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文档序号:28135667发布日期:2021-12-22 17:06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部肌肉功能的康复训练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脑中风病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神志清醒外,其余症状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症状,称为后遗症。
3.部分病人会产生面部肌肉不受控的后遗症,造成腮部肌肉的收缩力过大,使下颌一直处于咬合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复科的治疗师会对腮部的这部分肌肉进行按摩,来缓解这部分肌肉的张力过大的问题,通过长时间的按摩能够使腮部肌肉逐渐放松,并且通过按摩的刺激,能够逐渐恢复腮部肌肉与大脑之间的控制联系,从而让病人逐渐的恢复腮部肌肉的功能,使病人能正常的控制下颌和口腔的功能。
4.现在具体的按摩过程是治疗师将食指或和中指插入到病人的牙齿外部和腮部之间的空隙内作为内部支撑,大拇指在腮部外侧进行按压和揉搓来实现按摩,由于食指或和中指插入病人口腔内部后,部分病人上下牙齿被撑开分离,在按摩过程中,病人时不时会产生咬合的动作,并且咬合力很大,很容易将治疗师的食指、中指咬伤,容易对治疗师产生伤害,同时还容易出血后造成对治疗师的暴露,造成感染传染病的风险,这一问题长期存在,有必要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手柄、口内支撑机构、外部按摩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口内支撑机构包括上、下两个弧线形支撑杆,每个支撑杆上套装有若干个紧密相邻的盘形的转子,转子的内孔与支撑杆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的支撑杆的外端设有直线形的插入段,在手柄的上设有与该插入段匹配的插入孔;所述的外部按摩机构包括弧线形的架体,在架体内侧设有若干个指向支撑结构的振动体,每个振动体内部设有振动电机,振动体的端部设有软体头,架体与手柄之间为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的插入孔至少为相同的三个,并列设置在手柄的前端面上。
8.优选的,所述的插入孔为外端大内端小的锥台形插入孔,所述的支撑杆的插入段为形状与插入孔形状匹配的锥台形。
9.优选的,所述的相邻的插入孔的侧部部分连通,连通区域的横截面小于插入孔横截面圆形的1/4,在连通部分形成相对的脊状凸棱,手柄采用塑料材质制作,支撑杆体采用不锈钢制作。
10.优选的,两个支撑杆的端部之间通过圆弧形过渡段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的手柄上设有个数与振动体个数相同的开关,在手柄内装有电池,每
个开关与对应振动体内的振动电机及电池组成回路。
12.优选的,在每个支撑杆上的若干盘形转子分布区域的两端设有环形的限位体,该限位体直径大于盘形转子内孔的直径。
13.优选的,所述的每个振动体的与架体之间通过插入卡头和竖向插槽安装,振动体通过弹簧与卡头之间连接。
14.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5.该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手柄、口内支撑机构、外部按摩机构,所述的口内支撑机构包括上、下两个弧线形支撑杆,每个支撑杆上套装有若干个紧密相邻的盘形的转子,转子的内孔与支撑杆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的外部按摩机构包括弧线形的架体,在架体内侧设有若干个指向支撑结构的振动体,每个振动体内部设有振动电机,振动体的端部设有软体头,该口内支撑杆在使用时需要插入到口腔内部牙齿外侧作为内部的支撑,来代替原来治疗师的食指或者中指,这样当病人的上、下牙产生咬合动作时,由于转子在支撑杆体上的滚动,牙齿在转子侧面“打滑”后就直接咬合了,不会咬住治疗师的手指,也不会咬住支撑杆而对病人的牙齿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16.图1为该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的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5为图2的b

b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该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其中的振动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手柄、11.插入孔、12.脊状凸棱、2.开关、3.支撑杆、31.插入段、32.过渡段、33.限位体、4.转子、5.架体、6.振动体、61.软体头、62.振动电机、63.弹簧、64.插入卡头、65.导电接触层、66.导线、7.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24.实施例一:参见图1

6,图中一种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手柄、口内支撑机构、外部按摩机构,所述的口内支撑机构包括上、下两个弧线形支撑杆,每个支撑杆上套装有若干个紧密相邻的盘形的转子,转子的内孔与支撑杆之间为间隙配合,该口内支撑杆在使用时需要插入到口腔内部牙齿外侧作为内部的支撑,来代替原来治疗师的食指或者中指,这样当病人出现突然咬合时,牙齿会接触到转子内半部,由于转子的转动牙齿滑动到转子的内侧,这样的咬合过程不会伤及治疗师,同时由于转子的转动,避免牙齿咬住支撑杆,上下两个支撑杆均设有转子,分别与上下牙齿配合,上下支撑杆上的转子旋转方向不同,可以各转各的;所述的支撑杆的外端设有直线形的插入段,在手柄的上设有与该插入段匹配的插入孔,拆装结构便于使用后支撑杆的消毒和清洗;所述的外部按摩机构包括弧线形的架体,在架体内侧设有若干个指向支撑结构的振动体,每个振动体内部设有振动电机,振动体的端部设有软体头,架体与手柄之间为固定连接,振动电机提供按摩所需的振动,软体头
用于跟病人的腮部外表面接触,提升舒适度。
25.所述的插入孔至少为相同的三个,并列设置在手柄的前端面上,这样可以通过插入位置的变化来调整支撑机构和外部按摩机构的之间的间距,从而适用腮部厚度不同的病人。
26.所述的插入孔为外端大内端小的锥台形插入孔,所述的支撑杆的插入段为形状与插入孔形状匹配的锥台形,这样通过插入后形成夹持效果,拆除时用力拔出来即可,方便拆卸。
27.所述的相邻的插入孔的侧部部分连通,连通区域的横截面小于插入孔横截面圆形的1/4,在连通部分形成相对的脊状凸棱,手柄采用塑料材质制作,支撑杆体采用不锈钢制作。脊状凸棱为塑料材质,在不锈钢支撑杆体插入后会通过自身是微小变形提供夹持力,同时这几个插入孔侧部部分连通,还能够减小插入孔之间的间距,调整支撑机构和按摩机构之间的距离时尺寸梯度更小,适用性更广。
28.两个支撑杆的端部之间通过圆弧形过渡段连接,这样支撑杆的端部插入到口内时不会戳伤病人口腔内部组织。
29.所述的手柄上设有个数与振动体个数相同的开关,在手柄内装有若干个电池,每个开关与对应振动体内的振动电机及电池组成回路,每个开关控制对应的振动体进行振动或者停止振动。
30.在每个支撑杆上的若干盘形转子分布区域的两端设有环形的限位体,该限位体直径大于盘形转子内孔的直径,限制这些盘形转子在支撑杆体上的布置位置,使其处于更合适的位置。
31.所述的每个振动体的与架体之间通过插入卡头和竖向插槽安装,振动体通过弹簧与卡头之间连接。这样振动体可以进行更换和调整,调整振动能力不同的振动电机来适配不同需要的病人,同时通过弹簧与卡头连接能够避免振动体振动时的互相干扰。
32.在插入卡头的两侧面和竖向插槽的两侧面时间设有互相匹配的,导电接触层,用于给振动电机供电,振动电机通过导线引入到插头卡头内与导电接触层连接,在架体内布置导线给竖向插槽的两侧面的导电接触层供电。
33.该腮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使用过程:
34.使用时,治疗师根据病人腮部的厚度选择合适的插入孔,将支撑杆体的插入段插入到插入孔内部并压紧实现安装固定,然后打开病人的嘴将该支撑杆体插入到病人的口内,使支撑杆体位于病人牙齿外侧与腮部之间的缝隙内,保持支撑杆体与腮部内侧面的皮肤保持接触,盘形转子位于其上下牙的外侧部,根据需要按摩的部位,启动手柄上相应的开关,打开振动体内的振动电机,实现对腮部的肌肉的按摩刺激,从而代替治疗师的手工按摩,这样当病人的上、下牙产生咬合动作时,由于转子在支撑杆体上的滚动,牙齿在转子侧面“打滑”后就直接咬合了,不会咬住治疗师的手指,也不会咬住支撑杆而对病人的牙齿造成伤害。
35.按摩完成后关停振动电机,将支撑杆体从病人口中取出来后,然后将支撑杆体从手柄上的插入孔抽出,拿去清洗和消毒,以备该病人的再次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