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在线失眠干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25824发布日期:2022-06-01 01:0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在线失眠干预系统的制作方法
therapy for insomnia)实施平台和形式多样(如微信平台、自助研发小程序和app),但尚未有统一、标准化方案,干预效果也有待明确。dcbt-i在改善中国失眠患者的睡眠方面具有短期作用,但仍需结合主客观测量方法,在大样本研究中验证dcbt-i的长期应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在线失眠干预系统,具体方案如下:
10.一种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在线失眠干预系统,所述在线失眠干预系统通过app行为既对失眠人群进行线上实时信息收集、自动计算作息以实现作息干预,又提供失眠人群与咨询师之间的咨询沟通、对失眠人群的视频教育以实现认知教育。
11.进一步的,所述在线失眠干预系统包括app端,所述app端中设有在线评估单元、教育视频单元、睡眠日记单元、作息计算单元、后台数据单元;
12.所述在线评估单元用于对使用者完成关于睡眠评估的量表信息收集,信息返回至后台数据单元,咨询师结合在所述后台数据单元查阅的信息进行沟通,判断以及确认所述在线失眠干预系统对使用者的适用性;
13.满足适用条件后,使用者通过所述教育视频单元完成视频教育,使用者通过睡眠日记单元填写每日睡眠信息以生成睡眠日记报告,作息计算单元通过分析睡眠日记原始数据以及睡眠日记报告生成适合使用者的睡眠作息。
14.进一步的,所述在线评估单元包括在线睡眠评估模块与咨询沟通模块,所述在线睡眠评估模块包括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睡眠觉醒模式自评量表、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所述咨询沟通模块用于咨询师与使用者在线沟通。
15.进一步的,所述教育视频单元包括视频课程模块和课程习题模块,所述视频课程模块通过动画、人物录像用于讲解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睡眠日记单元、作息计算单元的使用要点、认知调整的方法,所述课程习题模块用于回答与所述视频课程模块相关的问题以帮助使用者加深理解。
16.进一步的,所述睡眠日记单元包括睡眠日记填写模块与睡眠日记报告模块,所述睡眠日记填写模块用于使用者填写每日睡眠信息,睡眠日记单元将每日睡眠信息返回至后台数据单元,所述睡眠日记报告模块获取所述后台数据单元的每日睡眠信息,经分析计算后将睡眠日记报告呈现至app端的使用界面。
17.进一步的,每日睡眠信息包括上床时间、入睡时间、醒来时间、起床时间、夜醒情况、白天小睡情况、主观睡眠质量;
18.睡眠日记报告包括卧床时长、睡眠时长、睡眠效率。
19.进一步的,所述作息计算单元包括作息自动生成模块和人工作息调整模块,所述作息自动生成模块通过分析所述后台数据单元中存储的睡眠日记单元的每日睡眠日记信息,从第二周期开始,分析第一周期记录的睡眠日记信息,在第二周期第一天生成最适合使用者的睡眠信息,此后在每周期第一天,根据上一周期的睡眠日记信息,计算生成当前周期最适合使用者的睡眠作息;
20.所述人工作息调整模块用于使用者通过自身实际情况对所述作息自动生成模块
计算生成的睡眠作息进行调整,其中,使用者仅可调整起床时间,之后将根据计算结果自动生成当前最适合使用者的上床时间。
21.进一步的,第二周期的起床时间为第一周期中所述睡眠日记单元所记录的起床时间平均值,上床时间为起床时间往前推算直至满足第一周期中睡眠日记的实际睡眠时间,第三至六周期的睡眠作息在前一周期睡眠作息的基础上,判断所述睡眠日记报告模块中的睡眠效率,若上一周期睡眠效率大于或等于90%,本周期的起床时间与上一周期的起床时间一致,上床时间提前15分钟,若上一周期的睡眠效率大于或等于85%且小于90%,本周期的上床时间不变,若上一周期的睡眠效率小于85%,本周期的上床时间延迟15分钟。
22.进一步的,当使用者每晚的实际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的情况下,所生成作息的上床时间至起床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为5小时。
23.进一步的,所述后台数据单元用于存储使用者填写睡眠评估信息与睡眠日记信息,供咨询师调用并查看使用者的睡眠评估信息;
24.所述后台数据单元用于存储睡眠日记单元的睡眠日记信息,传输至睡眠日记报告模块,用于计算睡眠日记报告结果;
25.所述后台数据单元用于存储睡眠日记单元的睡眠日记信息,传输至作息计算单元,用于生成和调整每周期的睡眠作息。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27.(1)本发明的在线失眠干预系统作为一套完整的方案,利用线上app作为载体,构建失眠人群与咨询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再结合失眠人群自身对失眠情况的主观判断、咨询师对失眠人群的失眠情况的客观判断,在线失眠干预系统再以客观的方式进行数据上的自动计算,对失眠人员进行作息干预以及认知教育。
28.详述来说,通过采用在线实时睡眠日记收集的方式,解决了记录睡眠日记的时间与地点受到记录载体存在条件影响的问题,从而达到实时记录、提高记录准确度的效果;
29.通过采用教育视频讲解干预方案的原理与执行要点的方式,解决了与咨询师沟通时间需要预约、存在交通和人力成本、原理与执行要点需要在沟通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从而达成方案原理与执行要点随时学习、反复回看、强化巩固的效果;
30.通过采用作息自动计算的方式,解决了人工计算睡眠作息费时、费力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计算作息、避免计算误差的效果。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整体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33.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在线失眠干预系统,用于对现代的患有睡眠障碍的失眠人群进行治疗,在本发明中,在线失眠干预系统的实质为通过app行为既对失眠人群进行线上实时信息收集、自动计算作息以实现作息干预,又提供失眠人群与咨询师之间的咨询沟通、对失眠人群的视频教育以实现认知教育。
34.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不具有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治疗平台,以及线下进行的依赖于咨询师的失眠干预治疗,本发明的在线失眠干预系统作为一套完整的方案,利用线上app作为载体,构建失眠人群与咨询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在结合失眠人群自身对失眠情况的主观判断、咨询师对失眠人群的失眠情况的客观判断,在线失眠干预系统再以客观的方式进行数据上的自动计算,对失眠人员进行作息干预以及认知教育。
35.详述来说,在线失眠干预系统包括app端,app端中设有在线评估单元、教育视频单元、睡眠日记单元、作息计算单元、后台数据单元,通过多个单元之间的配合,失眠人群以及咨询师双方可通过app端综合实现对失眠情况的记录、查看、沟通、判断以及后续的干预、视频教育等。
36.作为整个系统的运行基础,在线评估单元在前期用于对使用者完成关于睡眠评估的量表信息收集,具体来说,在线评估单元包括在线睡眠评估模块与咨询沟通模块,在线睡眠评估模块包括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睡眠觉醒模式自评量表、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用于评估使用者的失眠程度,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大于等于15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大于等于8分,提示使用者的睡眠状态可能适合本系统的治疗干预,睡眠觉醒模式自评量表与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用于了解使用者的睡眠习惯与特征,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用于了解使用者的情绪状态,虽然不作为评估干预方案适用性的标准,但也可辅助咨询师了解使用者的睡眠习惯与特征是否与慢性失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37.上述量表在传统临床治疗中也会使用到,仅作为评估参考,通过上述多个量表中的设置,失眠人群可对自身失眠情况进行主观判断,咨询师在沟通中获取使用者的睡眠信息,可对失眠人员的失眠情况做客观判断,从而分析、判断使用者的失眠情况。
38.使用者通过在线评估单元完成量表信息收集后,信息返回至后台数据单元,咨询师结合在后台数据单元查阅的信息进行沟通,判断以及确认在线失眠干预系统对使用者的适用性。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对于失眠障碍的标准: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且对睡眠数量或质量不满,上述睡眠困难每周至少出现3晚,上述睡眠困难至少持续3个月,且排除其他睡眠觉醒障碍的病程。咨询师根据上述标准,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综合判断,并得出结论。
39.咨询沟通模块用于咨询师与使用者在线沟通,在使用者利用在线睡眠评估模块填写信息的过程中,使用者还可通过咨询沟通模块实时与咨询师交流,不仅如此,在后续干预治疗的过程中,双方也可以通过咨询沟通模块进行沟通。现有技术中,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中没有标准判断作息是否适合失眠者,所以在传统失眠治疗中,依靠咨询沟通来解释原理、商讨执行作息的辅助方案以达到鼓励使用者执行。因此,在本发明中,失眠人群在执行作息的前期可能会比较痛苦,通过设置咨询沟通模块,在咨询师的专业解答以及沟通陪伴下,可缓解使用者的痛苦,提高使用者的体验感。
40.满足适用条件后,使用者通过教育视频单元完成视频教育,使用者通过睡眠日记单元填写每日睡眠信息以生成睡眠日记报告,作息计算单元通过分析睡眠日记原始数据以及睡眠日记报告生成适合使用者的睡眠作息。通过采用教育视频讲解干预方案的原理与执行要点的方式,解决了与咨询师沟通时间需要预约、存在交通和人力成本、原理与执行要点需要在沟通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从而达成方案原理与执行要点随时学习、反复回看、强化巩
固的效果。
41.教育视频单元包括视频课程模块和课程习题模块,视频课程模块通过动画、人物录像用于讲解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睡眠日记单元、作息计算单元的使用要点、认知调整的方法,课程习题模块用于回答与视频课程模块相关的问题以帮助使用者加深理解。至于视频课程与课程习题的具体内容,根据现有技术中关于认知行为的cbt-i治疗方案进行设定,本发明中不做限制。
42.使用者完成初步的视频教育之后,接着进入睡眠日记单元,进行在线数据及文字记录,睡眠日记单元包括睡眠日记填写模块与睡眠日记报告模块,睡眠日记填写模块用于使用者填写每日睡眠信息,每日睡眠信息包括上床时间、入睡时间、醒来时间、起床时间、夜醒情况、白天小睡情况、主观睡眠质量,本发明中不做限制。睡眠日记单元将每日睡眠信息返回至后台数据单元,睡眠日记报告模块获取后台数据单元的每日睡眠信息,经分析计算后将睡眠日记报告呈现至app端的使用界面。睡眠日记报告包括卧床时长、睡眠时长、睡眠效率,本发明不做限制。
43.使用者在app端上使用睡眠日记单元时,只需完成上述的睡眠日记填写模块中的内容,通过采用在线实时睡眠日记收集的方式,解决了记录睡眠日记的时间与地点受到记录载体存在条件影响的问题,从而达到实时记录、提高记录准确度的效果。
44.上述填写的量表信息、每日睡眠信息,均会反馈给后台数据单元,后台数据单元用于存储使用者填写睡眠评估信息与睡眠日记信息,供咨询师调用并查看使用者的睡眠评估信息,且后台数据单元会每日睡眠信息将传输至睡眠日记报告模块,用于计算睡眠日记报告结果。
45.睡眠日记报告生成之后,睡眠日记报告反馈给作息计算单元,用于生成和调整每周期的睡眠作息,作息计算单元包括作息自动生成模块和人工作息调整模块,作息自动生成模块通过分析后台数据单元中存储的睡眠日记单元的每日睡眠日记信息,从第二周期开始,分析第一周期记录的睡眠日记信息,在第二周期第一天生成最适合使用者的睡眠信息,此后在每周期第一天,根据上一周期的睡眠日记信息,计算生成当前周期最适合使用者的睡眠作息。
46.具体计算生成的过程如下,睡眠日记报告中对应记录的时间作为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的起床时间为第一周期中睡眠日记单元所记录的起床时间平均值,上床时间为起床时间往前推算直至满足第一周期中睡眠日记的实际睡眠时间,第三至六周期的睡眠作息在前一周期睡眠作息的基础上,判断睡眠日记报告模块中的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是指总睡眠时间与卧床时间之比,若上一周期睡眠效率大于或等于90%,本周期的起床时间与上一周期的起床时间一致,本周期的上床时间提前15分钟,若上一周期的睡眠效率大于或等于85%且小于90%,本周期的上床时间不变,若上一周期的睡眠效率小于85%,本周期的上床时间延迟15分钟。
47.通过采用作息自动计算的方式,解决了人工计算睡眠作息费时、费力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计算作息、避免计算误差的效果。
48.当使用者每晚的实际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的情况下,所生成作息的上床时间至起床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为5小时。
49.由于使用者在生活中存在突发状况,有时候无法按照app端设定的时间上床或者
起床,人工作息调整模块用于使用者通过自身实际情况对作息自动生成模块计算生成的睡眠作息进行调整,因此,在作息自动生成模块给使用者生成推荐的作息时间后,使用者可主观地在app端调整该周期中当天或者之后多天的睡眠作息,之后在该周期中,会继续恢复至作息自动生成模块生成的睡眠作息。
50.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每周期调整作息的时常间隔、每次调整作息时的判断标准、每次调整作息的时长幅度,可能都会不一样,后续再优化时,本发明中可建立算法训练模型来优化有关于作息时间的调整方案,根据使用者的人工调整结合大数据智能算法得出合适的作息调整方案,对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推送。
51.优化的,app端中可设置有每日弹窗,每日弹窗的时间点可设置在起床时间之后,每日在设定的时间点通过弹窗提醒使用者使用app端,通过采用提醒记录睡眠日记的方式,解决了睡眠日记记录的延迟问题,从而达到苏醒后尽快记录睡眠日记、提高记录准确度的效果。
52.app端中还可设置有每周弹窗,通过采用每周期提醒的方式,解决人工记录作息周期易产生疏漏、遗忘执行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作息执行的依从度的效果。
5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