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9213发布日期:2022-01-19 16:3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如今临床诊疗中,罹患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经过手术后需要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故术中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道是非常常见的,术后回室后护士需要对鼻饲管道进行二次固定,根据患者的病情,禁食水一段时间后,再通过鼻饲管道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通常的管道固定装置由于面积过大不适合贴于面部,且会出现敷贴黏贴不紧,需要频繁更换敷贴以防止鼻饲管滑脱,而过多的更换敷贴还会导致皮肤破损,从而引发皮肤过敏的现象。另外,插鼻饲管的老年意识不太清楚的患者经常会自己无意拔管,仅利用胶贴的方式,往往会固定不牢固而被轻易拔掉,等导致插管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包括定位罩、固定部、第一固定带以及第二固定带,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定位罩的上表面的底端,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定位罩的底端,所述第二固定带有两根且分别固定在所述定位罩的底端的两侧。
6.优选地,所述定位罩为三角形且中部设置三角形镂空,所述固定部固定在三角形的所述定位罩的底边上,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两端环绕固定在所述定位罩的顶角的两侧。
7.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魔术贴公贴、魔术贴母贴、以及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由左到右依次固定在所述定位罩的底端上,所述魔术贴公贴与所述魔术贴母贴一体连接,且依次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所述魔术贴公贴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环左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定位罩上。
8.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环位于所述三角形镂空左侧角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固定环位于所述三角形镂空的底边的中心位置。
9.优选地,所述魔术贴公贴的刺面与所述魔术贴母贴的毛面均朝上设置。
10.优选地,所述魔术贴公贴与所述魔术贴母贴的拼接处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环的下方或者所述第二固定环的右侧。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中部设置松紧带。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带、所述第二固定带以及所述定位罩均为具有透气性的纱布或者无纺布。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利用定位罩罩装在患者鼻子上,在搭配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绕到脑后固定,能有效扩大定位面积,保证定位效果,相较于仅在鼻下定位固定,定位稳定性更好,利用定位罩箍在鼻子四周,有效防止鼻饲管移位;利用
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搭配魔术贴公贴和母贴,可以根据鼻饲管具体穿设在左鼻孔和右鼻孔灵活调整固定位置。本装置不仅取代了胶贴的方式,提高了舒适度,同时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能有效避免鼻饲管移位滑脱,同时能在患者无意识牵拉鼻饲管时避免鼻饲管被拔出,且结构简单,成本低,食适于临床使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的固定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的魔术贴母贴从第一固定环穿回时的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的魔术贴母贴从第二固定环穿回时的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19.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11固定装置,包括定位罩1、固定部2、第一固定带3以及第二固定带4,固定部2固定在定位罩1的上表面的底端,第一固定带3的两端固定在定位罩1的底端,第二固定带4有两根且分别固定在定位罩1的底端的两侧。
20.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罩1罩在患者鼻子四周,起到定位固定的作用,利用第一固定带3环绕到患者脑后从上方固定定位罩1,两根第二固定带4环绕到患者后脖颈处系紧固定,如此既能实现本装置在患者头面部上的固定,然后利用固定部2将从鼻孔内穿出的鼻饲管11固定在定位罩1上,由于定位罩1固定,则固定在其上的鼻饲管11也会被固定,从而有效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有效防止鼻饲管11移位或者滑脱。同时,定位罩1、第一固定带3和第二固定带4的下方均无黏胶,不会粘在患者皮肤上,从而能有效避免过敏或皮肤破损等情况的出现。
21.如图1所示,优选地,定位罩1为三角形且中部设置三角形镂空5,固定部2固定在三角形的定位罩1的底边上,第一固定带3的两端环绕固定在定位罩1的顶角的两侧。三角形镂空5搭配三角形的定位罩1,能够罩装在患者鼻子的四周,并使鼻子从三角形镂空5内漏出来,从而利用鼻子来起到限位定位的作用,如此定位罩1的底端刚好位于鼻孔下方,且位于上嘴唇上方。固定部2固定在定位罩1的底端上,因此固定部2恰好位于鼻孔下方。在鼻饲管11从鼻孔穿出后刚好能够利用固定部2固定在定位罩1上,从而实现鼻饲管11的固定。三角形镂空5的设计,还能将患者鼻子暴露在外,实现鼻子处的良好透气通风,且能降低鼻子受到的压力。
2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地,固定部2包括魔术贴公贴6、魔术贴母贴7、以及第一固定环8和第二固定环9,第一固定环8和第二固定环由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定位罩1的底端上,魔术贴公贴6与魔术贴母贴7一体连接,且依次可活动地穿过第一固定环8和第二固定环
9,魔术贴公贴6位于第一固定环8左侧的一端固定在定位罩1上。利用魔术贴公贴6和魔术贴母贴7相互粘贴在一起的特性,从而能够将鼻饲管11包裹并固定在二者之间,实现鼻饲管11的固定。第一固定环8和第二固定环9的设置,用于在鼻饲管11固定时,魔术贴母贴7环绕包裹住鼻饲管11后从第一固定环8或者第二固定环9内穿出,从而起到固定限位和锁紧的效果,能避免鼻饲管11牵拉时魔术贴公贴6和魔术贴母贴7之间的连接被打开。
23.优选地,第一固定环8位于三角形镂空5左侧角的正下方,第二固定环9位于三角形镂空5的底边的中心位置。此种位置设计,对应在实际应用时即为:若鼻饲管11从患者的左侧鼻孔穿出,则魔术贴母贴7不用穿过第二固定环9,直接从第一固定环8穿出后环绕包裹住鼻饲管11外壁后再从第一固定环8穿回去并贴在魔术贴公贴6上,实现鼻饲管11的在左侧的固定;若鼻饲管11从患者的右侧鼻孔穿出,鼻饲管11位于第二固定环9的右侧,则魔术贴母贴7从左侧依次穿过第一固定环8和第二固定环9,从鼻饲管11的下方绕到鼻饲管11的右侧并从鼻饲管11的上方绕回到第二固定环9处并再次从第二固定环9内穿回去并贴在魔术贴公贴6上,若还有多余部分,则再将多出部分穿过第一固定环8并贴敷在魔术贴公贴6上。此种结构色设置,能够灵活应对鼻饲管11穿出位置,使得不管鼻饲管11从哪个鼻孔内穿出均能实现良好的固定。具体应用如图3和图4所示。
24.优选地,魔术贴公贴6的刺面与魔术贴母贴7的毛面均朝上设置。毛面和刺面均朝上,则在魔术贴母贴7对折绕回时即可直接实现固定粘贴。
25.优选地,魔术贴公贴6与魔术贴母贴7的拼接处位于第二固定环9的下方或者第二固定环9的右侧。在鼻饲管11从患者右侧鼻孔内穿出时,能够魔术贴母贴7需要从第二固定环9内再穿回去,此时,第二固定环9左侧就有魔术贴公贴6,能够在魔术贴母贴7穿回去之后立马实现与魔术贴公贴6之间的粘贴固定,从而保证固定的紧固度,避免魔术贴公贴6和魔术贴母贴7在第二固定环9处出现缝隙导致固定松动。
26.优选地,第一固定带3的中部设置松紧带10,能够适应与不同患者的不同头围,保证第一固定带3始终处于收紧状态。
27.优选地,第一固定带3、第二固定带4以及定位罩1均为具有透气性的纱布或者无纺布。保证这个装置的透气性,防止闷汗以及湿疹等情况出现。
28.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鼻饲管11从三角形镂空5的下方穿出来,然后将定位罩1罩在患者鼻子上,然后将第一固定带3从患者头部上方套在患者头上,然后将两根第二固定带4绕到患者脖颈后方系紧固定,如此实现整个装置在患者面部的固定。再将鼻饲管11放在固定部2上,将魔术贴母贴7从鼻饲管11下方绕出并包裹住鼻饲管11后从就近的对应的固定环内穿出后拉紧并贴紧在魔术贴公贴6上,如此即可实现鼻饲管11在面部的固定。根据鼻饲管11穿出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具体从哪个固定环处固定鼻饲管11。如果从左侧鼻孔穿出,则用第一固定环8固定魔术贴母贴7,若从右侧鼻孔穿出,则利用第二固定环9固定魔术贴母贴7。
29.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稳定性的鼻饲管固定装置,利用定位罩罩装在患者鼻子上,在搭配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绕到脑后固定,能有效扩大定位面积,保证定位效果,相较于仅在鼻下定位固定,定位稳定性更好,利用定位罩箍在鼻子四周,有效防止鼻饲管移位;利用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搭配魔术贴公贴和母贴,可以根据鼻饲管具体穿设在左鼻孔和右鼻孔灵活调整固定位置。本装置不仅取代了胶贴的方式,提高了舒适度,同
时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能有效避免鼻饲管移位滑脱,同时能在患者无意识牵拉鼻饲管时避免鼻饲管被拔出,且结构简单,成本低,适于临床使用。
30.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