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71147发布日期:2022-08-09 21:0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健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及应用。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也随之提升,对于个人健康管理也越来越重视,而健康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身体健康管理,通过与大数据技术进行结合,可实现疾病的提前预测及预防,从而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和分析评估,并将检测数据上传至云端,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使医疗部门及有关健康管理机构开展个体远程管理,并使用户得到较好的相应指导。
3.目前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大多仅针对少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不具有普适性和准确性,且分析速度较慢,且不同的健康管理系统各有侧重,无法将用户的医疗数据进行统一关联,造成资源浪费和增加用户医疗成本。
4.综上所述,如何克服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方案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及应用,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而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包括:健康监测终端、健康数据库、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和用户端;
7.所述健康监测终端用于通过多模式数据采集方法录入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
8.所述健康数据库与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相连接,所述健康数据库用于存储用户的健康数据,并建立独立的健康档案;
9.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与所述健康监测终端通过无线方式通讯连接,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用于对用户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并对不同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预警提示,输出健康方案,并根据用户不同时段的录入信息对健康数据进行动态更新;
10.所述用户端用于用户查询设定的健康对比数据和动态常规数据,并接收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反馈的健康分析结果。
11.进一步地,所述健康监测终端包括可穿戴监测装置和定点检测设备;
12.所述可穿戴监测装置通过一个以上的传感元件可采集用户预定生理参数或者化学参数信息,并将检测到的参数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
13.所述定点检测设备包括居家检测仪器、社区检测仪器和医疗机构仪器,所述定点检测设备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检测到的用户体质特征数据、健康检查报告、药物过敏史、就诊记录、用药记录、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历史医疗数据和用户个人信息上传至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
14.更进一步地,所述健康监测终端还包括智能一体化测量装置,所述智能一体化测
量装置包括三维扫描仪和三维模型重建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所述三维扫描仪与所述三维模型重建模块相连接,所述三维扫描仪将人体外形扫描数据传输至所述三维模型重建模块,所述三维模型重建模块可通过基于多视角扫描三维重建的方法对用户的体型特征进行模型重建,并将模型数据上传至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
15.进一步地,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包括注册管理模块、分类模块、对比分析模块和监测预警模块;
16.所述注册管理模块用于根据身份证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联系方式对用户账户进行注册和注销管理,并生成唯一用户标签,所述唯一用户标签用于用户数据索引;
17.所述分类模块包括第一分类模块、第二分类模块和第三分类模块,所述第一分类模块用于根据数据源对健康数据进行分类记录,所述第二分类模块用于医疗专业人员按照预设分类规则对采集的健康数据进行分类划分,所述第三分类模块用于根据非健康类的用户健康数据和生理疾病分类规则对用户数据进行分类划分,并将划分数据存储到对应的健康数据库中;
18.所述对比分析模块包括第一对比分析模块和第二对比分析模块,所述第一对比分析模块用于将获取的各个用户健康数据值与设置的预警阈值参数进行一一比较,当用户健康数据值超过对应的预警阈值时,输出预警信息至所述监测预警模块,所述第二对比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类模块对健康数据的分类结果,对同类生理疾病病例、70岁以上长寿人群、精神病患者、公共传染疾病的用户健康数据进行统计,并根据预设的影响因素权重值进行计算分析;
19.所述监测预警模块用于根据本次健康数据更新时间和预警信息生成用户个人预警数据报告,并将所述用户个人预警数据报告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端。
20.更进一步地,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还包括健康方案匹配模块和数据更新管理模块;
21.所述健康方案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对比分析模块的对比分析结果,为用户匹配专家库中对应的健康方案,并输出健康方案至用户端;
22.所述数据更新管理模块与所述健康数据库相连接,所述数据更新管理模块用于根据用户不同时段的录入信息对健康数据库中的健康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管理。
23.进一步地,所述健康数据库包括个人信息档案库、外型特征数据库、内科体质信息库、精神神经信息库、生理疾病信息库和70岁以上长寿人群数据库,所述外型特征数据库包括发育期前数据库、发育期后数据库和衰退期后数据库。
24.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方认证模块,所述第三方认证模块用于对医疗机构人员和监管部门的人员信息进行认证管理,所述第三方认证模块包括第三方信息审核模块和访问记录模块,所述第三方信息审核模块用于对第三方的身份信息进行审核验证,所述访问记录模块与所述第三方信息审核模块相连接,当第三方身份信息审核通过后,所述访问记录模块对第三方的访问时长和访问端口进行记录。
25.进一步地,所述用户端包括用户管理模块、查询模块和信息通知模块;
26.所述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登录单元和验证反馈单元,所述登录单元将用户输入的携带验证信息的验证请求发送至鉴权服务器,所述鉴权服务器将验证信息与用户的注册信息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送至所述验证反馈单元,当验证通过时,所述验证反馈单元发送
验证成功的信息至所述查询模块;
27.所述查询模块包括界面显示单元和数据调取单元,用户可在验证成功后通过所述界面显示单元进行查询操作,所述界面显示单元将查询操作转换为查询指令发送至所述数据调取单元,由所述数据调取单元向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发送访问请求,进而查询设定对比数据和本用户的动态常规数据;
28.所述信息通知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发送的健康预警信息和针对用户身体特征输出的健康方案。
29.一种根据上述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的应用,包括利用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对中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对中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的步骤如下:
30.第一步:根据用户注册信息中用户的年龄信息,对采集的用户数据进行选择划分,得到中老年人群数据;
31.第二步:根据中老年人群数据,进一步将数据划分为体质健康用户、体质亚健康用户和体质不健康用户,并对体质健康用户的用户数据进行记录、保存和更新;将体质亚健康用户细分为躯体亚健康类、心理亚健康类和精神亚健康类;将体质不健康用户细分为神经系统疾病类、心血管疾病类、消化系统疾病类、呼吸系统疾病类和心理疾病类,其中,所述躯体亚健康类表现有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消化不良、失眠、嗜睡、便秘、腹泻、恶心、呕吐、月经失调,男性患者表现为性冷淡、阳痿和早泄;所述心理亚健康类表现有烦躁、抑郁、焦虑、失眠和性格改变;所述精神亚健康类表现有学习能力下降、交往能力下降、不愿与人交往、健忘和精力不集中;所述神经系统疾病类表现有脑梗死、脑出血、痴呆、脑动脉硬化;所述心血管疾病类表现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所述消化系统疾病类表现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反流性食管炎;所述呼吸系统疾病类表现有肺炎、呼吸衰竭、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所述心理疾病类表现有抑郁症和焦虑症;
32.第三步:通过对体质亚健康用户和体质不健康用户配备对应的可穿戴监测装置,将采集的实时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上传至动态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数据更新监测;
33.第四步:针对体质亚健康用户和体质不健康类用户的病征,设定预警阈值,通过对比分析模块分析健康数据,当健康数据达到阈值时,则输出预警信息和输出预备方案到用户端和第三监护方。
34.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大大减少人们就医成本,及职能部门的资源浪费,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处理分析不够完善及不能根据用户个人健康状况给出健康方案的问题。
35.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文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37.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38.图2为本发明中动态数据管理平台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发明中健康数据库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本发明中用户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的又一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使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本技术通过将专业医疗机构提供和采集的个人体征数据上传至系统平台,并建立数据库将个人的健康档案进行分类存储,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当检测数据超出预设数值时进行报警,并匹配出解决方案。本发明可以根据人的年龄变化,体重变化,生活环境变化,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大大减少了人们就医、生活成本,以及职能部门的资源浪费。且通过本发明可以将公共传染疾病病例的身体特征录入数据库,并对各用户的身体数据进行对比,在接近阈值时,进行报警,便于监察部门快速锁定,也可总结出寿命长的人的生活习惯,体质特征,生理数据,便于进行研究分析。
44.如图1至图5所示,该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包括:健康监测终端、健康数据库、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和用户端。
45.所述健康监测终端用于通过多模式数据采集方法录入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
46.具体地,所述健康监测终端包括可穿戴监测装置和定点检测设备;所述可穿戴监测装置通过一个以上的传感元件可采集用户预定生理参数或者化学参数信息,并将检测到的参数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所述定点检测设备包括居家检测仪器、社区检测仪器和医疗机构仪器,所述定点检测设备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检测到的用户体质特征数据、健康检查报告、药物过敏史、就诊记录、用药记录、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历史医疗数据和用户个人信息上传至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
47.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监测装置包括健康监测手环、健康监测腕表、健康监测腰带、健康监测臂环和健康监测鞋等包含有一个以上的传感元件可采集用户预定生理参数或者化学参数信息的智能装置,传感元件包括但不限于血氧传感器、心率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和体温传感器等。生理参数或者化学参数信息包括血氧、人体体温、心电、血压、心率、呼吸、血糖、脉搏和人体影像等。可穿戴监测装置可通过蓝牙模块与用户端信号连接,用户端与服务器信号连接,服务器存储个人健康档案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所述定点检测设备包括监护仪、计步器、体检机、血氧计、体重计、脉搏仪、心电仪、以及诊疗信息管理终端等。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指数、气候条件、温度湿度、睡眠质量、运动体量、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等。
48.所述健康监测终端还包括智能一体化测量装置,所述智能一体化测量装置包括三维扫描仪和三维模型重建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所述三维扫描仪与所述三维模型重建模块
相连接,所述三维扫描仪将人体外形扫描数据传输至所述三维模型重建模块,所述三维模型重建模块可通过基于多视角扫描三维重建的方法对用户的体型特征进行模型重建,并将模型数据上传至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
49.在本实施例中,该智能一体化测量装置可设置在体征测量装置上,用于测量包括脚长宽厚,腿长度粗细,臀部尺寸,腰围大小,腹部大小,手臂长短粗细,肩宽和厚,脖子长度和直径,头的大小等。
50.所述健康数据库与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相连接,所述健康数据库用于存储用户的健康数据,并建立独立的健康档案。所述健康数据库包括个人信息档案库、外型特征数据库、内科体质信息库、精神神经信息库、生理疾病信息库和70岁以上长寿人群数据库,所述外型特征数据库包括发育期前数据库、发育期后数据库和衰退期后数据库。其中,个人信息档案库包括账号、姓名、性别、籍贯、联系方式和及亲人联系方式等;外型特征数据库可根据每年体检信息更新,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视力、听力等外形特征;内科体质信息库可根据每年体检信息更新,包括血型、血压、血糖、血脂、心律等内在特征;对于精神不健患者为重点监护人群,需配备定位仪器,有条件可配视频监护,定期提示监护人带患者到相关机构检查冶疗。实时对身体数据记录,便于后期的分析和对比,对患者病情突发有关数据及时总结出来,设定报警数值,从而更好的保护精神患者,对相同病例患者进行生理数据对比,总结出针对不同病例的冶疗方法,因此,精神神经信息库中会存储和记录此类患者的相关信息;生理疾病信息库中信息,由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测数据和就诊信息组成,可由专业的医院和标准规则设定正常数据值和报警数据值,比如:a某,年龄25岁,身高170厘米,体重70千克,正常低压80-90,正常高压100-120,低压报警100以上,高压报警130以上。特殊人群,系统与亲人手机相联,由亲人监护。由于70岁以上人群在我国将逐年增多,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有国情,儿女生活压力,不能照顾在父母身边,很大一部老年人独居或在养老院,儿女可在本系统中的70岁以上长寿人群数据库中通过关联信息查看父母的健康,若有特殊情况,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通知子女。70岁以上人群,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疾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针对这些病征,配备相应的,小型的检测设备,将这些检测设备的检测信息上传至对应用户账号,使得老年人在疾病发生时,得到及时的冶疗,从而有效的延长人的寿命。同时本系统可将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以便各种病征特性及冶疗方法,效果,进行对比得出更好的冶病方法,为以后同种病例提供重要的参考方法。
51.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与所述健康监测终端通过无线方式通讯连接,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用于对用户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并对不同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预警提示,输出健康方案,并根据用户不同时段的录入信息对健康数据进行动态更新。
52.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包括注册管理模块、分类模块、对比分析模块和监测预警模块。所述注册管理模块用于根据身份证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联系方式对用户账户进行注册和注销管理,并生成唯一用户标签,所述唯一用户标签用于用户数据索引,通过该用户标签将用户健康数据与用户账户和个人档案信息进行关联管理。
53.所述分类模块包括第一分类模块、第二分类模块和第三分类模块,所述第一分类模块用于根据数据源对健康数据进行分类记录,所述第二分类模块用于医疗专业人员按照预设分类规则对采集的健康数据进行分类划分,其中,所述分类包括健康类、亚健康类和非健康类,也可按照生活习惯、地理气候、疾病种类、工作环境和精神病患者、按照血型、年龄
阶段进行细分类的。
54.所述第三分类模块用于根据非健康类的用户健康数据和生理疾病分类规则对用户数据进行分类划分,并将划分数据存储到对应的健康数据库中。
55.所述对比分析模块包括第一对比分析模块和第二对比分析模块,所述第一对比分析模块用于将获取的各个用户健康数据值与设置的预警阈值参数进行一一比较,当用户健康数据值超过对应的预警阈值时,输出预警信息至所述监测预警模块,所述第二对比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类模块对健康数据的分类结果,对同类生理疾病病例、70岁以上长寿人群、精神病患者、公共传染疾病的用户健康数据进行统计,并根据预设的影响因素权重值进行计算分析。
56.所述监测预警模块用于根据本次健康数据更新时间和预警信息生成用户个人预警数据报告,并将所述用户个人预警数据报告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端。
57.在本实施例中,针对新生儿,会对基础资料信息在出生时进行建档,基础资料信息包括血型、血压、血糖、心律、身高和体重等信息。而档案信息会上传至本系统进行同步更新,在未成年前,系统账号为身份证账号,密码由监护人设定。检查信息可随着年龄增长,数据都上传本人账户保存,后期可根据医疗机构医冶的精准数据进行更新管理;成年人可以根据医院的档案,把有些不完善的数据重新查检补充入档例如:血型、血压、血糖、心律、身高和体重等信息及对什么药物过敏,有什么要注意的食物等。
58.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还包括健康方案匹配模块和数据更新管理模块;所述健康方案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对比分析模块的对比分析结果,为用户匹配专家库中对应的健康方案,并输出健康方案至用户端;所述数据更新管理模块与所述健康数据库相连接,所述数据更新管理模块用于根据用户不同时段的录入信息对健康数据库中的健康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管理。也可结合健康管理专业知识和医疗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智慧健康服务。
59.所述用户端用于用户查询设定的健康对比数据和动态常规数据,并接收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反馈的健康分析结果。
60.所述用户端包括用户管理模块、查询模块和信息通知模块;所述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登录单元和验证反馈单元,所述登录单元将用户输入的携带验证信息的验证请求发送至鉴权服务器,所述鉴权服务器将验证信息与用户的注册信息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送至所述验证反馈单元,当验证通过时,所述验证反馈单元发送验证成功的信息至所述查询模块;所述查询模块包括界面显示单元和数据调取单元,用户可在验证成功后通过所述界面显示单元进行查询操作,所述界面显示单元将查询操作转换为查询指令发送至所述数据调取单元,由所述数据调取单元向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发送访问请求,进而查询设定对比数据和本用户的动态常规数据;所述信息通知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发送的健康预警信息和针对用户身体特征输出的健康方案
61.本技术还包括第三方认证模块,所述第三方认证模块用于对医疗机构人员和监管部门的人员信息进行认证管理,所述第三方认证模块包括第三方信息审核模块和访问记录模块,所述第三方信息审核模块用于对第三方的身份信息进行审核验证,所述访问记录模块与所述第三方信息审核模块相连接,当第三方身份信息审核通过后,所述访问记录模块对第三方的访问时长和访问端口进行记录。
62.如图5所示,第三方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社会传染病监控平台或者其他第三方平台数据接口接收公共传染病报警数据或者相关分类数据等。
63.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根据上述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的应用,包括利用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对中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对中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的步骤如下:
64.第一步:根据用户注册信息中用户的年龄信息,对采集的用户数据进行选择划分,得到中老年人群数据;
65.第二步:根据中老年人群数据,进一步将数据划分为体质健康用户、体质亚健康用户和体质不健康用户,并对体质健康用户的用户数据进行记录、保存和更新;将体质亚健康用户细分为躯体亚健康类、心理亚健康类和精神亚健康类;将体质不健康用户细分为神经系统疾病类、心血管疾病类、消化系统疾病类、呼吸系统疾病类和心理疾病类,其中,所述躯体亚健康类表现有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消化不良、失眠、嗜睡、便秘、腹泻、恶心、呕吐、月经失调,男性患者表现为性冷淡、阳痿和早泄;所述心理亚健康类表现有烦躁、抑郁、焦虑、失眠和性格改变;所述精神亚健康类表现有学习能力下降、交往能力下降、不愿与人交往、健忘和精力不集中;所述神经系统疾病类表现有脑梗死、脑出血、痴呆、脑动脉硬化;所述心血管疾病类表现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所述消化系统疾病类表现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反流性食管炎;所述呼吸系统疾病类表现有肺炎、呼吸衰竭、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所述心理疾病类表现有抑郁症和焦虑症;
66.第三步:通过对体质亚健康用户和体质不健康用户配备对应的可穿戴监测装置,将采集的实时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上传至动态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数据更新监测;
67.第四步:针对体质亚健康用户和体质不健康类用户的病征,设定预警阈值,通过对比分析模块分析健康数据,当健康数据达到阈值时,则输出预警信息和输出预备方案到用户端和第三监护方。
68.应当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实现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对属于本发明整体构思,而仅仅是显而易见的改动,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