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

文档序号:31722345发布日期:2022-10-04 23:37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因为主客观原因无法自由运动或需制动的卧床患者在外出检查或者其他情况下需要进行过床及转运,通常由多名医护人员及家属,提拉位于患者身体下面的床单,以使患者水平移动至平车上,由平车推送至下一个目的位置。在此过程中,一般需要至少4名人员共同操作(医务人员、护工、家属等),4名人员最好都是医务人员,更能确保在搬运过程中动作得当,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保护,例如颈椎、腰椎损伤或术后等等需要保持特定体位的患者。
3.但有时难以快速集合到4名医务人员,且当前“无陪护病房”、“一患一陪护”、医院人员流动限制等新的管理方式,都要求这类患者的过床过程需要被进一步优化。
4.现有“过床易”这种方案,是一种像传送带一样的垫单,先垫于患者背后,然后调节平车与床于相同水平,然后由床一侧向平车一侧拖拽患者或推动患者,借助患者与“过床易”垫之间的摩擦力,“过床易”滚动起来,患者即实现过床。但这种方案需要床与平车相对水平且平整,同时因为要脱拽患者,所以不够安全,也相对费力,时常需要多人协助方可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减少人力,使患者安全、快速地过床。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包括过床框架和长方形的柔性垫板;
8.所述过床框架由两个过床支架和两根横梁组成,每个所述过床支架包括顶部水平支架、底部水平支架以及两根升降杆,两根所述升降杆竖直设置,所述顶部水平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所述升降杆的顶端,所述底部水平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所述升降杆的腰部;
9.两个所述过床支架平行设置,且两端在所述升降杆的腰部分别通过一所述横梁连接;
10.两根所述顶部水平支架相向的一侧均设有拉升带,所述柔性垫板的两长边靠近边缘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拉升带挂接的固定孔。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采用柔性垫板预先作为患者的承重板,即患者可事先躺在放置有柔性垫板的病床上,当需要将患者从病床过床到目的位置时,可通过将过床框架从病床的床尾方向推向病床形成包围住病床四周的结构,包围到位后可将位于顶部水平支架的拉升带与柔性垫板上开设的固定孔
进行挂接,然后调高升降杆,使得升降杆带动柔性垫板将位于柔性垫板上的患者一同升起后,将过床框架拉出病床外并移动至目的位置,使柔性垫板位于目的位置的正上方后,再下调升降杆,使得升降杆带动柔性垫板将患者缓缓放至目的位置上,然后取下拉升带,退出过床装置,即完成患者安全、精确及快速地过床,整个过程仅需一个医护人员即可实现,有效减少了人力。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中过床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中过床框架升降杆上升后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中柔性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中过床框架的侧视图;
1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中硬质板放置在过床框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中硬质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的过床过程示意图。
19.标号说明:
20.1、过床框架;11、底部水平支架;12、顶部水平支架;121、拉升带;122、转动器;13、升降杆;131、上杆;132、下杆;14、横梁;141、两侧杆;142、中杆;15、液压杆;16、控制面板;17、l形挂件;
21.2、柔性垫板;21、固定孔;
22.3、硬质板;31、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4.请参照图1至图7,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包括过床框架和长方形的柔性垫板;
25.所述过床框架由两个过床支架和两根横梁组成,每个所述过床支架包括顶部水平支架、底部水平支架以及两根升降杆,两根所述升降杆竖直设置,所述顶部水平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所述升降杆的顶端,所述底部水平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所述升降杆的腰部;
26.两个所述过床支架平行设置,且两端在所述升降杆的腰部分别通过一所述横梁连接;
27.两根所述顶部水平支架相向的一侧均设有拉升带,所述柔性垫板的两长边靠近边
缘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拉升带挂接的固定孔。
28.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柔性垫板预先作为患者的承重板,即患者可事先躺在放置有柔性垫板的病床上,当需要将患者从病床过床到目的位置时,可通过将过床框架从病床的床尾方向推向病床形成包围住病床四周的结构,包围到位后可将位于顶部水平支架的拉升带与柔性垫板上开设的固定孔进行挂接,然后调高升降杆,使得升降杆带动柔性垫板将位于柔性垫板上的患者一同升起后,将过床框架拉出病床外并移动至目的位置,使柔性垫板位于目的位置的正上方后,再下调升降杆,使得升降杆带动柔性垫板将患者缓缓放至目的位置上,然后取下拉升带,退出过床装置,即完成患者安全、精确及快速地过床,整个过程仅需一个医护人员即可实现,有效减少了人力。
29.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杆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上杆活动套装在所述下杆的内腔中;
30.所述顶部水平支架的两端均与所述上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两端均与所述下杆固定连接,所述底部水平支架的两端均与所述下杆固定连接;
31.所述横梁距地面的高度大于患者躺在病床上时患者身体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
32.由上述描述可知,底部水平支架和横梁均设置在升降杆上不进行活动的下杆处,确保整体过床框架的结构稳定,且限定横梁设置在下杆上的高度与病床上躺着的患者距地面的高度要高,确保过床框架向病床推入的过程中横梁不会被病床及患者阻挡而无法使过床框架推入到位,同时也不会碰撞到患者造成患者的受伤;而顶部水平支架则设置在升降杆上进行上升下降活动的上杆处,在确保整体过床框架稳固的同时可在升降杆的带动下带动拉升带对带有患者的柔性垫板进行拉起和放下,实现快速和安全的患者过床。
33.进一步地,所述过床框架还包括液压杆,所述横梁包括两侧杆和一中杆;
34.所述液压杆位于所述横梁下方且所述液压杆的两端固定在与所述横梁的两端连接的两根所述下杆上;
35.所述中杆活动套装在所述两侧杆之间的内腔中,所述两侧杆在所述液压杆的带动下沿着所述中杆相对远离和靠近,用于带动两根所述底部水平支架相对远离和靠近;
36.所述液压杆的最低点距地面的高度大于患者躺在病床上时患者身体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
37.所述两侧杆的长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中杆的长度以及病床的宽度。
38.由上述描述可知,过床框架增设液压杆,可实现对横梁的伸缩,即横梁的两侧杆可以在液压杆的带动下沿着中杆稳定靠近和远离,实现对过床框架的宽度调整,使得过床框架的两根底部水平支架可相互靠近和远离,适应多种宽度的病床中实现过床框架能够推入从而包围住病床。
39.进一步地,还包括长方形的硬质板;
40.所述硬质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底部水平支架的长度,所述硬质板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两侧杆的长度之和,且小于或等于所述中杆与所述两侧杆的长度之和;
41.所述硬质板底面靠近两短边的位置各开设有一道与两短边平行的半圆形通槽;
42.所述通槽的直径等于所述两侧杆的直径,两道所述通槽的水平距离等于两根所述横梁的水平距离。
43.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增设与柔性垫板一样为长方形的硬质板,并在硬质板底部短边处开设通槽,使得通槽可以与横梁的两侧杆进行卡位,当柔性垫板带着患者在升降杆
和拉升带的作用下上升至高于横梁的高度时,即可将硬质板放置在横梁上,使硬质板底部的两通槽分别与两根横梁的两侧杆卡位,即硬质板在通槽和两侧杆的卡位配合下固定在横梁上方,然后即可调节升降杆下降将柔性垫板置于硬质板上,然后再移动过程框架进行后续的过床,使得患者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和安全。
44.进一步地,所述过床框架还包括l形挂架;
45.所述l形挂架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过床框架的同一侧的两根所述下杆上,所述l形挂架的短边末端朝向所述下杆远离所述横梁的一侧固定,所述l形挂架的长边垂直向上,且两个所述l形挂架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46.所述硬质板可侧放在所述l形挂架内。
47.由上述描述可知,在过床框架的同一侧的两根升降杆处各设置一l形挂架,从而硬质板在未放置在两横梁上时,可以预先通过两个l形挂架侧放在过床框架的一侧,后续可直接取出放置在两横梁上的硬质板来使用以实现快速、安全、稳定的患者过床。
48.进一步地,所述l形挂架的长边为圆柱体且直径等于所述通槽的直径。
49.由上述描述可知,限定l形挂件的l形长边采用直径与硬质板底部通槽的直径相同的圆柱体结构,当硬质板预先放置在l形挂架处时,硬质板的通槽即可与l形挂架的l形长边配合卡位,实现硬质板在l形挂架内侧放置的稳定性。
50.进一步地,所述过床框架还包括控制面板;
51.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其中一根所述下杆上;
52.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液压杆和所述升降杆控制连接。
53.由上述描述可知,增设控制面板,可用于实现对升降杆升降高度及液压杆伸缩长度的自由调节,以适应多种规格病床及多种场景下的过床操作过程。
54.进一步地,两根所述顶部水平支架上各设置有均匀间隔的三个所述拉升带;
55.所述柔性垫板的两长边各开设有三个与所述拉升带一一对应的所述固定孔;
56.所述拉升带末端为挂钩,用于与所述固定孔挂接。
57.由上述描述可知,每根顶部水平支架上设有三个拉升带,对应地,柔性垫板的每条长边边缘处也开设有三个固定孔,即柔性垫板承载患者的受力点在两侧方向上均由三个拉升带进行分担,而拉升带通过挂钩与固定孔挂接实现对柔性垫板进行平稳的上升和下降,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
58.进一步地,两根所述顶部水平支架位于同一侧的一端均设置有一转动器;
59.所述拉升带可在所述转动器的旋转带动下拉长至所述顶部水平支架外和收缩于所述顶部水平支架内。
60.由上述描述可知,顶部水平支架的端部设置转动器,可对拉升带进行伸长和收缩,配合升降杆进一步实现对位于柔性垫板上的患者进行平稳的上升和下降,同时可旋转拉长和收缩的拉升带可以实现长度的自由调节以适应多种规格的病床。
61.进一步地,还包括万向轮;
62.所述万向轮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四根所述升降杆的底部。
63.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万向轮实现整体过床装置的便携移动。
64.本发明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用于医院中对无法自由运动或者需要制动的卧床患者在外出检查或是其他情况下需要进行过床及转运的场景,以下结合具
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65.请参照图1至图4、图7,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66.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包括如图1所示的过床框架1和如图3所示的长方形的柔性垫板2。
67.其中,如图1所示,过床框架1由链各个过床支架和两根横梁14组成,每个过床支架包括顶部水平支架12、底部水平支架11以及两根升降杆13,两根升降杆13竖直设置,顶部水平支架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升降杆13的顶端,底部水平支架1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升降杆13的腰部;两个过床支架平行设置,且两端在升降杆13的腰部分别通过一横梁14连接。
68.同时,如图4所示,升降杆13包括上杆131和下杆132,上杆131活动套装在下杆132的内腔中,如图2所示,顶部水平支架12的两端均与上杆131的顶端固定连接,横梁14的两端均与下杆132固定连接,底部水平支架11的两端均与下杆132固定连接;且在本实施例中,横梁14距地面的高度要大于患者躺在病床上时患者身体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
69.如图2所示,两根顶部水平支架12相向的一侧均设有拉升带121,如图3所示,柔性垫板2的两长边靠近边缘的位置开设有与拉升带121挂接的固定孔21。
70.即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柔性垫板2预先作为患者的承重板,即患者可事先躺在放置有柔性垫板2的病床上,当需要将患者从病床过床到需要过床的病床位、检查位或其他目的位置处时,可通过将过床框架1从病床的床尾方向推向病床形成包围住病床四周的结构,包围到位后将位于顶部水平支架12的拉升带121与柔性垫板2上开设的固定孔21进行挂接,然后调高升降杆13使上杆131上升,使得升降杆13带动柔性垫板2将位于柔性垫板2上的患者一同升起,即如图7所示;然后再将过床框架1退出病床所在的范围,并移动至需要过床的病床位、检查位或其他目的位置处,同样推动过床装置包围后使柔性垫板2位于需要过床的病床位、检查位或其他目的位置的正上方后,再下调下杆132,使得升降杆13带动柔性垫板2将患者缓缓放至需要过床的病床位、检查位或其他目的位置,然后取下拉升带121,退出过床装置,即完成患者安全、精确及快速地过床,整个过程仅需一个医护人员即可实现,有效减少了人力。
71.其中,横梁14和底部水平支架11均设置在升降杆13上不进行活动的下杆132处,能确保整体过床框架1的结构稳定,且限定横梁14设置在下杆132上的高度与病床上躺着的患者距地面的高度要高,也能确保过床框架1向病床推入的过程中横梁14不会被病床及患者阻挡而无法使过床框架1推入到位,同时也不会碰撞到患者造成患者的受伤。
72.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过床框架1还包括控制面板16,控制面板16设置在其中一根下杆132上,与升降杆13控制连接。即控制面板16可实现对升降杆13升降高度的自由调节,以适应多种规格病床及多种场景下的过床过程。
73.另外,再如图1或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万向轮,万向轮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四根升降杆13的底部,可实现整体过床装置的便携移动。
74.请参照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为:
75.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过床框架1还包括液压杆15。
76.其中,横梁14包括两侧杆141和一中杆142,液压杆15则位于横梁14下方且液压杆
15的两端固定在与横梁14的两端连接的两根下杆132上;同时中杆142活动套装在两侧杆141之间的内腔中,两侧杆141在液压杆15的带动下沿着中杆142相对远离和靠近,用于带动两根底部水平支架11相对远离和靠近。
77.在本实施例中个,为了进一步放置过床框架1在移动至患者所在病床处的过程防止病床和患者的遮挡,液压杆15的最低点距地面的高度要大于患者躺在病床上时患者身体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同时,两侧杆141的长度之和要大于或等于中杆142的长度以及病床的宽度。
78.即在本实施例中,过床框架1增设液压杆15,可实现对横梁14的伸缩,即横梁14的两侧杆141可以在液压杆15的带动下沿着中杆142稳定靠近和远离,实现对过床框架1的宽度调整,使得过床框架1的两根底部水平支架11可相互靠近和远离,适应多种宽度的病床中实现过床框架1能够推入从而包围住病床。
79.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面板16还与液压杆15控制连接,以实现对液压杆15伸缩长度的自由调节。
80.请参照图4至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为:
81.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还包括长方形的硬质板3。
82.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硬质板3的长度大于底部水平支架11的长度,硬质板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两侧杆141的长度之和,且小于或等于中杆142与两侧杆141的长度之和;同时硬质板3底面靠近两短边的位置各开设有一道与两短边平行的半圆形通槽31,通槽31的直径等于两侧杆141的直径,两道通槽31的水平距离等于两根横梁14的水平距离。
83.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增设与柔性垫板2一样为长方形的硬质板3,并在硬质板3底部短边处开设通槽31,使得通槽31可以与横梁14的两侧杆141进行卡位,当柔性垫板2带着患者在升降杆13和拉升带121的作用下上升至高于横梁14的高度时,即可将硬质板3放置在横梁14上,使硬质板3底部的两通槽31分别与两根横梁14的两侧杆141卡位,即硬质板3在通槽31和两侧杆141的卡位配合下固定在横梁14上方,然后即可调节升降杆13下降将柔性垫板2置于硬质板3上,然后再移动过程框架进行后续的过床,使得患者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和安全。
84.同时,如图4所示,过床框架1还包括l形挂架,l形挂架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过床框架1的同侧的两根下杆132上,l形挂架的短边末端朝向下杆132远离横梁14的一侧固定,l形挂架的长边垂直向上,且两个l形挂架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如图5所示,硬质板3可侧放在l形挂架内。
85.即在过床框架1的同一侧的两根升降杆13处各设置一l形挂架,从而硬质板3在未放置在两横梁14上时,可以预先通过两个l形挂架侧放在过床框架1的一侧,后续可直接取出放置在两横梁14上的硬质板3来使用以实现快速、安全、稳定的患者过床。
86.另外,l形挂架的l形长边为圆柱体且直径等于通槽31的直径,即限定l形挂件17的长边采用直径与硬质板3底部通槽31的直径相同的圆柱体结构,当硬质板3预先放置在l形挂架处时,硬质板3的通槽31即可与l形挂架的l形长边配合卡位,实现硬质板3在l形挂架内侧放置的稳定性。
87.请参照图2值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为:
88.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种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两根顶部水平支架12上各设置有均匀间隔的三个拉升带121;如图3所示,柔性垫板2的两长边各开设有三个与拉升带121一一对应的固定孔21;如图4所示,拉升带121末端为挂钩,用于与固定孔21挂接。
89.即每根顶部水平支架12上设有三个拉升带121,对应地,柔性垫板2的每条长边边缘处也开设有三个固定孔21,即柔性垫板2承载患者的受力点在两侧方向上均由三个拉升带121进行分担,而拉升带121通过挂钩与固定孔21挂接实现对柔性垫板2进行平稳的上升和下降,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
90.同时,再如图2所示,两根顶部水平支架12位于同一侧的一端均设置有一转动器122,在本实施例中,拉升带121可在转动器122的旋转带动下拉长至顶部水平支架12外和收缩于顶部水平支架12内。即顶部水平支架12的端部设置转动器122,可对拉升带121进行伸长和收缩,配合升降杆13进一步实现对位于柔性垫板2上的患者进行平稳的上升和下降,同时可旋转拉长和收缩的拉升带121也可以实现长度的自由调节以适应多种规格的病床。
91.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单人操作的患者过床转运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92.1、安全、快速实现患者的过床过程;
93.2、实现患者过床过程的自动化,减少参与患者过床过程的人力消耗;
94.3、能够普遍适用于多种情景的过床应用。
9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