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栓器及其前端装置、栓塞物的获取方法及取出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023556发布日期:2023-01-20 19:05阅读:31来源:国知局
取栓器及其前端装置、栓塞物的获取方法及取出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栓塞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取栓器及其前端装置、栓塞物的获取方法及取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采用介入式的治疗技术是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目前国际上的支架型取栓器,包括第一代机械取栓器merci retriever,第二代机械取栓器trevo和solitaire,对栓塞物的取出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些取栓器由于结构设计的问题,在取栓过程中极易造成对血管壁的磨损,从而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导致出血,或者支架对血栓过度嵌合,导致血栓碎裂,产生次级血栓脱落进入下游更细的血管中再次造成血管的远端栓塞。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前端装置,能够减少装置对血管壁的磨损,减少栓塞物的碎裂。
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该前端装置的取栓器,以及栓塞物的获取及取出控制方法。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端装置,能够通过血管的管腔,以及在血管内进行移动,所述前端装置包括毛细导管、线环结构和导丝,所述毛细导管具有设定的长度,沿长度方向具有近端部和远端部,所述毛细导管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线环结构包括多根丝线,所述丝线自所述近端部向所述远端部延伸设置,各所述丝线之间相互独立,所述丝线适于由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所述丝线包括环绕于所述毛细导管周围的环绕段,所述环绕段固定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导丝设置于所述远端部并连接于其中一根所述丝线,用于指引血管内栓塞物位置。
6.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端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线环结构的丝线适于通过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并且环绕段环绕于毛细导管周围并固定于毛细导管上,因此,在取栓时,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线环结构的丝线后,能通增强与丝线接触的栓塞物的硬度或强度,从而使栓塞物更牢固地粘附在线环结构上,由此能够被完整取出,可减少栓塞物的碎裂。另外,通过上述方式取出栓塞物,线环结构可以设置成较小的尺寸,例如小于血管的管腔直径,由此在移动过程中,能有效避免装置对血管壁的磨损,或者,基于该结构的前端装置,应用时可将该前端装置收纳于外部尺寸小于管腔的微导管中,通过微导管进行血管内的移动,到达栓塞物位置时再释放前端装置进行取栓,也能有效防止前端装置对血管壁的磨损。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毛细导管的内部中空形成内腔,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针孔,多个所述针孔自所述毛细导管的近端部向远端部间隔设置于所述毛细导管的管壁上,并连通于内腔,所述丝线穿设于所述针孔内。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毛细导管上的多个所述针孔中,包括多组对称设
置于所述毛细导管的管壁上的针孔组,每组所述针孔组位于所述管壁的不同侧面,同一所述针孔组的所述针孔用于穿设同一所述丝线。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毛细导管呈圆管状,所述毛细导管的内径范围为0.25mm至0.35mm。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各所述丝线还包括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连接段沿所述毛细导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段的一端用于连接操控装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环绕段,所述环绕段穿设于所述针孔中并环绕于所述毛细导管的周围,所述环绕段沿所述毛细导管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被缠绕形成至少一个环状结构。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状结构的直径范围为1mm至3mm。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丝线的外表面设置有生物相容性涂层和/或显影涂层,所述生物相容性涂层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所述显影涂层由显影材料涂覆于所述丝线的外表面形成。
13.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取栓器,包括前端装置、微导管和电磁波发生器,所述前端装置采用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端装置,所述微导管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收纳所述前端装置;所述电磁波发生器,用于通过使用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所述线环结构的所述丝线。
14.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取栓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端装置,能够通过将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线环结构的丝线的方式加强栓塞物的强度或硬度,加强栓塞物对线环结构的粘合作用,从而使栓塞物更牢固地粘附在线环结构上,由此能够被完整取出,可减少栓塞物的碎裂。另一方面,通过微导管收纳该前端装置,进行血管内的移动时前端装置与血管壁不接触,到达栓塞点时再释放前端装置进行取栓,能有效防止前端装置对血管壁的磨损。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取栓器还包括摄像装置,用于对设置有显影涂层的前端装置进行定位显影。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取栓器还包括推送丝,所述毛细导管的内部中空形成内腔,所述推送丝收纳于所述内腔中并适于连接操控装置,所述推送丝与各所述丝线相接触。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推送丝的一端位于所述毛细导管的所述远端部的内部,并与所述环绕段具有设定间距,另一端自所述毛细导管的远端部伸出,用于连接操控装置。
18.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栓塞物取出控制方法,包括:
19.获取管腔内栓塞物的位置;
20.操控收纳有前端装置的微导管进入管腔内到达栓塞物位置,从微导管中释放前端装置,并使前端装置的线环结构接触栓塞物;
21.使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前端装置的线环结构以增强栓塞物的硬度或强度,以及加强栓塞物对线环结构的粘合作用;
22.将前端装置及粘附于前端装置上的栓塞物回收至微导管中;
23.操控微导管移出管腔。
24.根据本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的栓塞物的获取方法,包括;配置金属载体,所述金属
载体能够在血管的管腔中移动;将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金属载体,通过金属载体与栓塞物接触,以增强栓塞物的强度或硬度,以及加强栓塞物与金属载体的粘合作用。
2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前端装置的一侧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前端装置的另一侧示意图;
28.图3为图2的左视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前端装置作用于血管内栓塞物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前端装置的一侧示意图;
31.图6为图5的另一侧示意图;
32.图7为图5的左视图。
33.附图标记:
34.毛细导管100,针孔101,内腔102;
35.丝线200,环绕段201,连接段202;
36.导丝300,栓塞物400,微导管500,容纳腔501,血管壁600,推送丝700。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40.目前的取栓器的前端装置大多被设计为具有大直径、高径向力的结构,例如管形网状结构,并且为了顺利取出栓塞物,通常需要较大的直径,因此在取栓过程中极易造成对血管壁的磨损,支架型取栓器对血管壁产生过度的径向挤压力,从而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导致出血,或者支架对血栓过度嵌合,导致血栓碎裂,产生次级血栓脱落进入下游更细的血管中再次造成血管的远端部栓塞。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栓塞物的获取方法,包括:配置金属载体,金属载体能够在血管的管腔中移动;将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金属载体,通过金属载体与栓塞物接触,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使栓塞物蛋白交联密度上升,以增强栓塞物的强度或硬度,以及加强栓塞物与金属载体的粘合作用。采用本方法获取栓塞物,只需将金属载体与栓塞物接触,例如置于栓塞物的内部,与通过抓取收集栓塞为的方式相比,能够避免对血管产生径向挤压力,从而避免损伤血管壁,并且,栓塞物的强度或硬度的增强,以及栓塞物与金属载体的粘合作用的加强,能够有效减少血管栓塞物的碎裂,从而提高取栓效率及安全性。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栓器及其前端装置,采用丝线缠绕编织的方式,简化了前端装置结构设计,避免对血管壁的高径向力,亦可以减少装置对血管壁的过度磨损,减少血管栓塞物的碎裂,防止远端部栓塞的发生,从而实现高效且安全的栓塞物取出和清除;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栓塞物取出装置的成本。本技术所指的栓塞物指可随组织液流动,但不溶于组织液的异常物质,包括但不限于血栓、血凝块;血栓内主要成分包括不溶性纤维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而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是导致血栓的直接因素。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栓器及其前端装置适用于采用上述实施例栓塞物的获取方法进行取栓,其中,前端装置中的丝线可作为上述的金属载体。
43.以下结合附图1至7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栓器及前端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44.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端装置,能够通过血管的管腔,以及在血管内进行移动,从而便于取出管腔内的栓塞物400。前端装置包括毛细导管100、线环结构和导丝300,毛细导管100上设置有固定部,线环结构包括多根丝线200,丝线200环绕于毛细导管100周围并固定于固定部。毛细导管100具有设定的长度,沿长度方向具有近端部和远端部,其中的近端部和远端部是相对用于操控毛细导管100的移动的操控装置而言的,近端部是毛细导管100上相对远端部而言更靠近操控装置的一端,通常是由远端部进入管腔内。丝线200自毛细导管100的近端部向远端部延伸设置,各丝线200之间相互独立,丝线200适于由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从而能够增强与丝线200接触的栓塞物的强度或硬度,以及加强栓塞物与丝线200的粘合作用,其中,丝线200可以为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丝线200,该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钛及其钛合金、镁及其镁合金、铝及其铝合金、钙及其钙合金、钨及其钨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等。多根丝线200可通过接入电磁波发生器的正极和负极,从而通过高频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而作用于栓塞物。
45.丝线200包括环绕于毛细导管100周围的环绕段201,该环绕段201固定于固定部,因此,在取栓时,参考图4,通过线环结构环绕于毛细导管100周围的环绕段201作用于栓塞物400,加强栓塞物400内部纤维蛋白的交联作用,使栓塞物400获得较大的强度或硬度,从而增强装置与栓塞物400之间的粘附力,易于前端装置将血液栓塞物400完整取出,使血管中血流通畅,并且避免血管内栓塞物400碎裂脱落至血管更深处或者直径更小的血管内造成血管的远端堵塞或者血管再狭窄。
46.导丝300设置于毛细导管100的远端部并连接于其中一根丝线200,用于指引血管内栓塞物400位置。其中,导丝300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应用于临床血管内的介入治疗用的导引导丝300,例如弹簧导丝300或记忆合金导丝300等等,具有良好的推送性能以及导引作用,能够开通堵塞的管腔,将导管导向耙部位。因此,将导丝300设置于毛细导管100的远端,能够有效导引毛细导管100到达血管内栓塞物400位置,从而通过上述方式取栓。
47.另外,通过上述前端装置采用上述方式取出栓塞物400,线环结构可以设置成较小的尺寸,例如小于血管的管腔直径,由此在移动过程中,能有效避免装置对血管壁600的磨损,或者,基于该结构的前端装置,应用时可将该前端装置收纳于外部尺寸小于管腔的微导管500中,通过微导管500进行血管内的移动,到达栓塞物400位置时再释放前端装置进行取栓,也能有效防止前端装置对血管壁600的磨损。
48.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的前端装置中,毛细导管100的内部中空形成内腔102,固定部包括多个针孔101,多个针孔101自毛细导管100的近端部向远端部间隔设置于毛细导管100的管壁上,并连通于内腔102,丝线200穿设于针孔101内,由此能够实现丝线200在毛细导管100上的固定,并且固定结构简单易行。与现有的管形网状结构的前端装置相比,简化了前端装置的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如发生损坏,丝线200也更容易维修和更换。
49.参考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的前端装置中,毛细导管100上的多个针孔101中,包括多组对称设置于毛细导管100的管壁上的针孔组,例如,可以是两组、三组、四组或更多数量,每组针孔组位于管壁的不同侧面,同一针孔组的针孔101用于穿设同一丝线200,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丝线200,各丝线200之间互不接触。对称的针孔组能够便于丝线200的穿设,从而便于编织形成对称于毛细导管100两侧的丝线200,并且每组针孔组位于管壁的不同侧面,由此,毛细导管100的管壁的不同侧面均能够具有丝线200缠绕,从而能够在管壁周围对栓塞物400进行作用。参考图4,使用时,可以将该前端装置伸入栓塞物400的内部,通过高频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丝线200实现对栓塞物400内部结构的增强,提高栓塞物与丝线200的粘合作用,从而提高取栓效率。
50.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的前端装置中,沿毛细导管100的长度方向相邻的针孔101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相同的针孔101间距便于加工以及丝线200的穿设,并且穿设丝线200后,能够形成均匀的线环结构,避免不同的丝线200之间产生接触。
51.具体而言,参考图1至图3,以毛细导管100包括两组针孔组为例,两组针孔组的针孔101位于不同的圆周上,线环结构包括两根丝线200,其中一根丝线200穿设于其中一组针孔组的针孔101,另一根丝线200穿设于另一组针孔组的针孔101,由此实现两根丝线200的间隔。其中,两组针孔组可正交地分布于管壁上,例如,参考图3,两组针孔组的针孔101轴线相互垂直,从而穿设丝线200后,管壁的四周均有丝线200环绕,从而能够对管壁四周的栓塞物400进行作用。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的前端装置中,各丝线200被缠绕形成多个环状结构,环状结构与直线形包裹的结构相比,能够在管壁周围具有更长的长度,从而提高取栓效率,多个环状结构沿毛细导管100的长度方向排布,进一步提高取栓效率,有助于缩短取栓时间,实现高效取栓的目的。
52.各丝线200还包括连接段202,连接段202沿毛细导管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段202位于内腔102中,一端用于连接操控装置,另一端连接于环绕段201。环绕段201穿设于针孔101中并环绕于毛细导管100的周围,实现丝线200与毛细导管100的固定,连接段202收容于毛细导管100的内腔中,从而便于收束。其中,环绕段沿毛细导管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被缠绕形成至少一个环状结构,从而能够增大与栓塞物接触的丝线200长度,提高取栓效率。其中,环状结构的直径范围为1mm至3mm,例如,环状结构的直径可以是1mm、1.5mm、2mm、2.5mm、3mm或1mm至3mm之间的其他任意数值。该直径大小的环状结构,能够避免对血管壁产
生径向压力,并且能够对栓塞物400具有足够的作用长度,从而形成较佳的作用范围,并保持栓塞物400稳固黏附。
53.在一些实施例的前端装置中,丝线200的直径范围为40μm至150μm,例如,丝线200的直径可以是40μm、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100μm、110μm、120μm、130μm、140μm、150μm或40μm至150μm之间的其他任意数值。该直径的丝线200能够具有适当的强度和韧度,从而在对栓塞物400作用后,能够保持栓塞物400能够稳固黏附,从而有效避免栓塞物400脱落。
54.上述实施例的前端装置中,丝线200的外表面设置有生物相容性涂层,生物相容性涂层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生物相容性涂层可使血管内栓塞物400与金属材料的线环结构紧密黏连,从而有效避免栓塞物400脱落。另外,丝线200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有显影涂层,显影涂层由显影材料涂覆于丝线200的外表面形成,从而能够配合血液造影技术定位丝线200的位置,即定位前端装置的位置,以便于辅助取栓操作,提高推进至栓塞物400位置的准确性。
55.上述实施例的前端装置中,毛细导管100呈圆管状,毛细导管100的内径范围为0.25mm至0.35mm,例如,毛细导管100的内径可以是0.25mm、0.30mm、0.35mm或0.25mm至0.35mm范围内的其他任意数值。具有该内径的毛细导管100能够较好地收束丝线200的连接段202,以及实现丝线200环绕段201的穿设和固定,并且,能够适用于在毛细导管100内穿设有推送丝700的情况,推送丝700能够较好地加固毛细导管100的管体,从而加强毛细导管100的硬度及韧度,推送丝700(可参考图5和图6)能够更好地接触丝线200的连接段202,防止由于丝线200太细导致的丝线200的连接段202在毛细导管100中弯折扭动的情况,便于毛细导管100在微导管中的移动推送。毛细导管100由绝缘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从而与丝线200相互绝缘并且,可使血管内栓塞物400与毛细导管100紧密黏连,毛细导管100的上述材料还可以配置为绝缘、透明材料,该绝缘、透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特氟龙。
56.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前端装置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领域,并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利用高频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处理将血管内栓塞物400黏引而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前端装置也可应用于取出患者血管道中的栓塞物400或其他腔内管道中的阻塞物,例如,包括但并不局限于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
57.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栓器(未图示,部分结构可参考图1至图4),包括前端装置、微导管500和电磁波发生器(未图示),前端装置采用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端装置,因此能够通过将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线环结构的丝线200,并通过丝线200作用于栓塞物400的方式加强栓塞物400的强度或硬度,以及加强栓塞物400对线环结构的粘合作用,从而使栓塞物400更牢固地粘附在线环结构上,由此能够被完整取出,可减少栓塞物400的碎裂。
58.其中,微导管500内部具有容纳腔501,容纳腔501用于收纳前端装置,因此,微导管500的内径大于毛细导管100的外径,并且微导管500的内壁和毛细导管100的外壁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用于容纳丝线200。其中,微导管500可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因此进入血管内能够具有适当的生物适应性。
59.由上述可知,丝线200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将前端装置收纳于微导管500的容纳腔501时,可进行适当的变形,实现收纳,将前端装置从容纳腔501内释放时,丝线200可恢复形状。因此,操作时,可通过微导管500收纳该前端装置,通过操作微导管500进入血管的管
腔内进行血管内的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微导管500的外部尺寸应小于血管的管腔尺寸,例如微导管500的外径小于血管的内径,由此微导管500能够进入血管的管腔内并在血管的管腔内移动,该过程中,前端装置与血管壁600不接触,从而避免对血管壁600产生径向挤压力;到达栓塞点时再通过将前端装置推出或将微导管500回撤的方式释放前端装置,从而进行取栓,能有效防止前端装置对血管壁600的磨损。
60.电磁波发生器用于通过使用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线环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电磁波发生器具有正极和负极,前端装置中,部分丝线200连接于正极,另一部分丝线200连接于负极,实现通过高频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由这些丝线200编织形成的线环结构的功能。由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装置的线环结构可包括两根丝线200,其中一根连接于正极,另一根连接于负极,即可实现将高频交流电磁波作用于丝线200,在实现取栓功能的同时大大简化了前端装置的结构,从而能够降低取栓器的成本。
61.在一些实施例的取栓器中,还包括摄像装置(未图示),可配合应用血管造影技术,对设置有显影涂层的前端装置进行定位显影,进行定点显影线环结构的实时位置,即定位前端装置的实时位置,以便于辅助取栓操作,提高前端装置推进至栓塞物400位置的准确性。
62.参考图5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的取栓器中,还包括推送丝700,毛细导管100的内部中空形成内腔102,推送丝700收纳于内腔102中并适于连接操控装置,推送丝700能够较好地加固毛细导管100的管体,从而加强毛细导管100的硬度及韧度,便于毛细导管100在微导管500中的移动推送。在内腔102中推送丝700与各丝线200位于毛细导管100内腔102中的部分相接触,可防止由于丝线200太细导致的丝线200在毛细导管100中弯折扭动的情况。其中,推送丝700的一端位于毛细导管100的远端部的内部,并与环绕段201具有设定间距,另一端自毛细导管100的远端部伸出,用于连接操控装置,从而实现对推送丝700的操作。
63.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栓塞物取出控制方法,包括:
64.获取管腔内栓塞物400的位置;
65.操控收纳有前端装置的微导管500进入管腔内到达栓塞物400位置,从微导管500中释放前端装置,并使前端装置的线环结构接触栓塞物400;
66.使交流电磁波或交流电作用于前端装置的线环结构以增强栓塞物400的强度或硬度,以及加强栓塞物400对线环结构的粘合作用;
67.将前端装置及粘附于前端装置上的栓塞物400回收至微导管500中;
68.操控微导管500移出管腔。
69.可通过本领域常用的控制器及感测单元按预设程序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栓器中的前端装置、微导管500、电磁波发生器和摄像装置等进行操作控制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也可以通过人工配合操作取栓器中的前端装置、微导管500、电磁波发生器和摄像装置等控制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相比于现有的取栓方法,更高效,且能够更完整地去除栓塞物400,并且避免损伤血管壁600。
7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