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45509发布日期:2023-04-06 11:25阅读:79来源:国知局
血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1、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作的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侧上肢。通常,抗心绞痛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能够改善心绞痛症状,然而在接受上述治疗后,仍有2%-24%的冠心病患者每天或每周发作心绞痛,这种症状被称之为难治性心绞痛,具体是指可逆的局部缺血导致心绞痛长期反复发作(>3个月),且不能通过药物、cabg或pci治疗控制症状。改善心绞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2、传统技术中,提到的用于冠状静脉窦血管的植入式支架是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植入式支架的内部直径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加并最终稳定,从而在两端形成具有大口径的恒定内部直径的扩口端部。植入后,血液流动经过装置的腔,当经过较小内部直径的中间区域时,由于流动路径的横截面面积减小,因此血液流动速度加快,从而跨越装置产生压力梯度,进而造成血液从心外膜向心内膜的再分配,这有利于减少内膜心肌缺血,最终减少心绞痛的发生。

3、然而,该植入式支架在血管内的锚固主要取决于扩口端部与血管壁组织的接触面积以及贴合程度。当扩口端部的长度较小时,支撑固定不牢、植入式支架容易发生移位甚至脱落等情况;当扩口端部长度较长时,植入式支架释放后稳定性较好,但是,一方面,导致血管壁不光滑,支架内易形成血栓;另一方面,改变了血管本身的生理弯度和柔软度,长久的刚性束缚不利于后期血管功能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血管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问题。

2、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血管支架,所述血管支架包括:

3、支架前段、支架中段以及支架后段,所述支架前段、支架中段以及支架后段三者依次连接设置,所述支架前段和所述支架后段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所述支架中段采用永久材料制成;

4、当所述血管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支架前段包括用于与血管内壁接触的第一部段,所述支架后段包括用于与所述血管内壁接触的第二部段,所述支架中段包括主部段以及与所述主部段的两端分别相连的第三部段与第四部段,所述第三部段与所述第一部段相连,所述第四部段与所述第二部段相连,所述第三部段与所述第四部段均用于与所述血管内壁接触,所述主部段的内部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部段、所述第二部段、所述第三部段与所述第四部段的内部直径。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部段、所述第四部段的长度均短于所述第一部段、所述第二部段的长度。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段的长度定义为l1,所述第二部段的长度定义为l2,所述第三部段的长度定义为l3,所述第四部段的长度定义为l4;其中,l1为1mm-20mm,l2为1mm-20mm,l3为0.2mm-3mm,l4为0.2mm-3mm。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中段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最小内部直径定义为d1,d1为1.5mm-6mm;所述支架前段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内部直径定义为d2,d2为3mm-18mm;所述支架后段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内部直径定义为d3,d3为3mm-18mm。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前段和所述支架后段的壁厚均大于所述支架中段的壁厚。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前段、所述支架中段以及所述支架后段均各自设置为网状;所述支架前段、所述支架中段以及所述支架后段的网孔形状各自设置为矩形、菱形、圆形或椭圆形;所述主部段的网孔的面积在从所述主部段的两端至所述主部段的中间区域的方向上呈逐渐减小趋势。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前段、所述支架中段以及所述支架后段均各自包括形成有网孔的单元框架;所述单元框架为多个,所述单元框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至少四个连接柱以及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柱之间的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单元框共用一个所述连接部。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中段与所述支架前段的连接处、所述支架中段与所述支架后段的连接处均各自设置有显影标记。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前段和所述支架后段设有朝向所述血管支架的外部凸起的尖刺。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部段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设置有覆盖物。

14、上述的血管支架,当通过植入设备植入到血管内部的目标位置后,血管支架呈展开状态,也即扩张配置,一方面,第一部段与第三部段均和血管内壁接触,第二部段与第四部段均和血管内壁接触,即展开后呈现为与血管内壁接触并具有一定长度的部段,使得血管支架与血管内壁的接触面积足够大,从而使得血管支架具有更好的锚定效果和支撑力,能够降低血管支架移位以及脱落的风险;另一方面,支架前段和支架后段能够在预设时间,例如数月内被完全吸收或降解,无残留,这部分血管可以恢复本身的弹性、弯度以及内皮功能,从而减少对人体血管的损害。支架中段为永久支架,展开后具有与血管壁贴合的较短的部段,即第三部段与第四部段,内膜会蔓延覆盖于支架中段上。此外,由于支架中段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很小,因此内膜“爬架”的时间也会很短。另外,即在血管支架置入数月后,支架前段和支架后段已完全降解,支架中段与血管壁贴合的部段完全被包埋在内膜下从而确保支架主体不会发生移位和脱落,从而确保血管支架在血管内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支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段、所述第四部段的长度均短于所述第一部段、所述第二部段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段的长度定义为l1,所述第二部段的长度定义为l2,所述第三部段的长度定义为l3,所述第四部段的长度定义为l4;其中,l1为1mm-20mm,l2为1mm-20mm,l3为0.2mm-3mm,l4为0.2mm-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中段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最小内部直径定义为d1,d1为1.5mm-6mm;所述支架前段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内部直径定义为d2,d2为3mm-18mm;所述支架后段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内部直径定义为d3,d3为3mm-1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前段和所述支架后段的壁厚均大于所述支架中段的壁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前段、所述支架中段以及所述支架后段均各自设置为网状;所述支架前段、所述支架中段以及所述支架后段的网孔形状各自设置为矩形、菱形、圆形或椭圆形;所述主部段的网孔的面积在从所述主部段的两端至所述主部段的中间区域的方向上呈逐渐减小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前段、所述支架中段以及所述支架后段均各自包括形成有网孔的单元框架;所述单元框架为多个,所述单元框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至少四个连接柱以及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柱之间的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单元框共用一个所述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中段与所述支架前段的连接处、所述支架中段与所述支架后段的连接处均各自设置有显影标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前段和所述支架后段设有朝向所述血管支架的外部凸起的尖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部段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设置有覆盖物。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管支架,血管支架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支架前段、支架中段以及支架后段。支架前段和支架后段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支架中段采用永久材料制成。当血管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架前段包括用于与血管内壁接触的第一部段,支架后段包括用于与血管内壁接触的第二部段,支架中段包括主部段以及与主部段相对两端分别相连的第三部段与第四部段。第三部段与第一部段相连,第四部段与第二部段相连,第三部段与第四部段均用于与血管内壁接触,主部段的内部直径小于第一部段、第二部段、第三部段与第四部段。上述的血管支架,具有支撑固定更加牢固、定位准确、对血管长期损伤较小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耿康康,周奇,黄海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