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酚及其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30528748发布日期:2022-06-25 09:1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石斛酚及其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1.本发明属于中药材的活性成份石斛酚的医药新用途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石斛酚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过敏性皮肤病包括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过敏性紫癜和药疹。


背景技术:

2.过敏性皮肤病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以i型变态反应所导致的多种皮肤症状为主,具体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等。各类过敏原可致皮肤毛细血管舒张,通透性加强,炎性细胞浸润,释放多种过敏性介质,刺激外周神经细胞,从而出现皮肤斑疹以及溃烂等表现。过敏性皮肤疾病易反复发生,患处常表现出严重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
3.目前,国内外对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治疗主要采取局部外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类药物,但上述药物诱发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不良反应进一步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和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过敏性皮肤疾病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4.石斛酚(gigantol),一种联苄类酚性物质,提取于石斛的根部,是石斛的药用有效成分之一。相关研究发现石斛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胃部消化、抗白内障、调节血糖、抗肿瘤等作用。
5.迄今为止,尚未见以石斛酚为治疗过敏性皮肤疾病药物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6.技术问题: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石斛酚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7.本发明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包含石斛酚的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8.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石斛酚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10.所述石斛酚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0011][0012]
包含石斛酚的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药物中的应用。
[0013]
其中,所述的过敏性皮肤病包括: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过敏性
紫癜、过敏性药疹。
[0014]
进一步地,将石斛酚配以相应剂型的辅料制成口服液、注射剂、片剂、丸剂、分散剂、胶囊剂、软胶囊、滴丸、颗粒剂、溶液、悬浮剂、乳剂或微囊剂。
[0015]
所述的辅料包括:赋形剂和稀释剂;所述赋形剂包括黏合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防腐剂、抗氧剂、矫味剂、芳香剂、助溶剂、乳化剂、增溶剂、渗透压调节剂、着色剂等,所述稀释剂包括生理盐水、淀粉、糊精、蔗糖、乳糖等。
[0016]
作为优选,所述的组合物包括:石斛酚、硬脂酸、碳酸钾、甘油、单硬脂酸甘油酯、三乙醇胺、丁香油。
[0017]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石斛酚、硬脂酸、碳酸钾、甘油、单硬脂酸甘油酯、三乙醇胺、丁香油的质量比为0.25g:0.55g:0.045g:0.5g:0.125g:0.015ml:0.035ml。
[0018]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法可以为石斛酚单一成分,也可以是含有石斛酚为基本有效成分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助剂组成的药物。
[0019]
有益效果:
[0020]
本发明提供了对过敏性皮肤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的石斛酚制备药剂(保健品或药物),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疾病。本发明具有如下明显的进步和优点:
[0021]
1、成分明确(石斛酚);2、目标明确(过敏性皮肤疾病);3、调节作用明确(明显改善和治疗作用)。
[0022]
通过经典的过敏性皮肤疾病动物模型展开药理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斛酚能够显著降低模型动物皮损评分、耳厚、上皮细胞增生和抓挠次数,减少患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数,抑制炎症和变态反应。该实验结果证实了石斛酚对过敏性皮肤疾病确切的治疗作用。
附图说明
[0023]
图1治疗4天后各组豚鼠右耳皮损情况。
[0024]
图2对照组、模型组、丹皮酚组、石斛酚组皮损评分、耳厚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
*
p《0.05与模型组比较;
#
p《0.05与丹皮酚组比较。
[0025]
图3对照组、模型组、丹皮酚组、石斛酚组20min内抓挠次数结果。
*
p《0.05与模型组比较。
[0026]
图4对照组、模型组、丹皮酚组、石斛酚组甲苯胺蓝(tb)、刚果红染色(cr)结果。
*
p《0.05与模型组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0028]
实施例1:石斛酚对过敏性皮肤疾病豚鼠模型的影响。
[0029]
1、实验动物:豚鼠,体重220~250g,由南京市浦口区莱芙养殖场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苏)2019-0005,雌雄各半。
[0030]
2、药物配制:石斛酚(0.25g)、硬脂酸(0.55g)、碳酸钾(0.045g)、甘油(0.5g)、单硬
脂酸甘油酯(0.125g)、三乙醇胺(0.015ml)、丁香油(0.035ml)制得石斛酚乳膏。乳化温度为70℃,给药剂量为2.5g/kg/次。
[0031]
实验方法:
[0032]
(1)造模:动物适应环境1周后,用1-氯-2,4-二硝基苯(dncb)诱导法复制过敏性皮肤疾病模型,将豚鼠于实验前1天背部两侧去毛,面积约2cm
×
2cm,实验当天剃毛处用5%dncb(以4:1丙酮橄榄油为基质配制)溶液25μl外涂致敏。两周后每只豚鼠右耳内侧涂0.1%(1mg/l)dncb溶液100μl作为激发,每周1次,连续四次。最后一次激发后48小时内涂药处如有有局部肿胀发生,72h后皮肤病理可见过度增生、角化过度及红斑、鳞屑、水肿、抓痕等则表示造模成功。
[0033]
分组及处理:造模成功的豚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8只):模型组、石斛酚组、丹皮酚组(阳性药对照组,市售丹皮酚软膏)。另取未经造模正常饲养豚鼠作为对照组(6-8只)。石斛酚组和丹皮酚组每日涂布皮肤给药2次,2次用药时间间隔8小时,连续使用10天。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涂布不含石斛酚的软膏基质。给药时间和频率同药物治疗组。
[0034]
(2)皮损症状评分:采用肉眼观察各组豚鼠皮肤病变,主要观察有无红斑、水肿、表皮剥脱、苔藓化等。采用简化版easi法进行评分。红斑:无为0分,轻微为1分,中度红斑伴轻中度痂皮为2分,重度红斑伴重度痂皮为3分;水肿: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干裂程度: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苔藓化: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
[0035]
(3)耳部厚度:药物治疗期间,每日采用电子游标卡尺测定各组豚鼠皮肤的厚度,比较各组皮肤增厚情况。
[0036]
(4)抓挠次数:治疗最后一天,观察并记录每组豚鼠20min内的抓挠次数(用后爪摩擦鼻子、耳朵和背部皮肤),分析药物对皮肤瘙痒的影响。
[0037]
(5)组织病理学观察:治疗最后一天,将豚鼠用麻醉药腹腔麻醉,取8mm右耳皮肤活检,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tb、cr染色,光学显微镜下(100
×
)观察各组豚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采用image j软件统计细胞的数量。
[0038]
(6)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平均值
±
标准误(x
±
s)表示,采用one-way anova结合post hoc(dunnett法)方法分析组间差异。
[0039]
4、实验结果:
[0040]
如附图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皮肤明显增厚,脱屑,苔鲜样变,干燥,痂皮间隙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散在少许丘疹、渗出;治疗第4天时,与模型组相比,石斛酚组红斑色变淡,水肿减轻、消退,痂皮脱落,,皮损改善程度上优于阳性对照药丹皮酚软膏。
[0041]
如附图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皮损评分、耳厚以及上皮细胞增生显著增加;与模型组相比,石斛酚组右耳皮损评分、耳厚以及上皮细胞增生显著降低,且在治疗第4天时,石斛酚组皮损评分显著低于丹皮酚组,提示石斛酚能显著改善过敏性皮肤病相关症状,且起效时间快于阳性对照药丹皮酚软膏。
[0042]
如附图3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豚鼠20min内抓挠次数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石斛酚组抓挠次数显著降低,提示石斛酚对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0043]
如附图4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数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石斛酚组上述两种炎症及变态反应相关细胞数显著降低,提示石斛酚可显著抑制炎症和变态反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