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膜交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33846发布日期:2022-02-09 13:4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角膜交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用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角膜交联装置。


背景技术:

2.角膜交联术也叫角膜胶原交联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圆锥角膜的手术方法。目前,紫外光a(uva)及相应的光敏剂核黄素的角膜胶原交联(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已应用于圆锥角膜手术的辅助治疗中,是光敏交联在临床应用的最成功的领域之一。在过去的十余年中,角膜胶原交联彻底改变了圆锥角膜和屈光后角膜扩张症的治疗,核黄素联合uva进行cxl已是阻止角膜扩张症的进展的首选方案。
3.现有用于角膜交联的仪器采用在医疗床一侧经立柱安装紫外光发生机器,通过紫外光发生机器的水平转动,使其光照部上、下对应躺卧病人的眼部,进行手术中从上而下的照射。由于角膜交联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时间尚短,现有紫外光发生机器及治疗方式仍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此类紫外光发生机器设备较大型,患者需要躺卧使用,躺卧治疗中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且由于患者头部在医疗床上基本固定,紫外光发生器距离患者的高度间距难以调节;需要调节紫外光发生机器不断对焦,操作麻烦;焦虑情绪造成的患者眼睛频繁运动,也干扰了角膜交联,使角膜交联区域产生偏差,不利于角膜交联手术的有效进行。
4.因此,现亟需开发一种适用于小型紫外光发生机器的、用于角膜交联术操作的装置,通过改变患者的治疗姿势,减轻焦虑情绪,尽可能在少调节对焦操作下减少uva光源照射区域的偏差、方便调节的角膜交联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角膜交联装置,结构设计科学、合理,uva发射仪体积小,其与裂隙灯配合,固定、调节和使用方便,患者坐立并依托于头部调节固定架进行治疗姿势的调节,避免治疗中焦虑情绪造成的眼部频繁运动,提升诊疗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角膜交联装置,包括:角膜检查交联结构,包括支撑座,在支撑座上水平调节设置一支撑柱,支撑柱为高度调节式支撑柱,在支撑柱顶端由下向上依次固定裂隙灯及uva发射仪,所述裂隙灯与uva发射仪的光线发射口上、下对应设置;在所述裂隙灯和uva发射仪之间的一侧经连杆固定一红外发射器;
8.头部调节支撑结构,与所述角膜检查交联结构间隔相对设置,所述头部调节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调节定位结构,在第一调节定位结构顶端固定一支撑板,在支撑板顶端的中部设置一垫托,在垫托两侧的支撑板顶端固定第二调节定位结构;在所述第二调节定位结构上设有头部辅助稳固件和呼吸防护件;在与红外发生器相对的支撑板一侧固定一刻度竖板;
9.肢体稳定结构,设于头部调节支撑结构的外侧,在肢体稳定结构的顶面设置弧面
凹槽;
10.底座,用于支撑所述角膜检查交联结构、头部调节支撑结构和肢体稳定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定位结构包括与底座固定的两第一支杆,在各第一支杆外侧上、下滑动套接一套筒,在套筒的底端内侧设置与所述第一支杆外侧壁间隙配合的密封圈;在两套筒之间固连连杆,连杆的底端中部与一缸体的活塞杆顶端相连,所述缸体固定于底座上。
12.进一步地,在各第一支杆顶端设置限位板圈,所述限位圈用于避免套筒由支杆顶端向上脱出。
13.进一步地,所述垫托为方形垫托,在垫托顶端设有内凹的弧面槽。
14.进一步地,所述垫托为医用硅胶垫托。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支撑板上的两第二支杆,在两第二支杆外侧上、下滑动套接一套筒框,套筒框包括与各第二支杆套接的竖直筒和与竖直筒固连的水平筒;在各竖直筒侧壁上设置锁紧螺栓;在水平筒下方的两竖直筒之间固连一弧状条板,在弧状条板背对角膜检查交联结构的一侧设置柔性垫,所述弧状条板向角膜检查交联结构一侧凸出设置;在弧状条板底端的两侧相对设置两伸缩软管,在两伸缩软管底部之间固定一罩板,罩板上开设开孔,在罩板背对角膜检查交联结构的一侧设置卫生棉片;在弧状条板两侧的竖直筒上还固定两弹性带,在两弹性带的内侧分别设置魔术贴的光面和毛面,所述弧状条板和弹性带共同组成所述头部辅助稳固件;所述伸缩软管和罩板共同组成所述呼吸防护件。
16.进一步地,所述呼吸防护件用于对患者口鼻部进行防护。
17.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软管为金属伸缩软管;所述罩板对应角膜检查交联结构的一侧呈向外凸出的弧面设置。
18.进一步地,在罩板背对角膜检查交联结构的一侧设置粘结部,所述卫生棉片经粘结部与所述罩板贴合固定。
19.进一步地,所述罩板为橡胶罩或硅胶罩,所述粘结部为固定于罩板一侧面的两侧的条状粘结部,粘结部为魔术贴毛面,方便与卫生棉片直接粘结。
20.进一步地,所述卫生棉片为医用棉布。
21.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座顶面设置丝杠导轨,在丝杠导轨内设置与所述支撑柱底端固接的丝杠滑块,设于支撑座外侧的驱动电机驱动丝杠滑块带动支撑柱沿支撑座宽度方向水平移动;
22.所述支撑柱包括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在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之间设置气缸。
23.进一步地,气缸的活塞杆与上支撑柱底端相连,气缸的缸体与下支撑柱顶端相连。
24.进一步地,在驱动电机与丝杠导轨的丝杠之间还设置减速机。
25.进一步地,所述uva发射仪包括发射仪本体,在发射仪本体内设有激光发生装置,在发射仪本体的一侧设有目镜。
26.进一步地,所述uva发射仪为365nm医用激光器。
27.进一步地,所述365nm医用激光器的激光发生装置包括激光二极管、准直透镜、小孔光栏、衰减片、光圈和聚焦透镜;经小孔光栏、衰减片、光圈后实际出光总功率30mw。
28.进一步地,在底座底端设置抗摩擦橡胶垫,或者,在所述底座底端设置带轮刹的滚
轮。通过设置橡胶垫,便于底座的稳固放置;通过设置带轮刹的滚轮,方便移动和固定。
2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30.本实用新型的角膜交联装置通过改变角膜交联的诊疗姿势,使患者以区别于现有角膜交联过程中需要躺卧治疗的坐立方式进行,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避免了诊疗过程中眼球的频繁转动;通过将体积更小的uva发射仪固定支撑于底座上,并与裂隙灯配合使用,能够先通过裂隙灯进行初步诊疗后,可直接通过高度调节实现uva发射仪的固定,然后直接进行后续角膜交联的操作,避免了uva发射仪的频繁调焦,操作便利,使uva照射区域偏差尽可能减少。通过在底座上设置用于调节患者头部位置的结构,使患者坐立状态时更稳固、稳定的完成手术操作。该角膜交联装置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固定、调节和使用方便,通过在头部调节支撑结构的伸缩软管上设置呼吸防护件,更换卫生棉片方便,洁净卫生,避免了治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中去除肢体稳定结构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图2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图1中支撑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图1中的角膜检查交联结构左视结构示意图。
36.其中,1角膜检查交联结构、2头部调节支撑结构、3肢体稳定结构、4底座、5支撑座、6支撑柱、6.1上支撑柱、6.2下支撑柱、6.3气缸、7裂隙灯、8uva发射仪、9连杆、10红外发射器、11支撑板、12垫托、13刻度竖板、14弧面凹槽、15第一支杆、16套筒、17密封圈、18连杆、19缸体、20限位板圈、21第二支杆、22套筒框、22.1竖直筒、22.2水平筒、23锁紧螺栓、24弧状条板、25柔性垫、26伸缩软管、27罩板、28开孔、29卫生棉片、30弹性带、31丝杠导轨、32丝杠滑块、33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如图1-5所示,该角膜交联装置包括角膜检查交联结构1、头部调节支撑结构2、肢体稳定结构3和底座4,在底座底端设置抗摩擦的橡胶垫,便于底座放置的稳固;肢体稳定结构3、头部调节支撑结构2、角膜检查交联结构1在底座上从左向右依次设置。所述角膜检查交联结构1包括支撑座5,在支撑座上水平调节设置一支撑柱6,支撑柱为高度调节式支撑柱,在支撑柱顶端由下向上依次固定裂隙灯7及uva发射仪8,所述裂隙灯7与uva发射仪8的光线发射口上、下对应设置;所述uva发射仪8包括发射仪本体,在发射仪本体内设有激光发生装置,在发射仪本体的右侧设有目镜8.1,该uva发射仪为365nm医用激光器;365nm医用激
光器内部的激光发生装置包括激光二极管、准直透镜、小孔光栏、衰减片、光圈和聚焦透镜;经小孔光栏、衰减片、光圈后实际出光总功率30mw。
40.在所述裂隙灯7和uva发射仪8之间的一侧经连杆9固定一红外发射器10;
41.所述头部调节支撑结构2与所述角膜检查交联结构1在底座上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头部调节支撑结构2包括第一调节定位结构,在第一调节定位结构顶端固定一支撑板11,在支撑板顶端的中部设置一垫托12,在垫托两侧的支撑板顶端固定第二调节定位结构;在所述第二调节定位结构上设有头部辅助稳固件和呼吸防护件;在与红外发生器10相对的支撑板11一侧固定一刻度竖板13;
42.在所述肢体稳定结构3的顶面设置弧面凹槽14,方便患者下巴的支撑和稳固。
43.所述第一调节定位结构包括与底座4固定的两第一支杆15,在各第一支杆外侧上、下滑动套接一套筒16,在套筒的底端内侧设置与所述第一支杆外侧壁间隙配合的密封圈17;在两套筒之间固连连杆18,连杆的底端中部与一缸体19的活塞杆顶端相连,所述缸体固定于底座4上。通过设置密封圈17,保证了第一调节定位结构上、下调节的稳定性。
44.在各第一支杆15顶端设置限位板圈20,所述限位圈用于避免套筒16由支杆顶端向上脱出。
45.上述垫托12为方形垫托,在垫托顶端设有内凹的弧面槽。所述垫托为医用硅胶垫托。
46.所述第二调节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支撑板11上的两第二支杆21,在两第二支杆外侧上、下滑动套接一套筒框22,套筒框22包括与各第二支杆套接的竖直筒22.1和与竖直筒固连的水平筒22.2;在各竖直筒侧壁上设置锁紧螺栓13;在水平筒下方的两竖直筒之间固连一弧状条板24,所述弧状条板向角膜检查交联结构一侧凸出设置,在弧状条板背对角膜检查交联结构的一侧设置柔性垫25;在弧状条板底端的两侧相对设置两伸缩软管26,在两伸缩软管底部之间固定一罩板27,罩板上开设开孔28,在罩板背对角膜检查交联结构的一侧设置卫生棉片29;在弧状条板两侧的竖直筒上还固定两弹性带30,在两弹性带的内侧分别设置魔术贴的光面和毛面,所述弧状条板24和弹性带30共同组成所述头部辅助稳固件;所述伸缩软管26和罩板27共同组成所述呼吸防护件。所述呼吸防护件用于对患者口鼻部进行防护。
47.上述伸缩软管26为金属伸缩软管;所述罩板27对应角膜检查交联结构的一侧呈向外凸出的弧面设置。
48.在罩板背对角膜检查交联结构的一侧设置粘结部,所述卫生棉片29经粘结部与所述罩板贴合固定。
49.所述罩板27为橡胶罩,所述粘结部为固定于罩板一侧面的两侧的条状粘结部,粘结部为魔术贴毛面,方便与卫生棉片直接粘结。所述卫生棉片为医用棉布或医用棉片。
50.在所述支撑座5顶面设置丝杠导轨31,在丝杠导轨内滑动设置与所述支撑柱底端固接的丝杠滑块32,设于支撑座外侧的驱动电机33驱动丝杠滑块带动支撑柱6沿支撑座宽度方向水平移动。在驱动电机与丝杠导轨的丝杠之间还设置减速机。
51.上述支撑柱6包括上支撑柱6.1和下支撑柱6.2,在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之间设置气缸6.3。气缸的活塞杆与上支撑柱底端相连,气缸的缸体与下支撑柱顶端相连。通过在支撑柱上设置气缸,方便了支撑柱带动裂隙灯和uva发射仪进行高度方向的稳定调节。
52.使用时,该角膜交联装置整体置放于诊疗台面上固定,患者坐立于诊疗台一侧,即底座5的左侧,患者将头部靠近第一、第二调节定位结构,具体是患者下巴支撑于第一条调节定位结构的垫托12上,额头则依靠于弧状条板24的左侧,直接接触柔性垫15;根据此时患者的舒适度,可进行头部调节支撑结构2的调节;调节时,患者重新离开头部调节支撑结构,通过缸体19的开启,其活塞杆带动套筒16沿第一支杆15稳定的向上移动,或者通过活塞杆的收缩实现套筒沿第一支杆的向下移动,进行垫托12位置的高度调节,然后患者再次将下巴靠近垫托并进行支撑,实现头部初步舒适的稳固。根据患者头部差异,诊疗人员适当调节第二调节定位结构,使弧状条板34与患者额头中部贴合,避免弧状条板过高无法起到固定作用或过低影响后续眼部角膜的诊疗。第二定位调节结构的调节具体是通过锁紧螺栓23,使套筒框22沿第二支杆21上移或下降,然后拧紧锁紧螺栓23。此时,根据罩板27位置,适当调节伸缩软管26,具体是拉动两金属伸缩软管,使罩体更好的对应患者口鼻部、并避免与患者脸部贴合,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即可;金属伸缩软管由于具有拉伸后形状固定的特点,保证了罩体位置的稳固。此时,患者与罩板之间有卫生棉片29的阻隔,一方面保证了患者呼吸的顺畅和舒适,另一方面使卫生棉片和罩体对患者的呼吸气形成挡护,避免和对面的诊疗医生造成交叉感染。在患者改变后,通过撕除卫生棉片29,继续粘附新的卫生棉片,洁净卫生。在上述调节基本稳固后,患者将手臂平着叠放于肢体稳定结构3上的弧面凹槽14上,保证整个诊疗过程中患者的放松和身体支撑重心的稳固。诊疗人员在角膜检查交联结构一侧,通过驱动电机33的开启,使丝杠滑块32带动支撑柱6左、右移动,与此同时,开启裂隙灯7和红外发生器,使裂隙灯更好的对准患者需要诊疗的眼睛,保证对焦的准确,然后记录红外发生器所对应的刻度竖板13上的高度,通过初步的角膜检查诊断后,直接通过支撑柱6上的气缸进行高度稳定、适当的调节,使其下降的高度与uva发射仪与裂隙灯的发射口竖直间距相等,由于uva发射仪与裂隙灯的发射口竖直间距是固定的,只需要通过裂隙灯使用时红外发生器所对应的刻度、继续减去前述固定的竖直间距,就能保证下降后uva发射仪发射口所在的位置恰好为之前裂隙灯所聚焦的位置,保证了uva发射仪8位置的准确,无需再频繁的对焦和调节uva发射仪,即能直接进行后续角膜交联的操作。通过诊疗人员对患者眼部进行交联用试剂的滴入,然后开启uva发射仪8进行联合照射,保证了短时间内角膜交联操作的正常进行;相比躺卧式的角膜交联诊疗,一方面操作便利,仪器使用便利,另一方面克服了现有大型角膜交联仪器使用过程中高度调节的困难和经济成本。
53.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54.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