液管路10和注射管路80、医用接头30、压力传递结构50、过滤器60以及连接管70,医用接头30包括至少两个进液支管31和一个出液主管33,一进液管路10与一进液支管31连通,至少两个进液支管31均与出液主管33连通,压力传递结构50与出液主管33连通,用以监测输液管路组件100中液体的压力,过滤器60连接于压力传递结构50背离出液主管33的一端,并与出液主管33连通,过滤器60背离压力传递结构50的一端形成有下沉槽61b,下沉槽61b的槽侧壁设有第一螺纹6173,连接管70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液段70a和出液段70b,进液段70a的外侧壁设有第二螺纹71,第二螺纹71与第一螺纹6173适配,出液段70b与注射管路80连通。
[0044]
其中,出液主管33和压力传递结构50之间可以采用管路连接并连通,为了方便运输、存储和安装,连接出液主管33和压力传递结构50的管路之间可以增设连接头40,以用于分别连接并连通与出液主管33、压力传递结构50连接的管路。进液管路10背离进液支管31的一端可以连接穿刺器20,以用于刺穿装有液体的药瓶或者药袋,用于引入液体。注射管路80背离连接管70的一端可以接有转接头90,以便于将留置针连接在输液管路组件100中,从而保证药液能够顺利注射入患者体内。
[0045]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输液管路组件100可以将药液注射入患者体内。在使用时,可以将至少两个进液管路10与药袋或者药瓶连通,在注射管路80的一端连接留置针,并将留置针扎到患者体内,以使药袋和药瓶中的液体能够通过进液管路10流经进液支管31流入出液主管33,随后液体再先后流经压力传递结构50、过滤器60、连接管70以及注射管路80,最后通过留置针注射入患者体内。本技术提供的输液管路组件100能够简化液体注射过程,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0046]
并且,在液体输送过程中,压力传递结构50可以检测输送液体的压力,以便于医务
人员根据检测结构控制输液压力,避免患者由于体内受外界压力增加,造成休克。过滤器60可以过滤掉药液或者造影剂以及机械本身的尘埃粒子或者残留物,避免输入患者体内的液体被污染,保证患者安全。
[0047]
此外,通过连接管70连接注射管路80和过滤器60可以减小注射管路80受到的压力,避免注射管路80脱落。将连接管70和过滤器60通过第一螺纹6173和第二螺纹71适配连接时,可以采用相对转动连接管70与过滤器60的方式连接或者拆卸连接管70与过滤器60,操作方便,便于过滤器60的更换和清洗。并且,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可以增大过滤器60与连接管70连接处的应力,加强过滤器60与连接管70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管70与过滤器60脱落。
[0048]
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医用接头30还可以包括固定板35,进液支管31和出液主管33嵌设在固定板35上,以增强进液支管31与出液主管33连接处的连接强度,避免内部压力过大致使进液支管31和出液主管33分裂、甚至脱离,防止出现漏液现象。
[0049]
参见图3,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下沉槽61b的槽底壁部分凸设形成有插接部6171,插接部6171的至少部分结构插设于进液段70a内,进液段70a的至少部分结构插设于下沉槽61b内。
[0050]
过滤器60与连接管70连接时,位于下沉槽61b内的插接部6171可以插入进液段70a内,以使液体从插接部6171输出后能够直接进入进液段70a内,并进行输送,防止药液从第一螺纹6173和第二螺纹71匹配的缝隙渗漏,连接管70的进液段70a也可以在过滤器60与连接管70连接时插入下沉槽61b内,如此便于第一螺纹6173与第二螺纹71适配连接,可以增强连接管70与过滤器60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管70与过滤器60脱落,并避免药液从两者的连接处渗漏。
[0051]
参见图3,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连接管70内形成有限位部73,限位部73形成有供液体流通的让位孔73a,让位孔73a的孔径小于连接管70的管径。限位部73可以限位插接部6171插入进液段70a的长度,也可以限位注射管路80插设于连接管70的出液段70b的长度,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供插接部6171和注射管路80分别与连接管70插入连接,保证连接管70连接过滤器60和注射管路80的牢固性,并避免由于插接过度损坏元件。
[0052]
参见图2,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连接管70的外侧壁设有防滑筋75。防滑筋75可以增大旋转拆装过滤器60与连接管70时,手部受到的摩擦力,防止打滑,便于医务人员操作。
[0053]
为了便于医务人员握持,防滑筋75可以设有多个,多个防滑筋75沿连接管70的外侧壁周向间隔设置。为了提高防滑效果,多个防滑筋75沿着连接管70的长度方向延伸。
[0054]
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过滤器60包括过滤结构61和单向阀63,过滤结构61包括上盖611、下盖615以及过滤膜621,上盖611盖合于下盖615,并与下盖615围合形成过液腔61a,上盖611设有与过液腔61a连通的进液管613,下盖615设有与过液腔61a连通的出液管617,过滤膜621的边缘夹设于上盖611和下盖615之间,过滤膜621的部分结构位于过液腔61a内,并覆盖过液腔61a,单向阀63与进液管613连接,单向阀63的导通方向为自压力传递结构50向进液管613单向导通。
[0055]
过滤膜621能够过滤流经过液腔61a中的药液或者造影剂以及机械本身的尘埃粒子或者残留物,从而保证患者安全。将过滤膜621的边缘夹设在上盖611与下盖615之间,不
仅能够固定过滤膜621,还可以增大过滤膜621的可过滤范围,提高过滤膜621的利用率。单向阀63能够单向导通液体,保证注射液体可以从进液管路10导向注射管路80,但是患者的血液不能够回流至进液管路10,从而实现单向导通的目的,防止患者血液回流危害患者健康。
[0056]
此外,将单向阀63作为过滤器60的部分结构,并将进液管613直接连接于单向阀63的出液端,相较于通过管路将单向阀63与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器60连接,直接连接的单向阀63和过滤器60可以减少单向阀与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器之间连接的管路,减少单向阀与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器的安装步骤,提高过滤结构61与单向阀63的安装效率
[0057]
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单向阀63包括上阀体631、下阀体633以及弹性阀片635,下阀体633与上阀体631围合形成过液通道63a,过液通道63a连通压力传递结构50和进液管613,上阀体631形成有朝向下阀体633的抵接台面631a,下阀体633设有朝向上阀体631的抵接凸起6333,弹性阀片635夹设于抵接台面631a和抵接凸起6333之间,并能够在液体推动下连通或封堵过液通道63a。
[0058]
夹持于抵接台面631a和抵接凸起6333之间的弹性阀片635能够封堵过液通道63a。当液体从压力传递结构50向进液管613流动时,弹性阀片635在液体冲击下会向进液管613方向发生形变,以导通压力传递结构50和进液管613。当液体从进液管613向压力传递结构50流动时,弹性阀片635在液体冲击下会始终与抵接台面631a抵接,以封堵过液通道63a,避免液体倒流,实现单向阀63的单向导通。
[0059]
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抵接凸起6333抵接于弹性阀片635的中部。参见图4,抵接凸起6333可以为三角形,抵接凸起6333的顶部抵接在弹性阀片635中部。将抵接凸起6333抵接于弹性阀片635的中部,可在液体从压力传递结构50流向进液管613时,增大弹性阀片635在液体冲击作用下的形变程度和形变的范围,提高液体流经过液通道63a的效率。
[0060]
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下阀体633背离上阀体631的一端形成有插接槽633a,插接槽633a的槽底壁部分凸设以形成插设部6331,过液通道63a部分形成于插设部6331内,进液管613的至少部分结构插设于插接槽633a内,插设部6331的至少部分结构插设于进液管613内。
[0061]
将插设部6331插设于进液管613内,可使药液从过液通道63a直接导入进液管613中,避免药液渗漏,并且还可以为进液管613插设在插接槽633a的位置进行导向,便于进液管613与下阀体633连接。
[0062]
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进液管613背离过液腔61a一端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6131,插接槽633a还具有与槽底壁连接的槽侧壁,插接槽633a的槽侧壁形成有内螺纹6335,内螺纹6335适配于外螺纹6131。
[0063]
通过内外螺纹6131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下阀体633和进液管613,可以增强下阀体633与进液管613连接的抗压能力,增强两者的连接强度,避免进液管613与下阀体633脱落脱落,提高整个输液管路组件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64]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高压注射器,该高压注射器包括输液管路组件100,该输液管路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高压注射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高压注射器还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医用接头30和压力传
递结构50的固定位置,压力传递结构50的固定位置设有与压力传递结构50匹配的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液体输送压力。
[006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