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黄芪醇及组合物在制备抗血小板及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33118129发布日期:2023-02-01 03:11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环黄芪醇及组合物在制备抗血小板及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1.本发明属于抗血栓性疾病技术领域,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了环黄芪醇或其组合物在制备抗血小板及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率高居各种疾病之首,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但是如果触发止血机制不当,会形成过量的血栓,导致血流阻塞,引发心梗和中风。故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可有效阻止血栓的异常形成,最终减缓心脑血管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3.环黄芪醇是从黄芪中分离出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是由黄芪药理活性成分黄芪甲苷经水解而得。与黄芪甲苷相比,环黄芪醇的脂溶性更强,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而被吸收入体。报道发现,环黄芪醇对心脏纤维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均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能够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以及调节内皮细胞稳态。但迄今还未有环黄芪醇或其组合物对血小板功能以及血栓性疾病影响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情况,为扩展环黄芪醇和刺芒柄花素的用途,并为血栓性疾病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环黄芪醇在制备抗血小板及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6.进一步地,环黄芪醇为药物中的唯一活性成分。
7.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环黄芪醇和刺芒柄花素组成的组合物在制备抗血小板及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8.进一步地,所述药物中除环黄芪醇和刺芒柄花素外不存在其他活性成分。
9.进一步地,黄芪醇与刺芒柄花素的重量比为25:1-1:20;优选重量比为4:1~1:8,更优选重量比为2:1或者3:10。
10.抗血小板及抗血栓用药物,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包含环黄芪醇和刺芒柄花素。
11.进一步地,所述药物中除环黄芪醇和刺芒柄花素外不存在其他活性成分。
12.进一步地,黄芪醇与刺芒柄花素的重量比为25:1-1:20;优选重量比为4:1~1:8,更优选重量比为2:1或者3:10。
13.进一步地,所述药物中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赋形剂或稀释剂。
14.进一步地,所述赋形剂包括溶剂、崩解剂、矫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和粘合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15.进一步地,所述药物制剂的剂型为胶囊剂、颗粒剂、片剂、注射剂、脂质体纳米粒、缓释剂、控释剂或分散片。
16.进一步地,所述抗血栓是指对体外血小板聚集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或者体内对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17.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在体外抑制血栓形成或者血小板聚集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非治疗目的,所述方法中使用环黄芪醇,或者环黄芪醇和刺芒柄花素来抑制血栓形成或者血小板聚集。
18.所述方法可用于非治疗目的,例如但不限于体外医学或生物实验中抑制血液凝集,血液制品制备中抑制血液凝集等。
19.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为临床上任何可接受的剂型形式,包括口服及肠胃外给药形式的各种剂型。用于口服时,可以是片剂、胶囊、软胶囊、口服液、糖浆、颗粒、滴丸、口崩片、缓释片、缓释胶囊、控释片、控释胶囊;用于肠胃外给药途径时,可以是水针、冻干粉针、无菌粉针、输液。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优选片剂和水针剂型。
20.上述药物组合物,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可选自适用于口服制剂的药用赋形剂,包括填充剂、粘合剂、润滑剂、崩解剂、助溶剂、表面活性剂、吸附载体等。
21.上述药物组合物,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可选自适用于注射剂的药用赋形剂,包括溶剂、抗氧剂、助溶剂、吸附剂、渗透压调节剂、ph调节剂。
22.药物组合物最小单元是指一片,一颗胶囊,一袋颗粒或一支注射剂等。
23.本发明剂型可使用药物制剂工艺学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惯常使用的任何方法产生并且对此没有特别限制。
24.例如,本发明片剂可通过使用本领域公知的合适的方法粒化、干燥和筛分主要药剂和赋形剂、粘合剂等等,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润滑剂等等然后混合并形成片剂。造粒可通过本领域公知的任何合适的方法进行,例如湿法造粒、干法造粒或加热造粒。合适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使用高速搅拌造粒机、流动造粒干燥机、挤压造粒机或滚筒压紧器进行这些造粒方法。此外,例如干燥和筛分的方法可以根据进行造粒的需要进行。主要药剂、赋形剂、粘合剂、润滑剂等等的混合物还可直接形成片剂。
25.如果需要薄膜包衣,可以使用本领域已知的任何薄膜包衣装置,并且作为薄膜包衣基质,合适的实例包括糖衣基、亲水膜包衣基、肠溶薄膜包衣基和缓释薄膜包衣基。
附图说明
26.图1为环黄芪醇及其组合物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影响;
27.图2为环黄芪醇及其组合物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影响;
28.图3为环黄芪醇及其组合物对小鼠尾血栓模型黑尾率的影响:上部1-6依次为空白组、模型组、环黄芪醇低剂量组、环黄芪醇高剂量组、刺芒柄花素组以及环黄芪醇+刺芒柄花素组的典型尾血栓情况照片;下图为计算后的黑尾率柱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实施例1环黄芪醇及其组合物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影响
30.制备兔洗涤血小板:取雄性家兔,体重2.2-2.5kg,兔耳中央用乙醇消毒液擦拭后,用医用一次性采血针经耳中央动脉抽取血液(枸橼酸钠真空抗凝采血管,全血与枸橼酸钠比例为9∶1),轻轻颠倒采血管数次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合均匀。所得抗凝血离心(200
×
g,10min),收集上清液为prp;剩余血液再次离心(2400
×
g,20min),收集上清液为ppp,以ppp调prp血小板计数为500
×
109个/l。
31.检测血小板聚集:环黄芪醇(125μm)、刺芒柄花素(125μm)、及环黄芪醇(125μm)和刺芒柄花素(125μm)组合组分别预孵育兔血小板(37℃,5分钟),随后加入诱导剂花生四烯酸(aa,100μm)激活血小板,采用血小板聚集仪(lby-nj4,泰利康信,中国)检测血小板的聚集情况,观察环黄芪醇及其组合物对aa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32.结果:如图1所示,环黄芪醇对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与环黄芪醇、刺芒柄花素单用组比较,环黄芪醇与刺芒柄花素组合组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注:*p<0.05vs溶剂对照组;**p<0.01vs溶剂对照组;##p<0.01vs环黄芪醇或刺芒柄花素组。
33.实施例2环黄芪醇及其组合物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影响
34.制备大鼠洗涤血小板:正常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3.8%柠檬酸钠溶液抗凝(抗凝比例1:9),血液以200
×
g离心10min,分离上清,制得富血小板血浆(prp);小心吸取prp后剩余部分以2000
×
g离心10min,制得贫血小板血浆(ppp)。prp经1%草酸铵溶液稀释沉降10min后显微镜下计数,以ppp调节prp至相应血小板数量(4.0
×
10
11
个/l)。
35.检测血小板聚集:环黄芪醇(2.5mm)、刺芒柄花素(250μm)、及环黄芪醇(2.5mm)和刺芒柄花素(250μm)组合组分别预孵育大鼠血小板(37℃,5分钟),随后加入诱导剂adp(5μm)激活血小板,采用血小板聚集仪(lby-nj4,泰利康信,中国)检测血小板的聚集情况,观察环黄芪醇及其组合物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36.结果:如图2所示,环黄芪醇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环黄芪醇与刺芒柄花素组合组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注:*p<0.05vs溶剂对照组;**p<0.01vs溶剂对照组。
37.实施例3环黄芪醇及其组合物对小鼠尾血栓模型黑尾率的影响。
38.动物分组与给药: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环黄芪醇低剂量组(15mg/kg)、环黄芪醇高剂量组(60mg/kg)、刺芒柄花素组(200mg/kg)及环黄芪醇(60mg/kg)和刺芒柄花素(200mg/kg)组合组6个组,每组10只。各组连续灌胃7天,每天一次。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每日灌胃等体积蒸馏水。
39.血栓模型的制备:末次给药后1h造模,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小鼠腹腔注射50mg/kg的0.5%角叉菜胶,空白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角叉菜胶后将动物置于17℃
±
2℃环境中。期间正常进食,之后观察小鼠造模后72h尾部血栓形成的情况,测量和记录注射角叉菜胶48h后小鼠的黑尾长度,计算黑尾率。黑尾率%=小鼠黑尾长度/小鼠全尾长
×
100%
40.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值
±
标准误(x
±
sem)表示,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p<0.05设为有统计学意义。
41.结果:如图3所示,空白组无尾血栓形成,故黑尾率为0,而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尾部均有血栓形成,其中模型组黑尾率达55.17%
±
10.91%(p<0.05);与模型组相比,环黄芪醇组及环黄芪醇和刺芒柄花素的组合物组小鼠的黑尾率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环黄芪醇和刺芒柄花素的组合物组黑尾率最低(p<0.01),能更好地抑制角叉菜胶诱发小鼠尾部血栓形成。注:#p<0.05vs空白组;*p<0.05vs模型组;**p<0.01vs模型组。
42.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