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病智能诊疗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58609发布日期:2022-11-04 22:25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病智能诊疗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信息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液病智能诊疗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2.造血系统疾病俗称血液病,系原发于造血系统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的疾病。许多其他系统有血液方面改变者,只能称为系统疾病的血液学表现。引发血液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血液病的症状与体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贫血,出血,发热,淋巴结、肝、脾大。
3.血液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繁杂、诊断及分型复杂、预后分层细致、治疗周期化、密切随访时间长、专业性强、诊疗更新迅速等特点。鉴于血液病的以上特点,医生需要在汇聚多种类知识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判断,这使得临床医生在查找病例,复习病史,明确治疗经过,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等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医生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增加、无法准确地个性化推荐出相匹配的治疗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液病智能诊疗辅助系统,该系统可快速获得病人的病史、检查数据、过往治疗方案等相关信息,减少临床医生在查找病例,复习病史,明确治疗经过等方面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血液病智能诊疗辅助系统,包括数据库和云平台,所述数据库内的数据能上传至所述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内的数据供有资质的医院终端进行访问,所述数据库包括患者信息模块,所述患者信息模块包括基本信息模块和检查信息模块,所述基本信息模块用于存储患者以往在各级医院的就诊记录,所述检查信息模块包括常规检查模块和血液病检查模块,所述常规检查模块用于存储常规检查单据,所述血液病检查模块用于存储患者血液病检查单据,医生通过患者的账号和密码能访问患者信息模块。
6.医生通过其有效的身份验证登录数据库,然后通过患者提供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患者信息模块,通过基本信息模块和检查信息模块中记录的常规检查单据和患者血液病检查单据,减少临床医生在查找病例,复习病史,明确治疗经过等方面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对患者信息模块设置有密码保护,可保护患者隐私,防止患者信息外泄。
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患者信息模块包括医疗模块和健康模块,所述医疗模块用于保存患者在医院产生的医疗数据记录,所述健康模块用于记录患者在平时生活中的健康数据。
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健康模块用于储存患者的健康数据,该健康数据能够反映出病患以往的身体健康状态,该健康数据是来自于病患的便携式穿戴设备。
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患者信息模块包括基本信息模块、检查信息模块和诊疗模块,所述诊疗模块包括检测模块和计算模块,所述检测模块能将工作任务中需要进行
检测的项目发送至所要检测的部门进行检测,所述计算模块能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相应血液病分型及危险度分级。
1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计算模块包括用药剂量计算模块,其用于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自动计算用药剂量。
1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数据库内还包括最新资讯模块,该模块用于储存血液病的最新医疗进展。
1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数据库还包括大数据分析模块,所述大数据分析模块存储患者的信息,该信息已经隐藏了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可以关联到个人的信息。
13.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医生通过其有效的身份验证登录数据库,然后通过患者提供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患者信息模块,通过基本信息模块和检查信息模块中记录的常规检查单据和患者血液病检查单据,减少临床医生在查找病例,复习病史,明确治疗经过等方面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对患者信息模块设置有密码保护,可保护患者隐私,防止患者信息外泄。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血液病智能诊疗辅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库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患者信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医院终端;2、数据库;21、患者信息模块;211、基本信息模块;212、检查信息模块;2121、常规检查模块;2122、血液病检查模块;213、诊疗模块;2131、检测模块;2132、计算模块;22、最新资讯模块;23、大数据分析模块;3、云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19.参见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血液病智能诊疗辅助系统,包括数据库2,该数据库2可供医院终端1(例如,各类医院的电脑终端、诊疗终端等等)进行访问。数据库2内的数据能上传云平台3,云平台3内的数据供有资质的终端进行访问。各类医院可以通过医院终端1对网络云平台3进行访问,获取云平台3内的数据。即各个医院通过建立云平台3,实现医疗数据共享,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共享。若要访问数据库2,必须经有效的身份验证,其中包括医生面部识别,身份信息密码登陆或语音识别,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用户或终端才可以访问该数据库2,以确保该数据库2的安全性。医院之间通过数据库2实现数据共享,医生在接触病人时,可快速从数据库2中获得病人的病史、检查数据、过往治疗方案等相关信息,减少临床医生在查找病例,复习病史,明确治疗经过,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等方面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20.参见附图2所示,为防止患者信息外泄,数据库2内建立患者信息模块21,该模块内保存患者档案,每个患者档案具有档案编号和密码,患者档案编号默认为患者的身份证号码,密码只有主治医师和患者知道。当患者进行就医时,当更换主治医师或医院时,患者将档案密码告知门诊医生,医生即可登录数据库2,获取患者的详细医疗记录。
21.数据库2内还包括最新资讯模块22,该模块用于储存血液病的最新医疗进展,以供医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2.数据库2内还包括大数据分析模块23,具体各个患者的信息需要患者提供档案密码登录方可进行查看,大数据分析模块依旧保存这些患者的信息,该信息已经隐藏了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可以关联到个人的信息,该信息用于医生的日常学习和案例探讨,以增加医生的专业知识。
23.参见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患者信息模块21包括医疗模块和健康模块,医疗模块用于保存患者在医院产生的数据记录,健康模块用于记录患者在平时生活中的健康数据,其中医疗模块包括:基本信息模块211、检查信息模块212和诊疗模块213。
24.患者基本信息模块211,其用于存储患者以往在各级医院的就诊记录,该接诊记录包括就诊时间、医院、主治医师信息,还有住院期间入院病情评估、查房记录、用药信息、穿刺记录、输血记录等。以上可通过访问云平台3快速获取以上信息,节省医生获取患者基本信息的时间。
25.由于血液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繁杂、治疗周期化等特点,因此检查信息模块212包括常规检查模块2121和血液病检查模块2122。
26.常规检查模块2121,其用于存储所有常规检查单据,并将这些单据进行分类,每种类型的常规检查单据均按照时间顺序布局单据,以列表或分布图的形式提供检索。为方便医生查找,本实施例按照常规检查的分类将检查单据在时间上的分布图作为单据的查询入口,方便医生浏览和查找检查单据。
27.血液病检查模块2122,其用于存储患者血液病检查单据,以列表或统计图表的形式提供检索和回顾分析,这些检查是专门针对血液病患者的。患者血液病检查单据包括但不限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单据、细胞脱落检查单据、免疫分型检查单据、染色体核型检查单据、fish(荧光原位)检查单据和基因筛查单据。
28.诊疗模块213,诊疗模块213包括检测模块2131和计算模块2132。医生调取患者历次就医过程中检查信息模块212和基本信息模块211后,对患者的情况有具体的了解,门诊医师开具检测项目,并录入工作任务中,随后检测模块2131将工作任务需要进行检测的项目发送至所要检测的部门进行检测;检测部门对患者进行具体的检查,检查单据生成后,会自动传输至医生的终端。
29.根据系统中检测模块2131中的检测数据,计算模块2132计算出相应血液病分型及危险度分级;根据血液病类分型及危险度分级从治疗方案库中调取所有相匹配的治疗方案并显示,同时提醒相关注意事项。
30.诊疗模块213自动将患者的诊断信息集中一起,统一展示,同时计算患者的预后危险度分级;根据患者当前情况和历次治疗情况,给出治疗方案的推荐意见。
31.健康模块中储存有患者的健康数据,该健康数据能够反映出病患以往的身体健康状态,其中健康数据至少包括作息规律、运动强度。为了进一步地获得长期的关联数据,该健康数据库2优选的是来自于病患的便携式穿戴设备,该便携式穿戴设备能够及时、连续的记录下病患的健康数据,能够使的诊断的结果更加准确。
32.医生通过诊疗模块213给出的诊疗方案,结合以往基本信息模块211、检查信息模块212以及健康模块内患者的健康数据,给出适合的诊疗方案,并将本次检查的数据、方案
上传至患者信息模块21中。
33.本实施例的血液病智能诊疗辅助系统,将患者基本信息和检查信息通过患者身份证号联系在一起,根据患者提供的档案密码,医生可快速调取患者以往的基本信息,减少临床医生在查找病例,复习病史,明确治疗经过等方面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且通过最新的检查数据,计算出相应血液病类型及预后危险度分级;根据血液病类型及预后危险度分级从治疗方案库中调取所有相匹配的治疗方案并显示,实现个性化准确地推荐出相似病例,降低医生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34.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