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颈部肿瘤术后康复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62648发布日期:2022-08-31 14:52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颈部肿瘤术后康复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康复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头颈部肿瘤术后康复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患者在进行头颈部肿瘤手术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期;在康复期间,医护人员不仅要对患者的头颈部位进行相应的消毒、换药等护理工作,而且由于患者手术后长时间的躺卧,进而造成患者的头部与脖颈的僵硬与不适,因此需要对患者头颈部位进行锻炼、按摩等相应的康复护理工作,这些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3.中国发明专利cn113318374a公开了一种头颈部肿瘤术后康复护理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右端的上侧安装有拱形板,所述底板前端的上侧铰接安装有头枕,所述头枕的前后两侧与底板之间共同铰接安装有供压伸缩管,所述供压伸缩管包括滑动安装的套管和滑杆,所述滑杆的底端延伸至套管内且固定有限位环,所述套管内安装有第一弹簧。该发明可为患者提供在转头、抬头和点头时的康复训练,同时,依靠患者自身的体力和状况,进行自主训练。该装置在使用时有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患者头部需要通过拱形板的孔道放置在头枕上,然后可左右旋转头部,利用供压伸缩管内的第一弹簧形成旋转时的阻力,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其二,患者采用坐姿的方式进行点头和抬头训练时,患者的背部靠在拱形板的右侧,头部靠在弧形靠板处,然后利用上侧的箍带套住患者的额头,利用下侧的箍带套在患者的下巴处,然后抬头或者点头;这样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采用拱形板开设孔道的设计,由于患者是头部或者颈部手术,在头部穿过拱形板的孔道时,可能会造成磕碰,从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在患者进行起身的时候,拱形板对患者的进行阻挡,使用不便;三是,患者采用坐姿的方式进行训练时,需要将头部从下到上依次穿过箍带,这样的设计,患者在进行抬头或者点头时,整个上半身的重量全部依靠箍带托住,如果身体发生倾斜,无法对头部进行有效的定位,可能会造成箍带拉断或者勒伤患者;四是,该装置没有针对患者颈部进行按摩的机构,对患者颈部的舒缓放松作用较小;五是,该装置没有对头部的手术部位进行避让,同时,对患者的头部的轮廓没有进行有效的贴合支撑,因此,存在挤压手术部位造成二次损伤的问题。
4.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头颈部肿瘤术后康复辅助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颈部肿瘤术后康复辅助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头部固定机构、颈部固定机构、升降机构以及平板床;所述头部固定机构包括圆弧托板,所述圆弧托板的下表面左侧固定安装圆弧齿轮,所述圆弧齿轮右侧的托板表面固定设置圆弧滑槽,所述圆弧滑槽内滑动连接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滑动螺钉,前后所述滑动螺钉分别插入所述圆弧滑槽内并与其滑动连接,前后所述滑动螺钉的尾部分别与t型托架的上臂的前后两侧螺纹连接,所述t型托架的下臂中间开孔安装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向左固定套装第一联轴器,所述第一联轴器的左端固定套
装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左端固定套装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上端边缘与所述圆弧齿轮齿牙啮合,所述圆弧托板右端的下表面中间固定连接衔接块,所述衔接块的右侧端面中心开设半球孔,所述衔接块的右侧端面螺纹连接封盖,所述封盖与所述衔接块形成的球孔与所述颈部固定机构的左端转动连接,所述颈部固定机构包括连接丝杆,所述连接丝杆的左端固定连接球头,所述连接丝杆的中间螺纹套装颈部按摩机构,所述连接丝杆的右端转动连接三角固定件,所述三角固定件右端的丝杆上固定套装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上套装链条,所述链条的下端套装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固定套装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脖颈支架的底部,所述脖颈支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心与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四个角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颈部托板,所述颈部托板下表面的右侧与所述三角固定件的上边缘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下部螺纹连接所述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上部固定板,所述上部固定板下表面的四个角分别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前后右侧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中间设置挡环,所述挡环上部活动套装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另一端的内侧壁开设缺口,所述连接件右端侧壁中间开设螺孔安装止动螺纹杆,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下端固定连接底部固定板,所述底部固定板的下表面四个角分别固定安装万向轮,所述底部固定板的左侧壁和前后侧壁安装防护罩,所述底部固定板右端的中间安装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套装第二联轴器,所述第二联轴器的左端固定套装升降丝杆,所述升降丝杆中间套装u型滑块,所述u型滑块上端的槽口转动连接升降顶杆,所述升降顶杆与所述t型托架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上部固定板的下侧壁安装有所述控制系统,前后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缺口分别与右侧所述平板床的支撑腿卡紧在一起;通过第一电机转动带动第一转轴左端的第一齿轮进行转动,从而拨转圆弧托板下表面的圆弧齿轮,使得圆弧托板带动患者的头部进行顺逆时针的转动,头部转动的同时牵拉颈部左右两侧的肌肉,从而起到锻炼的效果,且头部转动的幅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和医嘱进行灵活调整和程度递进调整,以此实现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并且,头部固定机构采用开放式的结构设计,患者可以轻松将头部进行放置,操作安全,使用便捷;同时,升降机构采用第三电机带动升降丝杆转动,升降丝杆带动u型滑块进行左右移动,u型滑块对升降顶杆的下端进行牵拉,从而使得升降顶杆的上端对头部固定机构的左端进行上抬和下移的动作,以此实现患者的头部相对于颈部和身体的上抬或则下移,从而对脖颈前后两侧肌肉进行拉伸;另外,通过第二电机带动连接丝杆转动,连接丝杆带动颈部按摩机构进行左右移动,颈部按摩机构前后两侧的脖枕可以通过旋转限位螺母的方式,调整其前后之间的间距,从而适配不同粗细、长短脖颈的患者,同时,采用往复移动挤压按摩,有效扩大按摩的区域,提高按摩的效果,促进患者的颈部放松。
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圆弧托板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弧形头枕结构,所述弧形头枕结构包括半圆弧形固定板,所述半圆弧形固定板上从左到右均匀开设5条矩形通槽,所述矩形通槽下部外侧壁的两边均匀开设限位沉槽,左右相对所述限位沉槽内插装若干头部支撑件,所述头部支撑件包括o型垫圈,所述o型垫圈的下端固定连接套管,所述套管的外部套装弹簧,所述套管的两侧对称开设通槽,所述通槽上侧壁套管的的内部固定连接卡位环,所述通槽内滑动连接限位滑环,所述限位滑环的两侧向外对称开设限位凸块,两侧所述限位凸块分别穿过所述通槽,所述限位滑环内螺纹连接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的上端开设卡位槽卡入所述卡位环内,所述头部支撑件顶部形成的半圆弧形面上覆盖一层防
护层,所述防护层采用纱布等软性材质,所述防护层的四个角分别与所述半圆弧形固定板外侧壁的四个角通过连接柱卡接在一起,所述半圆弧形固定板的左右侧壁四个角分别螺纹连接e字形卡接件,所述弧形头枕结构通过所述e字形卡接件的下侧两侧卡臂分别卡接在所述圆弧托板的左右两边缘;通过设计弧形头枕结构,可根据患者头部的手术部位,有效对其进行避让,防止二次损伤,同时,旋转头部支撑件下端的调节螺钉,可以调整每个头部支撑件插入半圆弧形固定板的深度,从而有效贴合患者的头部轮廓形状,提高患者头部的舒适性,在保护患者头部的同时,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弹性固定,确保在转头训练的过程中,头部转动到位,保证训练效果。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e字形卡接件的下侧两侧卡臂之间为弧形,其间距比所述圆弧托板的厚度大0.5mm,其下侧壁中间开孔设置止动螺钉;这样设计e字形卡接件,便于将弧形头枕结构沿着圆弧托板的前后两侧滑动卡入,之后通过止动螺钉锁紧,从而实现弧形头枕结构的快速装卸,便于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弧形头枕结构上的头部支撑件的位置和插入的深度。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圆弧滑槽的前后两端面分别安装第一限位传感器;通过在圆弧滑槽的前后两端面分别安装第一限位传感器,防止圆弧滑槽随着圆弧托板顺逆时针转动时,由于第一齿轮转动超限,导致前后的滑动螺钉与圆弧滑槽的前后两端发生碰撞,造成机械损坏。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动螺钉左端螺帽右侧的螺杆上还套装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圆弧托板的下表面接触;通过在滑动螺钉左端螺帽右侧套装的轴承,在圆弧滑槽随着圆弧托板顺逆时针转动时,减小t型托架与圆弧托板之间摩擦力。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t型托架的上臂为弧形,所述t型托架下端开槽设置连接转轴,所述连接转轴与所述升降顶杆的上端转动连接;t型托架的上臂采用弧形设计,同样为了减小t型托架与圆弧托板之间摩擦力,同时对圆弧托板进行稳定的滑动支撑,另外,t型托架下端开槽设置连接转轴,实现与下部的升降顶杆的上端进行转动连接。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球头与所述封盖与所述衔接块形成的球孔转动连接;头部固定机构与颈部固定机构之间通过采用球头转动连接的方式,便于头部固定机构在进行顺逆时针转动的同时,其左端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进行上下摆动,两者动作互不干扰。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颈部按摩机构包括包括中间滑块,所述中间滑块套装在所述连接丝杆上,所述中间滑块前后侧壁上下分别固定连接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端部固定套装加固件,所述导向杆的中间滑动套装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上端固定连接脖枕固定柱,所述脖枕固定柱上活动套装脖枕,所述脖枕上下两端的直径大于中间的直径,其中间向内凹陷,下侧所述导向杆开设螺纹,其螺纹上套装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与所述移动柱之间的导向柱上套装弹簧;通过采用连接丝杆带动中间滑块进左右往复滑动,实现前后两侧的脖枕进行左右的往复移动,进而对患者颈部的两侧的肌肉进行动态的按摩,从而实现对患者颈部舒缓和放松,同时,前后的脖枕可以通过旋转导向杆上的限位螺母进行快速调节间距,保证在使用时,患者根据自身脖颈的粗细,进行调整的便捷性。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颈部托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所述颈部托
板左端的下表面中间以及右侧所述三角固定件分别安装第二限位传感器;通过设置第二限位传感器,防止颈部按摩机构的中间滑块沿着连接丝杆左右移动超限,确保机械安全运行。
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升降丝杆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装支撑环,左右所述支撑环前侧的底板上分别安装第三限位传感器;通过设置第三限位传感器,可以防止u型滑块沿着升降丝杆左右移动时超出机械限位,确保机械安全运行。
1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u型滑块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稳定杆,所述稳定杆上分别套装t型固定件;通过设置前后两侧的t型固定件,对u型滑块前后两侧的稳定杆起到支撑作用,确保u型滑块沿着升降丝杆左右移动时前后两侧的稳定性。
1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前后所述t型固定件的下部分别安装滑台,所述滑台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t型固定件螺纹连接,所述滑块下部滑动连接滑轨,所述滑轨分别与所述底部固定板螺纹连接;通过采用滑台,分别对前后两侧的t型固定件进行移动支撑,进一步保证u型滑块沿着升降丝杆左右移动时前后两侧的稳定性。
1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系统控制器和触摸屏,所述系统控制器安装在所述上部固定板的下侧壁,所述上部固定板的前侧壁安装有所述触摸屏。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9.1、设计可以调节的弧形头枕结构,可根据患者头部的手术部位,有效对其进行避让,防止二次损伤,同时,旋转头部支撑件下端的调节螺钉,可以调整每个头部支撑件插入半圆弧形固定板的高度,从而有效贴合患者的头部,提高患者头部的舒适性,在保护患者头部的同时,对患者的头部记性弹性固定,确保在转头训练的过程中,头部转动到位,保证训练效果;
20.2、通过第一电机转动带动第一转轴左端的第一齿轮进行转动,从而拨转圆弧托板下表面的圆弧齿轮,使得圆弧托板带动患者的头部进行顺逆时针的转动,头部转动的同时牵拉颈部左右两侧的肌肉,从而起到锻炼的效果,且头部转动的幅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和遗嘱进行灵活调整和程度递进调整,以此实现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并且,头部固定机构采用开放式的结构设计,患者可以轻松将头部进行放置,操作安全,使用便捷;
21.3、升降机构采用第三电机带动升降丝杆转动,升降丝杆带动u型滑块进行左右移动,u型滑块对升降顶杆的下端进行牵拉,从而使得升降顶杆的上端对头部固定机构的左端进行上抬和下移的动作,以此实现患者的头部相对于颈部和身体的上抬或则下移,从而对脖颈前后两侧的肌肉进行拉伸;
22.4、通过第二电机带动连接丝杆转动,连接丝杆带动颈部按摩机构进行左右移动,颈部按摩机构前后两侧的脖枕可以通过旋转限位螺母的方式,快速调整前后两侧的脖枕之间的间距,从而适配不同粗细、长短脖颈的患者,同时,采用往复移动挤压按摩,有效扩大按摩的区域,提高按摩的效果,促进患者的颈部放松;
23.5、头部固定机构、颈部固定机构以及升降机构之间的动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康复训练需求,灵活调整适配,既可单独只训练点头、仰头、扭头以及颈部按摩中的一种,也可多种组合使用。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的头部固定机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的头部固定机构剖视图;
27.图4为本发明的头部固定机构的转动机构装配示意图;
28.图5为本发明的颈部固定机构的弧形头枕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发明的弧形头枕结构的头部支撑件剖视图;
30.图7为本发明的颈部固定机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发明的颈部固定机构右侧示意图;
32.图9为本发明的颈部固定机构的脖颈支架示意图;
33.图10为本发明的升降机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发明的升降机构细节图;
35.图12为本发明的控制系统的安装示意图。
36.图中:1-头部固定机构,2-颈部固定机构,3-升降机构,4-控制系统,5-平板床,11-圆弧托板,12-圆弧齿轮,13-圆弧滑槽,131-第一限位传感器,14-转动机构,141-滑动螺钉,142-t型托架,143-第一电机,144-第一联轴器,145-第一转轴,146-第一齿轮,147-轴承,148-连接转轴,15-衔接块,151-半球孔,16-封盖,17-弧形头枕结构,171-半圆弧形固定板,1711-矩形通槽,1712-限位沉槽,172-头部支撑件,1721-o型垫圈,1722-套管,1723-弹簧,1724-通槽,1725-卡位环,1726-限位滑环,1727-限位凸块,1728-调节螺钉,1729-卡位槽,173-防护层,174-连接柱,175-e字形卡接件,21-连接丝杆,22-球头,23-颈部按摩机构,231-中间滑块,232-导向杆,233-加固件,234-移动柱,235-脖枕固定柱,236-脖枕,237-限位螺母,238-弹簧,24-三角固定件,25-第二齿轮,26-链条,27-第三齿轮,28-第二电机,29-脖颈支架,291-底板,292-第一支撑柱,293-颈部托板,294-缓冲垫,295-第二限位传感器,31-上部固定板,32-第二支撑柱,321-挡环,322-连接件,323-缺口,324-止动螺纹杆,33-底部固定板,331-万向轮,332-防护罩,34-第三电机,35-第二联轴器,36-升降丝杆,361-支撑环,362-第三限位传感器,37-u型滑块,371-稳定杆,372-t型固定件,38-升降顶杆,39-滑台,391-滑块,392-滑轨,41-系统控制器,42-触摸屏。
具体实施方式
37.实施例1
38.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头颈部肿瘤术后康复辅助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头部固定机构1、颈部固定机构2、升降机构3、控制系统4以及平板床5;所述头部固定机构1包括圆弧托板11,所述圆弧托板11的下表面左侧固定安装圆弧齿轮12,所述圆弧齿轮12右侧的托板表面固定设置圆弧滑槽13,所述圆弧滑槽13的前后两端面分别安装第一限位传感器131,所述圆弧滑槽13内滑动连接转动机构14,所述转动机构14包括滑动螺钉141,前后所述滑动螺钉141分别插入所述圆弧滑槽13内并与其滑动连接,前后所述滑动螺钉141的尾部分别与t型托架142的上臂的前后两侧螺纹连接,所述t型托架142的上臂为弧形,所述t型托架142的下臂中间开孔安装第一电机143,所述第一电机143的输出轴向左固定套装第一联轴器144,所述第一联轴器144的左端固定套装第一转轴145,所述第一转轴145的左端固定套装第一齿轮146,所述第一齿轮146的上端边缘与所述圆弧齿轮12齿牙啮合,所述滑动螺钉141左端螺帽右侧的螺杆上还套装有轴承147,所述轴承147的外侧边缘与
所述圆弧托板11的下表面接触,所述t型托架142下端开槽设置连接转轴148,所述连接转轴148与所述升降顶杆38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圆弧托板11右端的下表面中间固定连接衔接块15,所述衔接块15的右侧端面中心开设半球孔151,所述衔接块15的右侧端面螺纹连接封盖16,所述圆弧托板1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弧形头枕结构17;
39.所述弧形头枕结构17包括半圆弧形固定板171,所述半圆弧形固定板171上从左到右均匀开设5条矩形通槽1711,所述矩形通槽1711下部外侧壁的两边均匀开设限位沉槽1712,左右相对所述限位沉槽1712内插装若干头部支撑件172,所述头部支撑件172顶部形成的半圆弧形面上覆盖一层防护层173,所述防护层173的四个角分别与所述半圆弧形固定板171外侧壁的四个角通过连接柱174卡接在一起,所述半圆弧形固定板171的左右侧壁四个角分别螺纹连接e字形卡接件175,所述弧形头枕结构17通过所述e字形卡接件175的下侧两侧卡臂分别卡接在所述圆弧托板11的左右两边缘;
40.所述头部支撑件172包括o型垫圈1721,所述o型垫圈1721的下端固定连接套管1722,所述套管1722的外部套装弹簧1723,所述套管1722的两侧对称开设通槽1724,所述通槽1724上侧壁套管的的内部固定连接卡位环1725,所述通槽1724内滑动连接限位滑环1726,所述限位滑环1726的两侧向外对称开设限位凸块1727,两侧所述限位凸块1727分别穿过所述通槽1724,所述限位滑环1726内螺纹连接调节螺钉1728,所述调节螺钉1728的上端开设卡位槽1729卡入所述卡位环1725内;
41.所述e字形卡接件175的下侧两侧卡臂之间为弧形,其间距比所述圆弧托板11的厚度大0.5mm,其下侧壁中间开孔设置止动螺钉。
42.所述封盖16与所述衔接块15形成的球孔与所述颈部固定机构2的左端转动连接,所述颈部固定机构2包括连接丝杆21,所述连接丝杆21的左端固定连接球头22,所述球头22与所述封盖16与所述衔接块15形成的球孔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丝杆21的中间螺纹套装颈部按摩机构23,所述颈部按摩机构23包括包括中间滑块231,所述中间滑块231套装在所述连接丝杆21上,所述中间滑块231前后侧壁上下分别固定连接导向杆232,所述导向杆232的端部固定套装加固件233,所述导向杆232的中间滑动套装移动柱234,所述移动柱234的上端固定连接脖枕固定柱235,所述脖枕固定柱235上活动套装脖枕236,所述脖枕236上下两端的直径大于中间的直径,其中间向内凹陷,下侧所述导向杆232开设螺纹,其螺纹上套装限位螺母237,所述限位螺母237与所述移动柱234之间的导向柱上套装弹簧238;
43.所述连接丝杆21的右端转动连接三角固定件24,所述三角固定件24右端的丝杆上固定套装第二齿轮25,所述第二齿轮25上套装链条26,所述链条26的下端套装第三齿轮27,所述第三齿轮27固定套装在第二电机28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电机28安装在脖颈支架29的底部;
44.所述脖颈支架29包括底板291,所述底板291的上表面中心与所述第二电机28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91上表面的四个角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292,所述第一支撑柱292的上端固定连接颈部托板293,所述颈部托板293下表面的右侧与所述三角固定件24的上边缘固定连接,所述颈部托板293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294,所述颈部托板293左端的下表面中间以及右侧所述三角固定件24分别安装第二限位传感器295。
45.所述底板291下部螺纹连接所述升降机构3,所述升降机构3包括上部固定板31,所述上部固定板31下表面的四个角分别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32,前后右侧所述第二支撑柱32
的中间设置挡环321,所述挡环321上部活动套装连接件322,所述连接件322另一端的内侧壁开设缺口323,所述连接件322右端侧壁中间开设螺孔安装止动螺纹杆324,所述第二支撑柱32的下端固定连接底部固定板33,所述底部固定板33的下表面四个角分别固定安装万向轮331,所述底部固定板33的左侧壁和前后侧壁安装防护罩332,所述底部固定板33右端的中间安装第三电机34,所述第三电机34的输出轴固定套装第二联轴器35,所述第二联轴器35的左端固定套装升降丝杆36,所述升降丝杆36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装支撑环361,左右所述支撑环361前侧的底板上分别安装第三限位传感器362,所述升降丝杆36中间套装u型滑块37,所述u型滑块37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稳定杆371,所述稳定杆371上分别套装t型固定件372,所述u型滑块37上端的槽口转动连接升降顶杆38,所述升降顶杆38与所述t型托架142的下端转动连接,前后所述t型固定件372的下部分别安装滑台39,所述滑台39包括滑块391,所述滑块391与所述t型固定件372螺纹连接,所述滑块391下部滑动连接滑轨392,所述滑轨392分别与所述底部固定板33螺纹连接。
46.所述上部固定板31的下侧壁安装有所述控制系统4,所述控制系统4包括系统控制器41和触摸屏42,所述系统控制器41安装在所述上部固定板31的下侧壁,所述上部固定板31的前侧壁安装有所述触摸屏42。
47.前后所述连接件322通过所述缺口323分别与右侧所述平板床5的支撑腿卡紧在一起。
48.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将弧形头枕结构17从圆弧托板11上沿着其左右的弧形侧壁滑出,将其根据患者头部的手术部位和头型,调节插入半圆弧形固定板171上的头部支撑件172的数量和位置,调整时,将头部支撑件172沿着矩形通槽1711插入,之后将o型垫圈1721旋转90度,在弹簧1723的作用下,限位滑环1726的两侧向外对称开设的限位凸块1727分别卡入限位沉槽1712内,通过顺逆旋转调节螺钉1728,套在调节螺钉1728上的限位滑环1726向上移动或者向下移动,从而实现弹簧1723的压缩或则伸展,进而调整头部支撑件172沿着矩形通槽1711插入半圆弧形固定板171上的深度,从而实现对患者头型的贴合,然后将保护层173的四个角分别卡在连接柱174上,然后将弧形头枕结构17通过两侧的e字形卡接件175卡装在圆弧托板11的上部,患者平躺在平板床5上,然后将其头部放置在头部固定机构1的圆弧托板11上表面的弧形头枕结构17上,其脖颈放置在颈部固定机构2的颈部托板293上表面的缓冲垫294上,调整好患者的体态,之后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患者脖颈两侧的宽度,旋转颈部按摩机构23前后的限位螺母237,将前后的弹簧238向患者的脖颈靠拢,在弹簧238的作用下,前后的移动柱234沿着前后的导向杆232向患者的脖颈靠拢,直至前后的脖枕236与患者的脖颈两侧之间形成一定的挤压接触,根据患者的反馈,保持脖枕236接触的力度处于舒适位置,之后停止旋转限位螺母237,然后,通过触摸屏42启动系统控制器41的手动模式,首先,系统控制器41控制第一电机143转动一定角度,在第一电机143的带动下,第一转轴145带动第一齿轮146转动,第一齿轮146转动带动圆弧托板11下部的圆弧齿轮12,此时,圆弧托板11相对于下部的转动机构14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患者的头部相对脖颈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直至患者感到头部转动的程度到合适的位置为止,系统控制器41记录该头部相对于脖颈转动的角度为m1;其次,系统控制器41控制第二电机28旋转,第二电机28带动第三齿轮27旋转,通过链条26传动,带动第二齿轮25旋转,从而带动连接丝杆21旋转,进一步带动颈部按摩机构23沿着连接丝杆21进行前后移动,在此过程中,前后的脖枕236对
患者两侧的脖颈进行滚动挤压按摩,根据患者脖颈的长度,系统控制器41记录脖枕236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的脖颈距离为l1;然后,系统控制器41控制第三电机34转动,第三电机34转动带动升降丝杆36进行转动,升降丝杆36带动u型滑块37进行向前左或者向右移动,该过程中,u型滑块37带动升降顶杆38进行向上顶起或者向下拉动,以此实现头部固定机构1的左端相对于颈部固定机构2的抬高或者下落,进而实现患者的头部相对颈部进行点头或者仰头的动作,根据患者的能够承受的点头或者仰头的角度,系统控制器41记录点头或者仰头的角度为d1;
49.根据上述手动过程,系统控制器41分别记录该患者头部相对于脖颈转动的角度为m1、脖颈距离为l1以及点头或者仰头的角度为d1,之后,患者可以在触摸屏42上手动操作该装置,对自己的头部和颈部进行手动的辅助康复治疗,也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自动的辅助康复治疗,自动模式下,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医生的康复治疗要求,通过触摸屏42可以灵活调整头部相对于脖颈转动的切换方向的频率和速度,脖颈按摩移动的速度和切换方向的频率,点头或者仰头的切换方向的频率和速度,同时,三者的进行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设定,或者只单独进行其中一项或者两项的训练,通过上述的操作,以此实现对患者的头部进行顺逆时针转动或者点头、仰头的操作,同时,对患者的颈部进行有效按摩,从而有效缓解患者在做完头颈部肿瘤手术后,其头部和颈部由于长时间卧床造成的僵硬,进而实现对患者的康复进行辅助治疗的目的。
50.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电气连接方式或者结构为现有技术。
51.上述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