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组件、通气组件、框架组件及面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14174发布日期:2022-07-20 00:2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排气组件、通气组件、框架组件及面罩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相关病症的治疗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排气组件、通气组件、框架组件及面罩系统。


背景技术: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 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持续正气道压(cpap) 治疗,无创通气(non invasive ventilation,niv)常用来治疗上述呼吸系统疾病。其原理为通过治疗装置提供持续的正气道压力保持气道持续打开,防止上气道阻塞。尽管如此,如果患者觉得这种治疗的装置是不舒适的,易用性差的等,可能会拒绝治疗。
3.患者接口是用于通气治疗中佩戴在患者脸部的接口装置,现有常用的接口装置称之为面罩,例如通过向气道的入口提供可呼吸的空气。空气的流动可以经由面罩提供到患者的鼻或嘴,输送进入患者的气道。根据治疗需要,患者界面可形成密封,例如面罩与患者脸部的区域形成密封,以便于在与环境压力有足够变化的压力下,例如在约12cmh2o的正压下,输送气体以实现治疗。
4.面罩系统是用于通气治疗中佩戴在用户脸部的接口装置,空气的流动可以经由面罩系统提供到用户的鼻或嘴,输送进入患者的气道。根据治疗需要,面罩系统可形成密封,例如全脸面罩,其可包覆用户的鼻部和口部并与用户脸部的区域形成密封,因此能满足张口呼吸要求,且其通用性强,治疗的气血参数较好。
5.但是全脸面罩也由有其显而易见的缺陷,即全脸面罩整体笨重、死腔大、突显效应明显,因此佩戴时用户的视野较差;并且佩戴时会压迫鼻梁,用户无法说话与咳嗽,因此舒适度较差。此外对于患有幽闭恐惧症的用户,会加重其病情。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组件、通气组件、框架组件及面罩系统,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组件,用于面罩系统,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进气孔和围绕所述进气孔的周向设置的侧壁,所述侧壁上设置有排气孔;进入所述进气孔的气体输送至所述面罩系统的佩戴者,且该佩戴者呼出的气体由所述排气孔排出;
8.所述进气孔中进气方向的法向平面与所述侧壁具有夹角α。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孔中进气方向的法向平面与所述侧壁之间的夹角α为10
°‑
70
°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的内侧壁与所述法向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的内侧壁与所述法向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为 80
°‑
100
°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的平均厚度为0.5mm-2.0mm。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构造为使得所述气体进入所述排气孔的方向与所述排气孔排出所述气体的方向平行且不共线。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的内孔直径小于或大于所述排气孔的外孔直径。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呈长条形、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沿所述进气孔的周向环形设置。
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在与所述进气孔同心的圆或椭圆上分布。
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通过上下模碰穿成型。
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构造在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上,与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形成分体式结构或一体式结构。
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主体边缘处且呈发散型布置,每个所述排气孔周围的相邻排气孔的数量至多为2个。
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构造在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和衬垫组件上,并分别与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和衬垫组件形成一体式结构。
2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构造在所述面罩系统的衬垫组件上,与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形成分体式结构或一体式结构。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气组件,用于面罩系统,包括排气组件和第二主体,所述排气组件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安全构件,所述安全构件构造为向所述面罩系统通入气体时,使所述排气组件的进气孔与气体装置连通;无气体通入所述面罩系统时,使所述面罩系统与环境连通。
2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组件为上述的排气组件。
2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排气组件为分体式构造,所述排气组件构造在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上,所述第二主体构造为与所述框架组件相连的管体。
2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全构件包括安全阀孔和安全阀片,所述安全阀孔与所述进气孔相连,所述安全阀片构造为使得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安全阀孔不同时打开和关闭。
2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全阀片设置在所述进气孔的内部且与所述进气孔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安全阀片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安全阀孔关闭,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气体装置连通;所述安全阀片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安全阀孔打开,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气体装置断开连通。
2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主体构造在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上,所述第二主体整体构造在所述面罩系统的衬垫组件上。
2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整体构造在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或衬垫组件上。
3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主体构造在所述面罩系统的框架组件上,所述第二主体构造为与所述框架组件相连的弯管。
3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全构件包括安全阀孔和安全阀片,所述安全阀孔与所述弯管相连,所述安全阀片构造为使得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安全阀孔不同时打开和关闭。
3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全阀片设置在所述弯管的内部且与所述弯管的内壁转
动连接,所述安全阀片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安全阀孔关闭,所述弯管打开,使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气体装置连通;所述安全阀片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安全阀孔打开,且所述弯管关闭,使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气体装置断开连通。
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其上构造有上述的排气组件和/或上述的通气组件。
3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衬垫连接部,所述衬垫连接部与所述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形成配合连接或粘接。
3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垫连接部构造为框架的内侧的凸台,所述衬垫连接部的上设置有扣合部,所述排气组件的进气口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部,所述衬垫连接部与所述密封部配合连接。
3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的上部两侧分别具有沿斜上方延伸的第一延伸体和第二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和所述第二延伸体覆盖所述口鼻衬垫外侧的一部分。
3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体和所述第二延伸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骨梁臂和第二骨梁臂,所述第一骨梁臂和第二骨梁臂分别与所述面罩系统的头带中的上头带相连;
38.所述第一骨梁臂和所述第二骨梁臂分别沿所述第一延伸体和所述第二延伸体的延伸方向延伸。
3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骨梁臂、所述第二骨梁臂和所述框架分别形成,或者
40.所述第一骨梁臂、所述第二骨梁臂和所述框架一体式形成。
4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骨梁臂和所述第二骨梁臂的厚度均为 0.6mm-1.5mm。
4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骨梁臂和所述第二骨梁臂由pc、pp或abs及其他热塑性材料制成。
4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骨梁臂和所述第二骨梁臂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骨梁臂连接孔和第二骨梁臂连接孔,所述第一骨梁臂连接孔和所述第二骨梁臂连接孔分别与所述面罩系统的头带中的上头带相连。
4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体和所述第二延伸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头带连接孔和第二头带连接孔,所述第一头带连接孔和所述第二头带连接孔分别与所述面罩系统的头带中的上头带相连。
4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体和所述第二延伸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分别沿所述第一延伸体和所述第二延伸体的延伸方向延伸。
4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头带连接孔和第四头带连接孔;所述第三头带连接孔和所述第四头带连接孔分别与所述面罩系统的头带中的下头带相连。
4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头带连接孔和第四头带连接孔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所述下头带通过所述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与所述第三头带连接孔和第四头带连接孔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面罩系统,包括衬垫组件,所述衬垫组件包括口鼻衬垫,其包括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所述鼻部结构体与所述
口部结构体的内部形成可接收压力气体的贯通的腔体,所述鼻部结构体适配性地与用户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所述口部结构体适配性地与用户的口部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
48.其中,所述鼻部结构体被构造为使得通过加压气体抵靠在佩戴者鼻底密封时相对患者的鼻翼无夹持作用。
4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排气组件和/或如权上所述的通气组件。
5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如权上所述的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与所述口鼻衬垫可拆卸连接。
5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组件直接与弯管相连,所述弯管与空气输送管道相连,所述空气输送管道用于与压力装置相连,
52.所述空气输送管道的内径为15mm-22mm。
5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直接与柔性软管相连,所述柔性软管与空气输送管道相连,所述空气输送管道用于与压力装置相连;所述柔性软管的内径为 12-15mm,所述空气输送管道的内径为15mm-22mm。
5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软管为具有弹性的管。
5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柔性软管转动连接。
5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头带,所述头带分别与所述框架的两侧相连,所述头带构造为响应于所述面罩系统被用户戴上而围绕用户的头部固定。
5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头带包括:
58.上头带,其分别与所述框架组件的第一头带连接孔和第二头带连接孔相连的上头戴,所述上头带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头带被用户戴上而在用户的面颊向耳上方延伸,以调节所述口鼻衬垫对用户鼻部的压力;以及;
59.下头带,其分别与所述框架组件的第三头带连接孔和第四头带连接孔,所述下头带构造为响应于所述头带被用户戴上而沿用户的颏部两侧向用户的后脑延伸。
6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上头带和所述下头带在佩戴者的后脑处形成一个整体。
6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头带还包括顶头带,所述顶头带包括分别与上头带相连的第一端带和第二端带,其中,所述第一端带和所述第二端带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一端带和所述第二端带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配合件,所述配合件与所述连接件相连,从而使所述第一端带和所述第二端带在佩戴者的头顶相连。
6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面罩系统在佩戴时通过鼻部结构体和口部结构体分别覆盖用户的鼻孔和口部,因此能够满足张口呼吸的要求,从而具有临床气血参数好的优点;同时,由于其围绕用户的鼻孔进行密封,避免了压迫用户的鼻梁或鼻翼两侧,因此其结构更小巧轻便,视野更好,因此舒适度得到提高,并且较之全脸面罩,本实用新型的鼻面罩不容易产生幽闭恐惧,其有着更好的人群适配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面罩系统既能克服现有的全脸面罩佩戴时易压迫鼻梁造成的舒适度差、人群适配性差的缺点,又能保持全脸面罩能满足张口呼吸要求,临床气血参数好的优点,从而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
附图说明
63.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64.图1是人体鼻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6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后侧观测);
6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前侧观测);
6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主视图;
68.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与用户鼻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粗虚线示出了中间部变形时的位置,图中细虚线示出了中间部和鼻部两侧部的分界线;
69.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佩戴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中间部已经膨胀变形而紧贴在用户鼻孔周围,图中细虚线示出了中间部未变形时的位置;
70.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俯视图,图中虚线示出了中间部和鼻部两侧部的分界线;
71.图6b是图6a在c-c处的剖视图;
72.图6c是图6a在d-d处的剖视图;
73.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剖视图,图中虚线示出了用户的鼻部;
74.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俯视图,图中虚线示出了中间部和鼻部两侧部的分界线;
75.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主视图,其中示出了颏部,图中虚线显示了口部两侧部和颏部的分界线;
76.图10是图9在a-a处的剖视图;
77.图11是图9在b-b处的剖视图;
78.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后侧观测);
79.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前侧观测)。
80.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面罩系统的口鼻衬垫的主视图(从后侧观测);
81.图15是图14在e-e处的剖视图;
82.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面罩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83.图17是图16所示的框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84.图18是图17所示的框架的主视图;
85.图19是图17在f-f处的剖视图,图中箭头所示进气孔中压力气流的进气方向,虚线所示为进气孔中压力气流的进气方向的法向平面;
86.图20是图17所示的框架的排气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体流出排气孔的示意;
87.图21是图17所示的框架的侧视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体流出排气孔的示意;
88.图22是图17所示的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体流出排气孔的示
意;
89.图23是图16所示的框架组件的剖视图;
90.图24是图16所示的框架组件的后视图;
91.图25是图16所示的框架组件与通气管路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92.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3.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面罩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4.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面罩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5.图2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面罩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6.图30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面罩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7.图31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面罩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8.图32是现有技术中全脸面罩的佩戴示意图。
99.附图标记:
100.1-口鼻衬垫;
101.2-鼻部结构体;21-鼻部开口;22-鼻部软垫部;23-中间部;24-鼻部两侧部;25-局部加厚部;
102.3-口部结构体;31-口部开口;32-口部软垫部;
103.34-口部两侧部;341-脸部接触区;342-脸部支撑区;343-口部过渡区;
104.35-颏部;351-颏部接触区;352-颏部支撑区;353-颏部过渡区;
105.4-加强结构;41-进气口;42-支撑过渡区;43-连接部;411-密封部;
106.5-口鼻过渡部;6-腔体;
107.n1-鼻孔;n2-鼻翼;n3-鼻头;n4-鼻梁;n5-鼻洼;f-面颊;
108.400-面罩系统;
109.50-框架组件;51-框架;52-第一头带连接孔;53-第二头带连接孔;54-第三头带连接孔;55-第四头带连接孔;56-孔内侧;57-孔外侧;
110.511-第一延伸体;512-第二延伸体;513-第一槽;514-第二槽;
111.500-弯管;600-弯管连接头;
112.60-排气组件;61-排气孔;62-进气孔;63-侧壁;
113.70-安全构件;71,501-安全阀孔;72,502-安全阀片;73-管连接部;
114.90-头带;91,92-上头带;94,95-下头带;93-顶头带;96-第一搭扣;97-第二搭扣;
115.80-柔性软管;81-第一连接端;82-第二连接端;83-连接头;
116.700-第一骨梁臂;701-第二骨梁臂;703-第一骨梁臂连接孔;704-第二骨梁臂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1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18.如图1所示,示出了一般用户的鼻部特征。本实用新型的面罩系统较之图32 所示的现有的全脸面罩,其不会覆盖用户的鼻梁,不会压迫用户敏感的鼻梁区域,从而是舒适性大大挺高;此外,其外形更小巧轻便,用户的视野更好;且有着更好的人群适配性,更不容易产生幽闭恐惧,佩戴更加舒适。
119.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面罩系统包括排气组件60、通气组件、衬垫组件、框架组件50和头带90。衬垫组件包括口鼻衬垫1,框架组件50与口鼻衬垫1可拆卸连接。头带90与框架组件50相连,头带90构造为响应于面罩系统400被用户戴上而围绕用户的头部固定。
120.其中,排气组件60和通气组件二者既能够形成为分体式结构,也能够形成为一体式结构。此外,排气组件60和通气组件二者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都能够和框架组件一体式形成;或者排气组件60和通气组件二者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都能够和衬垫组件一体式形成。因此,当上述各部件形成为一体式结构时,各部件之间可共用一部分结构。
121.下面将结合图2-图15及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进行详细地说明。
122.口鼻衬垫1包括相连的鼻部结构体2和口部结构体3,鼻部结构体2与口部结构体3的内部形成贯通的腔体6。腔体6可接收来自压力装置的压力气体,并将压力气体通过鼻部结构体2和口部结构体3分别输送至用户的鼻部和口部。因此,当腔体6接收压力气体时,其中的压力的适用范围为4-40hpa,从而设置口部结构体3来容纳用户的口部并分担一部分面部接触及支撑功能是必要的。
123.下面以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
124.实施例1
125.参见图2,鼻部结构体2包括与腔体6连通的鼻部开口21以及围绕鼻部开口 21的鼻部软垫部22。其中,鼻部开口21构造为响应于口鼻衬垫1被用户戴上而围绕在用户的鼻孔下侧,并通过鼻部软垫部22适配性地与用户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
126.具体地,参见图5,鼻部软垫部22包括围绕鼻部开口21设置的中间部23和设置在中间部23两侧的鼻部两侧部24,中间部23响应于腔体6内压力的增加而变形,以与用户的鼻孔周围相贴合。其中,中间部23的厚度可以是0.2-1.0mm,即中间部23所在区域为薄膜区域,因此其受压力时会膨胀变形从而可紧贴在用户鼻孔周围,那么即使用户的鼻部存在个体差异,由于中间部23的易变性的特性也能保证其能够与不同用户的鼻孔周围进行适配性地贴合,从而提高了其适用范围和密封稳定性。换言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是通过中间部23的膨胀变形而与用户的鼻孔周围贴合,从而在设计和制造时,无需考虑用户个体的鼻部差异。换言之,鼻部结构体2能够适配性地与用户的鼻孔周围相贴合以进行密封,且鼻部结构体2被构造为使得通过加压气体抵靠在佩戴者鼻底密封时相对患者的鼻翼无夹持作用。因此即使用户个体的鼻部存在差异,由于薄膜的易变形性也能保证中间部23与用户的鼻孔周围进行适配性地贴合,从而提高口鼻衬垫1 与用户面部接触的密封性和连接稳定性。
127.更具体地来说,中间部23朝向腔体6内部凹陷,即中间部23略低于鼻部两侧部24(如图5a所示)。因此当中间部23受腔体6内的压力而膨胀时,其高度会接近鼻部两侧部24的高度,如图5b所示。中间体23膨胀后,由原来的小弧圈变成大弧圈,甚至中间部23与鼻部两侧部24几乎可位于同一平面内,由此可以保证口鼻衬垫1与用户的面部接触的部位平托在用户的鼻部下侧,而不是包裹用户的鼻翼两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可以无需通过夹持用户的鼻翼来进行保证密封稳定性,从而口鼻衬垫1与用户的鼻部宽度(两侧鼻翼之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之间并不需要严格适配,从而可以增加其人群适配性。
128.如图5a所示,中间部23未变形时略低于鼻部两侧部24,在其膨胀变形时则可位于图5a中粗虚线所示的位置。从图5b可更清楚地示出,中间部23变形后向上膨出,从而可围绕
用户的鼻孔n1进行密封,但并不会包覆用户的鼻翼n2和鼻洼n5。
129.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口鼻衬垫1不夹持用户的鼻翼,因此可以减小与用户鼻部的接触面积,可增加佩戴舒适度。
130.优选地,中间部23的前端25不会超过用户的鼻头n3,这样佩戴时不会压迫用户的鼻梁n4,可进一步增加佩戴的舒适性,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佩戴时更好的视野。
131.鼻部两侧部24主要起支撑作用,因此受力大于中间部23,则可将鼻部两侧部24的厚度设置为大于中间部23的厚度。例如鼻部两侧部24的厚度可以是 0.6-1.5mm,优选为0.8-1.2mm,可使其刚性大于中间部23的刚性。
13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鼻部两侧部24分别在中间部23的两侧延伸,如图6a、图6b和图6c所示,其中图6a的虚线示出了鼻部两侧部24和中间部23 之间的分界线,即鼻部两侧部24的区域只是在靠近面部佩戴一侧的局部小范围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口鼻衬垫1佩戴时,鼻部两侧部24更先接触用户的面部,且更接近用户的脸颊f肌肉(如图5a和图5b所示),因此用户对鼻部两侧部24施加的受力感受并不明显,从而鼻部两侧部24能够有效地分配口鼻衬垫1佩戴时的面部压力,以增加佩戴舒适度。此外,由于鼻部两侧部24在靠近用户的面部附近,因此此时口鼻衬垫1的鼻部密封稳定性依靠鼻部两侧部24的支撑力和中间部23的膨胀力。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侧部24的区域只是在靠近面部佩戴一侧的局部小范围延伸。
133.在本实施例中,鼻部结构体2与口部结构体3的两侧之间以及鼻部结构体2 与口部结构体3的前侧之间分别设置有口鼻连接部88,如图3、图6b、图6c和图7中所示,口鼻连接部88具有可变的厚度。具体来说,鼻部两侧部24与口部结构体3之间的口鼻连接部88的厚度一般等于或大于鼻部两侧部24的口鼻连接部88的厚度。
134.如图6b和图7所示,中间部23包括中间局部区26,中间局部区26基本位于鼻部结构体2对应于用户的鼻部上不容易接触的边缘地带。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局部区26的厚度比中间部23略厚,例如可以是0.2mm-1.2mm;优选为 0.8-0.9mm,其主要作用是在未充气时保持中间部23薄膜区的大致形状。
135.此外,中间局部区26也可以是与中间部23的厚度相同,保证对使用无大的影响。
136.口鼻连接部88在鼻部结构体2的中间部23与口部结构体3之间的过度厚度也可设置为薄膜厚度,请见参照图6b和图7。口鼻连接部88的厚度可设置为 0.2-0.6mm;优选为0.3mm-0.5mm,口鼻连接部88可以更好在充气时补充鼻部区域密封。
137.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鼻部两侧部24在中间部23的两侧延伸直至中间部23的外侧前端以加大支撑区域的面积,如图8所示,其中的虚线示出了鼻部两侧部24和中间部23之间的分界线。在该实施方式中,鼻部两侧部24的面积较大,从而可提供更好的支撑,因此此时口鼻衬垫1的鼻部密封稳定性主要依靠鼻部两侧部24的支撑力。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侧部24的区域大范围延伸到前侧。
138.如上所述,中间部23的厚度较薄,为薄膜区域。因此可选地,中间部23可以构造为厚度均匀的结构体。进一步可选地,中间部23具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厚度加厚部25,以对局部区域进行加厚。
139.鼻部开口2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示出了一个鼻部开口21,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鼻部开口21,例如两个,分别对应用户的两个鼻孔,在佩戴时分别围
0.8mm,优选为0.2-0.5mm。
151.由于颏部过渡区353对应于用户的颏部(下巴),其也是受力敏感的部位,因此颏部过渡区353的厚度d4与颏部接触区351的厚度d5相同或相近,以减小佩戴时用户颏部的受力,提高佩戴舒适度。
152.在本实施例中,口鼻衬垫1还包括加强结构4,加强结构4位于口部结构体 3的前侧并与口部结构体3的口部软垫部32相连,加强结构4上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口41,进气口41上设置有密封部411,进气口41通过密封部411与框架组件50可拆卸相连,通过进气口41可向腔体中通入压力气体。
153.可选地,加强结构4与口部结构体3一体式注射成型。
154.可选地,加强结构4与口部结构体3由不同的材料分别形成,且二者通过加强结构4上的连接部43进行连接。连接部43可以是机械连接部件或化学粘接剂层。
155.加强结构4的进气口41与连接部43之间的部分为支撑过渡区42,该支撑过渡区42厚度通常可在0.8-2.5mm之间,优选在1.2-1.8mm之间。这样既能保证加强结构4的强度,又能保证其轻便性。
156.加强结构4可以由塑性材料pc或pp制成,也可由高透明的亚加力、abs 等其他热塑性材料制成。优选地,加强结构4由透明的pc制成。
157.鼻部构架2与口部构架3均可由硅橡胶制成,也可由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泡沫、树脂和纺织物等材料中的一种制成。
158.鼻部构架2与口部构架3均可由硅橡胶制成时,优选邵氏硬度为30-40的硅橡胶。
159.实施例2
160.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的实施例,即实施例2,如图12-图15所示。下文将仅描述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
16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强结构4与口部结构体3的材料相同,并且二者形成一个整体。鼻部结构体2的材料也可与加强结构4和口部结构体3的材料相同,即口鼻衬垫1整体由同一种材料制成。
162.例如,口鼻衬垫1的材料可以是硅橡胶、泡沫、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材料、泡沫、树脂和纺织物等材料中的一种。
163.口鼻衬垫1的材料可以是硅橡胶时,优选邵氏硬度为30-40的硅橡胶。
164.实施例3
165.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的实施例,即实施例3。下文将仅描述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
166.请参照图27,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口鼻衬垫1的前侧上部构造有排气组件60。排气组件60包括第一主体(排气部)。排气部可以是设置在口鼻衬垫1的多个排气孔61。其中,第一主体与口鼻衬垫1一体式形成。
167.排气孔61呈长条形、长椭圆形、圆形、椭圆形或异形等。更具体地,排气孔61在法向平面p1上的投影呈长条形、长椭圆形、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异形 (例如至少相对平行的两条直线与连接两条直接的至少一条弧线组成的结构或具有尖角的异形)。
168.需要说明的是,法向平面p1为与排气组件60进气孔62的进气方向(如图19的箭头所示方向)垂直的平面。因此可以理解地,若进气孔62的进气方向为其轴向方向,那么法向
平面p1即为进气孔62的径向方向。
169.优选地,排气孔61呈长条形,其可以在排气方向上更窄的表面上有着更大的单孔面积,这样在总排气是一个预期定值情况下,可以做到孔数最少,也可以减小噪音跟吹床伴效果。
170.多个排气孔61可呈圆形排列椭圆形排列、阵列孔排列或异形排列等。
171.此外,排气孔61的内孔面积大于或小于排气孔61的外孔面积,由于内外直径一致的排气孔会造成较大的噪音,因此将排气孔61的内孔直径设置为与排气孔61的外孔直径不同,能够使排气噪音大幅降低。
172.此外,排气孔61呈发散排布,排气孔61尽可能地扩散设置,每个排气孔61 相邻的排气孔61数量至多为6个。
173.如图16所示,排气孔61设置在进气口41的两侧且远离进气口41设置。
174.实施例4
175.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的实施例,即实施例4。下文将仅描述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
176.请参照图28,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口鼻衬垫1上构造有通气组件,通气组件包括第二主体,第二主体上设置有安全构件70。其中,第二主体可以与口鼻衬垫1一体式形成。
177.安全构件70包括设置在口鼻衬垫1前侧上部的安全阀孔501和安全阀片502。当压力装置(未示出)通过进气口41向口鼻衬垫1的腔体6中通入压力气体时,安全阀片502将安全阀孔501关闭,从而可通过口鼻衬垫1向佩戴者输入压力气体。反之,当没有压力气体通入口鼻衬垫1时,安全阀片502打开安全阀孔501,从而口鼻衬垫1通过安全阀孔与大气连通,则佩戴者可以通过安全阀孔501呼吸口鼻衬垫1外侧的大气,不至于产生窒息的危险。
178.安全阀片502打开安全阀孔501可采用现有的安全阀片打开安全阀孔,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赘述。
179.实施例5
180.请参照图31,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的实施例,即实施例5。下文将仅描述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
181.请参照图31,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口鼻衬垫1既设置有排气组件60(排气孔61),又设置有通气组件(安全构件70)。
182.排气孔61和安全构件70的具体设置方式可采用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183.下面结合图16-图30对框架组件50和头带90的具体构造进行详细地说明。其中,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口鼻衬垫1均可与下文所述各实施例的框架组件50相结合。
184.如图1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框架组件50包括框架51,排气组件60与框架51一体式形成。第二主体构造为管体,安全构件70与框架51相连。框架 51与口鼻衬垫1可拆卸连接,例如可卡接、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排气组件 60与框架51可通过扣合连接,也可通过超声、化学粘结等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185.头带90分别与框架51的两侧相连,头带90与框架51的连接方式将在下文进行详细地说明。
186.参见图18,排气组件60与框架51相连,排气组件60上设置有与腔体6连通的进气孔62,进气孔62与通气管路80相连,进气孔62还与口鼻衬垫1的进气口41连通,因此通过进气孔62可向腔体6中通入压力气体。
187.面罩系统400还包括排气部。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排气部可设置在如上文所述设置在口鼻衬垫1。
188.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7-图23所示,排气组件60构造在框架组件50上。
189.进一步地,排气组件60具有倾斜的侧壁63,进气孔62中压力气流的进气方向的法向平面p1与排气组件60的外侧壁的夹角α为10
°‑
70
°
,优选为45
°‑
55
°ꢀ
(如图19所示)。排气部设置在该侧壁63上设置。具体来说,排气部包括多个贯穿排气组件60的排气孔61,排气孔61构造为沿排气组件60的外侧至内侧的方向面积渐缩。也就是说,排气孔61位于排气组件60内侧的孔内侧56的面积小于其位于排气组件60外侧的孔外侧57的面积,此时,侧壁63的平均厚度为 0.5mm-2.0mm,优选侧壁63的平均厚度为0.9mm-1.2mm,可以理解的是,侧壁 63的壁厚常规情况下为基本相同的厚度即不会有明显的壁厚变化。
190.从法向平面观察时,上述排气孔61中气流的走向为在x方向(如图20箭头所示方向)彼此互相发散,在面罩系统的镜像平面视角观测时,排气孔61中气流则向y方向(如图21箭头所示方向)发散,因此合力向z方向(如图22箭头所示方向)彼此互相发散。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能够使气流更好的发散,流出排气孔61后能够快速的衰减,且各个排气孔61的气流互相更不易干扰,因此用户端可获得更安静的噪音、气流冲击能量更低以及不干扰患者的床伴的体验。
191.排气孔61的侧壁与进气孔62中压力气流的进气方向的法向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为锐角。优选为89
°‑
90
°
(如图19所示)。
192.为实现z向排气,可选地,通过在模具上通过多重的行位,或者后期的激光打孔的方案来实现,但是这些方案的成本高而且无法保证孔的质量,以及噪音较大。
193.优选地,排气孔61通过模具上下碰穿成型。通过模具上下碰穿成型的排气孔61具有更好的工艺成型性和较低的工艺成本,并且能够保证孔的质量,在使用时其噪音更低。
194.排气孔61呈长条形、圆形、椭圆形或异形等。更具体地,排气孔61在法向平面p1上的投影呈长条形、长椭圆形、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异形(例如至少相对平行的两条直线与连接两条直接的至少一条弧线组成的结构或具有尖角的异形)。
195.优选地,排气孔61呈长条形,其可以在排气方向上更窄的表面上有着更大的单孔面积,这样在总排气是一个预期定值情况下,可以做到孔数最少,也可以减小噪音跟吹床伴效果。
196.排气孔61的可以沿进气孔62的周向设置,具体地,其可以设置在与进气孔 2同心的圆上,以获得最好的气流发散效果。可选地,排气孔61也可以在框架 51上其他部位呈椭圆形排列、阵列孔排列或异形排列等。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椭圆”是近似椭圆的结构或类椭圆结构,并非限定必须是按照标准的公式、曲率而形成的椭圆。
197.反之,排气孔61还可构造为沿排气组件60的内侧至外侧的方向面积渐缩。也就是说,排气孔61位于排气组件60外侧的面积小于其位于排气组件60内侧的面积。
198.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发现,当排气孔61在排气组件60外侧的面积与其在排气组件60内侧的面积相同或大致相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排气孔61设置为
其内侧的面积与外侧的面积不同,从而获得有效地减小噪音的技术效果。
199.优选地,每个排气孔61相邻的排气孔的数量最多两个,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孔61仅呈现一圈、一层、一排或一列的分布结构,以避免排气孔聚集而使噪音变大。
200.如上述所述,面罩系统还包括通气组件。通气组件包括第二主体,第二主体上设置有安全构件70。安全构件70可如上所述地构造在口鼻衬垫1上,还可设置在框架组件50或者通气管路的弯管500上。
20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安全构件70构造在框架组件50上,且排气组件 60也构造在框架组件50上,如图24-图26并结合图16所示。具体来说,安全构件70包括管体、设置在管体的侧壁上且贯穿管体的安全阀孔71以及安全阀片72,安全阀片72构造为根据是否向进气孔62通入压力气体而关闭或打开安全阀孔 71。
202.在本实施方式中,管体构造为折弯的管状结构,其一端与进气孔62相连,另一端通过管连接部73与通气管路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管路包括柔性软管80,其第一连接端81与框架51的进气孔62相连,其第二连接端82通过连接头83与压力装置相连。
203.安全阀片72设置在安全构件70的内部并且与其内壁铰接。当压力气体通过通气管路输入安全构件70中时,安全阀片72在气流的带动下向上旋转至将安全阀孔71关闭,此时通气管路、安全构件70、进气孔62以及腔体6形成连通的通路,以向用户输入加压气体。
204.当无气体通入时,安全阀片72向下旋转而将安全阀孔71打开,则安全阀孔 71与大气连通。因此当面罩系统400不通气时,或者通入压力气体的压力装置意外堵塞或损坏停机时,安全阀片72打开安全阀孔71,安全阀孔71与大气连通,用户可以通过安全阀孔71呼吸面罩系统外侧的大气,不至于产生窒息的危险。
205.进一步地,当无气体通入时,安全阀片72向下旋转并覆盖管连接部73的一端,从而安全构件70与通气管路断开。因此无通气时,若面罩系统400不通气,或者压力装置意外堵塞或损坏停机时,用户呼出的co2也不会进入管连接部73,从而不会进入进气孔62和腔体6,从而不会造成用户co2重复呼吸。
206.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是框架51、排气组件60以及安全构件70是单独的零件,通过机械连接、化学粘结剂或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地,可以是框架51、排气组件60以及安全构件70中的二者一体成型或者三者一体成型;此时,一体成型的部件之间共用一部分结构。
207.柔性软管80的第二连接端82与连接头83转动连接,因此连接头83可绕柔性软管80进行360
°
的旋转。
208.其中,柔性软管80通常是内径为12-15mm的管道,其可以是有弹性的管,例如波纹管,其长度一般为250-450mm。柔性软管80再通过空气输送管道与压力装置相连。空气输送管道的内径可以是15mm-22mm,长度可以是1000mm-2000mm。
209.柔性软管80的好处在于,由于其柔性优于空气输送管道,可以克服空气输送管道在身体移动时产生的拖拽力,从而保持面罩系统在用户面部稳定的密封。
210.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框架51、排气组件60以及安全构件70一体式形成。
211.框架51、排气组件60、安全构件70的材料分别可以是pc、pp或abs等。框架51、排气组件60、安全构件70的材料还可是其他热塑性塑料。
212.在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气组件60分别构造在框架51和口鼻衬垫1上,且安全构
件70构造在框架51上。在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气组件60构造在框架51上,且安全构件70构造在口鼻衬垫1上。其中,排气组件60可采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
2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气管路包括与框架51转动相连的弯管500和与弯管500相连的弯管连接头600,弯管连接头600与压力装置相连。因此,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弯管500可与框架51转动相连。
214.在本实施例中,安全构件70构造在弯管500上,如图29或图30所示。其中,在图29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气组件60构造在框架51上,安全构件70构造在弯管500上。图30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气组件60构造在口鼻衬垫1上,安全构件70构造在弯管500上。其中,排气组件60可采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
215.具体来说,安全构件70包括设置在弯管500的侧壁上且贯穿弯管500的安全阀孔501以及安全阀片502,安全阀片502构造为根据是否向弯管500通入压力气体而关闭或打开安全阀孔501。
216.安全阀片502设置在弯管500的内部并且与其内壁铰接。当压力气体通过通气管路输入弯管500中时,安全阀片502在气流的带动下向上旋转至将安全阀孔 501关闭,此时通气管路、弯管500、进气孔62以及腔体6形成连通的通路,以向用户输入加压气体。
217.当无气体通入时,安全阀片502向下旋转而将安全阀孔501打开,则安全阀孔501与大气连通。因此当面罩系统400不通气时,或者通入压力气体的压力装置意外堵塞或损坏停机时,安全阀片502打开安全阀孔501,安全阀孔501与大气连通,用户可以通过安全阀孔501呼吸外侧大气,不至于产生窒息的危险。
218.进一步地,当无气体通入时,安全阀片502向下旋转并在径向上完全覆盖弯管500,从而弯管500与通气管路断开。因此无通气时,若面罩系统400不通气,或者压力装置意外堵塞或损坏停机时,用户呼出的co2也不会进入弯管500,从而不会进入进气孔62和腔体6,从而不会造成用户co2重复呼吸。下面将对框架组件50和口鼻衬垫1的结合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其中,上述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均可与下文所述各实施例相结合。
219.参见图23,框架51上设置有衬垫连接部58,衬垫连接部58可与口鼻衬垫1 密封相连。
220.衬垫连接部58构造为框架51的内侧的凸台,衬垫连接部58的外壁上设置有扣合部,衬垫连接部58伸入进气口41并与进气口41内壁上的密封部411(如图11所示)配合连接(扣合)。
221.可以理解地,衬垫连接部58还可与口鼻衬垫1通过化学粘结剂进行连接。
2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面罩系统400,可将排气孔61设置在框架51上,且将安全构件70设置在框架51上设置,如图16、图25和图26所示。
223.或者还可将排气孔61设置在口鼻衬垫1上,且将安全构件70设置在框架51 上设置,如图27所示。
224.或者还可排气孔61设置在框架51上,且将安全构件70(安全阀孔501和安全阀片502)设置在口鼻衬垫1上,如图28所示。
225.或者还可将排气孔61设置在框架51上,且将安全构件70(安全阀孔501和安全阀片502)设置在弯管500上,如图29所示。
226.或者还可将排气孔61设置在口鼻衬垫1上,且安全构件70(安全阀孔501 和安全阀
片502)设置在弯管500上,如图30所示。
227.或者还可将排气孔61和安全构件70(安全阀孔501和安全阀片502)分别设置在口鼻衬垫1的两侧,且设置了弯管500,如图31所示。
228.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孔61和安全构件70的设置位置可任意进行组合,因此存在任何其他可能的组合,本实用新型对此将不再列举。
229.下面将对框架组件50和头带90的结合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其中,上述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均可与下文所述各实施例相结合。
230.参见图16,头带90包括上头带91,92、下头带94,95和顶头带93。上头带 91,92和下头带94,95分别沿佩戴者的耳朵上下与下方延伸至后脑,顶头带94佩戴时置于用户的头顶。
231.如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两条上头带91,92分别从佩戴者的左耳和右耳上方延伸至后脑,两条下头带95,94分别从佩戴者的左耳和右耳下方延伸至后脑,并由此形成后脑包覆区98,其将上头带91,92和下头带94,95在佩戴者的后脑处进行连接,能够分担上头带91,92和下头带94,95的对用户头部的压力。
232.此外,为了提高佩戴的舒适度,上头带91,92和下头带94,95在佩戴者的后脑处形成一个整体,从而避免了连接处对佩戴者的头部造成压迫。
233.进一步地,顶头带93包括分别与上头带91,92相连的第一端带931和第二端带932,其中,第一端带931和第二端带932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连接件,另一个上设置有配合件,配合件与连接件相连,从而使第一端带931和第二端带932在佩戴者的头顶相连。
234.如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端带932上设置有连接件,该连接件为头带扣934;第一端带931上设置有配合件,该配合件为魔术贴933,魔术贴933穿过头带扣934后反折并粘贴在其自身侧部。因此通过调节魔术贴933的粘贴位置,能够调节顶头带93的使用长度,即可调节上头带91,92的延伸角度,从而调节其佩戴力度。
235.上述实施例中的框架51具有大致相同的整体结构。以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为例,框架51的上部两侧分别具有沿斜上方延伸的第一延伸体511和第二延伸体 512,第一延伸体511和第二延伸体512覆盖口鼻衬垫1外侧的一部分。
236.如图27-图31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延伸体511和第二延伸体512上分别设置了第一槽513和第二槽514,第一槽513和第二槽514分别沿第一延伸体511 和第二延伸体512的延伸方向延伸。
237.如图27和图3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槽513和第二槽514分别对应于口鼻衬垫1上一体式构造的排气组件60(其中排气组件60分别位于进气口41的两侧),从而将排气组件60露出来,便于排气并且可减轻框架51的重量。
238.如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鼻衬垫1上并未构造通气组件(安全构件70)和/ 或排气组件60,因此第一槽513和第二槽514仅用于减轻框架51的重量。
239.如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槽513和第二槽514分别对应于口鼻衬垫1 上一体式构造的通气组件(安全构件70),其中,通气组件(安全构件70)分别位于进气口41的两侧,从而将通气组件露出来,并且可减轻框架51的重量。
240.如图3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槽513对应于口鼻衬垫1上一体式构造的通气组件(安全构件70),第二槽514对应于口鼻衬垫1上一体式构造的排气组件 60,其中,通气组件(安全构件70)和排气组件60分别位于进气口41的两侧,从而将通气组件和排气组件60露出
来,并且可减轻框架51的重量。
241.参见图17,第一延伸体511和第二延伸体51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头带进气孔 52和第二头带进气孔53,框架51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头带连接孔54和第四头带连接孔55。上头带91,92分别与第一头带连接孔52和第二头带连接孔 53相连,上头带91,92构造为响应于头带90被用户戴上而在用户的面颊向耳上方延伸,以调节口鼻衬垫对用户鼻部的压力。下头带94,95分别与第三头带连接孔54和第四头带连接孔55相连,下头带94,95构造为响应于头带90被用户戴上而沿用户的颏部两侧向用户的后脑延伸。
242.上头带91,92上分别设置有调节机构,例如魔术贴,其分别穿过第一头带连接孔52和第二头带连接孔53后进行反折,并粘贴在其自身侧部。
243.可选地,下头带94,95可采用与上头带91,92相同的连接方式与第三头带连接孔54和第四头带连接孔55相连。
244.优选地,第三头带连接孔54和第四头带连接孔5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搭扣96 和第二搭扣97,下头带94,95通过第一搭扣96和第二搭扣97与第三头带连接孔 54和第四头带连接孔55相连。第一搭扣96和第二搭扣97能够扩展框架51的结构,使头带90与框架51之间的连接更灵活,且可节省成本。
24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框架51还可通过第一骨梁臂700 和第二骨梁臂701与头带90进行连接。具体地,框架51的上部两侧的第一延伸体511和第二延伸体51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其中,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分别沿第一延伸体511和第二延伸体512的延伸方向延伸,头带包括上头带91,92和下头带94,95,上头带91,92分别与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相连。
246.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能够扩展框架51的结构,能够提升框架 51的稳固性,且可节省成本。
247.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的端部可分别设置第一骨梁臂连接孔702 和第二骨梁臂连接孔704,上头带91,92分别穿过第一骨梁臂连接孔702和第二骨梁臂连接孔704后进行反折,并粘贴在自身外侧。
248.下头带94,95与框架51则可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之一进行构造,即仅设置第一延伸体511和第二延伸体512,或者在第一延伸体511和第二延伸体512上分别设置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
249.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的厚度均为0.6-1.5mm,优选为0.9-1.2mm。
250.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均可由pc、pp、abs等材料制成,可也由其他热塑性性材料制成。
251.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可以与框架51一体注塑成型。或者,第一骨梁臂700和第二骨梁臂701可以与框架51分别形成后采用机械扣位连接或化学粘结剂相连。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