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护脐带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69633发布日期:2023-02-04 02:17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生儿护脐带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脐带护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生儿护脐带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新生儿在剖腹产和顺产中与母体脐带相连取出后需要剪短系带通过夹子或者皮筋收紧促进脐带自主愈合,而新生儿脐带脆弱需要辅助套上保护带从而给新生儿腹部带来舒适感提升医疗辅助防护效果,现有的新生儿护脐带是一种长方形的棉质的布,可以保护宝宝的脐部不受凉,还有一种是保护宝宝肚脐,增强宝宝抵抗力的护脐腰带。
3.由于新生儿脐带的脆弱度和敏感度较高,所以在新生儿出生之后需要在新生儿的腹部使用到护脐带,从而起到一个对新生儿腹部隔离过敏的效果,但传统的护脐带在更换或者换洗的时候需要整体进行换洗,如果新生儿上的护脐带换洗频率过高的话,由于新生儿皮肤比较稚嫩,很可能会造成新生儿皮肤的过敏和摩擦损伤,并且传统的护脐带透气性较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生儿护脐带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生儿护脐带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传统护脐带需要整体更换而造成的新生儿皮肤过敏以及摩擦损伤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生儿护脐带,包括连接束带,所述连接束带的中部设置有护脐盘,所述护脐盘的前侧中部设置有内腔,所述内腔的内侧后端设置有第二毛面贴层,所述内腔的内侧后端中部设置有磁吸扣座,所述内腔内设置有护脐垫,所述护脐垫的前端边缘处设置有定位环,所述护脐垫的后侧中部设置有磁扣连接座,所述护脐垫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勾面贴层。
6.优选的,所述护脐垫从外到内依次由外垫层、海绵环、中间层和内垫层组成,所述外垫层的后侧设置有海绵环,所述海绵环的后侧设置有中间层,所述中间层的后侧设置有内垫层。
7.优选的,所述护脐盘的后端边缘处设置有第一支撑环,所述护脐垫的前端边缘处设置有气囊环,所述连接束带的边缘处设置有松紧带。
8.优选的,所述连接束带前端的中部一侧靠近边缘处设置有第一毛面贴层,所述连接束带的前端中部另一侧靠近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勾面贴层。
9.优选的,一种新生儿护脐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0.s1:将整块的连接束带按照新生儿的身体尺寸进行裁剪,然后将裁剪完毕连接束带的边缘处进行修整,修整完毕之后将松紧带缝制于连接束带的边缘处;
11.s2:将连接束带的中部进行缝制护脐盘,然后将护脐盘的外侧边缘处和内侧中部分别进行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毛面贴层以及磁吸扣座的缝制;
12.s3:将护脐垫按照从外到内的方式依次将外垫层、海绵环、中间层和内垫层进行缝制,然后在缝制完毕之后的护脐垫后侧中部进行缝制磁扣连接座;
13.s4:将s1步骤中缝制处理完毕的连接束带的前端两侧分别进行缝制第一毛面贴层和第一勾面贴层,缝制完毕之后对第一毛面贴层和第一勾面贴层的位置进行检查校正;
14.s5:将s3步骤中缝制完毕的护脐垫安装于s4步骤中所缝制完毕的连接束带上,得到新生儿护脐带成品。
15.优选的,所述s1步骤中连接束带的长度为新生儿身体长度的两倍,所述在连接束带和护脐垫的缝制过程中缝针每针之间的间距为3-4mm。
16.优选的,所述s1步骤中在对连接束带进行缝制的时候,可以在连接束带的中部两侧进行缝制一些厚棉布。
17.工作原理:在对新生儿使用的护脐带进行换洗的时候,监护人员可以先将连接束带上的第一毛面贴层和第一勾面贴层进行一定的松动,使得连接束带上的护脐盘与新生儿的腹部进行分离,然后监护人员可以将护脐盘内腔之内的护脐垫进行拿出,将需要更换的护脐垫重新放置于护脐盘的内腔之内,并轻轻按压护脐盘和护脐垫,使得护脐垫上的第二勾面贴层、磁扣连接座和内腔之内的第二毛面贴层和磁吸扣座进行贴合,并通过护脐盘上的定位环进行定位,防止护脐垫在更换之后发生错位,更换完毕之后监护人员对连接束带上的第一毛面贴层和第一勾面贴层贴合的部位进行调整,以此完成对新生儿护脐带的更换。
1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生儿护脐带及其制备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通过连接束带和护脐垫分离式的设计,使得监护人员在给新生儿进行更换护脐带的时候,不需要对护脐带整体进行全部更换,可以单独对护脐垫进行更换,避免了护脐带换洗频率过高而造成的对新生儿皮肤过敏以及摩擦损伤,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护脐带更换对新生儿造成的过敏等情况的发生。
20.2、本发明通过将护脐垫分为内中外三层的设计,并且通过海绵环增加中间层和外垫层之间间隔距离,提高了整体护脐垫的透气性,可以保证新生儿腹部的透气性,提高了新生儿使用时的舒适性,便于对新生儿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的内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的护脐垫底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的护脐带结构爆炸示意图。
26.其中,1、连接束带;2、第一毛面贴层;3、护脐盘;4、松紧带;5、第一勾面贴层;6、外垫层;7、定位环;8、第一支撑环;9、内垫层;10、内腔;11、气囊环;12、磁吸扣座;13、磁扣连接座;14、第二毛面贴层;15、中间层;16、第二勾面贴层;17、海绵环;18、护脐垫。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实施例:
29.如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生儿护脐带,包括连接束带1,连接束带1的中部设置有护脐盘3,护脐盘3的前侧中部设置有内腔10,内腔10的内侧后端设置有第二毛面贴层14,内腔10的内侧后端中部设置有磁吸扣座12,内腔10内设置有护脐垫18,护脐垫18的前端边缘处设置有定位环7,护脐垫18的后侧中部设置有磁扣连接座13,护脐垫18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勾面贴层16,通过连接束带1和护脐垫18分离式的设计,使得监护人员在给新生儿进行更换护脐带的时候,不需要对护脐带整体进行全部更换,可以单独对护脐垫18进行更换,避免了护脐带换洗频率过高而造成的对新生儿皮肤过敏以及摩擦损伤。
30.护脐垫18从外到内依次由外垫层6、海绵环17、中间层15和内垫层9组成,外垫层6的后侧设置有海绵环17,海绵环17的后侧设置有中间层15,中间层15的后侧设置有内垫层9,外垫层6的材质为医用脱脂棉纱布,中间层15的材质为针织罗纹布,内垫层9的材质为圈绒布,整体护脐垫18采用医用脱脂棉纱布、针织罗纹布和圈绒布均为透气性好的布料材质,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保证对新生儿腹部的透气性,便于对新生儿进行使用。
31.护脐盘3的后端边缘处设置有第一支撑环8,通过第一支撑环8可以防止整体护脐盘3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新生儿的翻动而变形,护脐垫18的前端边缘处设置有气囊环11,通过气囊环11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护脐垫18变形,并且也可以通过定位环7对护脐垫18的边缘处进行支撑,防止护脐垫18与新生儿腹部直接接触而造成的透气性不佳的问题,连接束带1的边缘处设置有松紧带4,通过松紧带4的设计可以增加整体护脐带的调节性,便于对不同体积大小的新生儿进行使用。
32.连接束带1前端的中部一侧靠近边缘处设置有第一毛面贴层2,连接束带1的前端中部另一侧靠近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勾面贴层5,通过连接束带1上的第一毛面贴层2和第一勾面贴层5可以对新生儿的腹部进行包裹,防止新生儿腹部因隔离不当而过敏。
33.一种新生儿护脐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34.s1:将整块的连接束带1按照新生儿的身体尺寸进行裁剪,然后将裁剪完毕连接束带1的边缘处进行修整,修整完毕之后将松紧带4缝制于连接束带1的边缘处;
35.s2:将连接束带1的中部进行缝制护脐盘3,然后将护脐盘3的外侧边缘处和内侧中部分别进行第一支撑环8和第二毛面贴层14以及磁吸扣座12的缝制;
36.s3:将护脐垫18按照从外到内的方式依次将外垫层6、海绵环17、中间层15和内垫层9进行缝制,然后在缝制完毕之后的护脐垫18后侧中部进行缝制磁扣连接座13;
37.s4:将s1步骤中缝制处理完毕的连接束带1的前端两侧分别进行缝制第一毛面贴层2和第一勾面贴层5,缝制完毕之后对第一毛面贴层2和第一勾面贴层5的位置进行检查校正;
38.s5:将s3步骤中缝制完毕的护脐垫18安装于s4步骤中所缝制完毕的连接束带1上,得到新生儿护脐带成品。
39.s1步骤中连接束带1的长度为新生儿身体长度的两倍,整体护脐带的长度是在新生儿身体长度的两倍左右,在对新生儿腹部进行包裹使用的时候,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在连接束带1和护脐垫18的缝制过程中缝针每针之间的间距为3-4mm,通过缩小每针之间的间距可以防止护脐带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开线或者断线情况的发生。
40.s1步骤中在对连接束带1进行缝制的时候,可以在连接束带1的中部两侧进行缝制一些厚棉布,使用者可以根据现场使用的情况对连接束带1进行两侧进行加装一些厚棉布,在对新生儿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新生儿腹部着凉等情况的发生,在进行制作的时候,就可以将护脐带分为薄款和后款两个款式,便于新生儿的使用。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