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2866发布日期:2022-05-17 15:3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


背景技术:

2.聚氨酯(pu)泡沫敷料质地柔软-舒适性好、生物相容性极佳;同时其吸液速率快,吸液量可达自身重量的10至30倍,甚至更高。因此,聚氨酯泡沫敷料综合性能优异,获得了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创口辅助治疗。但受限于聚氨酯泡沫敷料锁液能力差、不及时更换泡沫敷料易造成吸液过多后出现渗漏的短板,现有技术中常使用水胶体和水凝胶敷料直接接触创面皮肤。水胶体和水凝胶敷料虽然可以吸收大量液体并具有较好的锁液能力,从里到外吸液速率慢,创口附近的正常皮肤容易被浸渍,并且柔软程度相对较差,患者使用的舒适性较低。
3.现有技术中有一些敷料既包括聚氨酯泡沫敷料又包括水胶体敷料或水凝胶敷料,使用水胶体敷料或水凝胶敷料接触创面皮肤,使用聚氨酯泡沫敷料缓压和吸液,并辅以渗液指示剂用以方便使用者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敷料。但这些材料有以下不足:一是水胶体敷料或水凝胶敷料接触创面皮肤,仍然存在创口附近的正常皮肤容易被浸渍、患者使用舒适性较低的问题;二是指示剂的技术方案都没有考虑指示剂的生物安全性和代谢问题,即指示剂与渗液接触后会反向扩散至创口细胞,指示剂使用的安全性有待验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敷料使用时创口附近皮肤容易被浸渍、使用舒适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由下向上依次包括隔离层、接触层、功能层和保护层,所述接触层的中部设置沉槽,所述功能层位于所述沉槽中,所述功能层的上端面低于所述接触层的上端面,所述功能层与所述接触层均包括聚氨酯泡沫,所述功能层还包括植入所述聚氨酯泡沫中的吸水凝胶化纤维和混在所述聚氨酯泡沫中的活性炭,所述吸水凝胶化纤维的吸液膨胀率大于所述聚氨酯泡沫的吸液膨胀率,所述活性炭的吸液能力大于所述聚氨酯泡沫的吸液能力。
7.所述接触层的上端面为平面,所述功能层的上端面与所述接触层的上端面平行。
8.所述功能层的四周与所述沉槽的四周相接触。
9.所述沉槽的内壁面为锥面且其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
10.所述接触层的外周面形状为锥面且其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
11.所述吸水凝胶化纤维为海藻酸盐纤维。
12.所述活性炭中负载有维生素e和/或可溶性锌盐和/或可溶性镁盐。
13.所述活性炭中负载有银离子和/或双胍类和/或季铵盐。
14.所述接触层由原料注射在功能层表面发泡成型。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中接触层直接接触创面皮肤,聚氨酯泡沫制成的接触层非常柔软,使用舒适。置于接触层的沉槽中的功能层包括聚氨酯泡沫、活性炭和吸水凝胶化纤维,所以功能层的吸液能力和吸液膨胀率均大于接触层,功能层可吸收接触层中的渗液,避免接触层中渗液反渗浸渍创口附近皮肤。而功能层的上端面低于所述接触层的上端面,功能层中吸收渗液达到一定量时其上端面会与接触层上端面平齐,观察到功能层与接触层上端面平齐后即是提示使用者需要及时更换敷料。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层一方面能提醒使用者及时更换敷料,另一方面不含有指示剂、对伤口无害,值得在敷料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的实施例:
2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及时更换的含碳功能性敷料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以接触皮肤一面为下,由下向上依次包括隔离层1、接触层3、功能层4和保护层2。所述接触层3的中部设置沉槽,所述功能层4位于所述沉槽中,所述功能层4的上端面低于所述接触层3的上端面。其中隔离层1为离型层,在使用时需去除,接触层3与功能层4均包括聚氨酯泡沫,其中功能层4还包括混合在聚氨酯泡沫中的活性炭及植入混有活性炭的聚氨酯泡沫中的吸水凝胶化纤维。其中活性炭的吸液能力大于所述聚氨酯泡沫的吸液能力,所述吸水凝胶化纤维的吸液膨胀率大于所述聚氨酯泡沫的吸液膨胀率。
22.本实用新型的敷料在使用时,接触层3的下端直接接触创面,接触层3吸收的渗液经沉槽的槽底和四周槽壁渗透入功能层4中,由于活性炭和吸水凝胶化纤维的添加,功能层4的吸液能力和吸液膨胀率均大于接触层3的吸液能力和吸液膨胀率,随着功能层4吸液量的增加,功能层4的上端面与接触层3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小,至功能层4的上端面与接触层3的上端面平齐时可指示使用者需要更换敷料。相较于直接观察接触层3的体积膨胀倍数,功能层4上端面与接触层3上端面之间的距离能够被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功能层4的吸液能力和吸液膨胀率均大于接触层3的吸液能力和吸液膨胀率使得大量渗液会被吸收进入功能层4中,避免因接触层3锁液能力较差而使创口周围皮肤被浸渍。功能层4的上端面与接触层3的上端面平齐时及时更换敷料即可避免功能层4中的渗液被挤压出反向浸渍创口附近皮肤。
23.功能层4可以做成圆柱形、锥台形也可做成其他形状,只要保证接触层3中部沉槽形状与之匹配即可;功能层4的四周可以与沉槽的四周紧密接触、也可以与沉槽的四周留有间隙,功能层4的四周与沉槽四周紧密接触时,更有利于功能层4吸收接触层3中的渗液。接触层3的上端面可以为曲面,也可以为平面,接触层3的上端面为与功能层4上端面平行的平面时,更便于观察功能层4上端面与接触层3上端面之间的距离。功能层4为锥台形、其四周与沉槽四周留有间隙的结构如图2所示;功能层4为圆柱形,其四周与沉槽四周紧密接触的结构如图3所示;功能层4为圆柱形,其四周与沉槽四周留有间隙的结构如图4所示。
24.本实施例中,所述活性炭中负载有维生素e和/或可溶性锌盐和/或可溶性镁盐或是其他的可促进创口愈合的物质,活性炭中还负载有银离子和/或双胍类和/或季铵盐或是其他的可抗菌物质。在其他实施例中,活性炭中负载的促进创口愈合的物质和抗菌物质中的任意一个均可以省去。
25.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吸水凝胶化纤维为海藻酸盐纤维。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海藻酸盐纤维还可以被其余材料制成的吸水后可凝胶化纤维材料制成,只要其吸液膨胀率大于聚氨酯泡沫的吸液膨胀率即可。
26.本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层4的成型过程是在发泡原料中混入活性炭,将混合后的物料喷涂在离型纸上,再加工成片材、烘干裁切。所述海藻酸盐纤维采用针织方式植入混有活性炭的聚氨酯泡沫中,具体是在混有活性炭的聚氨酯泡沫发泡过程中至凝固成型的时间段内,将海藻酸盐纤维直接插入其内。也可以在聚氨酯泡沫凝固成型后在其中开设小孔,再在小孔中插入海藻酸盐纤维。
27.所述接触层3的成型过程是将制备好的功能层4置于模具中,模具的模腔形状应与待制备接触层的外轮廓形状吻合,在功能层4与模具之间注射发泡原料以成型接触层3。这种情况下制成的接触层3与功能层4紧密接触,有利于功能层4吸收接触层3中的渗液,防止接触层3中积液过多而使创口附近皮肤被浸渍。在其他实施例中,接触层3与功能层4还可以分别制备,在制备结束之后将功能层4组合入接触层3的沉槽中。
28.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