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后引流护理巾

文档序号:27818983发布日期:2021-12-04 13:0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术后引流护理巾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术后引流护理巾。


背景技术:

2.微创手术是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手术方式,微创手术需要在患者身上做数个小切口用于进行手术操作,术后一般在小切口放置引流管,起到的作用有:将手术区域的血液和渗出液及时排出体外,减少术后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比如内出血、感染等,早诊断早治疗。
3.在术后引流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血液、渗出液或组织液会从手术切口与引流管之间的间隙渗出,浸湿患者的衣服,带来不适感,目前临床采用纱布吸收该部位的渗出液,但纱布很快被浸透需要频繁更换,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因此,设计一种用于吸收该部位渗出液的护理巾是非常有意义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术后引流护理巾。
5.一种术后引流护理巾,包括具有液体吸收能力的护理巾本体,所述护理巾本体包括引流管穿出孔,引流管穿出孔贯穿护理巾本体;设置用于固定护理巾本体于患者身上的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护理巾本体吸收渗出的液体,引流管从引流管穿出孔穿出,可以使护理巾本体与患者的皮肤更好的贴合,从而更好地吸收渗液。
6.进一步,所述护理巾本体包括吸收层和防水层,吸收层与防水层紧密连接。
7.进一步,所述吸收层采用绵柔吸水材料制作,防水层采用防水透气材料制作。此种设置具有亲肤柔软性和防水透气性。
8.进一步,所述吸收层包括抗过敏层和消炎层。此种设置起到抗过敏和消炎的作用。
9.进一步,所述护理巾本体设置为矩形护理巾。
10.进一步,所述护理巾本体的长度设置为10

15cm,宽度设置为10

15cm。
11.进一步,所述护理巾本体的长度设置为15cm,宽度设置为15cm。
12.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穿出孔位于护理巾本体的中央。
13.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穿出孔为长条形的孔。
14.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穿出孔的长度小于护理巾本体的长度,且大于护理巾本体的长度的4/5,引流管可以在引流管穿出孔的孔径范围内滑动。
15.或者,所述引流管穿出孔的其中一端贯穿护理巾本体,将护理巾本体的其中一端分离为两部分。使用时,因护理巾本体的一端具有豁口,所以可以很容易的将引流管穿出。
16.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穿出孔的两端包括用于封闭引流管穿出孔的封闭结构。
17.进一步,所述封闭结构为粘扣。
18.进一步,所述粘扣为魔术贴,包括设置在引流管穿出孔其中一侧的魔术贴a面和设置在对侧的魔术贴b面。
19.或者,所述粘扣为胶贴,胶贴设置在引流管穿出孔的其中一侧,胶贴包括黏贴面和离型纸,离型纸覆盖黏贴面,使用时胶贴黏贴在引流管穿出孔的对侧。
20.进一步,所述护理巾本体包括吸水格。此种设置能够增强护理巾本体的吸水能力。
21.进一步,所述护理巾本体包括易撕线。
22.进一步,设置1

5条易撕线。使用时,通过易撕线可以很容易地将吸收饱和部分的护理巾本体撕掉。
23.进一步,在每一条易撕线的下方均设置胶贴。
24.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设置为绑带,绑带与护理巾本体可拆卸连接。
25.进一步,所述绑带为矩形绑带,绑带的两侧游离端组合连接,绑带围绕患者的腹部将护理巾本体固定在患者身上。
26.进一步,在所述绑带的其中一侧游离端设置魔术贴a面,在另一侧游离端设置魔术贴b面,绑带的游离端通过魔术贴a面和魔术贴b面组合连接。
27.进一步,所述绑带为弹性绑带。
2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护理巾本体通过绑带固定在患者身上,引流管从引流管穿出孔穿出,既不会压迫引流管,还能使护理巾本体更好的与皮肤贴合,起到更好的吸收渗液的效果,并且能够及时将饱和的部分通过易撕线撕掉,保证患者的舒适性。
29.使用方法:将护理巾本体放在患者插有引流管的部位,将引流管从引流管穿出孔穿出,通过绑带将护理巾本体固定在患者身上,吸收层接触患者的皮肤,
30.并吸收渗液,将吸收饱和的部分护理巾本体通过易撕线撕掉即可。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引流管穿出孔的长度小于护理巾本体的长度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护理巾本体的正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实用新型护理巾本体的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护理巾本体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0.图中,1、护理巾本体;11、引流管穿出孔;12、易撕线;13、吸水格;14、胶贴;2、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
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实施例1
43.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术后引流护理巾,包括具有液体吸收能力的护理巾本体1,护理巾本体1包括引流管穿出孔11,引流管穿出孔11贯穿护理巾本体1;设置用于固定护理巾本体1于患者身上的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护理巾本体1吸收渗出的液体,引流管从引流管穿出孔11穿出,可以使护理巾本体1与患者的皮肤更好的贴合,从而更好地吸收渗液。
44.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护理巾本体1为正方形护理巾;固定结构设置为绑带2,绑带2与护理巾本体1可拆卸连接。
45.绑带2为矩形绑带2,绑带2的两侧游离端组合连接,绑带2围绕患者的腹部将护理巾本体1固定在患者身上;在绑带2的其中一侧游离端设置魔术贴a面,在另一侧游离端设置魔术贴b面,绑带2的游离端通过魔术贴a面和魔术贴b面组合连接;绑带2为弹性绑带2。因绑带2具有弹性,所以容易向上提拉护理巾本体1。
46.本实施例中的绑带2具有弹性,可以很方便地向上或向下调节护理巾本体1的位置。使用时,如图所示,先将护理巾本体1的上端固定在需要吸收渗液的位置,将绑带2围绕患者的腹部从而将护理巾本体1固定在患者身上,绑带2位于护理巾本体1的外围,护理巾本体1的上端吸收饱和之后,通过易撕线12将护理巾本体1的上端撕掉,然后向上移动护理巾本体1,使干燥部分的护理巾本体1与需要吸收渗液的部位贴合,继续进行渗液的吸收。
47.实施例2
48.如图4

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护理巾本体1的结构进行了具体设置:
49.护理巾本体1包括吸收层和防水层,吸收层与防水层紧密连接;吸收层采用绵柔吸水材料制作,防水层采用防水透气材料制作。此种设置具有亲肤柔软性和防水透气性;吸收层包括抗过敏层和消炎层。此种设置起到抗过敏和消炎的作用。
50.护理巾本体1设置为矩形护理巾;护理巾本体1的长度设置为10

15cm,宽度设置为10

15cm。
51.优选的,护理巾本体1的长度设置为15cm,宽度设置为15cm。此种设置的护理巾本体1正好符合临床使用。
52.引流管穿出孔11位于护理巾本体1的中央;引流管穿出孔11为长条形的孔;引流管穿出孔11的长度小于护理巾本体1的长度,且大于护理巾本体1的长度的4/5,引流管可以在引流管穿出孔11的孔径范围内滑动。使用时,将引流管从引流管穿出孔11穿出。
53.护理巾本体1包括吸水格13。此种设置能够增强护理巾本体1的吸水能力。
54.护理巾本体1包括易撕线12。
55.设置1

5条易撕线12。使用时,通过易撕线12可以很容易地将吸收饱和部分的护理巾本体1撕掉。
56.实施例3
57.如图6

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引流管穿出孔11的其中一端贯穿护理巾本体1,将护理巾本体1的其中一端分离为两部分。使用时,因护理巾本体1的一端具有豁口,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将引流管放入引流管穿出孔的孔径内。
58.引流管穿出孔11的两端包括用于封闭引流管穿出孔11的封闭结构。封闭结构为粘扣。粘扣为胶贴14,胶贴14设置在引流管穿出孔11的其中一侧,胶贴14包括黏贴面和离型纸,离型纸覆盖黏贴面,使用时胶贴14黏贴在引流管穿出孔11的对侧。在每一条易撕线12的下方均设置胶贴14。使用时,将引流管放在引流管穿出孔11的孔径内,将胶贴14黏贴在对侧的护理巾本体1上,从而固定引流管,此种设置使用方法更简单。
59.可替换地,粘扣为魔术贴(图中未示出),包括设置在引流管穿出孔11其中一侧的魔术贴a面和设置在对侧的魔术贴b面。使用时,将引流管放在引流管穿出孔11的孔径内,将魔术贴a面粘贴在魔术贴b面,从而将引流管固定。
60.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