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

文档序号:33485562发布日期:2023-03-17 17:56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
arthroplasty.neurosurge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oct 2021;32(4):505-510)。但人工颈椎间盘仅适用于椎体完整性不受影响的手术,而针对如何有效预防颈椎次全切除后邻近节段蜕变这一问题确实始终无法有效解决。
8.综上所述,目前现有技术不能避免颈椎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运动功能丧失的弊端及所致的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问题。
9.因此,为有效恢复颈椎次全切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和相应节段运动功能、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同时避免植入物塌陷、松动等问题,急需设计一种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其能有效恢复颈椎次全切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和相应节段运动功能、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同时能够避免植入物塌陷、松动等问题。
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2.一种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其包括一个椎体部件、两个可动部件和两个仿终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椎体部件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圆筒,所述第一连接圆筒上设有螺纹,所述可动部件呈圆柱形且其上端和下端都设有螺纹,所述仿终板部件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圆筒、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圆锥型刺突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圆筒上也设有螺纹,所述椎体部件的上端和其中一个所述仿终板部件与其中一个所述可动部件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椎体部件的下端和另一个所述仿终板部件与另一个所述可动部件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
13.优选地,所述椎体部件的中部为立方体结构,其左右两侧面完全贯通,前后两侧面为平板。
14.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圆筒设有内螺纹,所述可动部件的上端和下端都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圆筒也设有内螺纹。
15.优选地,所述仿终板部件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五个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
16.优选地,其中四个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排列成正方形,另一个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位于所述正方形的中心。
17.优选地,所述可动部件由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制成,所述椎体部件和仿终板部件由金属钽制成且其表面设有厚度为30μm的羟基磷灰石涂层。
18.优选地,所述椎体部件的中部的长为12mm、宽为10mm、高为11mm。
19.优选地,所述可动部件的直径为10mm、高为6mm。
20.优选地,所述仿终板部件的去除掉所述第二连接圆筒后的长为12mm、宽为10mm、高为3mm。
21.优选地,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的高度为2mm。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中的一者或多者:
23.1、其能够在颈椎体次全切除术后通过螺纹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来重建颈椎的有效高度并保留原有椎间节段的运动功能,从而能够减少颈椎活动时对邻近节段应力,
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有效降低邻近椎间盘的载荷,进而有效预防次全切除后融合术所致的相邻节段退变。
24.2、其能够通过植骨和其表面的羟基磷灰石涂层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实现稳定良好的骨性融合。
25.3、采用其之后,使得手术难度较小,创伤小,便于推广。
26.4、由于其螺纹连接的存在,可以获得术后长期稳定,且连接方式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等轴测视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正视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侧视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椎体部件的等轴测视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椎体部件的正视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椎体部件的侧视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可动部件的正视示意图。
34.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仿终板部件的等轴测视图。
35.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仿终板部件的另一等轴测视图。
36.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仿终板部件的正视示意图。
37.其中:1为椎体部件;2为可动部件;3为仿终板部件;4为第一连接圆筒;5为左右侧面;6为前后侧面;7为圆锥型刺突结构;8为第二连接圆筒。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中,表示方位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都是为了便于结合附图进行描述而使用的,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40.为有效恢复颈椎次全切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和相应节段运动功能、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同时避免植入物塌陷、松动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
41.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包括一个椎体部件1、两个可动部件2和两个仿终板部件3。
42.其中,如图4-6所示,所述椎体部件1的中部为立方体结构且其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圆筒4。所述第一连接圆筒4上设有螺纹。
43.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圆筒4设有内螺纹。
44.如图7所示,所述可动部件2呈圆柱形且其上端和下端都设有螺纹。
45.优选地,所述可动部件2的上端和下端都设有外螺纹。
46.如图8-10所示,所述仿终板部件3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圆筒8、另一端为长方体结构且其端面上设有圆锥型刺突结构7。所述第二连接圆筒8上也设有螺纹。
47.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圆筒8也设有内螺纹
48.如图1-3所示,所述椎体部件1的上端和其中一个所述仿终板部件3与其中一个所述可动部件2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所述椎体部件1的上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可动部件2的下端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所述可动部件2的上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仿终板部件3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
49.所述椎体部件1的下端和另一个所述仿终板部件3与另一个所述可动部件2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所述椎体部件1的下端与另中一个所述可动部件2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另一个所述可动部件2的下端与另一个所述仿终板部件3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
50.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一个椎体部件1、两个可动部件2和两个仿终板部件3可以通过螺纹连接而形成一个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
51.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4-6所示,所述椎体部件1的中部为立方体结构,其左右两侧面5完全贯通,前后侧面6为平板。由此,所述椎体部件1内可以植入自体骨颗粒,并使得自体骨颗粒便于通过完全贯通的所述左右两侧面5与人体自身的骨性结构形成骨整合。
52.并且,优选地,所述椎体部件1的前后侧面的壁厚度均为1mm。
53.更优选地,所述可动部件2由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制成。所述椎体部件1和仿终板部件3由金属钽制成且其表面设有厚度为30μm的羟基磷灰石涂层。由此,使得所述可动部件2能够相对于所述椎体部件1和仿终板部件3屈伸、旋转、侧曲等。
54.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所述椎体部件1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设有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羟基磷灰石涂层,这样,在植入人体后,使得所述椎体部件1的界面和骨性结构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骨整合,从而使得所述椎体部件1和次全切除剩余部分的颈椎体形成稳定结构,进而获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55.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仿终板部件3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五个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7。
56.优选地,其中四个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7排列成正方形,另一个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7位于所述正方形的中心。
57.更优选地,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7的高度为2mm。
58.其中,在植入后,所述仿终板部件3上的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7与上下邻近椎体的终板相抵触,并经过纵向挤压后所述圆锥型刺突结构7扎入上下临近椎体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颈椎能在屈伸、侧曲、旋转时稳定存在于次全切除后的减压槽内。
59.优选地,所述椎体部件1的中部的长为12mm、宽为10mm、高为11mm。所述可动部件2的直径为10mm、高为6mm。所述仿终板部件3的去除掉所述第二连接圆筒8后,也就是,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长为12mm、宽为10mm、高为3mm。该尺寸使得它们通过螺纹连接而形成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能够很好地植入到行颈椎次全切除术的患者的方形减压槽。
60.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通过所述椎体部件1、可动部件2和仿终板部件3的组配能在颈椎次全切除后有效重建颈椎的支撑功能。而在颈椎屈伸、旋转、侧曲过程中所述可动部件2能够通过自身形变来保留相应椎间隙的活动度。同时,通过所述可动部件2的自身形变来保留椎间运动功能完全避免了现有可动人工颈椎的球窝关节设计,回避了球窝关节带来的摩擦界面、表面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
可动人工颈椎具备恢复原有颈椎生理功能的特征,具有减轻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优点。
61.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适用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的病例,例如: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连续双节段椎间盘突出并脱垂至椎体后方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体原发性肿瘤或椎体转移瘤患者以及脊髓前方椎管内肿物患者等。此外,对于一期实施颈椎融合术后引发邻近节段退变严重的其他类型颈椎疾病也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
62.以下就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本系统置换术来说明手术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整个手术过程如下:
63.1、对拟行颈椎次全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心电图等检查,排除手术禁忌。
64.2、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满意后取患者仰卧位,双肩垫高,颈部后仰,枕部放置软垫圈。
65.3、采用颈前纵切口或横切口,切口长度约5cm;并在颈动脉鞘和气管食管之间隙以食指做钝性分离直达骨面;然后切开椎前筋膜后用牵引装置将切口进一步充分暴露术野。
66.4、在透视机下确定病变椎体后于邻近上下椎体植入椎体撑开钉,将撑开器套入上下两枚撑开钉内向上下两端撑开椎体。
67.5、确定上下椎间隙所在位置后用尖刀小心切开纤维环,用髓核钳配合神经剥离子逐步完全取除椎间盘组织;并用咬骨钳逐步咬除病变椎体直达后纵韧带,用尖刀配合神经剥离子进行后纵韧带切开,用椎板咬骨钳逐步完全咬除后纵韧带实现对脊髓的完全减压,最终形成一个深度为13mm,宽度12mm,高度为28mm的方形减压槽。
68.6、用磨钻打磨减压槽内的上下位椎体终板使其平整,最终稳定减压槽的高度在30-32mm。
69.7、将两个仿终板部件3、两个可动部件2、一个椎体部件1在体外按照图1-3的模式组装成为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将咬除的椎体骨组织或取自身髂骨块咬碎呈颗粒状植入所述椎体部件1内。
70.8、进一步撑开上下椎体后将所述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植入上述减压槽内。
71.9、松开上下撑开螺钉后在透视机下观察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的位置满意后冲洗伤口,放置引流,逐层缝合皮下筋膜皮肤组织。
72.10、术后常规护理,术后3天可下地并正常活动颈部。
73.由此可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旋进式一体化可动人工颈椎之后,使得手术难度较小,创伤小,便于推广。
7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