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吸收的阿胶熬制工艺及其阿胶成品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9398发布日期:2022-06-11 00:0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于吸收的阿胶熬制工艺及其阿胶成品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阿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阿胶制备工艺及其阿胶成品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2.阿胶,采用驴皮,辅料为黄酒、冰糖、豆油。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状。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阿胶的主要成份为胶原蛋白及其水解产物、多肽、氨基酸及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等功能。气微,味微甘。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等病症。
3.但是目前的阿胶产品,存在以下缺陷:所制成的阿胶产品,分子量大,不易于吸收;现有生产方式生产的阿胶,气味较大,且透光度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易于吸收的阿胶熬制工艺,依次包括初浓、提杂、加辅料均质,阿胶液的初浓、提杂、加辅料均质步骤中至少初浓步骤在金锅中完成。
5.进一步的,包括如下步骤:
6.(1)初浓:将化皮过程中提取过滤后的阿胶液加入金锅中,熬制40~48小时,将阿胶液浓缩至含胶量为35~45%,过滤,静置沉淀;在浓缩过程中,每2h向锅中加入当前阿胶液10%的水;
7.(2)提杂:将浓缩沉淀后的上层胶液,加入到金锅中提杂,调节火力温度至200~300℃,每2h向锅中加入当前阿胶液10%的水,熬制70~80小时,将熬制途中出现的浮沫打出,将阿胶液浓缩至含胶量为45~55%,过滤至容器中,静置沉淀;
8.(3)加辅料均质:将提杂静置沉淀后的上层胶液加入到金锅中,加入辅料继续熬制。
9.进一步的,所述初浓过程中,使用大小火交替熬制,大火800℃加热熬制30分钟,小火200℃加热熬制10分钟,交替进行。
10.所述温度为加热源的外焰温度。
11.进一步的,所述阿胶熬制工艺,在熬制时使用银制搅拌铲进行搅拌。
12.所述搅拌铲在搅拌过程中,与阿胶接触部分为银制。
13.进一步的,所述初浓以及提杂过程中,所用金锅为球釜形,所述加辅料均质过程中,所用金锅为宽口半圆形。
14.所述球釜形金锅增大了受热面积,使得加热更加均匀,并且球釜形使得水的蒸发量减少,减少在浓缩和提杂过程中水的添加量。
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提杂至浮沫打出量减少至初始浮沫量的1/10,停止提杂。
16.所述提杂时,末尾浮沫量为初始浮沫量的1/10。
17.进一步的,所述加入辅料继续熬制为调节火力温度至300~500℃,熬制4~6小时,浓缩至含胶量为50~55%,加入阿胶液含胶量6%的冰糖溶液,所述冰糖溶液为冰糖:纯化水=1:1的比例溶解制成的冰糖溶液,继续熬制,将阿胶液浓缩至含胶量为60~65%;加入阿胶液含胶量3%的食用植物油,搅拌均匀,继续熬制,将阿胶液浓缩至含胶量为70~75%;搅拌加入阿胶液含胶量1%的黄酒,停止加热醒酒10min,醒酒完毕调节火力温度至300~500℃,至胶液沸腾后调节火力温度至200~300℃,保持胶液微沸并不断搅拌,防止结底焦化。
18.进一步的,一种阿胶成品制备工艺,依次包括前处理、化皮、熬制、凝胶、切胶、晾胶。
19.进一步的,包括如下步骤:
20.前处理:清洗驴皮,去除驴皮原料中的杂质,去除不合格的驴皮;
21.化皮:将驴皮块投入锅内,向锅内加水至高于驴皮,保持微沸,12~13小时后取胶汁,经120目筛网过滤后,静置3~4小时,第二次提取同第一次操作,提取时间由12~13小时变为5~7小时提取一次,重复操作6~9次将驴皮制成胶汁;
22.熬制:依次包括上述初浓、提杂、加辅料均质的步骤;
23.凝胶:将装有胶液的胶箱,放置在初凝间,缓慢降温,凝胶24小时,然后移至冷库,在-4~10℃下冷凝,冷凝时间为15~19小时;
24.切胶:将胶条切制宽4.2
±
0.1cm,长9.5
±
0.1cm,厚0.7
±
0.1cm的胶块;
25.晾胶:将切割后的胶块放置于晾胶床上,晾制20~30日,期间每日将阿胶翻一次面。
26.进一步的,所述阿胶成品,平均分子量为7000~8000。
27.所述阿胶成品分子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按照gb/t22729-2008凝胶过滤色谱法的标准测得。
28.本技术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29.1、本技术中使用金锅进行阿胶液的熬制,使得所制阿胶成品富含微量元素,分子量小,更易于人体吸收,适合吸收不良的人群使用。
30.2、本技术在熬制时运用大小火交替熬制的工艺,可以促进阿胶中大分子物质的分解,并且大小火交替可以减少阿胶熬制时造成的糊锅。
31.3、本技术在搅拌时使用银制搅拌铲进行搅拌,使得所制阿胶成品富含微量元素银。
32.4、本技术在浓缩和提杂过程中,使用球釜形金锅,球釜形锅受热更加均匀,而且蒸发面积小,可以减少加水量,在后续辅料均质过程中,使用宽口半圆形金锅,便于添加辅料以及搅拌。
33.5、使用本技术所述的制备工艺所制的阿胶,经过多次提杂,成品品质高,气味清香,无明显的腥味,也无其他异味。
34.6、使用本技术所述的制备工艺所制的阿胶,透光度高,色泽瑰丽,具有较好的品相。
具体实施方式
35.实施例:
36.一种易于吸收的阿胶熬制工艺,依次包括初浓、提杂、加辅料均质,阿胶液的初浓、提杂、加辅料均质步骤中至少初浓步骤在金锅中完成。
37.可以理解的,包括如下步骤:
38.(1)初浓:将化皮过程中提取过滤后的阿胶液加入金锅中,熬制40小时,将阿胶液浓缩至含胶量为35%,过滤,静置沉淀;在浓缩过程中,每2h向锅中加入当前阿胶液10%的水;
39.(2)提杂:将浓缩沉淀后的上层胶液,加入到金锅中提杂,调节火力温度至200℃,每2h向锅中加入当前阿胶液10%的水,熬制70小时,将熬制途中出现的浮沫打出,将阿胶液浓缩至含胶量为45%,过滤至容器中,静置沉淀;
40.(3)加辅料均质:将提杂静置沉淀后的上层胶液加入到金锅中,加入辅料继续熬制。
41.可以理解的,初浓过程中,使用大小火交替熬制,大火800℃加热熬制30分钟,小火200℃加热熬制10分钟,交替进行。
42.可以理解的,温度为加热源的外焰温度。
43.可以理解的,阿胶熬制工艺,在熬制时使用银制搅拌铲进行搅拌。
44.搅拌铲在搅拌过程中,与阿胶接触部分为银制。
45.可以理解的,初浓以及提杂过程中,所用金锅为球釜形,加辅料均质过程中,所用金锅为宽口半圆形。
46.球釜形金锅增大了受热面积,使得加热更加均匀,并且球釜形使得水的蒸发量减少,减少在浓缩和提杂过程中水的添加量。
47.可以理解的,步骤(2)中提杂至浮沫打出量减少至初始浮沫量的1/10,停止提杂。
48.提杂时,末尾浮沫量为初始浮沫量的1/10。
49.可以理解的,加入辅料继续熬制为调节火力温度至300℃,熬制4~6小时,浓缩至含胶量为50%,加入阿胶液含胶量6%的冰糖溶液,冰糖溶液为冰糖:纯化水=1:1的比例溶解制成的冰糖溶液,继续熬制,将阿胶液浓缩至含胶量为60%;加入阿胶液含胶量3%的食用植物油,搅拌均匀,继续熬制,将阿胶液浓缩至含胶量为70%;搅拌加入阿胶液含胶量1%的黄酒,停止加热醒酒10min,醒酒完毕调节火力温度至300℃,至胶液沸腾后调节火力温度至200℃,保持胶液微沸并不断搅拌,防止结底焦化。
50.可以理解的,一种阿胶成品制备工艺,依次包括前处理、化皮、熬制、凝胶、切胶、晾胶。
51.可以理解的,包括如下步骤:
52.前处理:清洗驴皮,去除驴皮原料中的杂质,去除不合格的驴皮;
53.化皮:将驴皮块投入锅内,向锅内加水至高于驴皮,保持微沸,12小时后取胶汁,经120目筛网过滤后,静置沉淀,第二次提取同第一次操作,提取时间由12小时变为5小时提取一次,重复操作6次将驴皮制成胶汁;
54.熬制:依次包括初浓、提杂、加辅料均质的步骤;
55.凝胶:将装有胶液的胶箱,放置在初凝间,缓慢降温,凝胶24小时,然后移至冷库,
在-4℃下冷凝,冷凝时间为15小时;
56.切胶:将胶条切制宽4.2cm,长9.5cm,厚0.7cm的胶块;
57.晾胶:将切割后的胶块放置于晾胶床上,晾制20日,期间每日将阿胶翻一次面。
58.可以理解的,阿胶成品,平均分子量为7000~8000。
59.阿胶成品分子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按照gb/t22729-2008凝胶过滤色谱法的标准测得。
60.1、其他实施例、对比例与实施例1相比具体的区别如下,其他步骤与实施例均相同:
[0061][0062]
2、表征
[0063]
对于阿胶的表征手段包括:
[0064]
(1)阿胶补血活性差异:利用斑马鱼模型快速评价不同生产工艺阿胶样品的补血活性。
[0065]
原理:改善贫血活性评价采用发育56hpf(hour post fertilization)的健康野生型ab系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空白对照组给予斑马鱼养殖水,模型组给予0.1ug/ml造模剂苯肼(phenylhydrazine,ph),造成贫血症状,实验组给予0.1μg/ml造模剂苯肼,同时施加100ug/ml浓度的不同生产工艺阿胶溶液,孵育至4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采用o-dianisidine染色法对各组斑马鱼红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下拍照,测量红细胞染色面积(area)及积分光密度(iod),并做统计学分析。
[0066]
(2)阿胶免疫增强活性差异:以转基因斑马鱼品系tg(lyz:gfp)为模型,在受精卵发育48hpf后,以100ug/ml的氯霉素进行免疫抑制造模,并进行样品处理,在阿胶浓度达到
100ug/ml时,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免疫细胞,井拍照,统计免疫细胞数目,使用graphpad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0067]
(3)阿胶平均分子量:阿胶成品分子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按照gb/t22729-2008凝胶过滤色谱法的标准测得。
[0068]
(4)阿胶微量元素: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金元素的检出限为0.03ppm,银元素的检出限为0.01ppm,铁元素的检出限为0.2ppm。
[0069]
阿胶测试结果(一)
[0070][0071]
从上述实施例的表征数据可知,本实施例通过独特的阿胶制备工艺,使用金锅进行熬制,银制搅拌铲进行搅拌,并在初浓过程中改变火力大小,使用不同的锅形,最终获得的成品,补血活性、免疫增强活性强,平均分子量小,富含微量元素。
[0072]
通过对比例1~2可知,在熬制过程中使用金锅进行熬制,相比于使用不锈钢锅以及铁锅,使得阿胶成品的补血活性增强、免疫增强活动性提高、平均分子量降低、富含微量元素金。
[0073]
通过实施例7~8可知,使用银制搅拌铲进行搅拌,相比于使用不锈钢搅拌铲以及铁搅拌铲,补血活性、免疫增强活动性、平均分子量变化不大,但使得阿胶成品的银元素含量增加。
[0074]
通过对比例3可知,在化皮过程中使用金锅,所得的阿胶成品各项测试结果相比于实施例1,提升有限,并且平均分子量较高,不易于人体吸收。
[0075]
通过实施例9~10可知,使用大小火交替初浓工艺,使得阿胶成品的补血活性以及免疫增强活性显著增强、平均分子量降低。
[0076]
通过实施例11可知,在阿胶初浓和提杂过程中使用球釜形金锅,可以降低阿胶成品的平均分子量,从而易于人体吸收。
[0077]
通过实施例1和实施例4~6可知,在不同过程中使用金锅,对阿胶成品的影响不同,从上述的实验数据可知,对阿胶成品影响最大的步骤为初浓步骤,其次是提杂步骤,最后是加辅料均质步骤。
[0078]
(4)阿胶色泽:阿胶成品光泽,有类似于琥珀质感为优,评分为0~10分,10分最佳。
[0079]
(5)阿胶气味:以气味清香、无明显异味、无明显腥味为优,评分为0~10分,10分最佳。
[0080]
(6)阿胶透光性:阿胶成品透亮,无杂质,评分为0~10分,10分最佳。
[0081]
阿胶测试结果(二)
[0082]
样品编号色泽气味透光性实施例1898实施例2899实施例3101010实施例4887实施例5787实施例6777对比例12867对比例13654对比例14233
[0083]
从上述实施例的表征数据可知,本实施例通过改变阿胶熬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打沫的数量,使得生产出的成品阿胶,气味清香、色泽优异、透光性好。
[0084]
通过实施例12可知,缩短初浓时间,所获得的阿胶成品气味较差。
[0085]
通过实施例13可知,缩短提杂时间,阿胶熬制过程中的杂质仍有残留,使得阿胶成品品质降低。
[0086]
通过实施例14可知,改变打沫的数量,阿胶中的杂质还存留在阿胶液中,导致后续所制的阿胶成品品质差。
[0087]
且本技术通过制备方法的调控,包括对熬制时间的调节,打出浮沫数量的大小,都有效提高了最终阿胶成品的品质。
[0088]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0089]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