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9460发布日期:2022-10-05 01:31阅读:52来源:国知局
听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听诊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听诊装置。


背景技术:

2.听诊器是医师最常用的诊断用具,其用于收集和放大从心脏、肺部、动脉﹑静脉和其他内脏器官处发出的声音。使用时需要医生将听诊器的拾音器贴紧病人皮肤,医生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诊断。基于此,如何提供具有较好收音效果的听诊器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听诊装置,所述听诊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拾音组件以及连接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中框和盖板,所述中框围设形成收容槽,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中框并设有连通所述收容槽的第一通孔;所述拾音组件包括听诊环和震膜,所述听诊环容置于所述收容槽;所述震膜的外周缘抵接于所述听诊环,所述震膜背离所述听诊环的表面自所述第一通孔凸出于所述盖板背离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容置于所述收容槽,且所述支架设于所述听诊环背离所述震膜的一侧并支撑于所述听诊环。
4.本技术提供的听诊装置,通过连接组件的支架支撑于拾音组件的听诊环,实现拾音组件的定位装配,且通过将震膜背离听诊环的表面自第一通孔凸出于盖板背离中框的一侧,使得听诊装置在听诊过程中震膜可以与待听诊部位进行充分接触。另外,通过支架支撑于听诊环,且震膜与听诊环直接抵接,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
附图说明
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6.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听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7.图2是图1实施例中听诊装置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8.图3是图1实施例中听诊装置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9.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拾音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0.图5是图4实施例中震膜的结构示意图;
11.图6是图3实施例中b区域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2.图7是图3实施例中c区域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3.图8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4.图9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听诊装置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15.图10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听诊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7.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18.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听诊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听诊装置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3是图1实施例中听诊装置100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听诊装置100具有一拾音面101,该拾音面101用于与待听诊对象的待听诊部位相接触,进而获取待听诊对象的相关信号。
19.听诊装置10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0、拾音组件20、连接组件30以及收音组件40。其中,壳体组件10设有收容槽110,拾音组件20部分容置于收容槽110,连接组件30以及收音组件40容置于收容槽110。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暴露于壳体组件10即收容槽110的外部,以用于与待听诊部位进行接触以拾音。优选地,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凸出于壳体组件10,以使得拾音面能够更为充分及便利地与待听诊部位进行接触以拾音。连接组件30分别连接于壳体组件10和拾音组件20,以对拾音组件20进行定位。收音组件40被配置为用于接收拾音组件20传输的声音信息,并可将接收的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进行传输或者存储。
20.在一实施例中,听诊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显示屏、主板、电池等结构件(图中未示出),以使得听诊装置10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其中,显示屏、收音组件40等结构件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分别与主板、电池等电性连接,以使得他们能够得到电池的电能供应,并能够在主板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令。基于此,显示屏可以设于壳体组件10上,以用于显示听诊装置100的听诊数据。
21.其中,显示屏可以用于为听诊装置100提供图像显示功能,当用户使用听诊装置100的进行听诊时,显示屏可以呈现出听诊数据以供用户进行观察和操作。该显示屏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触控面板以及显示面板。透明盖板的表面可以具有平整光滑的特性,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按压等触控操作。该透明盖板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等刚性材质,也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等柔性材质。触控面板设置于透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用于响应用户的触控操作,并将相应的触控操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听诊装置100的处理器,使得听诊装置100能够对用户的触控操作做出相应的反应。显示面板主要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透明盖板上进行上述触控操作。该显示面板可以采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或者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以实现听诊装置100的图像或者数据显示功能。在本实施例中,透明盖板、触控面板以及显示面板之间可以借助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等胶体贴合在一起。
22.壳体组件10可用于安装听诊装置100所需的各类电子器件以及结构件,且壳体组件10可围设形成收容槽110。该收容槽110可用于安装或者收容拾音组件20、连接组件30、收音组件40、电池以及主板等电子器件或者结构件,以实现相应的听诊、数据传输等功能。
23.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4.壳体组件10可以包括中框11和盖板12,中框11围设形成有上述收容槽110,盖板12盖设于中框11上。其中,盖板12设有连通收容槽110的第一通孔121,拾音组件20部分容置于收容槽110时,且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可自第一通孔121外露于听诊装置100,以在听诊装置100执行听诊操作时,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可与待听诊部位相接触。优选地,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可自第一通孔121凸出于盖板12背离中框11的一侧,以使得拾音面能够更为充分及便利地与待听诊部位相接触。
·
25.可以理解的,在听诊过程中,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自盖板12的第一通孔121凸出,并与待听诊部位相接触,使得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能够与待听诊部位进行充分接触,从而提升听诊的便利性及听诊效果。
26.可选地,在部分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还可以包括后盖13,该后盖设于中框11背离盖板12的一侧,且后盖13与中框11共同围设形成收容槽110。或者,中框11可以包括底板以及自底板边缘延伸的侧板,底板与侧板共同围设形成收容槽11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10还可以是其他配合方式,本技术对此不做赘述。
27.在一实施例中,盖板12可通过螺接、插接、卡扣、焊接、粘接等连接方式实现与中框11的连接固定。中框11可以包括一体结构的中板111和边框112,两者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冲压成型、热吸成型等工艺一体成型。其中,边框112可以是中板111的侧壁在中板111厚度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使得中框11相对设置的两侧均可以形成相应的敞口结构。盖板12盖设于中框11一侧的敞口结构,收容槽110形成于中框11另一侧的敞口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板111和边框112也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件,两者可以通过卡接、粘接和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进行连接。其中,盖板12盖设于中板111上,和/或者,盖板12盖设于中板111上并抵接于边框112。
28.优选地,中板111上开设有连通收容槽110的第二通孔113,即第二通孔113形成收容槽110的槽口。该第二通孔113和盖板12的第一通孔121对应设置即连通设置,拾音组件20部分容置于收容槽110,且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可自第二通孔113凸出于听诊装置100的外部,以使拾音面能够与待听诊部位相接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13同轴设置,且第一通孔121的孔径小于第二通孔113的孔径。
29.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和硬质塑料等,使得壳体组件10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其中,由于壳体组件10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因此壳体组件10还可以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中框壳体组件10的外表面(也即是听诊装置10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上还可以设置有相应的品牌标识(logo),以美化听诊装置100的外观,提高品牌辨识度。
30.拾音组件20具有拾音面101,该拾音面101自壳体组件10的收容槽110凸出于听诊
装置100的外部,以在听诊装置100执行听诊操作时拾音面101能够与待听诊部位相接触。
31.拾音组件20可以包括听诊环21和震膜22,听诊环21容置于收容槽110,震膜22的外周缘抵接于听诊环21。听诊环21与震膜22围设形成音腔201。震膜22临近盖板12设置,且震膜22背离听诊环21的表面形成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101。换言之,震膜22自壳体组件10的收容槽110凸出于听诊装置100的表面形成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101。
32.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拾音组件2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实施例中震膜22的结构示意图。听诊环2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拾音端211和出音端212、以及设于拾音端211和出音端212之间的环壁213。拾音端211设于环壁213靠近盖板12的一侧,出音端212设于环壁213背离盖板12的一侧。
33.其中,在拾音端211指向出音端212的方向上,环壁213张开形成的开口范围逐渐减小。优选地,拾音端211和出音端212大致呈环形,且拾音端211的径向距离大于出音端212的径向距离。可以理解的,拾音端211和出音端212可以为矩环形、椭圆环形、圆环形等其他形状。
34.具体而言,听诊环21大致为喇叭型结构件。其中,环壁213大致呈一侧开口一侧收缩的结构,拾音端211设于环壁213的开口侧,出音端212设于环壁213的收缩侧。震膜22盖设于拾音端211,以与听诊环21相配合形成音腔201。在一实施例中,听诊环21设有连通音腔201的出音口202,该出音口202设于听诊环21的出音端212。在一实施例中,听诊环21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听诊环21还可以采用诸如塑胶、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制成。
35.震膜22大致呈法兰型结构件,震膜22的一侧抵接于听诊环21、另一对侧可自第一通孔121凸出于盖板12背离中框11的中板112的一侧。即震膜22大致可以包括一体结构的拾音部221、与拾音部221间隔设置的抵接部222、以及连接拾音部221和抵接部222的连接部223。其中,拾音部221和抵接部222在拾音端211指向出音端212的方向上即拾音组件20的拾音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而言,抵接部222抵接于听诊环21,拾音部221凸出于盖板12背离听诊环21的一侧,且拾音部221背离听诊环21的表面形成拾音组件20的拾音面101。抵接部222设于盖板12靠近听诊环21的一侧,并抵接于听诊环21的拾音端211。
36.在一实施例中,拾音部221的外轮廓形状与第一通孔121的形状相适配,且拾音部221的径向距离不超过第一通孔121的孔径。抵接部222大致呈环形,且环绕于拾音部221的外围设置。抵接部222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盖板12和拾音端211,以通过盖板12和拾音端221的夹持作用对震膜22进行限位固定。连接部223环绕于拾音部221的边缘设置,即连接部223自拾音部221的边缘朝向靠近听诊环21的方向延伸,且该连接部223穿设于第一通孔121。抵接部222自连接部223背离拾音部221的端部朝向远离第一通孔121中心的方向延伸,且该抵接部222延伸至盖板12和听诊环21的拾音端221之间。
37.可以理解的,震膜22的拾音部221凸出于盖板12背离收容槽110/听诊环21的表面,以使得震膜22的拾音面101可以更好地与待听诊部位相贴合。其中,拾音部221凸出于盖板12表面的高度大致为0.2mm左右,例如,拾音部221凸出于盖板12表面的高度可以为0.05mm、0.1mm、0.15mm、0.2mm、0.25mm、0.3mm、0.4mm、0.5mm等。换言之,拾音部221的拾音面与盖板12背离抵接部222的表面之间呈间隙设置,且拾音部221的拾音面与盖板12背离抵接部222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大致为0.2mm左右。例如,上述间隙可以为0.05mm、0.1mm、0.15mm、0.2mm、
0.25mm、0.3mm、0.4mm、0.5mm等。
38.其中,震膜22可以采用橡胶、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以确保震膜22在受到挤压变形时能够及时恢复原状。例如,震膜22可以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制成,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油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加工性能好,广泛应用于国防、医疗、食品等行业。
39.可以理解的,拾音部221在与待听诊部位接触时,拾音部221产生振动并引起音腔201内的气体振动从而产生声音信号,该声音信号可经由出音口202自音腔201中传出。其中,拾音端211上可以设有与抵接部222的外周缘相适配的环形凹槽,抵接部222的外周缘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贴设于拾音端211的环形凹槽,从而实现对震膜22的固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震膜22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其他形状。优选地,抵接部222的外周缘与拾音端211的形状相适配。
40.连接组件30可以包括支架31和第一连接件32,支架31容置于收容槽110且与壳体组件10连接,支架31设于听诊环21背离震膜22的一侧并支撑于听诊环21;第一连接件32设于支架31靠近听诊环21的一侧,以用于连接支架31和听诊环21。其中,支架31设有与出音口202对应的装配孔301,听诊环21设有出音口202的端部即出音端212嵌设于装配孔301,支架31支撑于环壁213。优选地,第一连接件32连接于支架31和听诊环21的拾音端211。
41.在一实施例中,支架31可以采用塑胶材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架31还可采用其他材质(如金属)制成。
42.结合参阅图6,图6是图3实施例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听诊环21的拾音端211设于抵接部222和支架31之间,即抵接部222设于拾音端211和盖板12之间,盖板12和拾音端211配合夹持抵接部222,以密封震膜22和听诊环21的连接区域,保证音腔201密闭效果。
43.第一连接件32设于支架31和听诊环21之间,以使得支架31和听诊环21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32实现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32可采用胶体制成,且大致呈环形。优选地,第一连接件32设于支架31和拾音端211之间。
44.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件33,该第二连接件33设于盖板12和抵接部222之间,以使得盖板12和震膜22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33实现固定连接,且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33密封震膜22和盖板12之间的连接区域,保证音腔201密闭效果。其中,第二连接件33可采用胶体制成,且大致呈环形。可以理解的,震膜22的抵接部222与盖板1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33形成密封结构,听诊环21的拾音端211与支架3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32形成密封结构,进一步通过盖板12与支架31配合夹持拾音组件20,以使得震膜22和听诊环21相抵接以保证音腔201的密闭性,进而提升拾音效果。
4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46.收音组件40容置于收容槽110,且设于拾音组件20背离盖板12的一侧。请参阅图7,图7是图3实施例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收音组件40可以包括电路板41、电声器件42以及密封件43,电路板41设于出音端212背离拾音端211的一侧,电声器件42设于电路板41背离出音端212的一侧并与电路板41电性连接,密封件43设于电路板41和出音端212之
间,以实现密封效果。
47.可以理解的,电声器件42可以为诸如麦克风等能够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电子器件,并可将该电信号进行传输。
48.其中,电路板41上设有连通出音口202的收音孔401,电声器件42的收音面暴露于收音孔401内以用于接收声音信号。密封件43环绕于收音孔401的外周缘设置,以保证电声器件42的收音效果。
49.在一实施例中,出音端212靠近电路板41的一侧设有定位槽203,出音口202贯穿于定位槽203的底壁,密封件43嵌设于定位槽203并抵接于电路板41,以实现较好地密封效果,进而保证电声器件42的收音效果。其中,密封件43可以为密封泡棉、密封泡棉或者其他结构件。
50.可以理解的,在听诊器相关结构中,音腔201的传声距离对最终呈现出来的声音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保证本技术中电声器件42的收音效果,电声器件42的收音面和拾音部221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2-10mm。例如,电声器件42的收音面和拾音部221之间的间距可为2mm、3mm、4mm、5mm、6mm、7mm、8mm、10mm等。
51.请参阅图8和图9,图8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支架31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听诊装置100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中的听诊装置100大致沿图8实施例中所示d-d方向进行截面。
52.支架31可以包括支撑于听诊环21的环壁213的支撑部311、以及设于支撑部311外周缘的装配部312,装配部312和壳体组件10连接。
53.具体而言,支撑部311的形状与环壁213的形状相适配,且支撑部311上开设有上述装配孔301,听诊环21的出音端212穿设于该装配孔301并抵接于电路板41。
54.装配部312设于中框11背离盖板12的一侧并与中框11连接。其中,装配部312可通过螺接、插接、卡扣、焊接、粘接等连接方式实现与中框11的连接固定。如前述,装配部312设于支撑部311的外周缘,且自支撑部311朝向中板111的方向延伸,使得装配部312和中板111可以至少部分堆叠设置,进而使得装配部312可通过螺接、插接、卡扣、焊接、粘接等连接方式实现与中板111的连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装配部312可设有多个,多个装配部312均匀/对称分布于支撑部311的外周缘,并分别与中框11连接。
55.优选地,装配部312可以为凸设于支撑部311外周缘的挂耳结构,中板111上设有与装配部312相对于的螺孔,装配部312和中板111通过螺丝或者螺栓实现固定连接。
5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听诊装置,通过连接组件的支架支撑于拾音组件的听诊环,实现拾音组件的定位装配,且通过将震膜背离听诊环的表面自第一通孔凸出于盖板背离中框的一侧,使得听诊装置在听诊过程中震膜可以与待听诊部位进行充分接触,以实现较好的听诊效果。另外,通过支架支撑于听诊环,且震膜与听诊环直接抵接,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此外,通过设置连接组件将拾音组件装配于壳体组件的收容槽,拾音组件形成音腔以用于传导声音信号。通过在拾音组件的一侧设置收音组件,使得收音组件可以将拾音组件拾取到的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便于传输。同时在拾音组件和收音组件之间设置密封件,可以保证收音组件的收音效果。
57.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听诊装置100的结构示意框图,该听诊装置100还可以包括通讯模块50、数据处理模块60、存储模块70等功能模块。其中,通讯模块
50、数据处理模块60、存储模块70等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电路板41上,以提升电路板41的集成度,提高听诊装置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58.具体而言,电声器件42与电路板41电性连接,并可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该电信号可以被传输至通讯模块50、数据处理模块60、存储模块70等功能模块以进行相应处理。
59.例如,上述电信号可以直接传导至通讯模块50,通讯模块50被配置为可发送上述电信号,即通讯模块50可以经由有线或者无线传输方式将上述电信号发送至外部电子设备200。可以理解的,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在一实施例中,外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
60.数据处理模块60被配置为可用于接收上述电信号,并对该电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待听诊对象发出的声音波形、幅值以及呼吸频率等数据,上述处理得到的数据可以在听诊装置100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也可以通过通讯模块50传输至外部电子设备。存储模块70被配置为可用于接收并存储上述电信号,以及还可用于存储数据处理模块60经过处理得到的数据,以便于远程诊断或者教学等应用场景使用,以及通讯模块50还可以将存储模块70中存储的数据发送至外部电子设备。
61.其中,通讯模块50的通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zigbee、蓝牙、wi-fi和移动通信等。例如,可以在听诊装置100上设置usb接口,以通过数据线传输的方式进行通讯,或者,可以在电路板上集成蓝牙模块,以通过无线蓝牙的方式进行通讯。数据处理模块60包括比较器和处理器,比较器和微处理器均安装于电路板41上。比较器可为单路比较器max9060、max9061、max9062、max9063、max9064中的一种,处理器可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ler unit,mcu)等处理器。存储模块7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存储模块7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的程序/实用工具,这样的程序模块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62.可以理解的,在远程诊断场景中,用户可以将听诊装置获取的心音数据发送至远程医生客户端,医生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心音电信号进行远程诊断。在实际教学场景中,对历史心音数据进行诊断判读以进行经验总结时,可以直接调取听诊装置中存储的心音数据,简单快捷。
63.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置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6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