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装有电动升降装置的移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75562发布日期:2022-04-14 21:3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装有电动升降装置的移位机的制作方法
一种安装有电动升降装置的移位机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位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装有电动升降装置的移位机。


背景技术:

2.移位机主要应用于医院或疗养院等场合,用于运输不能走动或是刚做完手术的病人,现有的移位机都是液压驱动的移位机,这种移位机的上升或是下降的精度不高,导致在搬运病人时需要经常调整移位机座靠装置的高度,从而能够搬运病人到移位机上,再者,现有的移位机的液压升降装置都是安装在支撑管的外侧壁的,即靠近使用者腿部的一侧,这样就导致了使用者座在移位机上时,腿部非常容易与升降装置发生磕碰,导致腿部受伤,同时,由于液压升降装置是安装在支撑管的外侧壁,导致其不能很好的分担来自座靠装置的压力,导致座靠装置过早的发生型变,使用寿命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安装有电动升降装置的移位机,解决现有移位机控制精度不高,使用者腿部易与升降装置发生磕碰导致受伤,座靠装置易型变,压力分担不佳的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安装有电动升降装置的移位机,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的上方设有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远离使用者腿部的一侧插接有座靠装置,所述座靠装置的下方设有电动升降装置,所述电动升降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电动升降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连接,通过所述电动升降装置在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带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在竖直方向的升降,从而带动所述座靠装置在竖直方向的升降。
6.优选的,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支撑管和升降管,所述支撑管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升降管可竖直升降地套设于所述支撑管上,带动所述座靠装置在竖直方向运动。
7.优选的,所述升降管包括两套管和延伸板,两所述套管设于所述升降管远离使用者腿部的一侧,所述座靠装置插接于所述套管中,靠近所述电动升降装置的套管外围连接有所述延伸板。
8.优选的,所述电动升降装置包括驱动电机、支撑柱和升降柱,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底架上,所述支撑柱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升降柱可升降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柱内,且所述升降柱的顶部与所述延伸板连接。
9.优选的,所述座靠装置包括靠背椅,所述靠背椅的一端插入所述套管中。
10.优选的,还包括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设于所述座靠装置的正下方。
11.优选的,所述收集装置包括小便盆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小便盆套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带动所述支撑架的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小便盆的运动。
12.优选的,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于所述座靠装置的一侧,所述控制装置
与所述电动升降装置电联接,用于控制所述电动升降装置的运动。
13.优选的,还包括按钮,所述按钮设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远离座靠装置的一侧。
14.优选的,还包括踏板,所述踏板设于两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之间,且所述踏板与所述底架的侧壁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贡献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电动升降装置控制移位机的升降,相交于传统的液压升降,具有精度高,负载重的优点,同时便于维修更换,通过将电动升降装置设置在第一升降装置的内侧壁,很好的避免了使用者的腿部与电动升降装置的磕碰,避免了腿部受伤,且由于电动升降装置位于座靠装置的下方,能够更好的分担座靠装置的压力,避免座靠装置过早的型变损坏。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动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座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座靠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和电动升降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其中:底架10、第一升降装置20、座靠装置30、电动升降装置40、收集装置50、控制装置60、按钮70、踏板80;
23.支撑管21、升降管22、套管221、延伸板222、靠背椅31、驱动电机41、支撑柱42、升降柱43、小便盆51、支撑架52。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25.如图1-6所示,一种安装有电动升降装置的移位机,包括底架10,所述底架10的上方设有第一升降装置20,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0远离使用者腿部的一侧插接有座靠装置30,所述座靠装置30的下方设有电动升降装置40,所述电动升降装置40的顶部与所述第52接,通过所述电动升降装置40在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带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0在竖直方向的升降,从而带动所述座靠装置30在竖直方向的升降。
26.安装有电动升降装置40的移位机主要包括底架10、第一升降装置20、电动升降装置40和座靠装置30,其中,第一升降装置20的内侧(内侧指的是远离使用者腿部的一侧)连接有电动升降装置40和座靠装置30,通过电动升降装置40带动第一升降装置20在竖直方向的运动,从而带动座靠装置30在竖直方向的运动,从而实现对使用者的升降运输功能,更进一步的说明,将电动升降装置40设于第一升降装置20的内侧,使用者坐上移位机后,腿部不会与电动升降装置40发生磕碰,避免使用者腿部受伤,再者,电动升降装置40的升降柱43与第一升降装置20的延伸板222连接,而延伸板222又与套管221连接,套管221是设置在升降管22上的,座靠装置30的靠背椅31与套管221又是插接关系,从而使得电动升降装置40、第一升降装置20和座靠装置30连为一个整体,使用者座上座椅时,整个重量都压在了座靠装
置30上,并将部分重量分摊到第一升降装置20和电动升降装置40上,从而减小了座靠装置30的压力,避免其过早的发生型变损坏(传统方式是将液压升降装置安装在第一升降装置20的外侧壁,即靠近使用者腿部的位置,一方面会造成使用者腿部和液压升降装置的磕碰,导致受伤,另一方面是不能很好的分担来自座靠装置30的压力,导致座靠装置30提早发生型变)。
2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电动升降装置40控制移位机的升降,相交于传统的液压升降,具有精度高,负载重的优点,同时便于维修更换,通过将电动升降装置40设置在第一升降装置20的内侧壁,很好的避免了使用者的腿部与电动升降装置40的磕碰,避免了腿部受伤,且由于电动升降装置40位于座靠装置30的下方,能够更好的分担座靠装置30的压力,避免座靠装置30过早的型变损坏。
28.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0包括支撑管21和升降管22,所述支撑管21的底部与所述底架10连接,所述升降管22可竖直升降地套设于所述支撑管21上,带动所述座靠装置30在竖直方向运动。
29.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升降管22包括两套管221和延伸板222,两所述套管221设于所述升降管22远离使用者腿部的一侧,所述座靠装置30插接于所述套管221中,靠近所述电动升降装置20的套管221外围连接有所述延伸板222。
30.第一升降装置20包括了支撑管21、升降管22、套管221和延伸板222,支撑管21主要是用于为第一升降装置20提供支撑力,升降管22可以在支撑管21上做升降运动,从而使得插接在套管221上的座靠装置30能够在竖直方向升降,延伸板222套设在套管221的外围,主要是用来与电动升降装置40连接的,从而能够通过电动升降装置40中升降柱43的上下运动,从而带动升降管22的升降运动,从而带动座靠装置30的升降运动,从而实现对使用者的升降搬运工作。
31.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电动升降装置40包括驱动电机41、支撑柱42和升降柱43,所述驱动电机41设于所述底架10上,所述支撑柱42与所述驱动电机41连接,所述升降柱43可升降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柱42内,且所述升降柱43的顶部与所述延伸板222连接。
32.电动升降装置40包括了驱动电机41、支撑柱42和升降柱43,驱动电机41用于提供电源和动力,从而带动升降柱43在支撑柱42上进行升降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升降装置20和座靠装置30的运动。
33.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座靠装置30包括靠背椅31,所述靠背椅31的一端插入所述套管221中。
34.更进一步的说明,还包括收集装置50,所述收集装置50设于所述座靠装置30的正下方。
35.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收集装置50包括小便盆51和支撑架52,所述支撑架52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0连接,所述小便盆51套设于所述支撑架52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0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带动所述支撑架52的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小便盆51的运动。
36.收集装置50包括了小便盆51和支撑架52,支撑架52通过与第一升降装置20的升降管22连接,从而能够实现与座靠装置30的同步运动,同时进行上升或是下降运动,小便盆51设置在支撑架52上,主要是支撑架52衬托住小便盆51,从而确保小便盆51能够随着座靠装置30一起运动,且小便盆51位于座靠装置30的正下方,便于收集使用者的排泄物。
37.更进一步的说明,还包括控制装置60,所述控制装置60设于所述座靠装置30的一侧,所述控制装置60与所述电动升降装置40电联接,用于控制所述电动升降装置40的运动。
38.更进一步的说明,还包括按钮70,所述按钮70设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0远离座靠装置30的一侧。
39.控制装置60能够控制电动升降装置40的上升或是下降,使用者可以通过按钮70实现控制,具体的,按钮70会将使用者的需求传递给控制装置60,控制装置60更具需求再控制电动升降装置40进行上升或是下降操作。
40.更进一步的说明,还包括踏板80,所述踏板80设于两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0之间,且所述踏板80与所述底架10的侧壁连接。
41.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