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性高的输液装置

文档序号:31323785发布日期:2022-08-31 03:3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性高的输液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性高的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将液体药物灌装在输液瓶、输液袋等输液容器中,塑料输液管的一端通过连接端(通常是连接针头)插接在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以便使输液管连通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内的液体药物,输液管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和病患的手臂连接的输液针头,在输液管的中部还设有滴速控制阀,以调控输液的速度。输液时,需要将输液针头与病患手部的静脉相连接,并将输液瓶或者输液袋悬挂在高处,以便依靠液体药物自身的势能滴进病患的静脉中。
3.然而现有的输液装置仍然存在如下技术缺陷:由于输液管的连接端是插接在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的,也就是说,输液管和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属于“插接”,其虽然方便输液时输液管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连接,但是其连接不够可靠,当病患、或者其他的医护甚至陪护人员不小心误触碰输液管、继而对输液管形成拽拉时,容易发生连接针头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脱落,继而浪费昂贵的药物,如果上述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还有可能发生病患因静脉
ꢀ“
进气”而造成气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输液装置,可有效地避免在输液时出现输液管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分离,确保输液的安全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安全性高的输液装置,包括:
7.输液管,输液管的一端设有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插接的连接端,输液管的另一端设有输液针头,在输液管上还设有控制输液速度的滴速控制阀;
8.第一连接部,其设置在所述输液瓶或者输液袋上;
9.第二连接部,其设置在输液管靠近连接端处,用于和第一连接部形成可拆卸连接。
10.和现有技术相类似地,本实用新型包括输液管,输液管的一端设有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插接的连接端,输液管的另一端设有输液针头,在输液管上还设有控制输液速度的滴速控制阀。需要输液时,先将连接端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形成插接,然后将输液针头与病患的手部静脉相连接,调节滴速控制阀,即可将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内的液体药物滴入病患的静脉内。
11.和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输液瓶或者输液袋上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输液管靠近连接端处的第二连接部,这样,当我们完成“常规”的输液操作后,可将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形成可拆卸连接,从而有效的提升连接端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的连接强度。也就是说,当病患、或者其他的医护甚至陪护人员不小心误触碰输液管、继而对输液管形成拽拉时,首先受力的是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可有效的避免输液
管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的分离。
12.由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为可拆卸连接,因此,当输液完成后,我们可方便地是使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脱开,继而方便输液管、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分开丢弃与收纳。
13.可以理解的是,可拆卸连接可采用现有技术的结构,在确保连接强度的前提下方便连接与分离。特别是,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还可设置成分离部件,以便于不同的输液管、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相连接,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1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主连接面和连接凹陷,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次连接面、可适配在连接凹陷内的连接凸起,所述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具有相反的磁性。
15.需要输液时,可先将输液管的连接端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形成插接,然后将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凸起适配在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凹陷内形成可拆卸连接,再使第二连接部的次连接面与第一连接部的主连接面贴合而形成磁吸连接,从而增加连接凸起与连接凹陷的连接可靠性,避免两者之间相互分离。
16.可以理解的是,当病患、或者其他的医护甚至陪护人员不小心误触碰输液管、继而对输液管形成拽拉时,输液管的受力是沿其轴线方向的,也就是说,连接凸起和连接凹陷的受力基本也是上下方向的,而连接凸起和连接凹陷可承受较大的上下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当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形成磁吸连接时,即可确保连接凸起不会从连接凹陷内脱出而相互分离。也就是说,磁吸连接的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无需产生很大的磁吸力,其作用仅仅在于避免连接凸起与连接凹陷的相互分离。
1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粘结在所述输液瓶或者输液袋上的连接片、一体连接在连接片下侧的主钩挂部,主钩挂部上部为主连接面,所述连接凹陷为设置在主钩挂部下部的钩挂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在输液管上的连接绳、与连接绳相连接的次钩挂部,次钩挂部上部为次连接面,所述连接凸起为设置在次钩挂部下部的挂钩。
18.第一连接部的连接部可通过魔术贴、双面胶等方式可靠地粘结在所述输液瓶或者输液袋上,而主钩挂部则一体连接在连接部下侧并呈悬垂状;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绳连接在输液管上。需要输液时,可先将输液管的连接端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形成插接,然后将第二连接部的挂钩钩挂在第一连接部的钩挂孔,以使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之间能可靠连接并传递拉力。
1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采用软性塑料、硅胶等材料制成,而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片可在背面设置魔术贴或双面胶,以方便地粘结在输液瓶或者输液袋上。当然,如果采用魔术贴,可以是魔术贴的勾面,并在输液瓶或者输液袋上设置相应的圈圈面。此外,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可采用双层薄膜,并在双层薄膜之间设置相应的磁吸片,以便于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的磁吸连接。
20.当第二连接部下部的挂钩钩挂在第一连接部下部的钩挂孔内时,第二连接部上部的次连接面可自动靠近第一连接部上部的主连接面并形成磁吸连接,从而方便连接使用,与此同时,挂钩和钩挂孔的连接可确保输液管具有极高的轴向抗拉能力,避免输液管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形成分离。
21.可以理解的是,柔性的输液管和连接绳不会对挂钩形成向上的作用力,因此,即使输液管被误触碰,也不会导致挂钩与钩挂孔的分离。
22.作为优选,所述挂钩包括一侧连接在次钩挂部下部的主钩体,在主钩体上部的悬空端铰接有导入段,在导入段与主钩体之间设有转动限位结构,从而使导入段包括悬空端靠近主钩体的收纳状态、悬空端向外转动至与主钩体呈15
°‑
30
°
角的导入状态。
23.当导入段处于收纳状态时,其悬空端靠近竖直的主钩体,从而有利于减小挂钩的外形,方便收纳储运。需要将挂钩钩挂到钩挂孔内时,可向外转动导入段的悬空端,使导入段位于导入状态,从而方便导入段的悬空端进入钩挂孔内形成钩挂连接。
24.作为优选,所述主钩体与导入段连接的上端向下弯曲形成主铰接段,所述导入段与主钩体连接的上端为次铰接段,次铰接段通过铰接轴与主铰接段形成铰接,在铰接轴上设有使导入段定位在收纳状态的扭簧。
25.由于导入段的次铰接段是通过铰接轴与主钩体的主铰接段形成铰接,并在铰接轴上设有扭簧。因此,扭簧可驱动导入段自动向内转动而靠近主钩体,继而使导入段处于收纳状态。当我们需要输液时,只需向外转动导入段,使其转动至导入状态即可。当挂钩钩挂到钩挂孔上、并松开导入段时,扭簧可再次驱动导入段向内转动至收纳状态,继而紧贴片状的主钩挂部,有效的避免挂钩从钩挂孔内自行脱出。
26.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分别在主钩体向下弯曲的端部以及导入段的上端部设置缺口,从而形成相互贴靠的主铰接段和次铰接段。也就是说,主铰接段与主钩体为一体结构,次铰接段与导入段为一体结构。
27.作为优选,所述铰接轴设置在次铰接段的根部,当导入段处于导入状态时,次铰接段的上端抵靠主钩体;当导入段进入钩挂孔内时,主钩挂部位于次铰接段上端与主钩体之间,此时的导入段处于收纳状态。
28.由于铰接轴设置在次铰接段的根部,因此,当导入段处于收纳状态时,导入段悬空的下端抵靠主钩体,导入段上部次铰接段的上端则远离主钩体的主铰接段。也就是说,此时的导入段与主钩体的主铰接段形成夹角较小的x形;需要输液时,我们可向内按压次铰接段的上端、或者向外拉动导入段下部的悬空端,使导入段转动至导入状态,直至次铰接段的上端抵靠主钩体,此时的导入段与主钩体的主铰接段形成夹角较大的x形;当导入段进入钩挂孔内时,我们可松开导入段,此时,片状的主钩挂部抵触次铰接段的上端,从而使导入段自动转动至收纳状态,导入段下部的悬空端紧紧抵靠片状的主钩挂部,从而可有效的避免挂钩的导入段从钩挂孔内自行脱出;当我们需要使挂钩与钩挂孔分离时,只需向上移动挂钩,此时片状的主钩挂部可在导入段下端与主钩体之间方便地相向移动,当我们再次转动导入段至导入状态时,即可使挂钩从钩挂孔内移出。
29.作为优选,所述钩挂孔为竖直布置的长圆孔。
30.如前所述,当我们需要拆装挂钩时,需要使挂钩在钩挂孔内上下移动一个距离,相应地,此时的导入段则在收纳状态与导入状态之间切换。为此,我们将钩挂孔设置成为竖直布置的长圆孔,从而方便挂钩在钩挂孔内上下移动,并且可避免挂钩在钩挂孔内横向移动。
31.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有效地避免在输液时出现输液管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分离,确保输液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挂钩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输液管11、滴速控制阀2、第一连接部21、主连接面22、连接凹陷23、连接片24、主钩挂部3、第二连接部31、次连接面32、连接凸起321、主钩体322、竖直部分323、钩挂部分324、导入段325、缺口33、连接绳34、次钩挂部4、输液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38.如图1、图2所示,一种安全性高的输液装置,包括:
39.柔性的输液管1,输液管的一端设有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等输液容器4的封口处插接的连接端,输液管的另一端设有输液针头,在输液管上还设有控制输液速度的滴速控制阀11;
40.第一连接部2,其设置在输液容器上;
41.第二连接部3,其设置在输液管靠近连接端处,用于和第一连接部形成可拆卸连接。
42.需要输液时,先将连接端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形成插接,然后将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形成可拆卸连接,以有效的提升和第二连接部连接的连接端、和第一连接部连接的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之间的连接强度。接着,将输液瓶或者输液袋悬挂在输液支架上,并使输液针头与病患的手部静脉相连接,调节滴速控制阀,即可将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内的液体药物滴入病患的静脉内。
43.当病患、或者其他的医护或者陪护人员不小心误触碰输液管、继而对输液管形成向下的拽拉时,首先受力的是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可有效的避免输液管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的分离。
44.由于输液管为柔性材料制成,而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则悬挂在输液支架上,因此,即使输液管受到倾斜向下的拽拉时,其受力也是沿输液管的轴向的。因此,我们只需使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形成横向(侧向)的可拆卸连接,既可有效的避免其相互分离,又可在输液完成后使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方便地脱开,继而方便输液管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分开丢弃与收纳。
45.需要说明的是,包括滴速控制阀以及输液针头的输液管、以及输液管和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连接等均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不做详细的描述,在附图1中也未示出其中的连接端、输液针头等结构。
4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侧向的主连接面21和连接凹陷22,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侧向的次连接面31、可适配在连接凹陷内的连接凸起32,并且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具有相反的磁性。
47.这样,需要输液时,可先将输液管的连接端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形成插接,然后将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凸起适配在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凹陷内形成可拆卸连接,再使第二连接部的次连接面与第一连接部的主连接面贴合而形成磁吸连接,从而增加连接凸起与连接凹陷的连接可靠性,避免两者之间相互分离。
48.可以理解的是,当侧向的连接凸起和连接凹陷形成可拆卸连接时,可承受较大的上下方向的作用力,而输液管的受力是沿其轴线方向(上下方向)的。因此,磁吸连接的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无需产生很大的磁吸力,即可确保连接凸起不会从连接凹陷内脱出而相互分离。
49.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上部的连接片23、一体连接在连接片下侧的主钩挂部24,连接片通过魔术贴或者双面胶等粘结在所述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外侧。也就是说,当输液瓶或者输液袋悬挂在输液支架上时,主钩挂部呈自由悬垂状态。此外,主钩挂部上部为主连接面,所述连接凹陷为设置在主钩挂部下部的钩挂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在输液管上的连接绳33、与连接绳相连接的次钩挂部34,次钩挂部上部为次连接面,所述连接凸起为设置在次钩挂部下部的挂钩。
50.需要输液时,可先将输液管的连接端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的封口处形成插接,然后将第二连接部的挂钩钩挂在第一连接部的钩挂孔,以使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之间能可靠连接并传递拉力,同时使次连接面与主连接面形成磁吸连接,以避免挂钩从钩挂孔中脱出。
5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采用软性塑料、硅胶等材料制成,此外,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可采用双层薄膜,并在双层薄膜之间设置相应的磁吸片,以便于主连接面和次连接面的磁吸连接。而连接绳与输液管可连接成一体,或为固定连接。
52.当第二连接部下部的挂钩钩挂在第一连接部下部的钩挂孔内时,第二连接部上部的次连接面可自动靠近第一连接部上部的主连接面并形成磁吸连接,从而方便连接使用,与此同时,挂钩和钩挂孔的连接可确保输液管具有极高的轴向抗拉能力,避免输液管与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形成分离。
53.可以理解的是,柔性的输液管和连接绳不会对挂钩形成向上的作用力,因此,即使输液管被误触碰,也不会导致挂钩与钩挂孔的分离。
54.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挂钩包括主钩体321,主钩体包括竖直部分322、由竖直部分的上端向下弯曲形成钩挂部分323,其中的竖直部分固结在次钩挂部下部,此时主钩体上部的钩挂部分呈悬空状,在主钩体上部的钩挂部分与一导入段324的上部相铰接,导入段与主钩体的钩挂部分之间设有转动限位结构,从而使导入段可向内或向外转动,当导入段向内转动时,导入段下部的悬空端靠近主钩体的竖直部分,此时的导入段处于收纳状态,有利于减小挂钩的外形,方便收纳储运;当导入段向外转动时,导入段下部的悬空端远离主钩体的竖直部分,此时的导入段与主钩体形成15
°‑
30
°
的夹角,导入段处于导入状态,从而方便导入段的悬空端进入钩挂孔内形成钩挂连接。
55.具体地,我们可在主钩体的钩挂部分端部设置缺口325,其剩余部分即形成向下弯曲的主铰接段;与此同理,在导入段的上端设置缺口,其剩余部分形成向上延伸的次铰接段,次铰接段通过横向的铰接轴与主铰接段形成铰接,也就是说,次铰接段位于钩挂部分的缺口内,而主铰接段位于导入段的缺口内,从而使主铰接段与次铰接段形成互补。此外,在铰接轴上设有扭簧。扭簧可驱动导入段自动向内转动而靠近主钩体的竖直部分,继而使导入段处于收纳状态。当我们需要输液时,只需向外转动导入段,使其转动至导入状态即可。当挂钩钩挂到钩挂孔上、并松开导入段时,扭簧可再次驱动导入段向内转动至收纳状态,继而紧贴片状的主钩挂部,有效的避免挂钩从钩挂孔内自行脱出。
56.为了方便挂钩和钩挂孔的连接,所述铰接轴设置在次铰接段的根部。这样,当导入段处于导入状态时,次铰接段的上端抵靠主钩体的竖直部分;当导入段进入钩挂孔内时,主钩挂部位于次铰接段上端与主钩体的竖直部分之间,此时的导入段处于收纳状态。
57.由于铰接轴设置在次铰接段的根部,因此,当导入段处于收纳状态时,导入段悬空的下端抵靠主钩体的竖直部分,导入段上部次铰接段的上端则远离主钩体的主铰接段。也就是说,此时的导入段与主钩体的主铰接段形成夹角较小的x形;需要输液时,我们可向内按压次铰接段的上端、或者向外拉动导入段下部的悬空端,使导入段向外转动至导入状态,直至次铰接段的上端抵靠主钩体的竖直部分,此时的导入段与主钩体的主铰接段形成夹角较大的x形;当导入段进入钩挂孔内时,我们可松开导入段,此时,片状的主钩挂部抵触次铰接段的上端,从而使导入段自动向外转动至收纳状态,导入段下部的悬空端紧紧抵靠片状的主钩挂部,从而可有效的避免挂钩的导入段从钩挂孔内自行脱出;当我们需要使挂钩与钩挂孔分离时,只需向上移动挂钩,此时片状的主钩挂部可在导入段下端与主钩体之间方便地相向移动,当我们再次转动导入段至导入状态时,即可使挂钩从钩挂孔内移出。
58.如前所述,当我们需要拆装挂钩时,需要使挂钩在钩挂孔内上下移动一个距离,相应地,此时的导入段则在收纳状态与导入状态之间切换。为此,我们将钩挂孔设置成为竖直布置的长圆孔,从而方便挂钩在钩挂孔内上下移动,并且可避免挂钩在钩挂孔内横向移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