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滴鼻液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3113900发布日期:2023-02-01 02:3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滴鼻液及其制备方法

1.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滴鼻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慢性鼻-鼻窦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可诱发多种上呼吸道疾病,近年来,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经鼻吸入的有害物质、过敏性物质增多,使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鼻粘膜屏障发育不完善,抗菌能力及免疫功能低下,对各种有害气体及致敏物耐受性差,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慢性鼻窦炎引起的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学习。
3.目前,临床尚无理想的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药物及方法。口服或注射等全身用药在吸收、分布过程中,部分药物被胃肠、肝脏破坏或血液循环分流,真正到达鼻腔、鼻窦腔病变部位的有效浓度很低,难以达到治疗效果,且可诱使病菌耐药而使病变转为慢性,所以疗效差、治愈率低;常用的局部用药,如滴鼻净只具有收缩血管改善鼻炎引起的鼻塞症状,药理作用单一、药效不理想,而且毒副作用大,并可引起药物性鼻炎。激光疗法,用激光束产生的高温烧灼病变部位,以消除炎症组织和致病菌,由于激光束不能到达鼻窦腔,故仅可用于鼻炎和鼻息肉的治疗,对鼻窦炎无效,且激光疗法有创伤性,操作繁琐,费用高。穿刺疗法,用穿刺针穿破鼻腔外侧壁骨板进入鼻窦腔,先抽取分泌物和脓液,再将药液注入鼻窦腔内治疗鼻窦炎,虽有疗效但因其具有创伤性,患者较为痛苦而不能坚持,因此不能巩固疗效。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滴鼻液及其制备方法,该滴鼻液可有效的治疗慢性鼻-鼻窦炎,较好的解决现有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中药滴鼻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桂枝10-20份、辛荑10-20份、细辛1-5份、白芷10-20份、黄芩10-20份、连翘10-20份、钩藤5-15份、藕节炭10-20份、丹参10-20份、玄参10-20份、浙贝母10-20份和丝瓜络5-15份。
7.进一步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桂枝16-18份、辛荑16-18份、细辛2-4份、白芷16-18份、黄芩10-14份、连翘16-18份、钩藤9-11份、藕节炭10-14份、丹参14-16份、玄参16-18份、浙贝母16-18份和丝瓜络9-11份。
8.进一步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桂枝15份、辛荑15份、细辛3份、白芷15份、黄芩12份、连翘15份、钩藤10份、藕节炭12份、丹参15份、玄参15份、浙贝母15份和丝瓜络10份。
9.进一步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桂枝14份、辛荑14份、细辛3份、白芷14份、黄芩12份、连翘14份、钩藤10份、藕节炭12份、丹参14份、玄参14份、浙贝母14份和丝瓜络10份。
10.进一步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桂枝13份、辛荑16份、细辛4份、白芷16份、黄芩
13份、连翘14份、钩藤11份、藕节炭13份、丹参14份、玄参16份、浙贝母16份和丝瓜络9份。
11.上述方案中,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具散风寒,通鼻窍之功效,在本方中主要用于辛散风寒,通利鼻窍;
12.桂枝,辛、甘,温,归膀胱、肺、心经,具发汗解肌,温通经脉等功效,在本方中主要用于辛散风寒、疏通经络,与辛夷相须共为君药;
13.细辛,辛,温,归心、肺、肾经,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之功,本方中主要用于疏风逐寒,通利鼻窍;
14.白芷,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本方中用于疏风散寒、通窍排脓,与细辛共为臣药;
15.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16.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性凉味苦,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尤能解毒消痈而散结;
17.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息风之功,本方以黄芩、钩藤、连翘为佐药,发挥清热燥湿,解毒息风作用的同时,可制约桂枝、辛夷等辛温药物的燥烈之性;
18.藕节炭,甘、涩,平,归肝、肺、胃经,具有凉血养血,利水通经的功效;
19.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为调经顺脉药,善治血分,具有去滞生新的功效;
20.玄参,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21.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具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之功;
22.丝瓜络,甘,平,归肺、胃、肝经,具有通络活血祛痰之功,本方佐以藕节炭、丹参、玄参、浙贝母、丝瓜络以活血化瘀,消痈散结,疏通鼻部经络,祛除慢性鼻-鼻窦炎时阻于鼻部经络中的风、痰、湿、瘀血等病邪。
23.综上所述,本方以辛夷、桂枝为君,白芷、细辛为臣,黄芩、钩藤、连翘、藕节炭、丹参、玄参、浙贝母、丝瓜络为佐药,共奏疏风散寒,清热解毒,燥湿通窍,化瘀消痈之功,通过清除手太阴肺经、手足阳明经、太阳经等经络内的瘀阻,实现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
24.上述滴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药材加水提取,收集提取液浓缩得浸膏,向浸膏中加入乙醇静置,过滤回收乙醇,然后调节乙醇ph值为中性,然后向其中添加羟苯乙酯醇溶液,最后加水定容,制得每10ml含1.5g生药的滴鼻液。
25.进一步地,提取过程中加水量为药材重量的5-6倍,每次煎煮25-40min,共煎煮3次,最后合并3次煎煮后的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1.22,制得浸膏。
26.进一步地,向浸膏中加入乙醇,乙醇体积占混合物体积的50-80%,混匀后静置30-40h,收集乙醇,采用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乙醇ph值至中性,然后向其中添加体积浓度为5%的羟苯乙酯醇溶液,最后加水定容即可。
27.进一步地,羟苯乙酯醇在滴鼻液中的体积占比为0.1-0.3%。
28.上述方案中,向对药材进行提取,使得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然后向其中添加乙醇对有效成分进行富集,即可制得对慢性鼻炎和鼻窦炎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的滴鼻液。
29.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30.本技术中的滴鼻液为纯中药成分,对患者的副作用小,不会诱发患者转变成药物性鼻炎。
31.本技术中的滴鼻液配方中各个药材之间搭配合理,药材之间相互作用以提高对慢
性鼻-鼻窦炎的治疗的目的。
附图说明
32.图1为各组鼻窦粘膜he染色图(
×
200);
33.图2为各组鼻窦粘膜组织病理指数统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35.实施例1
36.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中药滴鼻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桂枝15份、辛荑15份、细辛3份、白芷15份、黄芩12份、连翘15份、钩藤10份、藕节炭12份、丹参15份、玄参15份、浙贝母15份和丝瓜络10份。
37.上述滴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药材加水提取,提取过程中加水量为药材重量的5.5倍,每次煎煮30min,共煎煮3次,最后合并3次煎煮后的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制得浸膏,向浸膏中加入乙醇至乙醇体积占混合物体积的60%,静置36h,过滤回收乙醇,然后采用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乙醇ph值为中性,然后向其中添加体积浓度为5%的羟苯乙酯醇溶液,最后加水定容,羟苯乙酯醇在滴鼻液中的体积占比为0.2%,制得每10ml含1.5g生药的滴鼻液。
38.实施例2
39.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中药滴鼻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桂枝14份、辛荑14份、细辛3份、白芷14份、黄芩12份、连翘14份、钩藤10份、藕节炭12份、丹参14份、玄参14份、浙贝母14份和丝瓜络10份。
40.上述滴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药材加水提取,提取过程中加水量为药材重量的6倍,每次煎煮40min,共煎煮3次,最后合并3次煎煮后的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2,制得浸膏,向浸膏中加入乙醇至乙醇体积占混合物体积的70%,静置32h,过滤回收乙醇,然后采用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乙醇ph值为中性,然后向其中添加体积浓度为5%的羟苯乙酯醇溶液,最后加水定容,羟苯乙酯醇在滴鼻液中的体积占比为0.1%,制得每10ml含1.5g生药的滴鼻液。
41.实施例3
42.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中药滴鼻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桂枝13份、辛荑16份、细辛4份、白芷16份、黄芩13份、连翘14份、钩藤11份、藕节炭13份、丹参14份、玄参16份、浙贝母16份和丝瓜络9份。
43.上述滴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药材加水提取,提取过程中加水量为药材重量的5倍,每次煎煮25min,共煎煮3次,最后合并3次煎煮后的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制得浸膏,向浸膏中加入乙醇至乙醇体积占混合物体积的50%,静置35h,过滤回收乙醇,然后采用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乙醇ph值为中性,然后向其中添加体积浓度为5%的羟苯乙酯醇溶液,最后加水定容,羟苯乙酯醇在滴鼻液中的体积占比为0.2%,制得每10ml含1.5g生药的滴鼻液。
44.实施例4
45.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中药滴鼻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桂枝19份、辛荑12份、细辛5份、白芷10份、黄芩17份、连翘14份、钩藤8份、藕节炭12份、丹参12份、玄参14份、浙贝母14份和丝瓜络8份。
46.上述滴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药材加水提取,提取过程中加水量为药材重量的5倍,每次煎煮40min,共煎煮3次,最后合并3次煎煮后的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制得浸膏,向浸膏中加入乙醇至乙醇体积占混合物体积的70%,静置32h,过滤回收乙醇,然后采用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乙醇ph值为中性,然后向其中添加体积浓度为5%的羟苯乙酯醇溶液,最后加水定容,羟苯乙酯醇在滴鼻液中的体积占比为0.2%,制得每10ml含1.5g生药的滴鼻液。
47.对比例1
4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桂枝替换为麻黄,将细辛替换为防风。
49.对比例2
5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黄芩替换为黄连,将丝瓜络替换为路路通。
51.对比例3
5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丹参替换为桃仁,将浙贝母替换为龙骨。
53.对比例4
5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取消桂枝、白芷和丹参的使用。
55.试验例
56.一、动物实验
57.建立了c57小鼠cr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实施例1滴鼻液组(实验组1)、对比例1滴鼻液(实验组2)、对比例2滴鼻液(实验组3)、对比例3滴鼻液(实验组4)、对照组(博科滴通鼻炎水),另设正常c57小鼠组,每组10只。实验组每天给予本方滴鼻液186.67μl/kg滴鼻,对照组每天给予博科滴通鼻炎水123.62μl/kg滴鼻,治疗3周后麻醉处死小鼠,取鼻窦黏膜组织,he染色,观察鼻窦黏膜病理改变。
58.结果显示:正常组鼻窦黏膜上皮排列有序、纤毛结构完整;黏膜的下层未见炎细胞浸润,偶见少量杯状细胞。模型组鼻窦黏膜上皮组织分布不均,上皮细胞大量坏死、脱落;鼻窦黏膜的下层大量纤维组织、腺体增生,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实施例1滴鼻液组(实验组1)鼻黏膜上皮排列有序,纤毛结构较为完整;黏膜下层存在少量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对比例1滴鼻液(实验组2)、对比例2滴鼻液(实验组3)、对比例3滴鼻液(实验组4)、对比例4滴鼻液(实验组5)鼻腔粘膜上皮组织可见少量坏死、脱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存在少量浸润;对照组(博科滴通鼻炎水)鼻黏膜上皮组织可见少量坏死、脱落;黏膜下层腺体增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存在少量浸润。可见实施例1中的滴鼻液能够改善鼻窦黏膜病理损害。具体见图1,其中,

正常组;

模型组;

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实验组5;

对照组。
59.各组鼻窦黏膜病理指数评定结果显示,模型组、对比例4滴鼻液(实验组5)鼻窦黏膜病理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实施例1滴鼻液组(实验组1)、对照组(博科滴通鼻炎水组)鼻窦黏膜病理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对比例1滴鼻液(实验组2)、对比例2滴鼻液(实验组3)、对比例3滴鼻液(实验组4)鼻窦黏膜病理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实施例1滴鼻液组(实验组1)鼻窦黏膜病理指数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
见表1。
60.表1各组鼻窦黏膜组织病理指数比较
[0061][0062]
注:与正常组比较,
▲▲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0063]
综上,本滴鼻液处方较为独特精当,切合慢性鼻-鼻窦炎的中医病机,制备方法简便;经临床使用验证确能显著改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症状,动物实验证实其能够改善鼻窦黏膜上皮损伤,减少炎细胞浸润,降低病理指数。
[0064]
二、人体实验
[0065]
在临床随机选取30例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crssnp),采用实施例1中的滴鼻液进行治疗,以每日3次,每次每侧鼻孔3滴(0.15ml,每滴约0.05ml)滴鼻,连续治疗28天,以患者治疗前后的鼻塞、流涕、面部疼痛胀满、嗅觉减退、头痛等crs主要症状的vas量表评分,考查了该滴鼻液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鼻塞、流涕、面部疼痛胀满、嗅觉减退、头痛等crs主要症状的va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数据见表2。表明该滴鼻液确有改善crs患者主要症状的功效。
[0066]
表2治疗前后患者主要症状vas量表评分(n=30,)
[0067][0068]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0.01
[0069]
综上可知,本技术中的滴鼻液处方精当,制备方法简便;经动物实验证实其能够改善鼻窦黏膜上皮损伤,减少炎细胞浸润,降低病理指数的作用;经临床使用验证确能显著改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症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