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分叉病变的双球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72569发布日期:2022-01-27 10:42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分叉病变的双球囊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分叉病变的双球囊。


背景技术:

2.对于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采用dk crush(双对吻挤压)技术行支架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分支支架术。dk crush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分支血管支架置入、主支球囊挤压分支支架、第一次球囊对吻扩张、主干支架置入、近端优化处理(pot)、最终球囊对吻扩张、及最后pot。具体的,其包括如下步骤:1、在分叉脊远端的主支血管预埋非顺应性球囊,分支血管内支架边缘突入主干约1-2毫米释放,支架释放后将支架球囊脱入主干5mm左右进行再次扩张,以达到分支近端充分贴壁;2、将预埋在主干的非顺应性球囊挤压分支支架,为了避免挤压不充分导致的支架贴壁不良,同时球囊远端对位不要超越分叉嵴,以减小对远端血管壁的损伤;3、然后进行第一次球囊对吻扩张,保留分支导丝,送入第三根导丝在分支开口近中端网眼进行rewiring,然后退出压在支架下的第一根导丝,分别按照与远端血管参考直径1:1送入非顺应性球囊,分别在命名压下释放,然后撤出分支球囊与导丝(d)。该操作不仅修复了变形的分支支架口,同时推开被挤压于分支开口的冗余支架丝,使得在主干支架进入前,分支血管的开口没有金属钢梁覆盖,而当主干支架膨胀后,分支开口只有一层排列规律匀齐的钢梁,使得导丝容易进入主干支架网眼,最终球囊对吻扩张变得十分容易。该操作过程须通过两个正交的体位造影确认导丝从分支开口近端网眼进入,因为从此位置进入分支可确保导丝是走行于分支支架腔内,避免因导丝从支架与血管壁间穿过导致球囊对吻扩张后在分支开口留下间隙。4、置入主干支架,主支支架释放前退出分支导丝。5、主支支架释放后用与主干近端参考血管直径匹配的非顺应性球囊对分支支架进行球囊挤压,同时球囊远端对位不要超越分叉嵴,使主干支架充分贴壁,同时扩张分支开口支架丝网眼,使再次rewiring更容易。6、完成最终球囊对吻扩张)。与第一次球囊对吻扩张相似,分别使用与主支远端及分支参考血管直径匹配的球囊进行扩张。7、最后进行pot,采用与主干近端参考血管直径相匹配的非顺应性球囊对主干近端支架行优化后扩张,从而使得到主支近端内的支架丝贴壁效果更好,降低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等潜在风险。该技术在支架植入前预处理时需两个球囊,操作过程复杂,耗时过长,患者体验较差,反复钢丝进出及球囊进出,球囊压力控制不好,易发生支架偏移,甚至夹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节约操作时间、缩短流程的用于分叉病变的双球囊。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用于分叉病变的双球囊,包括球囊以及贯穿该球囊的导管,所述球囊包括用于与主支血管配合的第一囊体和用于与边支血管配合的第二囊体,第一囊体和第二囊体在嵴部合体,形成用于与近端血管配合的第三囊体,所述导管分别贯穿第一囊体、第二囊体和
第三囊体。
6.进一步,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导管段、第二导管段和第三导管段,所述第一导管段贯穿在第一囊体内,所述第二导管段贯穿在第二囊体内,所述第三导管贯穿在第三囊体内。
7.进一步,沿所述第三导管段和第一导管段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导丝腔。
8.进一步,沿所述第三导管段和第二导管段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导丝腔。
9.进一步,沿所述第三导管段和第一导管段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加压腔,所述第一加压腔上、且对应所述第一囊体设有第一加压孔。
10.进一步,沿所述第三导管段和第二导管段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加压腔,所述第二加压腔上、且对应所述第二囊体设有第二加压孔。
11.进一步,沿所述第三导管段长度方向设有第三加压腔,所述第三加压腔对应所述第三囊体设有第三加压孔。
12.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叉病变的双球囊的结构示意图。
15.其中,导管100、第一导管段110、第二导管段120、第三导管段130、第一导丝腔140、第二导丝腔150、第一加压腔160、第一加压孔161、第二加压腔170、第二加压孔171、第三加压腔180、第三加压孔181、球囊200、第一囊体210、第二囊体220、第三囊体230。
具体实施方式
16.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功能、方法等仅仅是现有技术的常规适应性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实质在于硬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针对功能、方法本身,也即本实用新型虽然涉及一点功能、方法,但并不包含对功能、方法本身提出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对于功能、方法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8.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19.参见图1,本技术一种用于分叉病变的双球囊200,包括球囊200以及贯穿该球囊200的导管100,所述球囊200包括用于与主支血管配合的第一囊体210和用于与边支血管配合的第二囊体220,第一囊体210和第二囊体220在嵴部合体,形成用于与近端血管配合的第三囊体230,所述导管100分别贯穿第一囊体210、第二囊体220和第三囊体230。
20.本技术通过将第一囊体210和第二囊体220在嵴部合体,在手术时,可一次送入分叉病变处,节约操作时间,缩短流程,不存在球囊200及钢丝的反复进出。
21.第一囊体210和第二囊体220呈一定夹角设置,第一囊体210和第二囊体220之间的夹角可根据分叉病变的主支血管和边支血管之间的角度设置多种。
22.导管100包括第一导管段110、第二导管段120和第三导管段130,第一导管段110贯穿在第一囊体210内,第二导管段120贯穿在第二囊体220内,第三导管100贯穿在第三囊体230内。
23.沿第三导管段130和第一导管段110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导丝腔140。沿第三导管段130和第二导管段120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导丝腔150。
24.沿第三导管段130和第一导管段110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加压腔160,第一加压腔160上、且对应所述第一囊体210设有第一加压孔161。沿第三导管段130和第二导管段120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加压腔170,第二加压腔170上、且对应所述第二囊体220设有第二加压孔171。沿第三导管段130长度方向设有第三加压腔180,第三加压腔180对应所述第三囊体230设有第三加压孔181。
25.使用时,分别将导丝送入主支血管和边支血管,沿着导丝将带有具有支架的球囊200分别送入主支血管和边支血管,通过第一加压腔160、第二加压腔170和第三加压腔180分别对血管近端、主支血管和边支血管内的支架进行扩张。
2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2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