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9851发布日期:2022-10-04 22:57阅读:42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2.传统上,存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如一次性尿布),其包括吸收液体的吸收性主体。作为这样的吸收性主体,已知包括超吸收性聚合物(所谓的sap)而不包括木浆纤维的sap片。与包括木浆纤维的吸收性主体相比,使用这样的sap片易于减少吸收性主体的厚度,因此,sap片适合于形成薄的吸收性主体。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吸收芯(sap片),该吸收芯基本上不包括纤维素,并且其中,吸收性颗粒聚合物材料用芯材包裹片包裹。
3.引文列表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pct申请的翻译)第2010-529900号


技术实现要素:

6.技术问题
7.传统的sap片(吸收性主体)通常是这样的片材,其中大量的sap颗粒用芯材包裹片包裹,模制为条状(基本为矩形)的形状。然而,在这样的sap片中,裆部部分具有宽的宽度,当穿上吸收性物品时,sap片被夹在穿着者的腿部之间(例如,在腹股沟处),可能会在裆部造成不适感。此外,被夹在穿着者的腿部之间使得sap颗粒更易于在裆部部分的宽度方向上被压缩,并导致sap片(吸收性主体)的形状走样。因此,存在着吸收性和贴合度变差的风险。
8.本发明是鉴于诸如上述的传统问题实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含量较高的吸收性主体(sap片)中,提高裆部部分的贴合度,同时抑制形状的走样。
9.问题的解决方案
10.本发明用于实现上述方面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性主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包括吸收芯和芯材包裹片,所述芯材包裹片覆盖所述吸收芯,所述吸收芯包括超吸收性聚合物,所述超吸收性聚合物的量为吸收芯的质量的70%或以上,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在其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吸收性主体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的外侧具有连接区域,所述连接区域是这样的区域,在该区域中,芯材包裹片的厚度方向上的内表面在另外的片状构件插置在所述内表面之间的状态下或者在不存在另外的片状构件的状态下相互连接。
11.通过阅读本说明书的描述并参考附图,本发明除上述内容外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晰。
12.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13.根据本发明,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含量较高的吸收性主体中,可以在抑制形状走样
的同时提高裆部部分的贴合度。
附图说明
14.图1:是尿布1在展开和拉伸状态下的平面图和横截面图。
15.图2:是处于拉伸状态的吸收性主体4的平面图。
16.图3:图3a是沿图2所示的a-a线截取的吸收性主体4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b是沿图2所示的b-b线截取的吸收性主体4的示意性截面图。
17.图4:图4a是吸收性主体4处于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吸收水分之前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吸收性主体4处于从图4a中的状态吸收水分后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
18.图5:图5a是吸收性主体4处于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吸收水分之前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图5b是吸收性主体4处于从图5a中的状态吸收水分后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
19.图6:是示出针对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sap)对片状构件的渗透性的实验结果的表格。
20.图7:是修改后的示例的吸收性主体4在拉伸状态下的平面图。
21.图8:图8a是沿图7所示的c-c线截取的吸收性主体4的示意性截面图。图8b是沿图7所示的d-d线截取的吸收性主体4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通过对本说明书和附图的描述,至少以下事项将变得清晰。
23.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性主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包括吸收芯和芯材包裹片,所述芯材包裹片覆盖所述吸收芯,所述吸收芯包括超吸收性聚合物,所述超吸收性聚合物的量为吸收芯的质量的70%或以上,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在其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吸收性主体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的外侧具有连接区域,所述连接区域是这样的区域,在该区域中,芯材包裹片的厚度方向上的内表面在另外的片状构件插置在所述内表面之间的状态下或者在不存在另外的片状构件的状态下相互连接。
24.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裆部部分)中,在宽度方向上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的外侧设置连接区域,这抑制了超吸收性聚合物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移动,使得可以保持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的宽度较窄。因此,吸收芯的两个侧部部分较不易于与穿着者的腹股沟发生干涉,而且可以提高贴合度。此外,即使在吸收性主体被夹在穿着者腿部之间的情况下,或者甚至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排泄液并膨胀的情况下,吸收芯(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也较不易于发生形状走样。因此,可以实现在裆部部分中具有良好的贴合度的吸收性主体,同时抑制形状走样。
25.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的连接区域的宽度大于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的连接区域的宽度。
26.根据该吸收性物品,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吸收芯)的宽度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裆部部分)保持狭窄,这使得可以提高贴合度。此外,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
(前部和后部)中,当超吸水性聚合物膨胀并增加其体积时,连接区域被剥离,由芯材包裹片或类似物包围的空间变宽。这使得超吸水性聚合物的膨胀较不易于受到阻碍。因此,整个吸收性主体的吸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同时增强吸收性主体在裆部的贴合度。
27.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和连接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弯曲的形状,所述弯曲的形状在宽度方向上从纵向方向上的外侧位置向纵向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变窄。
28.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在裆部部分中,吸收芯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端更易于遵循穿着者腿部的形状,并贴合腹股沟。此外,即使在吸收芯被夹在穿着者腿部之间的情况下,吸收芯的形状走样也较不易于发生。
29.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所述吸收芯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设置在皮肤侧上的皮肤侧芯层,和相对于皮肤侧芯层设置在非皮肤侧上的非皮肤侧芯层,并且皮肤侧芯层和非皮肤侧芯层中的每一者在厚度方向上从两侧被夹在片状构件之间。
30.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可以减少吸收芯的层的厚度,这增加了吸收芯的柔性,使吸收性物品更易于贴合穿着者身体的不均匀形状。进一步说,芯层被夹在相应的片状构件之间,这使得布置在每个芯层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位置较不易于移动,使得吸收芯(芯层)的形状走样较不易于发生。此外,当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水分并已膨胀时,每个芯层的体积的膨胀量受到限制,这使得可以抑制芯层的过度膨胀,并使得覆盖芯层的片状构件(芯材包裹片等)难以破裂。
31.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在厚度方向上位于皮肤侧芯层和非皮肤侧芯层之间的中间层片;以及中间层片和芯材包裹片在其中相互连接的部分,该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皮肤侧芯层和非皮肤侧芯层位于外侧。
32.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在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处,中间层片被可靠地固定在芯材包裹片上。因此,即使在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水分并膨胀的情况下,芯层也能被中间层片稳定地固定。这抑制了芯层的形状走样,使吸收性主体更容易保持有利的贴合。
33.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芯材包裹片的纤维密度大于中间层片的纤维密度。
34.根据该吸收性物品,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更容易穿过中间层片并沿厚度方向向相对侧移动,而不是从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向芯材包裹片的外侧移动(移动到吸收性主体外部)。这可以使得更易于抑制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向吸收性主体外部的泄漏。
35.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皮肤侧芯层和非皮肤侧芯层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狭缝,在所述狭缝中,超吸收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为零,所述狭缝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这样的部分,在所述部分中,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在厚度方向上相互连接,并且所述部分位于所述狭缝中。
36.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吸收芯在狭缝部分处被折叠,使得吸收芯更容易沿着穿着者身体的不均匀形状变形,增强了贴合度。此外,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在狭缝部分中在厚度方向上相互连接,因此在狭缝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上,吸收芯中包含的超吸收性聚合物被固定在被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可靠地包住的状态。这可以使吸收芯的形状走样较不易于发生。
37.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狭缝的宽度小于连接区域的宽度的最大值。
38.根据该吸收性物品,狭缝中的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之间的连接强度比连接区域中的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之间的连接强度弱。因此,当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了水分并膨胀后,在狭缝中的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之间的连接容易首先被剥离。因此,在狭缝部分中,夹在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之间的空间变宽,这使得超吸收性聚合物的膨胀较不易于受到阻碍。因此,吸水能力得到加强。
39.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当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水分并膨胀到饱和状态时的吸收性主体的厚度小于连接区域的宽度的最大值。
40.根据该吸收性物品,连接区域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裆部部分)中可以有足够大的连接面积,即使在超吸收性聚合物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吸收性主体的厚度变得过厚。因此,这可以使得更容易进一步抑制吸收性主体的形状走样。
41.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当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连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被剥离。
42.根据该吸收性物品,由于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所包围的空间变宽,超吸水性聚合物的膨胀较不易于受到阻碍。这使得超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水性能更易于得到充分展现,整个吸收芯的吸水性能也可以得到提高。
43.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芯材包裹片包括第一芯材包裹片和第二芯材包裹片,第一芯材包裹片是在厚度方向上从一侧覆盖超吸收性聚合物的片,第二芯材包裹片是在厚度方向上从另一侧覆盖超吸收性聚合物的片,第一芯材包裹片具有折回部分,其中,第一芯材包裹片在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向内折回,折回部分和第二芯材包裹片具有重叠部分,在所述重叠部分中,折回部分和第二芯材包裹片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为重叠的,并且在重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中,折回部分和第二芯材包裹片相互连接。
44.根据该吸收性物品,第一芯材包裹片和第二芯材包裹片在包含吸收芯的状态下相互连接,整个吸收芯被芯材包裹片完全覆盖。这抑制了包含在吸收芯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泄漏到芯材包裹片外,也可以抑制吸收性主体的吸水性变差和吸收性主体的形状走样的发生。
45.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所述吸收芯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设置在皮肤侧上的皮肤侧芯层,以及相对于皮肤侧芯层设置在非皮肤侧上的非皮肤侧芯层,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在厚度方向上位于皮肤侧芯层和非皮肤侧芯层之间的中间层片,皮肤侧芯层和非皮肤侧芯层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狭缝,在所述狭缝中,超吸收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为零,所述狭缝沿纵向方向延伸,在所述狭缝中,中间层片和芯材包裹片相互连接,并且其中折回部分和第二芯材包裹片相互连接的部分的宽度大于狭缝的宽度。
46.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当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水分并已膨胀时,第一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之间的在狭缝中的连接部分更容易在折回部分和第二芯材包裹片之间的连接部分被剥离之前被剥离。因此,即使在第一芯材包裹片和中间层片之间的空间变宽并且超吸收性聚合物膨胀时,拉开折回部分和第二芯材包裹片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力也不易于起作用。这可以更容易进一步抑制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泄漏到吸收性主体外和形状走样的发生。
47.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期望吸收芯不包括木浆纤维。
48.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吸收芯仅由超吸收性聚合物形成,与吸收芯包括木浆纤维的
情况相比,吸收性主体的厚度可以减少。这使得吸收性主体更容易变形以贴合穿着者的身体形状,更易于实现有利的贴合。
49.实施例
50.下面以粘贴式一次性尿布1(以下也称为"尿布")为例,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吸收性物品,如内裤式一次性尿布、轻型失禁垫等。
51.粘贴式一次性尿布的基本构造1
52.图1是尿布1在展开和拉伸状态下的平面图和横截面图。尿布1的拉伸状态是指尿布1被展开并拉伸到尿布1中的褶皱基本上不再可见的状态,即这样的状态,其中尿布1被拉伸直至尿布1的组成构件(例如,顶片2、外部片5以及后面描述的类似构件)的尺寸符合或接近这些构件本身的尺寸。
53.本实施例的尿布1是一种所谓的打开式一次性尿布,具有相互交错的(在本实施例中是相互正交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在尿布1中,第一腰部部分1a、裆部部分1b和第二腰部部分1c在纵向方向上从一侧依次布置。一般来说,穿上尿布后,第一腰部部分1a覆盖穿着者的背部,第二腰部部分1c覆盖穿着者的腹部。然而,尿布也可以反向穿着。下面,在纵向方向上,第一腰部部分1a的侧也将被称为尿布1的"背侧",第二腰部部分1c的侧也将被称为尿布1的"前侧"。
54.如图1所示,尿布1包括吸收性主体4,该吸收性主体位于液体可渗透的顶片2和液体不可渗透的背膜3之间。吸收性主体4在纵向方向上从第一腰部部分1a延伸到第二腰部部分1c,并包括由吸收性材料(例如,超吸收性聚合物)形成的吸收和保持排泄物的吸收芯41,以及覆盖吸收芯41的液体可渗透的芯材包裹片42(例如,棉纸片和纺粘无纺布片)。除了这些构件外,吸收性主体4还可以包括一些构成元件,如后面描述的中间层片43。在背膜3的非皮肤侧,设置外部片5(例如,无纺布片),其形成了整个尿布1的外部。应该注意的是,例如,为了提高围绕腰部的贴合度,第一腰部部分1a可以包括能够在宽度方向上拉伸和收缩的弹性构件(例如,弹性片状构件或绳状的弹性构件)。
55.第一腰部部分1a具有一对后侧翼片13,其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超过裆部部分1b,第二腰部部分1c也具有一对前侧翼片14(侧翼片),其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超过裆部部分1b。侧翼片13和14中的每一者都是由背膜3和后面描述的隔离袖口片21重叠形成的。一对固定贴带10在宽度方向上从一对后侧翼片13(第一腰部部分1a)向外延伸。
56.固定贴带10包括基础材料11和钩片12。钩片12沿厚度方向设置在基材11的皮肤侧表面上。当钩片12向第二腰部部分1c折叠时,钩片12面向第二腰部部分1c的外部片5(非皮肤侧表面),与外部片5相接。因此,钩片12(例如,包括钩环固定器的公构件的片)被构造为能够与外部片5(例如,无纺布)接合并从其分离。应该注意的是,该构造不限于钩片12直接与外部片5接合的构造。例如,可以在外部片5上设置钩片12能够与之接合的目标片(例如,包括钩环固定器的母构件的片),使得钩片12与该目标片接合。
57.当要穿上尿布1时,首先将尿布1压靠在穿着者身上并沿纵向方向折叠,随后将一对后侧翼片13沿宽度方向向内折叠。然后,一对固定贴带10与第二腰部部分1c的外部片5接合。由此,形成了腰部开口部分和一对腿部开口部分。
58.此外,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设有可沿纵向方向拉伸的腿部弹性
构件6。腿部弹性构件6在背膜3与如顶片2和隔离袖口片21的片材之间被固定成在纵向方向上被拉伸。因此,在自然状态下的尿布1中,腿部弹性构件6收缩以在腿部开口的周向边缘部分形成腿部褶皱部,并且腿部开口贴合围绕穿着者的腿。
59.应该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腿部弹性构件6,使用了绳状弹性构件(例如,绳状聚氨酯可拉伸纤维和绳状天然橡胶),并且尿布1在宽度方向上的每个端部部分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并排布置的两个腿部弹性构件6。然而,腿部弹性构件6的数量并不限于此。此外,腿部弹性构件6可以是片状弹性构件(例如,通过将熔化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成形成的薄膜形状的可拉伸薄膜,或由可拉伸纤维形成的可拉伸的无纺布片)。
60.此外,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分别设有一对朝向皮肤侧(朝向穿着者)升起的隔离袖口20。每个隔离袖口20包括隔离袖口片21和隔离袖口弹性构件22。隔离袖口片21和外部片5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端相互对齐(见图1)。隔离袖口片2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分分别向顶片2(非皮肤侧)折叠。隔离袖口弹性构件22(在本实施例中为一个绳状弹性构件)在两层结构的隔离袖口片21之间被固定成在纵向方向上被拉伸。此外,虽然没有示出,但隔离袖口片21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用粘合剂或类似物与顶片2连接。隔离袖口片21的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纵向方向上的连接的两个端部部分之外的部分从纵向方向上的一端到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与顶片2连接。由于隔离袖口弹性构件22的收缩,隔离袖口20从连接部分(底端部分)开始上升。
61.吸收性主体4的特征
62.图2是吸收性主体4在拉伸状态下的平面图。图3a是沿图2所示的a-a线截取的吸收性主体4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b是沿图2所示的b-b线截取的吸收性主体4的示意性截面图。
63.包括在本实施例的吸收性主体4中的吸收芯41包括超吸收性聚合物。超吸收性聚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吸收和保持水分即可,其示例包括颗粒状或纤维状的淀粉基、丙烯酸基和氨基酸基的超吸收性聚合物(sap)。包括在吸收芯41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的含量为吸收芯41的质量的70%或更多。应该注意的是,"吸收芯41的质量"不包括将在后面描述的芯材包裹片42、中间层片43和连接材料(如用于连接这些片材的热熔胶)的质量。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吸收芯41基本上不包括木浆纤维。特别地,包括在吸收芯41中的木浆纤维的含量低于吸收芯41质量的30%,该含量最好低于5%,更理想地为0%。也就是说,期望吸收芯41为所谓的无木浆sap片,其仅由超吸收性聚合物形成。
64.根据该构造,与吸收芯包括木浆纤维的情况相比,吸收性主体4的厚度可以减少,使得吸收性主体4更容易变形以贴合穿着者的身体形状,实现有利的贴合。应当指出,在吸收水分和膨胀之前的状态下,包括在吸收芯41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sap)的平均颗粒直径约为300至400μm。
65.吸收芯41在厚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多个层。在图3a和3b中,吸收芯41包括:沿厚度方向布置在皮肤侧的皮肤侧芯层411;以及相对于皮肤侧芯层411布置在非皮肤侧的非皮肤侧芯层412。尽管芯层411和412基本上具有共同的构造(尽管超吸收性聚合物等的含量是共同的),但其平面形状和面积却彼此不同。
66.特别地,皮肤侧芯层411在图2所示的平面图中具有基本为沙漏的形状,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向内收窄。也就是说,在皮肤侧芯层411中,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布置成使得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411ef和411eb之间的部分的宽度比纵
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411ef和411eb处的宽度窄。此外,皮肤侧芯层41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是其中超吸收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低于其他区域的区域。图3示出了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中超吸收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为零的状态。也就是说,皮肤侧芯层411有狭缝状的部分,其中没有设置超吸收性聚合物,该部分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中。此外,对应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狭缝)的部分可以设置在非皮肤侧芯层412中。在这样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中,由于吸收芯41的刚度部分地较低,因此在穿上尿布1时,吸收芯41容易沿着穿着者身体的不均匀形状变形,从而可以提高贴合度。然而,并非必须设置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并且超吸收性聚合物可以均匀地布置在皮肤侧芯层411的整个区域中。
67.另一方面,非皮肤侧芯层412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并且从纵向方向上的一侧到纵向方向上的另一侧具有均匀的宽度。也就是说,在非皮肤侧芯层412中,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被布置在这样的区域中,该区域在纵向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具有均匀宽度。应该注意的是,在图2中,非皮肤侧芯层412的宽度和皮肤侧芯层411的宽度的最小值是彼此相等的。
68.在皮肤侧芯层411和非皮肤侧芯层412之间,设有中间层片43。中间层片43是由棉纸片、纺粘无纺布片或类似材料形成的片状构件。中间层片43使得可以保持其中皮肤侧芯层411和非皮肤侧芯层412被布置成在厚度方向上被分离的状态。
69.应该注意的是,在吸收性主体4中,吸收芯41在厚度方向上可以只有一层,或者可以有三层或更多层。此外,并非必须设置中间层片43。
70.吸收芯41(和中间层片43)被芯材包裹片42所覆盖。与中间层片43类似,芯材包裹片42是由棉纸片、纺粘无纺布片或类似材料形成的片状构件。在图3a和3b中,设置了从厚度方向的一侧(如皮肤侧)覆盖吸收芯41的第一芯材包裹片421,以及从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如非皮肤侧)覆盖吸收芯41的第二芯材包裹片422。芯材包裹片42设置成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超出吸收芯41的至少两个端部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芯材包裹片42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在吸收性主体4的外端4eo和4eo中向内折回,折回部分421f和421f各自以覆盖在第二芯材包裹片422的非皮肤侧表面的状态被连接。由此,吸收芯41的颗粒被芯材包裹片42所覆盖,并被防止泄漏到吸收性主体4的外面。
71.构成吸收性主体4的构件41、42和43分别与它们在厚度方向上相邻的相邻构件用如热熔胶的连接材料(图3a和3b中用虚线表示)连接。因此,在厚度方向上相互面对的片状构件相互固定。此外,这使得被布置成夹在面对的片状构件之间的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不易于发生移位。
72.以下,当在厚度方向上观察吸收性主体4时,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芯41)存在的区域也将被称为"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应当指出,在皮肤侧芯层411中设置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存在于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中。在图2中,由阴影线表示的区域为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此外,在宽度方向上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外侧的区域中,其中芯材包裹片42在厚度方向上被连接的部分也被称为"连接区域br"。在本说明书中,连接区域br是指在其中通过众所周知的涂布方法(如螺旋涂布)施加诸如热熔胶等连接材料的区域(面积)。因此,严格来说,其中不存在连接材料的区域(如螺旋之间的间隙)也包
括在连接区域br中。
73.在本实施例的吸收芯41中,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宽度)最窄的部分的宽度wpr1比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的宽度wpr2窄(wpr1》wpr2)。也就是说,在尿布1的裆部部分1b及其周围,吸收芯41的宽度比在第一腰部部分1a(后部)和第二腰部部分1c(前部)中的宽度窄(见图1和图2)。因此,当穿上尿布1时,吸收芯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部部分较不易于与穿着者的腿部根部(腹股沟)发生干涉,而且可以提高贴合度。应该指出的是,吸收芯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是包括纵向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并在纵向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的区域。
74.仅由超吸收性聚合物形成的传统吸收芯(sap片)具有矩形形状,而且一般具有这样的形状,即其中布置超吸收性聚合物的区域的宽度是均匀的(基本为矩形形状)。因此,吸收芯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部部分和穿着者的腹股沟较易于在穿着者的裆部处相互干涉,在某些情况下,贴合度可能会变差或对穿着者造成不适。
75.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裆部部分1b)中,连接区域br和br在宽度方向上被设置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的外侧,并且芯材包裹片42的厚度方向上的内表面与插置在其间的中间层片43相互连接。由此,防止了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移动,并从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进入连接区域br侧。也就是说,这抑制了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在宽度方向上的变宽,并且可以使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在裆部部分1b中的宽度wpr1保持狭窄。因此,在穿着者的裆部处,吸收芯41的两个侧部部分较不易于与穿着者的腹股沟发生干涉,而且可以提高贴合度。
76.连接区域br使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难以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移动,这使得更容易保持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裆部部分1b)中的形状。因此,即使在穿着尿布1时吸收性主体4被夹在穿着者的腿部之间的情况下,或者即使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排泄液并膨胀的情况下,吸收芯41(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也较不易于发生形状走样。因此,可以提高裆部部分的贴合度,同时抑制吸收性主体4的形状走样。
77.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吸收性主体4中,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的连接区域br的宽度的最大值wbr1比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的连接区域br的宽度的最大值wbr2宽(wbr1》wbr2)。也就是说,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芯材包裹片42(和中间层片43)被连接的部分的面积大于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芯材包裹片42(和中间层片43)被连接的部分的面积(见图2)。这使得可以增加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的连接区域br的连接强度和减少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的连接区域br的连接强度。因此,吸收性主体4的吸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78.图4a是吸收性主体4处于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吸收水分之前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为与图3a对应的视图。图4b是吸收性主体4处于从图4a中的状态吸收水分后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图5a是吸收性主体4处于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吸收水分之前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为对应于图3b的视图。图5b是吸收性主体4处于从图5a中的状态吸收水分后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应该注意的是,在图4和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比例尺被修改。
79.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令吸收性主体4在吸收芯41吸收尿液等水分之前的
厚度为t4c,在图4a中,由于超吸水性聚合物不膨胀,所以厚度t4c保持较薄。当吸收芯41从该状态吸收水分时,布置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中的每个超吸水性聚合物都发生膨胀,这就使吸收性主体4的厚度增加到图4b所示的t4c

(t4c

》t4c)。此时,由于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上设置的连接区域br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连接面积),这使得即使在超吸水性聚合物吸收水分并膨胀后,连接区域br也较不易剥离。因此,如上所述,这抑制了超吸水性聚合物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移动,而且可以使裆部部分1b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吸收芯41)的宽度wpr1保持狭窄。也就是说,可以增强裆部部分的贴合度。
80.另一方面,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令吸收性主体4在吸收芯41吸收水分(如尿液)之前的厚度为t4b,在图5a中,由于超吸水性聚合物不像图4a的情况那样膨胀,所以厚度t4b保持较薄。当吸收芯41从该状态吸收水分时,布置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中的每个超吸水性聚合物都发生膨胀,这使得吸收性主体4的厚度增加到如图5b所示的t4b

(t4b

》t4b)。此外,在图5b的情况下,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部设置的连接区域br中,与图4b相比,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的连接的部分的面积较小,因此,连接强度较弱。这使得片状构件在该部分中较易于剥离。也就是说,随着超吸水性聚合物的膨胀和体积的增大,将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在厚度方向上朝相反侧拉的拉力起作用,使得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的连接部分更容易剥离。
81.因此,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包围的空间变宽。这使得较不易于阻碍超吸水性聚合物的膨胀,并使超吸水性聚合物更易于在宽度方向向外移动。这增加了超吸水性聚合物可以吸收的水分的量(吸水量),并使得更易于充分表现出皮肤侧芯层411的吸水性能。因此,整个吸收芯41的吸水性能可以得到提高。
82.应该注意的是,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区域(即尿布1的后部和前部)中,超吸水性聚合物更容易膨胀。因此,在这两个端部区域中,在吸水过程中,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更易于向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部变宽,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变厚(t4b

》t4c

)。然而,在后部和前部中,吸收芯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部部分与穿着者的腿(腹股沟)相干涉的问题较不易于发生。此外,与裆部相比,穿着者身体的不均匀形状在后部和前部中较小,因此,即使吸收芯41的厚度增加,与身体的贴合度也较不易于恶化,形状的走样较不易于发生。这使得在裆部部分中既能实现良好的吸水性,又能实现良好的贴合度。
83.此外,对于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已经描述过,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的宽度wpr1比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的宽度wpr2窄。然而,期望的是,如图2所示,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的宽度以弧形方式从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向外变宽。换句话说,期望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裆部部分1b)中,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和连接区域br之间的边界是弯曲的(抛物线),从而使得边界在从纵向外侧部向纵向中心的方向上在宽度方向上向内变窄。在这样的构造中,裆部部分1b中的吸收芯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部更易于遵循穿着者腿部的形状,并贴合腹股沟。此外,即使在吸收芯41被夹在穿着者腿部之间的情况下,吸收芯41的形状走样也较不易于发生。
84.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吸收芯41被分为多个层,并且每个层被布置成处于在厚度方向上从两侧被夹在片状构件之间的状态。在图3等中,吸收芯41被分为皮肤侧芯层411和
非皮肤侧芯层412。皮肤侧芯层411沿厚度方向被夹在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非皮肤侧芯层412沿厚度方向被夹在中间层片43和第二芯材包裹片422之间。如上所述,吸收芯41包括多个层,这使得可以减少各层的厚度。这增加了吸收芯41的柔性,使尿布更易于贴合穿着者身体的不均匀形状。进一步说,每个芯层被夹在片状构件之间,这使得布置在每个芯层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位置较不易于移动,使得吸收芯(每个芯层)的形状走样较不易于发生。此外,当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水分并已膨胀时,每个芯层的体积的膨胀量受到限制,这使得可以抑制芯层的过度膨胀,并使得覆盖芯层的片状构件(芯材包裹片42和中间层片43)难以破裂。
85.进一步地,如图3等所示,在厚度方向上设置在皮肤侧芯层411和非皮肤侧芯层412之间的中间层片43在宽度方向上在吸收芯41(411,412)外侧的连接区域br中与芯材包裹片42(421,422)连接。因此,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中间层片43被可靠地固定在芯材包裹片421和422之间,因此,即使在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水分并已膨胀的情况下,皮肤侧芯层411和非皮肤侧芯层412也能被中间层片43稳定地固定。这抑制了在吸收芯41吸水时,芯层411和412的形状走样,使吸收性主体4更容易保持有利的贴合。
86.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吸收性主体4中,期望中间层片43的纤维密度小于芯材包裹片42(421,422)的纤维密度。换句话说,期望构成中间层片43的无纺布片或类似物的纤维间距离的平均值大于构成芯材包裹片42(421,422)的无纺布片或类似物的纤维间距离的平均值。在这样的构造中,可以使膨胀前的超吸收性聚合物(sap)颗粒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芯材包裹片42的纤维间的空间移动的概率低于超吸收性聚合物(sap)颗粒在厚度方向上通过中间层片43的纤维间的空间移动的概率。也就是说,使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更容易通过中间层片43并在厚度方向上向另一侧移动,而不是从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移动到芯材包裹片42之外(吸收性主体4之外)。这样就更易于抑制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向吸收性主体4外部的泄漏。
87.特别地,期望中间层片43的平均密度为50.4g/m3或更小,而芯材包裹片42的平均密度为89.5g/m3或更大。图6是示出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sap)针对片状构件的渗透性的实验结果的表格。在实验中,首先,通过将九种具有不同密度的无纺布片材切割成预定的尺寸(120毫米
×
120毫米)来制备样品1至9,测量每个样品的重量(图6中的重量a)。接下来,将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平均颗粒直径:300至400微米)在100毫米
×
100毫米的区域内均匀地分散在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的每个样品1至9上,然后将样品放置预定的时间(例如,1分钟)。接下来,在空气中翻转样品,通过将样品放置预定的时间(例如,1分钟),使附着在每个样品表面的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降落。最后,再次测量每个样品的重量(图6中的重量b),并计算出增加的重量,从而可以得到每个样品中残留的超吸收性聚合物的量。因此,相对于1克的超吸收性聚合物,已经进入并缠结在每个样品的纤维之间的超吸收性聚合物的比例被计算为超吸收性聚合物的缠结比例((重量b-重量a)/1.0克)。
88.实验结果表明,在样品1至7(具有的密度为209.1至89.5g/m3)中,超吸收性聚合物(sap)的缠结比例为0.2%至2.8%,这些样品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较不易于被缠结并进入无纺布片的纤维之间。也就是说,很明显,超吸收性聚合物较不易于相对于该无纺布片在厚度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很明显,在样品8和9(密度为50.4至46.1g/m3)中,超吸收性聚合物(sap)的缠结比例为22.5%或更多,大约四分之一的分散的超吸收性聚合物进入无纺布
片的纤维之间的空间并被缠结。也就是说,很明显,超吸收性聚合物较易于相对于该无纺布片在厚度方向上移动。
89.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吸收性主体4中,将中间层片43的密度设置为50.4g/m3或更小,使得超吸收性聚合物较易于在中间层片43的纤维之间移动。另一方面,将芯材包裹片42的密度设置为89.5g/m3或更高,使超吸收性聚合物较不易于在芯材包裹片42的纤维之间移动。这就更容易防止超吸收性聚合物穿过芯材包裹片42并落到吸收性主体4的外面。
90.此外,在吸收芯41的皮肤侧芯层411中,设有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在本实施例中,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的单位面积重量为零,并形成所谓的狭缝形状。因此,在穿上尿布1时,吸收芯41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的部分中被折叠,并且易于沿着穿着者身体的不平整形状变形。也就是说,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起着折叠引导部分的作用,用于折叠和变形吸收芯41。应该注意的是,在设置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的区域中,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在厚度方向上相互连接(见图3a等)。因此,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狭缝)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上,构成皮肤侧芯层411的超吸收性聚合物被固定在被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可靠地包围的状态。因此,即使在设置具有零单位面积重量的狭缝时,吸收芯41(皮肤侧芯层411)的形状走样也较不容易发生,吸收性主体4的贴合度的恶化也被抑制。
91.此外,此时,期望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狭缝)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l411小于连接区域br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br1的最大值(wl411<wbr1)。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中相互连接的部分的面积小于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在连接区域br中相互连接的部分的面积。也就是说,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的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中的连接强度比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的在连接区域br中的连接强度要弱。在这样的构造中,如图4a和4b所示,当吸收芯41(皮肤侧芯层411)吸收水分并已膨胀时,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的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中的连接容易在连接区域br中的连接剥离之前发生剥离。因此,在吸收性主体4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中,由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包围的空间变宽,这使得包括在皮肤侧芯层411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的膨胀较不易于受到阻碍。此外,由于空间变宽,即使在超吸收性聚合物膨胀的情况下,拉开连接区域br的力也较不易于起作用。这抑制了超吸收性聚合物向吸收性主体4外的泄漏和吸收芯41形状走样。
92.此外,期望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当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水分并膨胀到饱和状态时的吸收性主体4的厚度t4c

小于连接区域br的宽度的最大值wbr1(t4c

<wbr1)。在这样的构造中,在裆部部分1b的连接区域br中可以保证有足够大的连接区域,即使在超吸收性聚合物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吸收性主体4的厚度变得过厚。因此,芯材包裹片42的连接较不易于被剥离,而且可以抑制吸收性主体4的形状的走样。
93.此外,在吸收性主体4中,当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水分并已膨胀时,连接区域br的至少一部分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被剥离。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当超吸收性聚合物已经膨胀时,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的在连接区域br中的连接变得更容易剥离。相应地,由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包围的空间变宽,这使得超吸水性聚合物的膨胀较不易于受到阻碍。这使得超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水性能更易于得到充分
展现,整个吸收芯41的吸水性能可以得到提高。
94.进一步地,当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第二芯材包裹片422和第一芯材包裹片421的折回部分421f具有重叠的部分,并且在重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中,折回部分421f和第二芯材包裹片422相互连接(见图3等)。结果,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第二芯材包裹片422在包含吸收芯41的状态下相互连接,整个吸收芯41被芯材包裹片42完全覆盖。这抑制了包括在吸收芯41中的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向芯材包裹片42外部的泄漏,也可以抑制吸收性主体4的吸水性的恶化和吸收性主体4的形状走样的发生。
95.此外,在这样的构造中,期望第一芯材包裹片421的折回部分421f和第二芯材包裹片422相互连接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brf(见图3a)大于在皮肤侧芯层411中设置的狭缝(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l411(wbrf》wl411)。如上所述,在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水分和膨胀之前的状态下,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在皮肤侧芯层411中的设置狭缝l411的部分中相互连接。因此,在wbrf》wl 411的情况下,第一芯材包裹片421的折回部分421f和第二芯材包裹片422之间的连接强度(连接面积)比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在狭缝l411中的连接强度(连接面积)大。
96.从这种状态出发,当超吸收性聚合物吸收水分并已膨胀时,在折回部分421f和第二芯材包裹片422之间的连接部分被剥离之前,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在狭缝l411中的连接部分更容易被剥离。因此,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的空间变宽,使超吸收性聚合物更易于膨胀。也就是说,即使在第一芯材包裹片421和中间层片43之间的空间变宽、并且由于超吸收性聚合物的膨胀而使其体积增大的情况下,作用在芯材包裹片42上的拉力也较小。因此,作用于折回部分421f和第二芯材包裹片42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力(拉开连接部分的力)变弱,这使得折回部分421f和第二芯材包裹片422之间的连接部分较不易于被剥离。这可以使得更易于进一步抑制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泄漏到吸收性主体4外和形状走样的发生。
97.修改后的示例
98.尿布1的吸收性主体4可以按以下方式变形。图7是修改后的示例的吸收性主体4在拉伸状态下的平面图。图8a是沿图7所示的c-c线截取的吸收性主体4的示意性截面图。图8b是沿图7所示的d-d线截取的吸收性主体4的示意性截面图。
99.根据该修改后的示例的吸收性主体4的基本构造与图2中描述的吸收性主体4的构造基本相同。然而,在该修改后的示例中,非皮肤侧芯层412在吸收芯41中的形状是不同的。特别地,修改后的示例中的非皮肤侧芯层412的宽度比图2中的非皮肤侧芯层412的宽度宽,并且在非皮肤侧芯层412中设置了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2。加宽非皮肤侧芯层412的宽度增加了超吸收性聚合物的布置量,这可以增加吸收芯41的吸水量。此外,在非皮肤侧芯层412中设置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2防止非皮肤侧芯层412的刚度过高,从而使得在穿上尿布1时,吸收芯41(非皮肤侧芯层412)可以根据穿着者的身体形状灵活地变形。应当指出,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和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2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和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2中,一者可以形成为狭缝形状(单位面积重量为零),另一者可以形成为非狭缝形状。
100.此外,在非皮肤侧芯层412中设置了两个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2,并且期望将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2布置在相对于设置在皮肤侧芯层411中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
在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参见图8a等)。在皮肤侧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和非皮肤侧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2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重叠设置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风险,即当吸收芯41吸收水分(如尿液)时,水分在厚度方向上过度地渗透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和l412,并且容易向吸收性主体4的非皮肤侧泄漏。在本修改后的示例中,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1和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412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错开,水分向非皮肤侧的泄漏更易于得到抑制。
101.在如修改后的示例中的吸收性主体4中,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的宽度被芯材包裹片42(中间层片43)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区域br所限制,该连接区域位于其中布置超吸收性聚合物的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pr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因此,在抑制吸收性主体4的形状走样的同时,可以提高裆部部分的贴合度。此外,至少皮肤侧芯层411具有所谓的狭窄形状,其中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的宽度是宽的,而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宽度是窄的,这使得可以提高裆部部分的贴合度并增强整个吸收性主体的吸水性。
102.其他实施例
103.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但上述实施例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对本发明的解释。此外,无需赘言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偏离其要点的情况下进行修改或改进,并且本发明包括其等效物。
104.附图标记列表
105.1:粘贴式一次性尿布(吸收性物品),
106.1a:第一腰部部分,1b:裆部部分,1c:第二腰部部分,
107.2:顶片,
108.3:背膜,
109.4:吸收性主体,4eo:外端,
110.5:外部片,
111.6:腿部弹性构件,
112.10:固定贴带,11:基材,12:钩片,
113.13:后侧翼片,14:前侧翼片,
114.20:隔离袖口,21:隔离袖口片,22:隔离袖口弹性构件,
115.41:吸收芯,411:皮肤侧芯层,412:非皮肤侧芯层,
116.42:芯材包裹片,
117.421:第一芯材包裹片,421f:折回部分,
118.422:第二芯材包裹片,
119.43:中间层片,
120.pr:超吸收性聚合物布置区域,
121.br:连接区域,
122.l41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狭缝),l41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狭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