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可调节淋巴水肿腿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30507发布日期:2022-08-31 06:53阅读:7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气式可调节淋巴水肿腿套。


背景技术:

2.淋巴水肿是指因淋巴液回流障碍所引起的组织肿胀,主要是淋巴管阻塞和发育异常。淋巴水肿常发生于下肢、上肢和生殖器等处,其中继发性的下肢淋巴水肿最为多见,而压力治疗是淋巴水肿守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中重要的部分,传统的压力治疗通常是采用压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治疗,然而这种压力绷带在实际使用时难以达到淋巴水肿治疗所需的高压力值,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式可调节淋巴水肿腿套。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充气式可调节淋巴水肿腿套,包括腿套主体,所述腿套主体依次包括足弓套部、小腿套部以及大腿套部,所述足弓套部的两侧、小腿套部的两侧,以及大腿套部的两侧均为相互可调连接;所述腿套主体上设有气囊腔,所述气囊腔上设有充气口;所述气囊腔包括位于大腿套部内的大腿气囊腔和位于小腿套部内且与大腿气囊腔相连通的小腿气囊腔;所述大腿气囊腔包括若干相互连通的子气囊腔;所述小腿气囊腔和子气囊腔的两侧腔壁均压合形成若干间隔分布的压点部;自下而上方向上,所述小腿气囊腔中的竖向相邻的两压点部之间间距依次减小,每个所述子气囊腔中的竖向相邻的两压点部之间间距也依次减小。
6.较之现有技术,采用本方案的优点在于:
7.首先,本方案中,通过在大腿套部内和小腿套部内分别设置大腿气囊腔和小腿气囊腔,如此在穿戴后,后续可以根据需要向大腿气囊腔和小腿气囊腔内进行充气,使气囊腔鼓起,鼓起的气囊腔便可对人体的大腿部和小腿部分别进行施压,这种采用气囊加压的方式较之传统的压力绷带加压的方式,无疑所能提供的压力值更高,能够达到淋巴水肿治疗所需的高压值。
8.其次,本方案中,将大腿气囊腔划分成了若干相互连通的子气囊腔,并在所述下腿气囊腔和子气囊腔的两侧腔壁均压合形成若干间隔分布的压点部;自下而上方向上,所述小腿气囊腔中的相邻两压点部之间间距依次减小,每个所述子气囊腔中的相邻两压点之间间距也依次减小,如此本装置在用在肢体上时,可以从远心端到近心端产生局部的压力差,即从小腿到大腿的方向上,气囊所产生的压力值逐步减小,如此相当于在静息状态下就可以有较强的促进淋巴回流的功能。
9.最后,本方案中,所述足弓套部的两侧、小腿套部的两侧,以及大腿套部的两侧均为相互可调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患者在穿戴时适应性更好,患者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穿戴的松紧度,使之与身体更加服帖,保证穿戴后不易松脱移位。
10.作为优选,所述小腿气囊腔中部区域通过热压方式压合形成有若干内压痕线,自下而上方向上,若干所述内压痕线依次间隔分布,且相邻两内压痕线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
11.作为优选,在小腿气囊腔中,所述压点部对称分布在内压痕线两侧。
12.作为优选,所述气囊腔还包括位于所述足弓套部内且与小腿气囊腔连通的足弓气囊腔。
13.作为优选,还包括弹力绷带,所述弹力绷带连接在大腿套部的顶部用于绑缚在人体髋部位置,所述弹力绷带的两侧通过粘附的方式相互连接。
14.作为优选,所述足弓套部和小腿套部的衔接处开设有供足跟通过的足跟孔。
15.作为优选,所述足跟孔远离足弓套部的一侧内侧设有弹性布。
16.作为优选,所述大腿套部和小腿套部的衔接处具有腿弯孔。
17.作为优选,所述足弓套部的两侧,和/或所述大腿套部两侧,和/或所述小腿套部两侧通过魔术贴相互粘附。
18.作为优选,所述腿套主体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之间通过热压形成所述气囊腔。
19.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和效果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下的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下的内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气式可调节淋巴水肿腿套,用于穿戴在人体下肢上进行下肢淋巴水肿加压治疗,包括腿套主体。
24.图1和图2均为腿套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其中图1所示的是腿套的外面(即远离皮肤一侧)示意图,图2相应的则是腿套的内面(即贴合皮肤一侧)示意图。
25.为了适应人体的下肢结构,在自下而上方向(即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方向)上所述腿套主体依次包括足弓套部1、小腿套部2以及大腿套部3;足弓套部1主要用于穿戴在人体足部位置,小腿套部2用于穿戴在小腿位置,大腿套部3则用于穿戴在大腿位置。
26.所述腿套主体上设有气囊腔,具体的,腿套主体整体为两层结构,包括内层和外层,其中内层为贴合皮肤一侧,外层为远离皮肤一侧;内层可由毛毡布构成,外层则由tpu薄膜构成,内层和外层通过热压的方式进行压合,以使得内层和外层之间形成气囊腔,如图1中m部所示为内层和外层进行热压形成边缘压痕线,边缘压痕线所围成的空间内形成为气囊腔位置。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腔包括位于大腿套部3内的大腿气囊腔31和位于小腿套部2内的小腿气囊腔21,大腿气囊腔31与小腿气囊腔21相连通,具体的,在热压时,在大腿套
部3和小腿套部2的衔接处位置形成连通大腿气囊腔31和小腿气囊腔21的通道,通过该通道实现二者的连通。穿戴后通过大腿气囊腔31对大腿进行加压,通过小腿气囊腔21对小腿进行加压。
28.为了可以给气囊腔进行充气,本实施例中在气囊腔上还设有充气口2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将充气口211设置在小腿气囊腔21的外面,即远离皮肤的一面。
29.所述大腿气囊腔31包括若干相互连通的子气囊腔311,如图1所示,在热压成型时,使大腿套部3上的边缘压痕线呈s形走向,从而以在大腿气囊腔31中形成若干大致呈向上延伸的子气囊腔311,子气囊腔311在横向上依次分布,且位于两侧的子气囊腔311以腿套主体的中线大致呈对称分布。
30.本实施例中之所以将大腿气囊腔31划分成若干子气囊腔311目的在于,在充气使用时,保证小腿气囊腔21对人体产生的压力值大于子气囊腔311对人体产生的压力值。因为相较之小腿气囊腔21而言,划分后的子气囊腔311其体积小很多,从而使得在充气状态下,子气囊腔311所能鼓起的高度要低于小腿气囊腔21所能鼓起的高度,从而使得其对人体的压力小于小腿气囊腔21对人体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气囊鼓起的高度指的是,气囊由远离皮肤的一侧向靠近皮肤的一侧所鼓起的高度。
31.本实施例中,所述小腿气囊腔21和子气囊腔311的两侧腔壁均压合形成若干间隔分布的压点部5,具体的,采用热压的方式分别对大腿气囊腔31和子气囊腔311进行多点热压,热压过程中,进行热压的位置便形成若干压点部5,气囊腔的内层和外层在压点部5位置压合在一起,如此通过这些压点部5的分布可以将气囊腔再次划分出多个小的气囊区。
32.在小腿气囊腔21中,所述压点部5的具体分布为,自下而上方向上,所述小腿气囊腔21中的竖向相邻的两压点部5之间间距依次减小,本实施例提及的竖向相邻指的是自下而上方向上的相邻;如此可以使得在充气状态下,小腿气囊腔21中对人体所产生的压力,在自下而上的方向大致呈逐步递减的趋势,因为采用上述设置,处于下方的压点部5分布较为疏散,处于上方的压点部5则分布较为密集,从而使得位于下方的气囊区所能鼓起的高度要大于位于上方的气囊区所能鼓起的高度,如此以实现小腿气囊腔21中对人体所产生的压力,在自下而上的方向大致呈逐步递减的趋势。
33.在大腿气囊腔31中,压点部5的具体分布为: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每个所述子气囊腔311中的竖向相邻的两压点部5之间间距也依次减小,如此以实现在大腿气囊腔31中,大腿气囊腔31对人体所产生的压力呈自下而上逐步递减的趋势,其原理与小腿气囊腔21中的压点部5分布原理相同,故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
34.通过上述设置,从整体上看,将大腿气囊腔31划分成若干子气囊腔311,如此可以使得小腿气囊腔21整体对人体所产生的压力大于大腿气囊腔31整体所产生的压力,再从局部来看,无论是大腿气囊腔31还是小腿气囊腔21,其所产生的压力值均呈由下至上逐步递减的趋势,如此本产品用在肢体上时,可以从远心端到近心端产生局部的压力差,即从小腿到大腿的方向上,气囊所产生的压力值逐步减小,如此相当于在静息状态下就可以有较强的促进淋巴回流的功能。
35.本实施例中,所述小腿气囊腔21中部区域通过热压方式压合形成有若干内压痕线6,内压痕线6均水平设置;这里的内压痕线6成型与前述的压点部5成型方式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压点部5是呈点状压合成型,而内压痕线6则是呈线状压合成型。
36.其中在自下而上方向上,若干所述内压痕线6依次间隔分布,且相邻两内压痕线6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如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得在内压痕线6所在区域形成的压力也呈由下而上逐步递减的趋势。
37.并且在小腿气囊腔21中,所述压点部5对称分布在内压痕线6两侧,如此设置主要是根据人体小腿肌肉等组织分布所作出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
38.当然为了可以对足部也进行加压,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腔还包括位于所述足弓套部1内且与小腿气囊腔21连通的足弓气囊腔11,如此足弓气囊腔11在充气后可以对足部进行加压。
39.为了使得腿套主体在穿戴在人体上后更加的稳固,不易移位,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弹力绷带4,所述弹力绷带4通过缝合的方式连接在大腿套部3的顶部用于绑缚在人体髋部位置,所述弹力绷带4的两侧通过粘附的方式相互连接,如此在腿套主体穿戴结束后,可以将弹力绷带4围在人体髋部,再将其两侧进行连接,如此在弹力绷带4的进一步固定下,可以使腿套主体穿戴后更加的稳固,不易移位。
40.本实施例中,在弹力绷带4的一侧设置绷带魔术贴41,且弹力绷带4的外面可粘毛,以供绷带魔术贴41粘贴,穿戴好后,将绷带魔术贴41贴附在弹力绷带4的外面上即可。
41.为了在穿戴时,给足跟部让位,本实施例中,所述足弓套部1和小腿套部2的衔接处开设有供足跟通过的足跟孔7,穿戴时将足跟从足跟孔7处露出即可,并且在足跟孔7远离足弓套部1的一侧内侧设有弹性布71,由于弹性布71的弹性性能,一方面可以保护跟腱,另一方面能使患者穿戴更加舒适、服帖。
42.当然,在所述大腿套部3和小腿套部2的衔接处具有腿弯孔8,腿弯孔8的设置也是为了使患者穿戴本产品更加的服帖和舒适。
43.为了使患者可以更好的穿戴本产品,本实施例中,足弓套部1的两侧、小腿套部2的两侧以及大腿套部3的两侧均采用魔术贴相互粘附,这样的设计,使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材和需求在穿戴本产品时进行适应性调整,具体的:
44.所述足弓套部1的两侧为相互可调连接,具体的:在足弓套部1的两侧分别设有足弓魔术贴12和供足弓魔术贴12粘合的足弓毛毡布13,穿戴时将足弓魔术贴12和足弓毛毡布13在脚背的上方位置进行粘附贴合,以实现足弓套部1的穿戴。
45.小腿套部2的两侧为相互可调连接,具体的:在小腿套部2的两侧分别设有小腿魔术贴22和供小腿魔术贴22粘附的小腿毛毡布23,其中小腿魔术贴22沿小腿套部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每个小腿魔术贴22可以单独粘附在小腿毛毡布23上,从而使患者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每个小腿魔术贴22与小腿毛毡布23的粘附位置,从而使得穿戴起来更加的服帖舒适。
46.大腿套部3的两侧也为相互可调连接,具体的:大腿套部3两侧均设有大腿魔术贴32,两大腿魔术贴32中,其中一个位于上侧,另一个则处于下侧;并且在大腿套部3的两侧均设有供大腿魔术贴32粘附的大腿毛毡布33,两大腿毛毡布33分别供两大腿魔术贴32相粘附。
4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