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灌肠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806221发布日期:2022-04-23 22:03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中医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药灌肠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对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使用一线用药,如水杨酸类制剂、 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对糖皮质激素抵抗或者依赖时,选用中医药治疗,往 往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3.溃结病因病机为“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溃结便血患者需遵循急则其标 的止血原则,故应用药物归经也包括肝经。脾胃位于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 化水湿,归脾胃经可达温中健脾、运化水湿之功效。肾为先天之本,归肾经以 温补脾肾。
4.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基础为脾虚,疾病发作期以湿热为主,自拟 中药方以清热燥湿、排脓涩肠、止泻止痛、活血行气为主,针对结肠炎患者肠 道湿热证,达到标本兼治、疗效互补的作用。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避免了药 物口服经肝肠循环分解影响疗效,也减少了中药口服时的苦涩口感,通过高浓 度药物直达患处,改善血液循环、抗炎和改善免疫等共同作用,达到较高的治 愈好转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灌肠剂及其制备方法,配方简单、制备工艺 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中药灌肠剂可直达 病灶,并且能止泻消炎,活血定痛,开胃止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提供了一种中药灌肠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灌肠剂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 数比为:木香15-20份,黄连15-20份,厚朴10-15份,地榆10-15份,槟榔 8-15份,枳壳8-15份,青黛3-10份,三七2-5份,白芍5-10份,大薊10-20 份,陈皮5-12份,石菖蒲10-15份。
8.进一步的,木香16-18份,黄连16-18份,厚朴12-14份,地榆10-13份, 槟榔9-12份,枳壳9-12份,青黛4-8份,三七2-4份,白芍5-8份,大薊12-18 份,陈皮8-12份,石菖蒲10-12份。
9.进一步的,该中药灌肠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木香18份,黄连18 份,厚朴13份,地榆12份,槟榔10份,枳壳10份,青黛6份,三七3份, 白芍6份,大薊15份,陈皮10份,石菖蒲12份。
10.一种中药灌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s1:将锅以武火加热,置麸皮于锅内,待起烟时,投入木香片,轻轻翻动 药片至表面深黄色,取出后放凉,筛去麸皮;
12.s2: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均,润透,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后 放凉;
13.s3:取大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或微焦黄色,取出后 放凉;
14.s4: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 淋清水,灭
尽火星,取出后放凉;
15.s5:将放凉后的木香、厚朴、大蓟、地榆与黄连、槟榔、枳壳、青黛、三 七、白芍、陈皮及石菖蒲混合后加水,煎成药剂,过滤后得到中药灌肠剂;
16.s6:将制备的中药灌肠剂进行分装,每100ml为一剂。
17.进一步的,步骤s1中,所述木香片与麸皮的质量比为:木香片:麸皮=3~5。
18.进一步的,步骤s2中,所述厚朴与生姜的质量比为:厚朴:生姜=8~11。
19.本发明所用中药原料的药理如下:
20.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肺经。功效与作用:行气止痛, 调中导滞。木香粉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抗抑作 用;水煎剂对副伤寒杆菌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挥发油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 是对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日华子》:“治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 安胎,健脾消食,疗赢劣”。
21.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黄连善去脾胃大肠湿热,可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湿热泻痢兼 表证发热,湿热下痢脓血日久。《本草正义》:“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 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 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 湿清热之效也。
22.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与作用:燥湿消痰,下 气除满。《名医别录》: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及腹痛,胀满,胃 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厚朴 煎剂有广谱抗菌作用。
23.地榆: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解毒 敛疮。地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痢疾、大肠、绿脓等杆菌 以及人型结核杆菌都有抑制作用。《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 血证。地榆炭收敛作用强于生地榆,具有凉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的作用,用 于肠风下血,尿血淋痛,尿道刺痛,崩漏等;还可解毒敛疮、生肌等。
24.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功效与作用:行气,利水,截疟。槟 榔辛散苦泄,入胃肠经,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兼能缓泻通便。
25.枳壳: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功效与作用:理气宽胸,行滞消 积。
26.青黛:味咸,性寒;归肝、肺经。功效与作用: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抗抑作用。
27.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效与作用: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28.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效与作用:养血敛阴,柔肝止 痛,平抑肝阳。
29.大蓟:甘、苦,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功效与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炭 疽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0.陈皮:辛苦性温,气味芳香,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常用之品。功效与作 用:陈皮协助木香,二药配伍,协同为用,行气宽中,开胃止痛之功增强。适 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饮食减少等。
31.石菖蒲:辛温芳香,善化湿浊、醒脾胃、行气滞、消胀满。功效与作用: 用治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与厚朴同用,二药都能化湿;石菖蒲又 能辟秽,厚朴兼能宽中,若加陈皮有健脾胃化湿的功效。石菖蒲配黄连:二者 相配亦可用治肠炎、痢疾及痰火蒙敝清
阳。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33.本发明示例的中药灌肠剂,配方简单、制备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 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中药灌肠剂可直达病灶,并且能止泻消炎, 活血定痛,开胃止痛等功效,对结肠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 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 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实施例一:
3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灌肠剂,所述灌肠剂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 为:木香15份,黄连20份,厚朴10份,地榆10份,槟榔15份,枳壳8份, 青黛3份,三七5份,白芍5份,大薊10份,陈皮12份,石菖蒲10份。
38.该中药灌肠剂的制备方法为:
39.s1:将锅以武火加热,置麸皮于锅内,待起烟时,投入木香片,轻轻翻动 药片至表面深黄色,取出后放凉,筛去麸皮,其中,木香片与麸皮的质量比为: 木香片:麸皮=4;
40.s2: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均,润透,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后 放凉,所述厚朴与生姜的质量比为:厚朴:生姜=11;
41.s3:取大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或微焦黄色,取出后 放凉;
42.s4: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 淋清水,灭尽火星,取出后放凉;
43.s5:将放凉后的木香、厚朴、大蓟、地榆与黄连、槟榔、枳壳、青黛、三 七、白芍、陈皮及石菖蒲混合后加水,煎成药剂,过滤后得到中药灌肠剂;
44.s6:将制备的中药灌肠剂进行分装,每100ml为一剂。
45.临床观察:
46.(1)临床资料
47.发明人对60位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其中男性、女性各30例。
48.(2)治疗方法
49.使用灌肠器由直肠插入至结肠部分,通过灌肠器将100ml灌肠剂灌入结肠 部分,其中,灌肠剂的温度在39摄氏度左右为佳,尽量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并 尽可能的将药物在肠内保留40分钟。每天一次,三天为一疗程,根据患者病情 轻重计算治疗时间,轻度患者2-3个疗程后治愈,重度患者5-6个疗程后治愈。
50.(3)疗效判定标准
5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
52.治愈:呕吐、腹泻、腹部痛性痉挛、绞痛、便脓便血等症状消失,恢复正 常生活;
53.显效:呕吐、腹泻、腹部痛性痉挛、绞痛、便脓便血等症状基本消失,基 本恢复正常生活;
54.有效:呕吐、腹泻、腹部痛性痉挛、绞痛、便脓便血等症状有所好转,患 者痛苦减轻;
55.无效:治疗前后检查对比,功能、症状、体征好转不明显。
56.(4)临床结果
57.临床治愈53例(88.33%),显效3例(5%),有效3例(5%),无效1例 (1.67%),总有效率为98.33%。
58.实施例二:
5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灌肠剂,所述灌肠剂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 为:木香20份,黄连15份,厚朴15份,地榆15份,槟榔8份,枳壳8份, 青黛10份,三七2份,白芍10份,大薊20份,陈皮5份,石菖蒲15份。
60.该中药灌肠剂的制备方法为:
61.s1:将锅以武火加热,置麸皮于锅内,待起烟时,投入木香片,轻轻翻动 药片至表面深黄色,取出后放凉,筛去麸皮,其中,木香片与麸皮的质量比为: 木香片:麸皮=3;
62.s2: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均,润透,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后 放凉,所述厚朴与生姜的质量比为:厚朴:生姜=8;
63.s3:取大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或微焦黄色,取出后 放凉;
64.s4: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 淋清水,灭尽火星,取出后放凉;
65.s5:将放凉后的木香、厚朴、大蓟、地榆与黄连、槟榔、枳壳、青黛、三 七、白芍、陈皮及石菖蒲混合后加水,煎成药剂,过滤后得到中药灌肠剂;
66.s6:将制备的中药灌肠剂进行分装,每100ml为一剂。
67.其临床观察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68.本实施例的临床观察结果为:
69.临床治愈56例(93.33%),显效1例(1.67%),有效1例(1.67%),无效2 例(33.33%),总有效率为96.67%。
70.实施例三:
7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灌肠剂,所述灌肠剂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 为:木香18份,黄连18份,厚朴13份,地榆12份,槟榔10份,枳壳10份, 青黛6份,三七3份,白芍6份,大薊15份,陈皮10份,石菖蒲12份。
72.该中药灌肠剂的制备方法为:
73.s1:将锅以武火加热,置麸皮于锅内,待起烟时,投入木香片,轻轻翻动 药片至表面深黄色,取出后放凉,筛去麸皮,其中,木香片与麸皮的质量比为: 木香片:麸皮=3.3;
74.s2: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均,润透,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后 放凉,所述厚朴与生姜的质量比为:厚朴:生姜=10;
75.s3:取大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或微焦黄色,取出后 放凉;
76.s4: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 淋清水,灭尽火星,取出后放凉;
77.s5:将放凉后的木香、厚朴、大蓟、地榆与黄连、槟榔、枳壳、青黛、三 七、白芍、陈皮及石菖蒲混合后加水,煎成药剂,过滤后得到中药灌肠剂;
78.s6:将制备的中药灌肠剂进行分装,每100ml为一剂。
79.其临床观察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80.本实施例的临床观察结果为:
81.临床治愈58例(96.67%),显效1例(1.67%),有效1例(1.67%),无效0 例,总有效率为100%。
82.实施例四:
8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灌肠剂,所述灌肠剂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 为:木香16份,黄连16份,厚朴14份,地榆13份,槟榔9份,枳壳12份, 青黛4份,三七2份,白芍8份,大薊18份,陈皮8份,石菖蒲12份。
84.该中药灌肠剂的制备方法为:
85.s1:将锅以武火加热,置麸皮于锅内,待起烟时,投入木香片,轻轻翻动 药片至表面深黄色,取出后放凉,筛去麸皮,其中,木香片与麸皮的质量比为: 木香片:麸皮=3.5;
86.s2: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均,润透,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后 放凉,所述厚朴与生姜的质量比为:厚朴:生姜=10;
87.s3:取大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或微焦黄色,取出后 放凉;
88.s4: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 淋清水,灭尽火星,取出后放凉;
89.s5:将放凉后的木香、厚朴、大蓟、地榆与黄连、槟榔、枳壳、青黛、三 七、白芍、陈皮及石菖蒲混合后加水,煎成药剂,过滤后得到中药灌肠剂;
90.s6:将制备的中药灌肠剂进行分装,每100ml为一剂。
91.其临床观察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92.本实施例的临床观察结果为:
93.临床治愈57例(95%),显效1例(1.67%),有效1例(1.67%),无效1例 (1.67%),总有效率为98.33%。
94.实施例五:
9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灌肠剂,所述灌肠剂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 为:木香18份,黄连18份,厚朴12份,地榆10份,槟榔12份,枳壳9份, 青黛8份,三七4份,白芍5份,大薊12份,陈皮12份,石菖蒲10份。
96.该中药灌肠剂的制备方法为:
97.s1:将锅以武火加热,置麸皮于锅内,待起烟时,投入木香片,轻轻翻动 药片至表面深黄色,取出后放凉,筛去麸皮,其中,木香片与麸皮的质量比为: 木香片:麸皮=4;
98.s2: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均,润透,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后 放凉,所述厚朴与生姜的质量比为:厚朴:生姜=8;
99.s3:取大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或微焦黄色,取出后 放凉;
100.s4: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 淋清水,灭尽火星,取出后放凉;
101.s5:将放凉后的木香、厚朴、大蓟、地榆与黄连、槟榔、枳壳、青黛、三 七、白芍、陈皮及石菖蒲混合后加水,煎成药剂,过滤后得到中药灌肠剂;
102.s6:将制备的中药灌肠剂进行分装,每100ml为一剂。
103.其临床观察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104.本实施例的临床观察结果为:
105.临床治愈54例(90%),显效1例(1.67%),有效2例(33.33%),无效3 例(5%),总有效率为95%。
106.对照组:
107.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照组,其临床资料与实施例相同,经治疗,西药对照组 的总有效率仅为78.26。
108.综上,本发明的灌肠剂与西药药物相比较,具有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较 小的特点,且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
10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 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 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 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 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