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管路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9151发布日期:2022-01-27 10:0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血液净化管路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血液净化管路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2.血液净化在日常生活中也称透析,它的涵义是:把患者的血液引出身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血液净化应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腹部透析虽然没有将血液引出体外,但其原理都是一样的,血液透析只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方法之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做血液净化护理时需要在血液净化护理的相关仪器上进行,血液从患者体内抽出,经净化后再输回到患者体内,由于出血管、进血管根据净化设备的接口各有走向,管路的固定非常麻烦,管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固定,很容易就会被牵绊脱掉,给患者带来危险。
3.现有的血液净化管路,大多是悬空设置,在需要对管路进行固定的时候,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医用胶布粘贴固定,这样操作十分麻烦、费时费力,且容易脱落,操作随意,很可能会压迫到管路,束缚也不够稳固,不能避免管路脱落的问题,且管路走向杂乱,很难进行调节;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管路固定装置只有一种尺寸,无法满足各种尺寸管路的需求,导致有些管路无法进行固定,此外,现有技术中的管路固定装置均为固定定位,无法进行调节,尤其是管路固定后的调节,因此容易导致患者在管路固定后移动身体会造成管路拉扯,及其对患者造成伤害,因此急需一种血液净化管路固定支架来解决当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血液净化管路固定支架,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路固定麻烦、固定后杂乱、无法满足所有管路固定需求和管路固定后无法调节的问题,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同时也给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血液净化管路固定支架,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固接有支撑柱2,支撑柱2内滑动连接有调节杆3,支撑柱2上螺接有与调节杆3相配合的固定螺柱5,调节杆3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定位杆4,旋转定位杆4上固接有一对横向固定柱6,横向固定柱6两侧均滑动连接多个活动卡箍8,横向固定柱6上同侧活动卡箍8的尺寸均不同,横向固定柱6内设置有与活动卡箍8相配合的第一滑动机构。
6.进一步地:调节杆3上固接有与旋转定位杆4相配合的旋转连接块7,旋转定位杆4内设置有与旋转连接块7相配合的滑槽。
7.进一步地:横向固定柱6两侧的活动卡箍8相互对称。
8.进一步地:第一滑动机构包括与活动卡箍8固接的活动卡块9,活动卡块9内固接有复位弹簧10,横向固定柱6内固接有与复位弹簧10另一端固接的固定控制柱11,活动卡块9内设置有与固定控制柱11相配合的滑槽。
9.进一步地:活动卡箍8的宽度小于活动卡块9的宽度,横向固定柱6上设置有与活动卡块9相配合的滑槽。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增益效果是:
11.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操作简单,多个尺寸活动卡箍8的设置满足了对不同管路的需求,同时也避免管路的杂乱,调节杆3和旋转定位杆4转动连接的设置方便了患者在管路固定后的翻身等情况,固定螺柱5与调节杆3的配合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路固定麻烦、固定后杂乱、无法满足所有管路固定需求和管路固定后无法调节的问题,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同时也给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立体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滑动机构局部剖切图。
15.图中:1、底座,2、支撑柱,3、调节杆,4、旋转定位杆,5、固定螺柱,6、横向固定柱,7、旋转连接块,8、活动卡箍,9、活动卡块,10、复位弹簧,11、固定控制柱。
具体实施方式
16.血液净化管路固定支架,包括底座1,底座1上固接有支撑柱2,支撑柱2内滑动连接有调节杆3,支撑柱2上螺接有与调节杆3相配合的固定螺柱5,调节杆3上转动连接有旋转定位杆4,旋转定位杆4上固接有一对横向固定柱6,横向固定柱6两侧均滑动连接多个活动卡箍8,横向固定柱6上同侧活动卡箍8的尺寸均不同,横向固定柱6内设置有与活动卡箍8相配合的第一滑动机构。
17.如图1和2所示:当医护人员将本实用新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医护人员可通过固定螺柱5来调节调节杆3的高度,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调节杆3与旋转定位杆4转动连接的设置方便了旋转定位杆4的转动,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横向固定柱6上活动卡箍8的设置实现了对管路的固定,横向固定柱6上多个活动卡箍8和活动卡箍8的不同尺寸的设置满足了对不同管路的设置,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
18.调节杆3上固接有与旋转定位杆4相配合的旋转连接块7,旋转定位杆4内设置有与旋转连接块7相配合的滑槽。
19.如图2所示:旋转连接块7的设置实现了调节杆3与旋转定位杆4间转动,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功能性的完整。
20.横向固定柱6两侧的活动卡箍8相互对称。
21.如图1所示:横向固定柱6两侧的活动卡箍8相互对称设置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22.第一滑动机构包括与活动卡箍8固接的活动卡块9,活动卡块9内固接有复位弹簧10,横向固定柱6内固接有与复位弹簧10另一端固接的固定控制柱11,活动卡块9内设置有与固定控制柱11相配合的滑槽。
23.如图1和3所示:当医护人员用活动卡箍8对管路进行固定时,医护人员向两侧滑动活动卡箍8,然后将管路放入活动卡箍8之间,活动卡箍8在滑动过程中带动活动卡块9在横向固定柱6内进行滑动,在此过程中,在活动卡块9和固定控制柱11的作用下复位弹簧10内
压缩,当对其进行复位时,在复位弹簧10的作用下对活动卡箍8间的管路进行固定。
24.活动卡箍8的宽度小于活动卡块9的宽度,横向固定柱6上设置有与活动卡块9相配合的滑槽。
25.如图1和3所示:活动卡箍8的宽度小于活动卡块9的宽度,横向固定柱6内与活动卡块9相配合滑槽的设置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功能性的完整。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27.如图1、2和3所示:当医护人员将本实用新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医护人员可通过固定螺柱5来调节调节杆3的高度,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调节杆3与旋转定位杆4转动连接的设置方便了旋转定位杆4的转动,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横向固定柱6上活动卡箍8的设置实现了对管路的固定,横向固定柱6上多个活动卡箍8和活动卡箍8的不同尺寸的设置满足了对不同管路的设置,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当医护人员用活动卡箍8对管路进行固定时,医护人员向两侧滑动活动卡箍8,然后将管路放入活动卡箍8之间,活动卡箍8在滑动过程中带动活动卡块9在横向固定柱6内进行滑动,在此过程中,在活动卡块9和固定控制柱11的作用下复位弹簧10内压缩,当对其进行复位时,在复位弹簧10的作用下对活动卡箍8间的管路进行固定;横向固定柱6两侧的活动卡箍8相互对称设置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活动卡箍8的宽度小于活动卡块9的宽度,横向固定柱6内与活动卡块9相配合滑槽的设置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功能性的完整;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路固定麻烦、固定后杂乱、无法满足所有管路固定需求和管路固定后无法调节的问题,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同时也给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