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搏器术后压迫止血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37728发布日期:2022-03-05 02:1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起搏器术后压迫止血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搏器术后压迫止血组件。


背景技术:

2.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需要对患者的左锁骨下方的创口进行压迫止血处理,目前均是通过绑缚压迫件或利用胶布将压迫件进行固定以进行压迫止血,但胶布会导致皮肤局部过敏而出现发红瘙痒等症状,并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起搏器术后压迫止血组件,包括弹力背心和压迫件,所述弹力背心用以可拆卸的绑缚在患者的上身,且所述弹力背心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设有绑缚件,所述绑缚件用以将所述压迫件可拆卸的绑紧在所述弹力背心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以压迫患者起搏器植入处创口。
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利用弹力背心作为载体,并利用绑缚件将压迫件绑缚于弹力背心上以对患者创口处进行压迫止血,其绑缚效果佳,且弹力背心穿戴方便,同时可重复使用。
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绑缚件包括多根竖向设置且横向间隔分布的绑带,所述绑带竖向设置,且其两端均与所述弹力背心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连接,所述压迫件用以置于绑带和弹力背心之间。
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绑缚方便,且绑缚的稳定性佳。
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绑带为松紧带。
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绑带具有弹性,使得绑带的弹力可将压迫件压紧在创口处。
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绑带的上端与所述弹力背心连接固定,所述绑带的下端通过第一魔术贴与所述弹力背心可拆卸连接。
1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调节绑带的松紧度,且使得绑带与弹力背心连接方便。
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力背心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还设有贯穿的观察孔。
1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便捷的观察患者创口处是否存在出血。
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力背心包括前布片、背布片和连接布片,所述背布片位于所述前布片的后方,且所述背布片的左下端与所述前布片的左下端连接固定,所述前布片的左上端与所述背布片的左上端连接,所述前布片左侧和背布片左侧中部之间的区域构成左侧袖孔,所述前布片的右侧和背布片的右侧通过位于患者右侧腋下的连接布片可拆卸连接,所述绑缚件设置在所述前布片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
1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且穿戴方便。
1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布片的左上端和背布片的左上端通过第二魔术贴可拆卸连接。
1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调节弹力背心穿戴的松紧度。
1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布片的后侧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所述背布片的右侧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布片的前侧与所述前布片的右下端通过第三魔术贴可拆卸连接。
1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调节弹力背心穿戴的松紧度。
1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多根沿前后方向设置且上下间隔分布的弹性连接带,所述弹性连接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布片和背布片的右侧连接。
2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使得弹力背心穿戴使的贴身效果更佳。
2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连接带为松紧带。
2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弹性稳定。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起搏器术后压迫止血组件的穿着状态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起搏器术后压迫止血组件的展开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绑带的后视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布片的前视状态下的配合图。
27.图中:1弹力背心、11前布片、111观察孔、12背布片、13连接布片、14弹性连接件、141弹性连接带、2压迫件、3绑缚件、31绑带、41第一魔术公贴、42第一魔术母贴、51第二魔术公贴、52第二魔术母贴、61第三魔术公贴、62第三魔术母贴。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搏器术后压迫止血组件,包括弹力背心1和压迫件2,所述弹力背心1用以可拆卸的绑缚在患者的上身,且所述弹力背心1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设有绑缚件3,所述绑缚件3用以将所述压迫件2可拆卸的绑紧在所述弹力背心1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以压迫患者起搏器植入处创口,通过利用弹力背心作为载体,并利用绑缚件将压迫件绑缚于弹力背心上以对患者创口处进行压迫止血,其绑缚效果佳,且弹力背心穿戴方便,同时可重复使用。其中,所述压迫件为沙袋(装满沙子的布囊,尺寸为可为8x10cm,属于现有技术)或纱布卷。
3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绑缚件3包括多根竖向设置且横向间隔分布的绑带 31,所述绑带31竖向设置,且其两端均与所述弹力背心1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连接,所述压迫件2用以置于绑带31和弹力背心1之间,其绑缚方便,且绑缚的稳定性佳。
3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绑带31为松紧带,如此使得绑带具有弹性,使得绑带的弹力可将压迫件压紧在创口处。
3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绑带31的上端与所述弹力背心1连接固定,所述绑带31的下端通过第一魔术贴与所述弹力背心1可拆卸连接,如此可调节绑带的松紧度,且使得绑带与弹力背心连接方便。
3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力背心1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还设有贯穿的观察孔111,如此可便捷的观察患者创口处是否存在出血。
34.如图2所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力背心1包括前布片11、背布片12 和连接布片13,所述背布片12位于所述前布片11的后方,且所述背布片12 的左下端与所述前布片11的左下端连接固定,所述前布片11的左上端与所述背布片12的左上端连接,所述前布片11左侧和背布片12左侧中部之间的区域构成左侧袖孔,所述前布片11的右侧和背布片12的右侧通过位于患者右侧腋下的连接布片13可拆卸连接,所述绑缚件3设置在所述前布片11对应患者左锁骨下方的位置处,其结构简单,且穿戴方便。
3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布片11的左上端和背布片12的左上端通过第二魔术贴可拆卸连接,如此可调节弹力背心穿戴的松紧度。
3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布片13的后侧通过弹性连接件14与所述背布片12的右侧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布片13的前侧与所述前布片11的右下端通过第三魔术贴可拆卸连接,如此可调节弹力背心穿戴的松紧度。
3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连接件14包括多根沿前后方向设置且上下间隔分布的弹性连接带141,所述弹性连接带14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布片 13和背布片12的右侧连接,如此可使得弹力背心穿戴使的贴身效果更佳。
3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连接带141为松紧带,其弹性稳定。
39.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所述第一魔术贴包括第一魔术公贴41和第一魔术母贴42,所述第一魔术公贴41设置在所述前布片11上,并位于所述前布片11的左胸对应位置的前侧,而第一魔术母贴41设置在所述绑带31后侧的下端,以便绑带31与前布片11连接。
40.如图2和图4所示,同理,所述第二魔术贴包括第二魔术公贴51和第二魔术母贴52,所述第二魔术公贴51设置在所述前布片的前侧的左上端,而第二魔术母贴设置在所述背布片前侧的左上端,如此以便二者粘合以使得前布片左上端和背布片左上端可拆卸连接。
41.同理,所述第三魔术贴包括第三魔术公贴61和第三魔术母贴62,所述第三魔术公贴61设置在所述前布片右下端的前侧,而所述第三魔术母贴62 设置在所述连接布片左端的后侧,如此可将连接布片绕至前布片右端的前侧以实现第三魔术公贴61和第三魔术母贴62的粘接。
42.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弹力背心需呈绷紧的状态穿在身上 (患者的创口处预先垫设有纱布),然后将压迫件通过绑缚件绑紧在弹力背心上,并压迫在患者的创口处,可定期将压迫件拆下,并通过观察孔(观察孔的可为方形,其尺寸可为3cmx3cm的正方形孔)观察患者创口处的纱布上是否有渗血(若有表示患者创口处存在出血,若没有则表示患者创口处无出血)。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