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5049发布日期:2023-01-06 17:51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2.随着现在胸肺疾病的发病率的增加,胸肺部手术量的增加,胸肺手术的麻醉操作技术和麻醉管理也明显提升,在胸肺部手术过程中要求达到双肺隔离和单肺通气时,必需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才能实现既不影响手术操作又能保证病人正常的氧合通气。
3.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丝螺纹充气可伸缩的双腔支气管导管(授权公告号cn215194753u),该专利技术可通过对伸缩管不同的充气量来调整支管的长度,可根据每个病人气管的解剖差异调节到最佳的位置,使隆突处的开口和主支气管的开口同时对位准确,无需反复更换不同型号的导管,减轻的患者的气道损伤,减轻创伤,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减少材料的浪费;但是其无法加强了管体的弹性和强度,在操作时管体容易弯曲,且其不方便清理患者肺中的分泌物、组织液和血液,防止对另一个肺造成感染。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导管管体,所述导管管体的右端安装有接头,且导管管体的左端外部设置有支气管管腔气囊,所述导管管体的外部位于支气管管腔气囊的右侧设置有主气管管腔气囊,且导管管体的上表面位于主气管管腔气囊的右侧开设有囊上吸引孔,所述导管管体的内部右侧开设有加强主气管管腔,所述加强主气管管腔的内部安装有主气管管腔加强弹簧,所述导管管体的内部左侧开设有加强支气管管腔,所述加强支气管管腔的内部安装有支气管管腔加强弹簧。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管管体的内部上端开设有吸引腔,所述吸引腔的内部安装有吸引导管,所述导管管体的内部下端开设有微型摄像头穿线腔,所述微型摄像头穿线腔的内部安装有可视模组电线,所述可视模组电线的左端安装有微型摄像头,且可视模组电线的右端安装有显示模块,所述导管管体的内部位于加强支气管管腔的下方开设有冲洗腔,所述冲洗腔的内部安装有可视模组清洗管。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管管体的内部位于加强支气管管腔的左侧开设有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所述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的内部安装有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所述导管管体的内部位于加强主气管管腔的右侧开设有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所述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的内部安装有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引导管贯穿导管管体的上表面,且吸引导管的左端位于囊上吸引孔中。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可视模组电线贯穿导管管体的一侧表面,所述可视模组清洗管贯穿导管管体的一侧表面,且可视模组清洗管的左端正对于微型摄像头的一侧表面。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贯穿导管管体的一侧表面,且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的左端位于主气管管腔气囊的内部,所述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贯穿导管管体的一侧表面,且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的左端位于支气管管腔气囊的内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强主气管管腔和加强支气管管腔中分别置入主气管管腔加强弹簧和支气管管腔加强弹簧,加强了管体的弹性和强度,避免操作时管体发生弯曲,通过在导管管体上开设囊上吸引孔,囊上吸引孔和吸引导管相连接,通过吸引导管可以排除患者肺中的分泌物、组织液和血液,防止对另一个肺造成感染。
附图说明
14.图1为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中导管管体的剖视图。
16.图中:1、支气管管腔气囊;3、微型摄像头;4、主气管管腔气囊;5、囊上吸引孔;6、导管管体;7、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8、可视模组清洗管;9、可视模组电线;10、接头;11、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12、吸引导管;13、显示模块;31、加强主气管管腔;32、加强支气管管腔;33、微型摄像头穿线腔;34、吸引腔;35、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36、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37、冲洗腔;38、支气管管腔加强弹簧;39、主气管管腔加强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7.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导管管体6,导管管体6的材质为软体pvc或tup材质,在插管时对患者损伤小,导管管体6的右端安装有接头10,且导管管体6的左端外部设置有支气管管腔气囊1,导管管体6的外部位于支气管管腔气囊1的右侧设置有主气管管腔气囊4,且导管管体6的上表面位于主气管管腔气囊4的右侧开设有囊上吸引孔5,导管管体6的内部右侧开设有加强主气管管腔31,加强主气管管腔31的内部安装有主气管管腔加强弹簧39,导管管体6的内部左侧开设有加强支气管管腔32,加强支气管管腔32的内部安装有支气管管腔加强弹簧38,导管管体6的内部上端开设有吸引腔34,吸引腔34的内部安装有吸引导管12,吸引导管12贯穿导管管体6的上表面,且吸引导管12的左端位于囊上吸引孔5中,导管管体6的内部下端开设有微型摄像头穿线腔33,微型摄像头穿线腔33的内部安装有可视模组电线9,可视模组电线9贯穿导管管体6的一侧表面,可视模组电线9的左端安装有微型摄像头3,且可视模组电线9的右端安装有显示模块13,导管管体6的内部位于加强支气管管腔32的下方开设有冲洗腔37,冲洗腔37的内部安装有可视模组清洗管8,可视模组清洗管8贯穿导管管体6的一侧表面,且可视模组清洗管8的左端正对于微型摄像头3的一侧表面,导管管体6的内部位于加强支气管管腔32的左侧开设有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35,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35的内部安装有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11,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11贯穿导管管体6的一侧表面,且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11的左端
位于主气管管腔气囊4的内部,导管管体6的内部位于加强主气管管腔31的右侧开设有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36,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腔36的内部安装有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7,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7贯穿导管管体6的一侧表面,且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7的左端位于支气管管腔气囊1的内部。
1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医务人员将导管管体6通过患者的喉腔伸入气管中,使得支气管管腔气囊1位于患者支气管部位处,使得主气管管腔气囊4位于患者主气管部位处,通过支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7对支气管管腔气囊1中进行充气,通过主气管管腔气囊充气管11对主气管管腔气囊4中进行充气,通过加强主气管管腔31和加强支气管管腔32可对患者进行供气,通过微型摄像头3和显示模块13可对患者肺部影响进行采集,可以通过吸引导管12排除患者肺中的分泌物、组织液和血液,防止对另一个肺造成感染,通过可视模组清洗管8可以对微型摄像头3进行清洗。
19.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