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及其留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523145发布日期:2022-12-13 20:13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及其留置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微创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及其留置方法


背景技术:

2.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黏膜下良性病变等消化道病变,目前最常用的内镜下微创手术是在内镜下剥离病变使黏膜与固有肌层完全分离,最后完整切除病灶。
3.病灶切除后,常常需要使用金属夹缝合创面,随着创面的逐渐愈合,金属夹会自行脱落。临床上经常遇见创面整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而是跨过组织嵴(如胃角创面、结肠嵴创面等)。而传统金属夹缝合创面,在缝合跨越有组织嵴的创面时常常将嵴处的固有肌层一起缝合,不能使创面黏膜完整对合,同时可能存在迟发性穿孔风险;另外,会加重瘢痕疙瘩,并且金属夹残留时间长,不易自行脱落。
4.此外,现有技术中,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结构复杂,对于初学医师,往往需要很长的学习期,才能进行临床操作,且手术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该嵴上夹装置具有如下特征:
6.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包括内镜钳道、鞘管、夹闭单元、导引件、滑环、中心杆、弹片,其中,所述内镜钳道中设置鞘管,所述鞘管的一端与夹闭单元连接,所述鞘管的另一端伸出内镜钳道外,所述夹闭单元与两个钳夹固定连接;所述鞘管内设置多个导引件,每个所述导引件均与滑环连接,所述滑环与中心杆套接,所述中心杆沿鞘管的中心轴向设置,所述中心杆的末端连接光滑的柱头,所述柱头用于抵住组织嵴,所述柱头一端固定弹片的一端,所述弹片的另一端抵靠在滑环上。
7.所述钳夹内侧设置有第一夹闭部或第二夹闭部,所述钳夹配合柱头,用于夹闭缝合跨组织嵴的创面。
8.所述鞘管内壁光滑,所述鞘管外壁径向设置多个第一外凹槽和多个第二外凹槽,所述第一外凹槽和第二外凹槽在鞘管轴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外凹槽和第二外凹槽朝向不同。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外凹槽和第二外凹槽,可使得鞘管能够向任意方向弯折,以调整夹闭单元在内镜下的位置,进而,使得所述夹闭单元能够更好地调整到待夹闭缝合的创面位置上。
9.此外,所述鞘管的开口处形成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用于连接夹闭单元。
10.所述夹闭单元中部呈圆筒体状,背离钳夹的一侧还连接有固定片,固定片的一端内壁开设由楔形凹槽,楔形凹槽,楔形凹槽与上述楔形凸起卡扣连接,固定片采用弹性材料制作。
11.优选地,所述钳夹采用钢片制作,两个所述钳夹组成一对钳夹组,其中一个钳夹内
侧设置第一夹闭部,另一钳夹内侧设置第二夹闭部,所述第一夹闭部与第二夹闭部对创面进行夹持缝合。
12.所述导引件用于带动滑环在鞘管或夹闭单元内滑动,使柱头伸出钳夹外,抵住组织嵴,当导引件推动滑环在夹闭单元内向右移动时,弹片两侧受压中部拱起,推动钳夹向外侧展开,第一夹闭部、第二夹闭部分离;当导引件拉动滑环在夹闭单元内向左移动时,弹片两侧压力逐渐减小,由于钳夹与夹闭单元固定连接,钳夹逐渐恢复原状,通过钳夹与柱头共同夹持创口表皮,同时缓慢抽出所述中心杆,将所述柱头收回,两侧创面跨越组织嵴实现完全闭合;当滑环运动到夹闭单元左侧位置处时,再次使弹片两侧受压中部拱起,夹闭单元的固定片向外完全,楔形凹槽从楔形凸起中脱离释放,使得夹闭单元最终留置在创面位置处。
13.在弹片处于初始状态的基础上,同时向左拉动导引件与中心杆,夹闭单元从鞘管中脱离,留置在创面位置处,待到创口完全回复后,嵴上夹装置可自行脱落。
14.优选地,所述夹闭单元还可以采用锥形筒状,所述夹闭单元一侧內缘设置楔形凹槽,所述夹闭单元内壁临近楔形凹槽的位置处沿圆周一圈设置导热环,所述导热环采用高电阻率的金属材料。
15.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内镜下创面缝合嵴上夹装置留置方法,用于所述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中,所述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6.步骤s1:在内镜下切除病变组织后,将嵴上夹装置伸入内镜钳道内,通过导引件推动滑环进入夹闭单元内,使得中心杆的柱头紧抵在组织嵴上;
17.步骤s2:通过推拉导引件,通过钳夹与柱头结合将创口表皮夹持,先对创口组织两侧创面距离最短的创口表皮进行夹持,其次对创口组织两侧创面距离较长的创口表皮进行夹持;
18.步骤s3:在步骤s2的基础上,同时缓缓拉动导引件与中心杆,使得滑环进入鞘管内,且使弹片中部位于在鞘管与夹闭单元连接位置处,先保持中心杆位置不变,推动导引件,使夹闭单元在弹力作用下脱离鞘管,拉动导引件使得弹片恢复原长,同时抽出鞘管与中心杆;
19.步骤s4:将下一个夹闭单元连接在鞘管上,重复上述步骤s1~s3,直至创口组织的所有创面完全夹闭缝合为止;
20.步骤s5:先抽出鞘管与中心杆,随后抽出内镜钳道,内镜下创面缝合手术完成。
21.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22.1)本发明的夹闭单元与鞘管之间可直接卡扣,无需特别组装,即可直接伸入内镜钳道内进行夹持操作,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23.2)中性杆柱头与两侧夹闭部协同夹闭,使中心杆的柱头先行抵住组织嵴,两侧夹闭部夹闭创口表皮,抽回中心杆后两侧创口表皮相互贴合完成夹闭,无需对创口穿孔引线缝合,创口夹闭位置处更加平整、无瘢痕疙瘩,愈合更快;
24.3)钳夹可反复开闭,两个钳夹中间的支撑结构可以自由伸缩,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夹住合适的创口组织后再彻底夹闭;
25.4)仅通过操作弹片的挤压位置,既可以对夹闭单元进行开闭操作,也可以对夹闭单元进行释放留置操作,结构更加简单,夹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26.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嵴上夹装置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内嵴上夹装置张开过程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的嵴上夹装置夹闭过程示意图;
29.图4为本发明的嵴上夹装置释放过程示意图;
30.图5为本发明的滑环三维结构图;
31.图6为本发明的鞘管局部三维结构图;
32.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夹闭单元三维结构图;
33.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夹闭单元三维结构图;
34.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夹闭单元三维结构图;
35.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夹闭单元操作示意图;
36.图11为本发明的创口夹闭手术过程示意图;
37.图12为本发明的内镜下创面缝合术后内窥视图;
38.图中,1-内镜钳道,2-鞘管,2-1-第一外凹槽,2-2-第二外凹槽,2-3-楔形凸起,3-夹闭单元,3-1-楔形凹槽,3-2-固定片,3-3-导热环,4-导引件,4-1-第一导引件,4-2-第二导引件,5-滑环,5-1-第一半滑环,5-2-第二半滑环,6-中心杆,7-钳夹,7-1-第一夹闭部,7-2-第二夹闭部,8-弹片,9-柱头,10-凹槽,11-创口表皮,12-创口组织,13-组织嵴。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40.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图1中所示的缝合装置在内镜下对呼吸道、消化道内创口进行缝合,这类缝合装置一般由中心杆6和位于中心杆6两侧的钳夹7组成,但是,该缝合装置内部结构复杂,在临床应用中,操作也较为较复杂,中心杆6和一个钳夹7夹取创口一侧创口表皮11,然后,将缝合装置拉至另一创口表皮11位置处,中心杆6和另一个钳夹7夹取该侧的创口表皮11,进而,完成创面的夹闭,但是,对于组织嵴这种特殊点创面,在夹闭过程中会造成创面褶皱严重,不利于愈合,即使愈合也会在胃肠或者呼吸道内形成严重的瘢痕疙瘩,此外,较大的穿孔或者粘膜缺损,这类缝合装置往往难以发挥修补作用,甚至导致创口表皮在被缝合装置拉拽的过程中造成损伤。
41.此外,还应该注意到:图1所示的缝合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两个创面由于被中心杆6隔开,且创面整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创面愈合过程缓慢,且会加重瘢痕疙瘩,并且金属夹残留时间长,不易自行脱落。针对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42.实施例1
43.请考察图2-4,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包括内镜钳道1、鞘管2、夹闭单元3、导引件4、滑环5、中心杆6、弹片8,其中,内镜钳道1中设置鞘管2,鞘管2的一端与夹闭单元3连接,夹闭单元3与两个钳夹7固定连接;鞘管2内设置多个导引件4,每个导引件4均
与滑环5连接,滑环5与中心杆6套接,中心杆6沿鞘管2的中心轴向设置,中心杆6的末端连接光滑的柱头9,柱头9用于抵住组织嵴13,柱头9一端固定弹片8的一端,弹片8的另一端抵靠在滑环5上,一个钳夹7内侧设置第一夹闭部7-1,另一钳夹7内侧设置第二夹闭部7-2,钳夹7配合柱头9,用于夹闭缝合跨越组织嵴的这类特殊创面。
44.鞘管2内壁光滑,外壁径向设置多个第一外凹槽2-1和多个第二外凹槽2-2,第一外凹槽2-1和第二外凹槽2-2在鞘管2轴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一外凹槽2-1和第二外凹槽2-2朝向不同,通过设置第一外凹槽2-1和第二外凹槽2-2,可使得鞘管2能够向任意方向弯折,以调整夹闭单元3在内镜下的位置,进而,使得夹闭单元3能够更好地调整到待夹闭缝合的创面位置上。
45.此外,鞘管2的开口处形成楔形凸起2-3,楔形凸起2-3用于连接夹闭单元3。
46.进一步考察图4和图7,夹闭单元3中部呈圆筒体状,背离钳夹7的一侧还连接有固定片3-2,固定片3-2的一端内壁开设由楔形凹槽3-1,楔形凹槽3-1,楔形凹槽3-1与上述楔形凸起2-3卡扣连接,固定片3-2采用弹性材料制作。
47.钳夹7具有弹性,采用钢片制作,两个钳夹7组成一对钳夹组,其中一个钳夹7内侧设置第一夹闭部7-1,另一钳夹7内侧设置第二夹闭部7-2,第一夹闭部7-1与第二夹闭部7-2对创面进行夹持缝合。
48.请考察图5,导引件4用于带动滑环5在鞘管2或夹闭单元3内滑动,导引件4采用刚性的金属丝或圆管,滑环5呈环状,如图2中所示,柱头9伸出钳夹7外,抵住组织嵴13,当导引件4推动滑环5在夹闭单元3内向右移动时,弹片8两侧受压中部拱起,推动钳夹7向外侧展开,第一夹闭部7-1、第二夹闭部7-2分离;如图3中所示,当导引件4拉动滑环5在夹闭单元3内向左移动时,弹片8两侧压力逐渐减小,由于钳夹7与夹闭单元3固定连接,钳夹7逐渐恢复原状,第一夹闭部7-1、第二夹闭部7-2均与柱头9结合夹闭两侧创面,同时缓慢抽出中心杆6,将柱头9收回,两侧创面跨越组织嵴实现完全闭合;当滑环5运动到夹闭单元3左侧位置处时,再次使弹片8两侧受压中部拱起,夹闭单元3的固定片3-2向外完全,楔形凹槽3-1从楔形凸起2-3中脱离释放,使得夹闭单元3最终留置在创面位置处。
49.需要重点指出地是:柱头9用于跨过组织嵴这类特殊部位的创面,组织嵴创面整体不在同一平面,就像山嵴,创面中央是向外凸出的,在第一夹闭部7-1和第二夹闭部7-2闭合钳夹之前,柱头9顶住组织嵴(即,通过柱头将组织嵴按下去),当第一夹闭部7-1和第二夹闭部7-2闭合钳夹的同时,柱头9收回来。上述操作的目的在于:利用柱头9将中央凸出的创面压下去,同时将两边的夹闭部夹闭两侧黏膜,是为了不让将嵴处的固有肌层一起被缝合,使创面黏膜完整贴合,同时减少瘢痕疙瘩。
50.进一步考察图4,在弹片处于初始状态的基础上,同时向左拉动导引件4与中心杆6,夹闭单元3从鞘管2中脱离,留置在创面位置处,待到创口完全回复后,嵴上夹装置可自行脱落。
51.本实施例中的嵴上夹装置适用于小创面或创口成条缝状的创面缝合。
52.本发明的嵴上夹装置,通过柱头9紧抵组织嵴,通过调整弹片8两端的压力,即可实现对钳夹7的张合操作、释放操作以及对夹闭单元3镜下夹闭方向的调整,通过柱头9的推拉结合钳夹7夹闭,实现了跨越组织嵴这类特殊创面的缝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嵴上夹装置,能够避免在组织嵴出夹闭创面造成的瘢痕疙瘩,提高创面的愈合效率,能够保证缝
合后的创面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且结构更加简单、效率更高。
53.实施例2
54.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其整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仅仅在于夹闭单元3的结构不同。
55.请考察图8,夹闭单元3采用锥形筒状,夹闭单元3一侧內缘设置楔形凹槽3-1,夹闭单元3内壁临近楔形凹槽的位置处沿圆周一圈设置导热环3-3,导热环采用高电阻率的金属材料,例如铜、镍铬合金;楔形凹槽3-1所在的夹闭单元3内部设置多圈金属丝(图中未示出),该金属丝的末端与导热环3-3连接,夹闭单元3另一侧与两个钳夹7固定连接,一个钳夹7内侧设置第一夹闭部7-1,另一钳夹7内侧设置第二夹闭部7-2,钳夹7与中心杆6的柱头9结合,用于夹闭跨越组织嵴13的创面。
56.导引件4和滑环5均采用导电材料,中心杆6采用电绝缘材料,在创面跨越组织嵴夹闭完成后,中心杆6缓缓抽出,通过导引件4拉动滑环5在夹闭单元3内向左移动,直至弹片8与导热环3-3接触时为止,对导引件4通电,弹片8与滑环5电路接通,楔形凹槽3-1所在的夹闭单元3内部设置的多圈金属丝通电后发热,进而使得楔形凹槽3-1向外膨胀,脱离楔形凸起2-3,即楔形凹槽3-1从楔形凸起2-3中脱离释放,使得夹闭单元3最终留置在创面位置处。
57.通过内镜观察,当夹闭单元3通电热膨胀脱离初始位置后,可对导引件4断电。
58.此外,本实施例锥形筒状夹闭单元3,相对于实施例1圆筒体状的夹闭单元3,第一夹闭部7-1和第二夹闭部7-2的厚度更小,夹闭能力更强,本实施例中的嵴上夹装置适用于小创面或创口成条缝状的创面缝合。
59.实施例3
60.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其整体结构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同,区别仅仅在于弹片-滑环-导引件结构不同。
61.请考察图9-10,中心杆6两侧开设有凹槽10,凹槽10用于容纳弹片8,滑环5包含两部分,即第一半滑环5-1、第二半滑环5-2,导引件4包括第一导引件4-1、第二导引件4-2,其中,第一导引件4-1与第一半滑环5-1连接,第二导引件4-2与第二半滑环5-2连接。
62.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弹片8处于初始状态时,拉动第一导引件4-1而保持第二导引件4-2位置不变,鞘管2向上弯曲,进而带动夹闭单元3向上弯曲;同理,当拉动第二导引件4-2而保持第一导引件4-1位置不变,鞘管2向下弯曲,进而带动夹闭单元3向下弯曲,进而有助于嵴上夹装置对准镜下创口位置。
63.推动中心杆6伸出钳夹7,使得柱头9紧抵组织嵴13,当推动第一导引件4-1向右运动时,位于上部的弹片8中部两侧受压中部拱起,推动钳夹7向外侧展开,第一夹闭部7-1与中心杆6分离,当拉动第一导引件4-1向左运动时,位于上部的第一夹闭部7-1与中心杆6实现对创口表皮11的夹闭,在此基础上,嵴上夹装置拽动该创口表皮向另一侧创口表皮位置移动,当另一侧创口表皮在第二夹闭部7-2夹闭范围内时,停止嵴上夹装置位置的移动,推动第二导引件4-2向右运动,位于下部的弹片8(图9对应的位置)中部两侧受压中部拱起,推动钳夹7向外侧展开,第二夹闭部7-2与中心杆6分离,拉动第二导引件4-2向左运动,位于下部的第二夹闭部7-2与中心杆6实现对另一侧创口表皮11的夹闭;在此基础上,同时向左拉动导引件4与中心杆6,在第一夹闭部7-1和第二夹闭部7-2的夹持下,两块创口表皮11完成跨越组织嵴的贴合。
6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弹片-滑环-导引件结构适用于大创面跨越组织嵴的夹闭缝合。
65.实施例4
66.请考察图11和图12,图11(a)为内镜下切除病变组织后的创口组织12,在内镜下对创面进行缝合时,先对创口组织12两侧创面距离最短的位置处(一般为创口边缘)的创口表皮11进行夹持(如图11(b)中所示),最后,再对创口组织12两侧创面距离较长的位置处进行夹持(如图11(c)中所示),每夹持完两个创面,将中心杆6收回,通过挤压弹片或者电热膨胀,使得夹闭单元3从鞘管2中脱离出来,留置在创口位置处;在此基础上,将鞘管2取出并连接下一个夹闭单元3,并将嵴上夹装置再次伸入胃管1内,重复上述手术操作,直至创口组织12被完全夹闭无创面暴露出来为止,此时,跨越组织嵴的创面夹闭缝合操作完成,创面形成一条“缝合线”,“缝合线”在创口愈合后期渐渐变得平缓甚至消失,创面缝合术后的实际情况如图12中所示。
67.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内镜下创面缝合嵴上夹装置留置方法,用于上述实施例2或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用于内镜下创面缝合的嵴上夹装置,所述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68.步骤s1:在内镜下切除病变组织后,将嵴上夹装置伸入内镜钳道1内,通过导引件4推动滑环5进入夹闭单元3内,使得中心杆6的柱头9紧抵在组织嵴13上;
69.步骤s2:通过推拉导引件4,通过钳夹7与柱头9结合将创口表皮11夹持,先对创口组织12两侧创面距离最短的创口表皮进行夹持,其次对创口组织12两侧创面距离较长的创口表皮进行夹持;
70.步骤s3:在步骤s2的基础上,同时缓缓拉动导引件4与中心杆6,使得滑环5进入鞘管2内,且使弹片8中部位于在鞘管2与夹闭单元3连接位置处,先保持中心杆6位置不变,推动导引件4,使夹闭单元3在弹力作用下脱离鞘管2,拉动导引件4使得弹片恢复原长,同时抽出鞘管2与中心杆6;
71.步骤s4:将下一个夹闭单元3连接在鞘管2上,重复上述步骤s1~s3,直至创口组织的所有创面完全夹闭缝合为止;
72.步骤s5:先抽出鞘管2与中心杆6,随后抽出内镜钳道1,内镜下创面缝合手术完成。
73.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其他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