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多腔式无菌手术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05366发布日期:2022-10-14 20:0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多腔式无菌手术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手术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多腔式无菌手术包。


背景技术:

2.目前常用的手术包分有器械包和敷料包,医院消毒科明确规定手术用器械和敷料需要分室包装,器械包内装有不同精度的器械,要分开摆放,使用时也要求摆放清晰,方便取用,因此现有的器械包和敷料包一般分为两个包装,不方便拿取,手术器械盛放的隔离不够彻底。
3.相关技术存在一种防止交叉感染的多腔无菌手术包,包括有手术包本体,手术包本体包括有第一包体和第二包体,且第一包体和第二包体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第一包体的上端面设有旋转把手,且第一包体上端面的四个顶角处逐一设有支撑伸缩杆组件,多个支撑伸缩杆组件的底部穿透第一包体的壳体延伸至第一包体的壳体内部。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存在有以下缺陷:手术包在使用过程中,包体本身可能存在有细菌等微生物,使用者将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装入手术包后,存在有手术包内的细菌可能会对医疗器械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医疗器械不易被手术包内的细菌所污染,本技术提供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多腔式无菌手术包。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多腔式无菌手术包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多腔式无菌手术包,包括:手术包本体,所述手术包本体包括外壳、沿竖直方向开设于所述外壳的第一储物腔以及沿水平方向开设于所述外壳的第二储物腔;消毒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用于对所述第一储物腔以及所述第二储物腔进行消毒操作;消毒控制模块,安装于所述外壳且与所述消毒装置连接;其中,消毒装置响应于所述消毒控制模块的消毒控制信号而运作。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储物腔以及第二储物腔满足不同医疗器械的放置需求,同时将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分隔开来,减少不同医疗器械之间的交叉感染现象。消毒控制模块控制消毒装置分别对第一储物腔以及第二储物腔进行消毒操作,进而打造第一储物腔以及第二储物腔内部的无菌环境,使医疗器械不易被第一储物腔以及第二储物腔内的细菌所污染。
8.可选的,所述第一储物腔内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第一储物槽,所述第二储物腔内沿水平方向滑动连接有第二储物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一储物槽能够将第一储物槽从
第一储物腔内取出,使用者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储物槽能够将第二储物槽从第二储物腔内取出,进而方便使用者对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执行更为彻底的杀菌消毒操作,以保证手术包内的无菌环境。
10.可选的,所述消毒装置包括开设于所述外壳的储液腔、分别与所述储液腔以及所述第一储物槽相连通的第一消毒喷嘴以及分别与所述储液腔以及所述第二储物槽相连通的第二消毒喷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消毒喷嘴向第一储物槽内喷淋消毒液,第二消毒喷嘴向第二储物槽内喷淋消毒液,能够实现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内部环境的杀菌消毒操作。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储物槽的槽口处设有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的第一隔离罩;所述第二储物槽的槽口处设有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的第二隔离罩。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隔离罩使每个第一储物槽的内部环境相互独立,第二隔离罩使每个第二储物槽的内部环境相互独立,减少外部环境与第一储物槽、第二储物槽内部环境的交互流通,从而减少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内的细菌量。
14.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离罩上固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储物槽进行消杀操作的第一消杀灯管;所述第二隔离罩上固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二储物槽进行消杀操作的第二消杀灯管。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消杀灯管对第一储物槽的内部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操作,第二消杀灯管对第二储物槽的内部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操作,进而实现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的无菌环境。
16.可选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储物槽连接的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二储物槽连接的横移装置以及分别与所述升降装置和所述横移装置连接的移位控制模块;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横移装置均响应于所述移位控制模块的移位控制信号而运作。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用第一储物槽内的医疗器械时,升降装置响应于移位控制模块的移位控制信号而带动第一储物槽上升,此时第一储物槽在上升过程中将第一隔离罩顶起,直至第一储物槽处于敞口状态,便于使用者对第一储物槽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取用第二储物槽内的医疗器械时,横移装置响应于移位控制模块的移位控制信号而带动第二储物槽滑动移出,此时第二储物槽在滑动过程中将第二隔离罩顶起,直至第二储物槽处于敞口状态,便于使用者对第二储物槽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
18.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离罩与所述第二隔离罩均设置有与所述移位控制模块连接的感应模块;所述移位控制模块响应于所述感应模块的感应信号而运作。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需要对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操作时,使用者触碰医疗器械所在的储物槽,此时感应模块对应生成感应信号并发送,移位控制模块响应于感应模块的感应信号而控制升降装置或横移装置运作。
20.可选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升降装置、所述横移装置以及所述移位控制模块连接的计时器,所述计时器响应于所述移位控制模块的移位控制信号而开始计时,当所述计时器的计时时长达到预设时间阈值时,所述计时器生成计时控制信号并发送;所述移位控制模块响应于所述计时器的计时控制信号而控制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横移装置运作。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装置或横移装置在移位控制模块的控制作用下运
作后,计时器在一定时间后生成计时控制信号并发送,使升降装置或横移装置恢复原位,进而使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不会长时间处于敞口状态,减少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内细菌的累积。
22.可选的,所述外壳上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隔离罩的第一封闭门以及用于封闭所述第二隔离罩的第二封闭门。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不使用手术包时,第一封闭门置于第一隔离罩外侧,第二封闭门置于第二隔离罩外侧,此时感应模块不会生成感应信号,进而使手术包不易在使用者的误触下打开。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第一储物腔以及第二储物腔满足不同医疗器械的放置需求,同时将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分隔开来,减少不同医疗器械之间的交叉感染现象。消毒控制模块控制消毒装置分别对第一储物腔以及第二储物腔进行消毒操作,进而打造第一储物腔以及第二储物腔内部的无菌环境,使医疗器械不易被第一储物腔以及第二储物腔内的细菌所污染。
25.使用者需要对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操作时,使用者触碰医疗器械所在的储物槽,此时感应模块对应生成感应信号并发送,移位控制模块响应于感应模块的感应信号而控制升降装置或横移装置运作。
26.当升降装置或横移装置在移位控制模块的控制作用下运作后,计时器在一定时间后生成计时控制信号并发送,使升降装置或横移装置恢复原位,进而使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不会长时间处于敞口状态,减少第一储物槽与第二储物槽内细菌的累积。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隔离罩和第二隔离罩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储物腔和第一储物槽的剖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储物腔和第二储物槽的剖视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和横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各模块的模块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2、第一储物腔;3、第二储物腔;4、消毒装置;41、第一消毒喷嘴;42、第二消毒喷嘴;5、消毒控制模块;6、第一储物槽;7、第二储物槽;8、第一隔离罩;9、第二隔离罩;10、第一消杀灯管;11、第二消杀灯管;12、升降装置;121、升降齿条;122、升降齿轮;123、升降电机;13、横移装置;131、横移齿条;132、横移齿轮;133、横移电机;14、移位控制模块;15、感应模块;16、计时器;17、第一封闭门;18、第二封闭门;19、杀菌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多腔式无菌手术包,参照图1和图2,包括手术包本体,手术包本体包括呈方形状的外壳1。使用者将医疗器械置于外壳1内存储,外壳1对外界的细菌进行防护,进而使医疗器械不会被外界细菌所污染。
36.参照图3和图4,手术包本体还包括沿竖直方向开设于外壳1上端部的第一储物腔2
以及沿水平方向开设于外壳1下端部的第二储物腔3。使用者将医疗器械存放在手术包内时,使用者将需要竖直放置的医疗器械置于第一储物腔2内存储,将需要水平摆放的医疗器械置于第二储物腔3内存储。第一储物腔2以及第二储物腔3满足不同医疗器械的放置需求,同时能够分别将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分隔开来,进而减少不同医疗器械之间的交叉感染现象。
37.第一储物槽6与第二储物槽7均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物槽6为三个,第二储物槽7为两个。每个第一储物腔2内均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第一储物槽6,第一储物槽6与第一储物腔2相适配。每个第二储物腔3内均沿水平方向滑动连接有第二储物槽7,第二储物槽7与第二储物腔3相适配。
38.当使用者想要对手术包的储存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操作时,使用者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一储物槽6能够将第一储物槽6从第一储物腔2内取出,使用者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储物槽7能够将第二储物槽7从第二储物腔3内取出,进而方便使用者对第一储物槽6与第二储物槽7执行杀菌消毒操作,以保证手术包内的无菌环境。
39.每个第一储物槽6的槽口处均设有与外壳1转动连接的第一隔离罩8,第一隔离罩8的端面与第一储物腔2的槽口大小相同。每个第二储物槽7的槽口处均设有与外壳1转动连接的第二隔离罩9,第二隔离罩9的端面与第二储物腔3的槽口面积相同。
40.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某个第一储物槽6时,与该第一储物槽6连接的第一隔离罩8转动打开;当使用者对当前第一储物槽6的使用操作完成后,第一隔离罩8转动关闭,使第一储物槽6的槽口闭合。
41.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某个第二储物槽7时,与该第二储物槽7连接的第二隔离罩9转动打开,使用者将第二储物槽7从第二储物腔3内滑动移出,对其内部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当使用者对当前第二储物槽7的使用操作完成后,第二隔离罩9转动关闭,使第二储物槽7的槽口闭合。
42.第一隔离罩8使每个第一储物槽6的内部环境相互独立,第二隔离罩9使每个第二储物槽7的内部环境相互独立,进而减少外部环境与第一储物槽6、第二储物槽7内部环境的交互流通,从而减少第一储物槽6与第二储物槽7内的细菌量。
43.当第一隔离罩8闭合时,第一隔离罩8远离其转动轴的端部通过第一磁吸块与外壳1连接。当第二隔离罩9闭合时,第二隔离罩9远离其转动轴的端部通过第二磁吸块与外壳1连接。
44.第一磁吸块使第一隔离罩8在闭合时,能够更加稳定的置于第一储物槽6的槽口一侧,第二磁吸块使第二隔离罩9在闭合时,能够更加稳定的置于所需位置,进而提高第一隔离罩8与第二隔离罩9在闭合状态的稳定性。
45.参照图5,外壳1内设置有与第一储物槽6连接的升降装置12。当使用者需要取用第一储物槽6内的医疗器械时,升降装置12带动第一储物槽6上升,此时第一储物槽6在上升过程中将第一隔离罩8顶起,直至第一储物槽6处于敞口状态,便于使用者对第一储物槽6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
46.升降装置12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第一储物槽6底端固定连接的升降齿条121、与升降齿条121啮合连接的升降齿轮122以及用于驱动升降齿轮122转动的升降电机123。升降装置12工作时,升降电机123驱动升降齿轮122转动,升降齿轮122转动时使升降齿轮122
置于竖直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储物槽6升降,实现升降装置12的升降驱动过程。
47.外壳1内设置有与第二储物槽7连接的横移装置13。使用者取用第二储物槽7内的医疗器械时,横移装置13带动第二储物槽7横向滑动并移出,此时第二储物槽7在滑动过程中将第二隔离罩9顶起,直至第二储物槽7处于敞口状态,便于使用者对第二储物槽7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
48.横移装置13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与第二储物槽7底端固定连接的横移齿条131、与横移齿条131啮合连接的横移齿轮132以及用于驱动横移齿轮132转动的横移电机133。横移装置13工作时,横移电机133驱动横移齿轮132转动,横移齿轮132转动时使横移齿轮132置于水平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储物槽7置于水平方向移动。
49.参照图5和图6,外壳1内设置有分别与升降装置12和横移装置13连接的移位控制模块14;升降装置12与横移装置13均响应于移位控制模块14的移位控制信号而运作。使用手术包时,升降装置12响应于移位控制模块14的移位控制信号而带动第一储物槽6升降,横移装置13响应于移位控制模块14的移位控制信号而带动第二储物槽7水平移动。
50.第一隔离罩8与第二隔离罩9均设置有与移位控制模块14连接的感应模块15;移位控制模块14响应于感应模块15的感应信号而运作。其中,感应模块15可以设置为压力传感器或是温度传感器等。
51.使用者需要对手术包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操作时,使用者通过触碰或按压医疗器械所在位置对应的第一隔离罩8或是第二隔离罩9,此时感应模块15对应生成感应信号并发送,移位控制模块14响应于感应模块15的感应信号而控制升降装置12或横移装置13运作。
52.外壳1内设置有分别与升降装置12、横移装置13以及移位控制模块14连接的计时器16,计时器16响应于移位控制模块14的移位控制信号而开始计时,当计时器16的计时时长达到预设时间阈值时,计时器16生成计时控制信号并发送;移位控制模块14响应于计时器16的计时控制信号而控制升降装置12与横移装置13运作。
53.当升降装置12或横移装置13在移位控制模块14的控制作用下运作后,计时器16在一定时间后生成计时控制信号并发送,使升降装置12或横移装置13恢复原位,进而使第一储物槽6与第二储物槽7不会长时间处于敞口状态,减少第一储物槽6与第二储物槽7内细菌的累积。
54.参照图1,外壳1上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第一隔离罩8的第一封闭门17以及用于封闭第二隔离罩9的第二封闭门18。第一封闭门17的面积大于三个第一隔离罩8的面积总和,第二封闭门18的面积大于两个第二隔离罩9的面积总和。
55.参照图1和图2,当使用者不使用手术包时,第一封闭门17置于第一隔离罩8外侧,第二封闭门18置于第二隔离罩9外侧,使用者此时无法触碰到第一隔离罩8与第二隔离罩9,此时感应模块15(参照图6)不会生成感应信号,进而使手术包不易在使用者的误触下打开。
56.参照图3和图4,第一隔离罩8上固设有用于对第一储物槽6进行消杀操作的第一消杀灯管10;第二隔离罩9上固设有用于对第二储物槽7进行消杀操作的第二消杀灯管11。外壳1内安装有分别与第一消杀灯管10以及第二消杀灯管11连接的消毒控制模块5(参照图6),第一消杀灯管10以及第二消杀灯管11均响应于消毒控制模块5(参照图6)的消毒控制信号而运作。
57.消毒控制模块5(参照图6)对第一消杀灯管10以及第二消杀灯管11的运作过程进行分别控制,使第一消杀灯管10对第一储物槽6的内部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操作,使第二消杀灯管11对第二储物槽7的内部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操作,进而实现第一储物槽6与第二储物槽7的无菌环境。
58.参照图5和图6,外壳1内安装有与消毒控制模块5连接的消毒装置4,消毒装置4用于对第一储物槽6以及第二储物槽7进行消毒操作,消毒装置4响应于消毒控制模块5的消毒控制信号而运作。
59.消毒控制模块5控制消毒装置4分别对第一储物槽6以及第二储物槽7进行消毒操作,进而打造第一储物槽6以及第二储物槽7内部的无菌环境,使医疗器械不易被第一储物槽6以及第二储物槽7内的细菌所污染。
60.参照图3和图4,消毒装置4包括开设于外壳1的储液腔、分别与储液腔以及第一储物槽6相连通的第一消毒喷嘴41以及分别与储液腔以及第二储物槽7相连通的第二消毒喷嘴42。第一消毒喷嘴41向第一储物槽6内喷淋消毒液,第二消毒喷嘴42向第二储物槽7内喷淋消毒液,能够实现第一储物槽6与第二储物槽7内部环境的杀菌消毒操作。
61.参照图4和图6,外壳1内安装有与分别与消毒控制模块5和计时器16连接的杀菌控制模块19,杀菌控制模块19响应于计时器16的计时控制信号而控制消毒控制模块5运作。当第一储物槽6(参照图4)在使用后再次移动进入第一储物腔2(参照图3)或是第二储物槽7在使用后再次移动进入第二储物腔3时,杀菌控制模块19响应于计时器16的计时控制信号,控制消毒控制模块5运作。
62.参照图3和图4,使消毒控制模块5(参照图6)能够通过第一消毒喷嘴41与第一消杀灯管10对第一储物槽6的内部环境进行杀菌消毒,通过第二消毒喷嘴42与第二消杀灯管11对第二储物槽7的内部环境进行杀菌消毒。使第一储物槽6与第二储物槽7在使用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消毒操作。
6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多腔式无菌手术包的实施原理为:使用者需要对手术包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操作时,使用者触碰或按压第一隔离罩8或是第二隔离罩9,此时感应模块15对应生成感应信号并发送,移位控制模块14响应于感应模块15的感应信号而控制升降装置12或横移装置13运作。
64.使用者取用第一储物槽6内的医疗器械时,升降装置12响应于移位控制模块14的移位控制信号而带动第一储物槽6上升,此时第一储物槽6在上升过程中将第一隔离罩8顶起,直至第一储物槽6处于敞口状态,便于使用者对第一储物槽6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
65.使用者取用第二储物槽7内的医疗器械时,横移装置13响应于移位控制模块14的移位控制信号而带动第二储物槽7水平移动,此时第二储物槽7在滑动过程中将第二隔离罩9顶起,直至第二储物槽7处于敞口状态,便于使用者对第二储物槽7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取用。
6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