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引流袋

文档序号:31615512发布日期:2022-09-23 20:53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次性引流袋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引流袋。


背景技术:

2.引流术是外科的一种治疗手段,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内积聚的脓、血或其它液体导流于体外或脏腔内的技术。外科引流不单纯包括把组织内或体腔内积聚的液体引至体外即外引流,如脓肿切开、肠造口、腹腔引流、胸腔引流等等,而且还包括内引流,即通过改道或分流使液体流经另外的空腔脏器以达到引流的目的,如胆道、胰腺囊肿等的内引流术。而在实施外引流手术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引流袋,用来盛接引流液,以便观察引流液的颜色、状态等等。
3.而普通引流袋一般指的是手术之后身体内部或局部手术深处的渗血、积液等需要用管道引出,引流管末端接的一个专门盛引流出来液体的透明塑料袋。普通引流袋是临床常用以收集体液的容器,因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4.现有的引流袋多由集液袋加引流管组成,通过引流管将液体引流至集液袋内。如申请号为201922339449.1,专利权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授权公告号为cn211383014u的名称为一次性多功能引流袋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一次性多功能引流袋,其包括:集液袋,其为密封袋体;引流管,其一端连接至所述集液袋,另一端密封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两端开口的主管体和与所述主管体呈夹角联通的支管体;所述主管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引流管,另一端延伸形成锥形接头,所述支管体上连接有正压接头,所述正压接头的阴性端连接至所述支管体。
5.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引流液可能为带有絮状沉淀、固体引出物的引流液,此时,若使用普通引流袋盛接该引流液,当引流液从引流袋倒出时,容易堵塞引流袋的引流液输出口,导致引流液堵塞在袋内无法自然流出。
6.基于此,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一次性引流袋,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次性引流袋,可防止堵塞集流袋,从而可以使集流袋中引流液顺利倒出;进而可以减少因堵塞导致集流袋的更换次数,降低病人感染的几率,也节约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8.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引流袋,其包括:
9.集流袋,为密封袋体,具有输入口与输出口;
10.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底端与所述集流袋的输入口相连,顶端向上延伸,并在所述引流管底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用于固体杂质清理的第一分支管;
11.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集流袋内,位于所述输入口的下方,并完全罩盖所述引流管底端出口处。
12.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分支管的中部设有第四管夹,并在所述第一分支管的末端
设置密封盖。
13.进一步的,在所述引流管的中部设有第二管夹。
14.进一步的,在所述引流管顶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用于药物注射的第二分支管。
15.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分支管上设有第三管夹。
16.进一步的,所述一次性引流袋还包括:
17.单向瓣膜,所述单向瓣膜设置在所述集流袋的输入口处,并位于所述引流管底端出口处。
18.进一步的,所述一次性引流袋还包括:
19.标本存储容器,所述标本存储容器设置在所述集流袋内,并位于所述过滤网的下方;
20.标本提取管,所述标本提取管的第一端贯穿所述集流袋并伸入至所述标本存储容器内,所述标本提取管的第二端伸出至所述集流袋外。
21.进一步的,在所述标本提取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一管夹。
22.进一步的,所述标本提取管靠近第二端侧与所述集流袋间热熔连接。
23.进一步的,在所述标本提取管的第二端设有肝素帽。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5.1)本实用新型中该一次性引流袋,主要由集流袋、引流管与过滤网组成,过滤网罩盖在引流管底端出口处,对流入引流袋中的液体起过滤作用,可将引流液中的絮状沉淀与固体引出物等隔离在过滤网上,防止堵塞集流袋,从而可以使集流袋中引流液顺利倒出;进而可以减少因堵塞导致集流袋的更换次数,降低病人感染的几率,也节约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26.同时,在引流管底端的一侧增设一第一分支管,用于固体杂质的清理,可以在固体引出物或絮状沉淀堵塞过滤网时,对第一分支管的末端施加负压,以负压的形式将固体或絮状沉淀引出物移动或将其抽出,避免过滤网的堵塞。而在需要清洗过滤网时,可以一边注入灭菌注射用水,一边抽出,即可达到清洗过滤网的效果。
27.2)增设用于药物注射的第二分支管,增设注入药物的功能,用于注入药物,达到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因拆卸引流袋而导致感染的几率,也方便了医护人员的工作。
28.3)设置单向瓣膜,可阻止引流液的逆流,可以有效地降低因反流导致感染的风险。
29.4)设置标本存储容器与标本提取管,使得在医嘱需要留取标本时,可在不拆除引流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用注射器抽取标本即可,提取标本十分便捷,便于医生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做出准确地判断。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次性引流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3.图中:集流袋1、输入口10、输出口11;引流管2、第一分支管20、第四管夹201、密封盖202、第二管夹21、第二分支管22、第三管夹221;过滤网3;单向瓣膜4;标本存储容器5;标本提取管6、第一端60、第二端61、第一管夹62。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5.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2以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论述本实用新型:
36.如图1至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一次性引流袋,其包括:
37.集流袋1,为密封袋体,具有输入口10与输出口11;该输入口10用于引流液的流入,输出口11用于引流液的流出;为了便于引流液的流入与流出,一般如本实施例所示,将输入口10设在集流袋1的顶部,输出口11设在集流袋1的底部;本实施例中,该集液袋1可以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还可在该集液袋11上印刷容量刻度等,用于显示引流量;
38.引流管2,起引流作用;所述引流管2的底端与所述集流袋1的输入口10相连,顶端向上延伸,并在所述引流管2底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分支管20,该第一分支管20用于固体杂质的清理等;
39.过滤网3,所述过滤网3设置在所述集流袋1内,位于所述输入口10的下方,并完全罩盖所述引流管2底端出口处,对流入引流袋2内的引流液起过滤作用。
40.本实用新型中该一次性引流袋,主要由集流袋1、引流管2与过滤网3组成,过滤网3罩盖在引流管2底端出口处,对流入引流袋中的液体起过滤作用,可将引流液中的絮状沉淀与固体引出物等隔离在过滤网3上,防止堵塞集流袋1,从而可以使集流袋1中引流液顺利倒出;进而可以减少因堵塞导致集流袋1的更换次数,降低病人感染的几率,也节约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41.同时,在引流管2底端的一侧增设一第一分支管20,用于固体杂质的清理,可以在固体引出物或絮状沉淀堵塞过滤网3时,对第一分支管20的末端施加负压,以负压的形式将固体或絮状沉淀引出物移动或将其抽出,避免过滤网3的堵塞。而在需要清洗过滤网3时,可以一边注入灭菌注射用水,一边抽出,即可达到清洗过滤网3的效果。
42.进一步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对该第一分支管20增设了第四管夹201与密封盖202,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43.在所述第一分支管20的中部设有第四管夹201,当在不需要抽取过滤网3上的絮状沉淀与固体引出物或清洗时,可将第四管夹201关闭,将第一分支管20上的第四管夹201快速回扣即可,设置管夹便于第一分支管20的快速打开与闭合。本实用新型中对该第四管夹20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实际情况设计选择即可,但优选的,该第四管夹201为单手夹,便于医护人员的单手操作。
44.同时,还可在所述第一分支管20的末端设置密封盖202,起保护密封作用。
45.进一步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对该引流管2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46.在所述引流管2的中部设有第二管夹21,用于控制引流管2的打开与闭合。该第二管夹21可参照第四管夹201进行设计,此处不再赘述。
47.同时,还可在所述引流管2顶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分支管22,该第二分支管22用于药物的注射,并在第二分支管22上设有第三管夹221;该第三管夹221可参照第四管夹201进行设计,此处也不再赘述。
48.使用时,可关闭引流管2的第二管夹21,并打开第二分支管22上的第三管夹221,打开第二分支管22,可以通过第二分支管22注入药物或进行冲洗,以达到治疗效果,在药物与人体作用完后,再打开引流管2上的第二管夹21,将注入的液体引出。增设注入药物的功能,用于注入药物,达到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因拆卸引流袋而导致感染的几率,也方便了医护人员的工作。
49.进一步的,避免引流液的反流,还在该一次性引流袋中增设了单向瓣膜4,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50.该单向瓣膜4设置在所述集流袋1的输入口10处,并位于所述引流管2底端出口处,起抗反流作用。当通过引流管2将待引流液流入至集流袋1内时,单向瓣膜4处于打开状态;而当集流袋1中引流液有反流趋势时,单向瓣膜4关闭,阻止引流液的逆流,可以有效地降低因反流导致感染的风险。需要说明的,本实用新型中,对该单向瓣膜4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可采用现有市场上售卖的单向瓣膜成品,也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只要能实现抗反流的功能即可。
51.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引流液标本的提取,还在该一次性引流袋中增设了标本存储容器5与标本提取管6,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52.所述一次性引流袋还包括:
53.标本存储容器5,所述标本存储容器5设置在所述集流袋内,并位于所述过滤网3的下方;
54.标本提取管6,所述标本提取管6的第一端60贯穿所述集流袋1并伸入至所述标本存储容器5内,所述标本提取管6的第二端61伸出至所述集流袋1外,便于标本的提取,同时,还可将所述标本提取管6靠近第二端侧与所述集流袋1间热熔连接,将标本提取管6与集流袋1间固定连接,避免因标本提取管6被拖拽而出现集流袋1破裂的现象。还可对应的,在所述标本提取管6的第二端61设有第一管夹62,用于标本提取管6的打开与闭合,该第一管夹62可参照第四管夹201进行设计,此处也不再赘述。此外,还可在所述标本提取管6的第二端61设有肝素帽63,可便于多次、反复进行标本抽取。
55.在医嘱需要留取标本时,可将第一管夹62关闭,然后使用注射器从标本提取管6抽取标本,使得在医嘱需要留取标本时,可在不拆除引流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用注射器抽取标本即可,提取标本十分便捷,便于医生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做出准确地判断。
56.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