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涉及吸收性卫生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天然植物材料的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2.卫生巾、护垫等一次性卫生用品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一次性吸收性卫生用品使用后如何处理,已成为困扰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问题。
3.众所周知,传统的卫生巾、护垫等吸收性卫生用品大多以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产品不可再回收,废弃后不能自然降解,已成为新的白色污染。每天产生的大量卫生巾、护垫等吸收性卫生用品垃圾只能通过掩埋、焚烧的方式处理,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开发具有可降解性能的卫生护理用品已成为行业热点,目前已研发出不少可降解吸收性卫生用品(如专利cn202120575464.0、cn201520793812.6)。
4.这些可降解吸收性卫生用品采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或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能够实现自然降解,但不足之处在于不具备可冲散性能,即不能达到inda edana“一次性非织造产品可冲散性评估指南”规定的要求,使用后也会像一般垃圾一样被采取填埋或焚烧方式处理,长此以往会对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5.实际上,对于卫生巾、护垫等吸收性卫生用品,最佳的处理方式就是将其投入马桶,使其在水中分散,然后放水冲掉。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简单方便,同时能够避免细菌滋生、蚊虫聚集等问题发生,节约垃圾处理成本。对于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为了满足使用要求,既需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发生液体渗漏、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同时又要求产品使用后可在水中快速分散、崩解。如何解决产品在防渗漏性、透气性和可冲散性之间的矛盾,是该类产品开发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6.为了解决卫生巾、护垫难以兼顾防渗漏性、透气性和可冲散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天然植物材料的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由干态植物片材堆叠而成的水分散隔液层,能够赋予卫生巾或护垫较好的防渗漏性、透气性和可冲散性。
7.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天然植物材料的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包括上下叠合的水分散吸收层和水分散隔液层;所述水分散隔液层包括天然植物片层;所述天然植物片层由干态植物片材堆叠而成;所述干态植物片材包括干态植物花瓣和/或干态植物叶片。
8.天然植物具有天然芳香气味,能够抑菌除味。本发明将干态植物片材堆叠后作为水分散隔液层,与水分散吸收层叠合,能够发挥以下作用:在本发明的水分散性隔液层中,
由于植物叶片和花瓣具有不同微结构的粗糙表面,且表面具有疏水的表皮蜡质,两者协同能够赋予干态植物片材表面较好的防水性能,从而使卫生巾或护垫在使用时,水分散性隔液层能够有效阻挡水分散吸收层中的液体向下溢流。同时,干态植物片材内部具有许多微细气孔,能够赋予水分散性隔液层较好的透气性。在卫生巾或护垫使用完后,由干态植物片材堆叠而成的水分散性隔液层能够在水中快速分散并碎片化,从而使卫生巾或护垫具有较好的可冲散性。因此,采用本发明中的水分散性隔液层,能够使卫生巾或护垫兼具较好的防渗漏性、透气性和可冲散性。
9.作为优选,所述干态植物片材表面为非光滑结构,表面具有疏水性物质,疏水性物质为表皮蜡、表皮毛、表皮粉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10.本发明研发团队经过理论研究和大量试验发现,当选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干态植物片材时,能利用其表面的非光滑结构和疏水性物质,赋予水分散隔液层较高的疏水性,具体而言:植物表面上的疏水性物质能够使其具有拒水性,植物表面的微米乳突结构、凹面细胞结构、微米级乳突和纳米级褶皱复合结构等粗糙表面能够增强疏水性,使表面锁住空气变多,与水接触面积变少。
11.进一步地,所述干态植物片材包括干态艾叶片、干态玫瑰花瓣、干态菊花瓣、干态金盏花和干态益母草片中的一种或多种。
12.作为优选,所述干态植物片材的厚度≤1.5mm;所述天然植物片材中各边的尺寸≥2mm。
13.本发明团队经理论研究和多次试验,发现干态植物片材的尺寸不能过小,过小容易导致堆叠不均匀,水分散隔液层出现空隙,防漏效果不佳;同时,干态植物片材的厚度不能过高,过高容易导致水分散隔液层的透气性下降。
14.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隔液层还包括设于所述天然植物片层下方的水分散衬垫片层;所述水分散隔液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方案a:将干态植物片材堆叠成形后,进行熏蒸使干态植物片材舒展和软化,而后轧合成薄型片材,烘干后,粘合到水分散衬垫片层上,获得水分散隔液层;方案b:将干态植物片材堆叠成形后,进行熏蒸使干态植物片材舒展和软化,而后与水分散衬垫片层叠合固定,再轧合成薄型片材,烘干,获得水分散隔液层;方案c:将干态植物片材均匀分散在液体中,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湿态天然植物片层;对湿态天然植物片层进行脱水、轧合和烘干后,粘合到水分散衬垫片层上,获得水分散隔液层。
15.在上述制备过程中,通过轧合,能够减小干态植物片材之间的孔隙,从而提高水分散隔液层的防渗漏性;并且,轧合的方式能够避免干态植物片材之间粘合、缠结,使其在水中更易分散和碎片化。通过熏蒸,能够使干态植物片材自然舒展开,有利于构建水分散隔液层,并且,经熏蒸后的花瓣或叶片会软化,在轧合过程中不易破碎,有利于构建具有高防渗漏性的超薄水分散隔液层。
16.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吸收层的上方设有水分散面层;所述水分散隔液层的下方设有水分散底层。
17.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面层的周沿向下延伸贴合于水分散底层的上表面,所述水分散吸收层和水分散隔液层的四周被水分散面层与水分散底层包覆固定。
18.作为优选,所述天然植物片层的上表面设有与水分散吸收层适配的凹槽;所述水分散吸收层嵌设于凹槽内。
19.在使用中,卫生巾或护垫的面层与底层的边沿贴合处与经血接触后易失效,导致贴合结构被破坏,特别是在水分散吸收层的边缘,经血易快速渗透到贴合结构处。为此,本发明将水分散吸收层嵌设在天然植物片层上的凹槽内,能够防止经血从水分散吸收层的边缘扩散到贴合结构处,从而提高卫生巾或护垫在使用时的结构稳固性。
20.作为优选,方案a、b和c中,所述轧合为局部轧合,轧合范围与水分散吸收层的尺寸相适配。
21.采用局部轧合的方式,能够在天然植物片层上形成供水分散吸收层嵌入的凹槽,从而防止经血从水分散吸收层的边缘扩散到水分散面层与水分散底层的贴合处,继而导致贴合结构失效。
22.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吸收层周沿设有疏水区。
23.通过在水分散吸收层的周沿设置疏水区,能够防止经血从水分散吸收层的边缘扩散到水分散面层与水分散底层的贴合处,从而使两层之间的贴合结构在卫生巾或护垫使用期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4.进一步地,所述疏水区中包括未脱脂的种子纤维。
25.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吸收层边缘上方的水分散面层上设有拒水涂层条。
26.在使用中,经血向卫生巾或护垫内部渗透和在其表面流动的现象同时存在,通过在水分散面层上与水分散吸收层边缘对应的位置设置拒水涂层条,能够阻止在面层中向边缘流动,进而防止经血渗入水分散面层与水分散底层的贴合处,从而使卫生巾或护垫在使用期间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固性。
27.进一步地,所述拒水涂层条为内凹型。
28.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面层与水分散吸收层之间设有导流层。
29.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衬垫片层由可冲散纤维和/或水溶性纤维构成;或者,所述水分散衬垫片层为水溶性薄膜。
30.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吸收层包括绒毛浆纤维、棉短绒和再生超短纤维素纤维的一种或多种。
31.进一步地,所述再生超短纤维素纤维包括黏胶纤维、天丝(lyocell)纤维、莫代尔纤维和铜氨纤维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再生超短纤维素纤维的长度为2~8mm,进一步优选为2~4mm。
32.进一步地,所述水分散吸收层还包括高分子吸水材料;所述高分子吸水材料包括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瓜尔豆胶和黄原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33.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性吸收层包括可散发香气的天然植物材料。
34.进一步地,所述可散发香气的天然植物材料包括粉状和/或纤维状天然植物材料。
35.作为优选,所述水分散面层和/或水分散底层由纤维材料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所述纤维材料包括疏水性纤维素纤维;所述疏水性纤维素纤维包括经磨浆处理且未脱脂的棉纤维和/或木棉纤维。
36.通过在水分散面层中加入疏水性纤维素纤维,能够使面层具有弱拒水性,从而减
少使用过程中液体在面层扩散的面积,保持面层的干爽性。
37.棉纤维具有天然转曲的结构,容易在湿法成型中形成缠结,进而导致棉块的出现;木棉纤维具有中空结构,密度远低于水,容易在湿法成型过程中漂浮团聚,最终导致材料不均且单面拒水。为此,本发明对棉纤维和木棉纤维进行了磨浆处理,可以消除棉纤维的天然转曲及破坏木棉纤维的中空结构,进而保证面层材料均匀一致,从而使其具有较好的可冲散性和吸收性能。
38.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所述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水分散底层、水分散隔液层和水分散吸收层从下到上依次叠合;其中,水分散底层与水分散隔液层之间采用水溶性粘合剂粘合固定;s2:将水分散面层叠放到水分散吸收层上,沿水分散面层的边缘进行压合,使水分散面层与水分散底层的周沿连接,将水分散吸收层和水分散隔液层包覆固定,获得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
39.本发明需要说明如下:本发明中所述的“可冲散”、“水分散”等是指符合inda edana“一次性非织造产品可冲散性评估指南”(inda)、《gb/t 40181-2021一次性卫生用非织造材料的可冲散性试验方法及评价》、《gb/t 41244-2022可冲散水刺非织造材料及制品》的测试标准之一。
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由干态植物片材堆叠而成的水分散隔液层,能够有效阻挡水分散吸收层中的液体向下溢流,同时还能使卫生巾或护垫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水分散性;(2)通过将水分散吸收层嵌设在天然植物片层上的凹槽内或者在水分散吸收层的周沿设置疏水区,和/或在水分散吸收层边缘上方的水分散面层上设置拒水涂层条,能够解决卫生巾或护垫可冲散性与使用期间结构稳固性之间的矛盾;(3)在水分散面层和/或水分散底层中采用经磨浆处理的棉纤维和/或木棉纤维,能够消除棉纤维的天然转曲及破坏木棉纤维的中空结构,使面层和/或底层具有较好的可冲散性和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41.图1是实施例1和5中可冲散卫生巾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3和5中可冲散卫生巾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中可冲散卫生巾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中可冲散卫生巾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3中可冲散卫生巾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4中可冲散护垫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4中可冲散护垫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6中可冲散卫生巾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6中可冲散卫生巾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水分散隔液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是水分散隔液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为:水分散面层1,拒水涂层条101,水分散吸收层2,疏水区201,水分散隔
液层3,天然植物片层301,水分散衬垫片层302,凹槽303,水分散底层4,导流层5。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44.总实施例一种含天然植物材料的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如图1、3、5、6和8所示,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水分散面层1、水分散吸收层2、水分散隔液层3和水分散底层4。如图10和11所示,所述水分散隔液层3包括天然植物片层301,以及设于所述天然植物片层301下方的水分散衬垫片层302。所述天然植物片层301由干态植物片材堆叠而成;所述干态植物片材包括干态植物花瓣和/或干态植物叶片;所述干态植物片材表面为非光滑结构,表面具有疏水性物质;所述疏水性物质为表皮蜡、表皮毛、表皮粉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水分散面层1的周沿向下延伸贴合于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所述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的四周被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包覆固定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吸收层2之间设有导流层5。
45.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干态植物片材包括干态艾叶片、干态玫瑰花瓣、干态菊花瓣、干态金盏花和干态益母草片中的一种或多种。
46.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8和10所示,所述天然植物片层301的上表面设有与水分散吸收层2适配的凹槽303;所述水分散吸收层2嵌设于凹槽303内。
47.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水分散吸收层2周沿设有疏水区201;所述疏水区201中包括未脱脂的种子纤维。
48.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所述水分散吸收层2边缘上方的水分散面层1上设有拒水涂层条101。可选地,所述拒水涂层条101为内凹型,宽度为0.5~4mm(进一步优选为1~2mm)。
49.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水分散衬垫片层302由可冲散纤维和/或水溶性纤维构成,或者为水溶性薄膜。
50.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水分散吸收层2包括绒毛浆纤维、棉短绒和再生超短纤维素纤维的一种或多种,还包括高分子吸水材料和可散发香气的天然植物材料。可选地,所述再生超短纤维素纤维包括黏胶纤维、天丝(lyocell)纤维、莫代尔纤维和铜氨纤维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高分子吸水材料包括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瓜尔豆胶和黄原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可散发香气的天然植物材料包括粉状和/或纤维状天然植物材料。
51.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水分散面层1和/或水分散底层4由纤维材料通过湿法成型制成;所述纤维材料包括疏水性纤维素纤维;所述疏水性纤维素纤维包括经磨浆处理且未脱脂的棉纤维和/或木棉纤维。
52.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干态植物片材的厚度≤1.5mm,各边的尺寸≥2mm。
53.一种上述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水分散隔液层3;s2:将水分散底层4、水分散隔液层3和水分散吸收层2从下到上依次叠合;其中,水分散底层4与水分散隔液层3之间采用水溶性粘合剂粘合固定;
s3:将水分散面层1叠放到水分散吸收层2上,沿水分散面层1的边缘进行压合,使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的周沿连接,将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包覆固定,获得可冲散卫生巾或护垫。
54.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干态植物片材堆叠成形后,进行熏蒸使干态植物片材舒展和软化,而后轧合成薄型片材,烘干后,粘合到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上,获得水分散隔液层。
55.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干态植物片材堆叠成形后,进行熏蒸使干态植物片材舒展和软化,而后与水分散衬垫片层302叠合固定,再轧合成薄型片材,烘干,获得水分散隔液层。
56.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干态植物片材均匀分散在液体中,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湿态天然植物片层;对湿态天然植物片层进行脱水、轧合和烘干后,粘合到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上,获得水分散隔液层。
57.实施例1一种含天然艾叶片的可冲散卫生巾,如图1所示,从上到下依次由水分散面层1、水分散吸收层2、水分散隔液层3和水分散底层4组成,水分散隔液层3与水分散底层4之间通过水溶性聚乙烯醇(pva)粘合剂粘合。水分散面层1的周沿向下延伸贴合于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的四周被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包覆固定。如图1和2所示,水分散吸收层2边缘上方的水分散面层1上设有封闭式环形内凹型、宽度为2mm的拒水涂层条101。水分散隔液层3的厚度为3mm。
58.如图1和10所示,水分散隔液层3由天然植物片层301,以及设于天然植物片层301下方的水分散衬垫片层302构成。天然植物片层301的上表面设有与水分散吸收层2适配的凹槽303,水分散吸收层2嵌设于凹槽303内。天然植物片层301由干态艾叶片堆叠而成(干态艾叶片的表面具有丰富的短小绒毛和小凹点,这种粗糙结构能形成疏水界面,阻隔液体润湿,同时,艾叶是一种中草药,具有缓解镇痛、去湿温经的功效)。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为湿法水刺非织造布。
59.水分散面层1由质量比为4:1的黏胶纤维和经磨浆处理且未脱脂的棉纤维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水分散底层4由质量比为4:1的黏胶纤维和针叶木浆纤维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水分散吸收层2由质量比为4:1的绒毛浆纤维和高分子吸水树脂构成。
60.通过以下步骤,制备上述含天然艾叶片的可冲散卫生巾:s1:对干态艾叶片进行清洗后,筛选出厚度≤1.5mm且各边尺寸≥2mm的干态艾叶片;s2:将清洁、筛选后的干态艾叶片堆叠成形,进行熏蒸使其舒展和软化,而后与涂覆有水溶性聚乙烯醇(pva)涂层的水分散衬垫片层302叠合后粘合固定,再进行局部轧合形成带有凹槽303的薄型片材,烘干,获得水分散隔液层3;s3:将绒毛浆和高分子吸水树脂混合后,经气流成网和裁切,获得水分散吸收层2;s4:将纤维材料按比例混合均匀,经成网、水刺、烘干、裁切分别制成水分散面层1和水分散底层4;s5:将水分散吸收层2嵌入水分散隔液层3的凹槽303内;s6:将水溶性聚乙烯醇粘合剂施加到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再将水分散隔液层3
叠合到水分散底层4上;s7:将水分散面层1叠放到水分散吸收层2上,沿水分散面层1的边缘进行压合,使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的周沿连接,将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包覆固定;s8:在与水分散吸收层2边缘对应处的水分散面层1上,轧制出宽度为2mm的内凹型拒水涂层条101,获得含天然艾叶片的可冲散卫生巾。
61.实施例2一种含天然玫瑰花瓣的可冲散卫生巾,如图3所示,从上到下依次由水分散面层1、水分散吸收层2、水分散隔液层3和水分散底层4组成,水分散隔液层3与水分散底层4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粘合剂粘合。水分散面层1的周沿向下延伸贴合于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的四周被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包覆固定。如图3和4所示,水分散吸收层2两侧边缘上方的水分散面层1上设有两条宽度各为1mm的拒水涂层条101。水分散隔液层3的厚度为2mm。
62.如图3和11所示,水分散隔液层3由天然植物片层301,以及设于天然植物片层301下方的水分散衬垫片层302组成。天然植物片层301为平面型,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与天然植物片层301平铺层叠。天然植物片层301由干态玫瑰花瓣堆叠而成(干态玫瑰花瓣的表面具有周期性的微米级乳突及乳突上有纳米级的褶皱,微纳米级的复合结构表现出较好的超疏水性能和锁住液体的能力,有效防止液体渗漏,阻隔液体润湿扩散,同时,玫瑰花瓣的清香气味具有抑味作用,玫瑰花瓣具有和血散瘀效果,可缓解月经不适)。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为水溶性非织造布。如图3所示,水分散吸收层2周沿设有疏水区201;疏水区201由未脱脂的棉纤维构成,其面积占水分散吸收层2面积的10%。
63.水分散面层1由质量比为4:1的黏胶纤维和经磨浆处理且未脱脂的木棉纤维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水分散底层4由质量比为3:2的黏胶纤维和针叶木浆纤维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水分散吸收层2除疏水区201以外的部分由绒毛浆纤维、超短天丝纤维、高分子吸水树脂、绿茶粉末和玫瑰花粉末构成,其中,超短天丝纤维的长度为3mm,高分子吸水树脂的质量占比为25%,绿茶粉末和玫瑰花粉末的总质量占比为5%。
64.通过以下步骤,制备上述含天然玫瑰花瓣的可冲散卫生巾:s1:对干态玫瑰花瓣进行清洗后,筛选出厚度≤1.5mm且各边尺寸≥2mm的干态玫瑰花瓣;s2:将清洁、筛选后的干态玫瑰花瓣分散在水中,再将悬浮的花瓣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湿态天然植物片层;将湿态天然植物片层经过脱水、轧合和烘干后,与水分散衬垫片层302粘合固定,裁切制成水分散隔液层;s3:将未脱脂的棉纤维经气流成网制成疏水区片材;将绒毛浆、超短天丝纤维、高分子吸水树脂、绿茶粉末和玫瑰花粉末混合后,经气流成网和裁切,制成吸收区片材;将疏水区片材置于吸收区片材的四周边缘,裁切制成水分散吸收层2;s4:将纤维材料按比例混合均匀,经成网、水刺、烘干、裁切分别制成水分散面层1和水分散底层4;s5:将羧甲基纤维素钠粘合剂施加到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再将水分散隔液层3叠合到水分散底层4上;而将水分散吸收层2叠合到水分散隔液层3上;s6:将水分散面层1叠放到水分散吸收层2上,沿水分散面层1的边缘进行压合,使
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的周沿连接,将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包覆固定;s7:在与水分散吸收层2两侧边缘对应处的水分散面层1上,轧制出宽度为1mm的两条拒水涂层条101,获得含天然玫瑰花瓣的可冲散卫生巾。
65.实施例3一种含天然菊花瓣的可冲散卫生巾,如图5所示,从上到下依次由水分散面层1、导流层5、水分散吸收层2、水分散隔液层3和水分散底层4组成,水分散隔液层3与水分散底层4通过水溶性聚乙烯醇(pva)粘合剂粘合。水分散面层1的周沿向下延伸贴合于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导流层5、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的四周被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包覆固定。如图5和2所示,水分散吸收层2边缘上方的水分散面层1上设有内凹型、宽度为2mm的拒水涂层条101。水分散隔液层3的厚度为3mm。
66.如图5和10所示,水分散隔液层3由天然植物片层301,以及设于所述天然植物片层301下方的水分散衬垫片层302组成。天然植物片层301的上表面设有与水分散吸收层2适配的凹槽303,水分散吸收层2嵌设于凹槽303内。天然植物片层301由干态菊花瓣堆叠而成,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为湿法水刺非织造布。
67.水分散面层1、水分散底层4均为超短纤维材料。水分散面层1由质量比为1:3:1的针叶木浆纤维、黏胶纤维和经磨浆处理且未脱脂的棉纤维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水分散底层4由质量比为1:1的黏胶纤维和针叶木浆纤维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水分散吸收层2由质量比为3:1:1的绒毛浆纤维、棉短绒和高分子吸水树脂构成。导流层5为聚乳酸纤维无纺布,其中聚乳酸纤维的长度为6mm。
68.通过以下步骤,制备上述含天然菊花瓣的可冲散卫生巾:s1:对干态菊花瓣进行清洗后,筛选出厚度≤1.5mm且各边尺寸≥2mm的干态菊花瓣;s2:将清洁、筛选后的干态菊花瓣堆叠成形,进行熏蒸使其舒展和软化,而后与涂覆有水溶性聚乙烯醇(pva)涂层的水分散衬垫片层302叠合后粘合固定,再进行局部轧合形成带有凹槽303的薄型片材,烘干,获得水分散隔液层3;s3:将绒毛浆和高分子吸水树脂混合后,经气流成网和裁切,获得水分散吸收层2;s4:将纤维材料按比例混合均匀,经成网、水刺、烘干、裁切分别制成水分散面层1和水分散底层4;s5:将聚乳酸纤维经开松、气流成网、水刺、烘干、裁切制成导流层5;s6:将水分散吸收层2嵌入水分散隔液层3的凹槽303内;s6:将水溶性聚乙烯醇粘合剂施加到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再将水分散隔液层3叠合到水分散底层4上;而后将导流层5叠合到水分散吸收层2上并粘合固定;s7:将水分散面层1叠放到导流层5上,沿水分散面层1的边缘进行压合,使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的周沿连接,将导流层5、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包覆固定;s8:在与水分散吸收层2边缘对应处的水分散面层1上,轧制出宽度为2mm的内凹型拒水涂层条101,获得含天然菊花瓣的可冲散卫生巾。
69.实施例4一种含天然金盏花和益母草的可冲散护垫,如图6所示,从上到下依次由水分散面层1、水分散吸收层2、水分散隔液层3和水分散底层4组成,水分散隔液层3与水分散底层4通
过海藻酸钠粘合剂粘合。水分散面层1的周沿向下延伸贴合于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的四周被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包覆固定。如图6和7所示,水分散吸收层2边缘上方的水分散面层1上设有内凹型、宽度为2mm的拒水涂层条101。水分散隔液层3的厚度为1mm。
70.如图6和11所示,水分散隔液层3包括天然植物片层301,以及设于所述天然植物片层301下方的水分散衬垫片层302。天然植物片层301为平面型,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与天然植物片层301平铺层叠。天然植物片层301由干态金盏花和干态益母草片堆叠而成,。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为水溶性非织造布。
71.水分散面层1由质量比为9:1的黏胶纤维和经磨浆处理且未脱脂的木棉纤维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水分散底层4由质量比为3:2的黏胶纤维和针叶木浆纤维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水分散吸收层2是厚度为2mm的超薄吸收芯体,由绒毛浆纤维、超短竹纤维、高分子吸水树脂和玫瑰花粉末构成,其中,超短竹纤维的长度为4mm,高分子吸水树脂的质量占比为20%。
72.通过以下步骤,制备上述含天然金盏花和益母草的可冲散护垫:s1:对干态金盏花和干态益母草片进行清洗后,筛选出厚度≤1.5mm且各边尺寸≥2mm的干态金盏花和干态益母草片;s2:将清洁、筛选后的干态金盏花和干态益母草片分散在水中,再将悬浮的花瓣通过湿法成形制成湿态天然植物片层;将湿态天然植物片层经过脱水、轧合和烘干后,与水分散衬垫片层302粘合固定,裁切制成水分散隔液层;s3:将绒毛浆、超短竹纤维、高分子吸水树脂和玫瑰花粉末混合后,经气流成网、压合制成厚度为2mm的超薄芯体,将超薄芯体裁切制成水分散吸收层2;s4:将纤维材料按比例混合均匀,经成网、水刺、烘干、裁切分别制成水分散面层1和水分散底层4;s5:将海藻酸钠粘合剂施加到水分散底层4的上表面,再将水分散隔液层3叠合到水分散底层4上;而后将水分散吸收层2叠合到水分散隔液层3上;s6:将水分散面层1叠放到水分散吸收层2上,沿水分散面层1的边缘进行压合,使水分散面层1与水分散底层4的周沿连接,将水分散吸收层2和水分散隔液层3包覆固定;s7:在与水分散吸收层2边缘对应处的水分散面层1上,轧制出宽度为2mm的内凹型拒水涂层条101,获得含天然金盏花和益母草的可冲散护垫。
73.实施例5一种含天然艾叶片的可冲散卫生巾,如图1、2、10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为水溶性pva薄膜。
74.实施例6一种含天然艾叶片的可冲散卫生巾,如图8、9、10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水分散面层1上不设有拒水涂层条101。
75.实施例7一种含天然艾叶片的可冲散卫生巾,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天然植物片层301为平面型,不设有凹槽303,水分散衬垫片层302与天然植物片层301平铺层叠。
76.实施例8
一种含天然玫瑰花瓣的可冲散卫生巾,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水分散吸收层2周沿不设有疏水区201。
77.对比例1一种卫生巾,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水分散隔液层3为聚乙烯薄膜。
78.对比例2一种可冲散卫生巾,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包含水分散隔液层3。
79.对比例3一种可冲散卫生巾,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水分散面层1中使用的未脱脂棉纤维未经盘磨处理。
80.对比例4一种可冲散卫生巾,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水分散面层1中使用的未脱脂木棉纤维未经盘磨处理。
81.测试例对实施例1~8和对比例1~2的卫生巾或护垫进行防渗漏性能、可冲散性、防侧漏性能和面层吸收性测试。
82.上述各项性能的测试方法如下:(1)防渗漏性能:将质量为m1的吸收垫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取卫生巾、护垫测试样品置于吸收垫上;在卫生巾面层中间部位分三次施加15ml模拟血液,每次施加5ml,两次施加间隔5min;模拟血液施加完成后等待5min,取走吸收垫上方的卫生巾测试样品,称取吸收垫重量,记为m2;渗漏量m=m
2-m1,以m数值大小表征卫生巾、护垫的防渗漏性能,其中m数值大于0即表示发生渗漏。
83.(2)可冲散性:参照《gb/t 40181-2021一次性卫生用非织造材料的可冲散性试验方法及评价》晃动箱分解试验进行测试,记录样品的分解百分率。
84.(3)贴合结构稳定性:将为400mm
×
400mm吸收垫放置于与水平面呈10
°
夹角的斜面上;取卫生巾测试样品置于吸收垫几何中心的上方,测试样品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面平行;用移液管准确取模拟血液10ml,在移液管口中心点距离试样表面中心点的垂直距离为5~10mm处,使液体自由地流到试样的表面上;模拟血液施加完成后等待5min,取下测试样品,查看测试液对测试样品中水分散面层与水分散底层之间贴合结构处的破坏情况,并量取贴合结构被破坏(失效)的长度,记为l,其中l数值大于0即表示贴合结构被破坏失效。
85.(4)面层吸收性测试:取卫生巾面层参照gb/t30133-2013附录a渗入量的测试进行测试,记录样品的渗入量。
86.表1
通过对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实施例1的防渗漏性能明显优于对比例2,且可冲散性能与对比例2相当;实施例1的可冲散性能明显优于对比例1,且防渗漏性能与对比例1相当。说明通过设置由干态植物片材堆叠而成的水分散隔液层,能够实现与聚乙烯薄膜相当的防渗漏效果,且不会对卫生巾的可冲散性能造成过大影响。原因在于:干态植物片材表面的粗糙结构和表皮蜡质能赋予其较好的疏水性,一些干态植物片材表面还具有分级的微米和纳米结构,能锁住液体,从而发挥防渗漏作用,并且,在堆叠、轧合后,干态植物片材之间的空隙被挤压的很小,使水分散隔液层整体具备优异的防渗漏性;同时,由于植物片材之间没有粘合、缠结,当卫生巾丢入水中后包裹植物片材的面层和底层材料在水中崩解,植物片材失去束缚导致碎片化可以在水中分散。
87.(2)相较于对比例3而言,实施例1的卫生巾具有更好的可冲散性能。原因在于:对比例3中的未脱脂棉纤维未经盘磨,纤维在分散浆液中缠结严重,最终导致面层匀度极差,因为面层纤维分布不均,经水刺加固后,材料不同位置缠结程度不同,导致可冲散性能降低;而实施例1通过对棉纤维进行盘磨处理,能够消除其天然转曲,有利于使面层材料均匀一致,缠结均匀,提高可冲散性。
88.(3)相较于对比例4而言,实施例2的卫生巾具有更好的可冲散性,且面层材料具有更好的吸收性能。原因在于:对比例4中面层使用未经盘磨处理的木棉纤维,具有中空结构,密度远低于水,在湿法成型的过程中易漂浮,最终聚集在面层材料的一面,导致经过水刺加固后面层的一面呈现疏水状态,使该面层材料的可冲散性和吸收性能下降;而实施例2通过对木棉纤维进行盘磨处理,能够破坏其中空结构,从而保证面层材料均匀一致。
89.(4)相对于实施例6而言,实施例1、实施例2具有更好的贴合结构稳定性。在倾斜的测试条件下,实施例6测试样品护翼一侧贴合结构被测试液破坏,而实施例1和2未被破坏,说明水分散面层上的拒水涂层条可以使卫生巾在使用期间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固性。原因在于:在测试的过程中,测试液向材料内部渗透和材料表面流动的现象同时存在。对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面层,存在由普通纤维素纤维组成的极性区以及由拒水涂层条形成的非极性区,测试液由极性物质组成更容易润湿极性区域,所以拒水涂层条可以有效的阻止测试液沿侧向流动进而使芯体将其吸收,进而阻止测试液渗入面层与底层之间的贴合结构处来保护贴合结构。
90.(5)相较于实施例7、实施例8而言,实施例1、实施例2具有更好的贴合结构稳定性。在倾斜的测试条件下,实施例7和8护翼一侧贴合结构被测试液破坏,而实施例1和2未被破
坏,说明通过将水分散吸收层嵌设在天然植物片层上的凹槽内,或者在水分散吸收层的周沿设置疏水区,能够使卫生巾在使用期间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固性。原因在于:在水分散吸收层的边缘,测试液易快速渗透到水分散面层与水分散底层之间的贴合结构处,导致贴合结构被破坏,而通过将水分散吸收层嵌设在天然植物片层上的凹槽内,或者在水分散吸收层的周沿设置疏水区,能够阻止测试液从水分散吸收层的边缘扩散到贴合结构处,从而保护贴合结构。
91.本发明中所用原料、设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用原料、设备;本发明中所用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9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换,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