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台以及图像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56078发布日期:2022-11-29 19:27阅读:42来源:国知局
寝台以及图像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寝台以及图像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2.图像诊断装置是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将穿过被检体的x射线或将利用磁共振从人体中获得的电磁信号,转换为反映被检体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图像的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包括用于载置被检体的寝台以及产生x射线或产生磁场的架台。为了使载置被检体的寝台的顶板顺利地将被检体送入到架台中以进行扫描工作,寝台的顶板在上升到规定的工作高度后须保持高度不变。寝台的顶板的升降一般是通过压力执行元件的活塞的伸缩带动可升降的支撑部完成的,当到达工作高度后压力执行元件的运动停止。
3.然而,即使再精密的压力执行元件,在长时间的负载下也可能会发生泄压的情况,泄压会导致寝台的顶板从规定的工作高度下沉。另外,压力执行元件中的液体会因温度变化产生热收缩,从而导致下沉。当寝台的顶板下沉过多时,会影响图像的成像质量,甚至造成图像诊断装置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顶板下沉的寝台以及具有该寝台的图像诊断装置。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寝台包括:底座;顶板,其载置被检体;顶板支撑架,其载置所述顶板;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撑所述顶板支撑架;压力执行元件,其使所述支撑部升降;以及连杆锁止部,其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支撑部将所述顶板上升到最高位置时所述连杆锁止部处于行程中的死点。
6.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诊断装置包括上述的寝台。
7.通过本实用新型,通过当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连杆锁止部位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实现防止寝台的顶板下沉的效果。
附图说明
8.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诊断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9.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寝台的结构的示意图;
10.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顶板处于最低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11.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12.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连杆锁止部的限位部的结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13.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顶板处于最低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14.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15.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压力执行元件以及解锁部在压力回路中
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16.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顶板处于最低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17.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18.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连杆锁止部上的解锁部与挡块的结构的示意图;
19.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阻尼部处于靠近连杆锁止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的阻尼部处于远离连杆锁止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寝台以及图像诊断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22.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示出了坐标轴。
23.将寝台的长边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将寝台的短边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左右方向),将与z轴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x轴箭头朝向的方向作为前侧(前方),与上述相对的即为后侧(后方)。z轴箭头朝向的方向作为右侧(右方),与上述相对的即为左侧(左方)。y轴箭头朝向的方向作为上侧(上方),与上述相对的即为下侧(下方)。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结构适当地放大、缩小或省略地表示。另外,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寝台以及图像诊断装置,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
24.(第一实施方式)
25.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诊断装置1的结构的示意图。
26.下面,通过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诊断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27.如图1所示,图像诊断装置1包括对被检体进行拍摄的架台2以及载置被检体的寝台3。图像诊断装置1是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反映被检体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图像的装置。例如,图像诊断装置1可以是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将穿过被检体的x射线,转换为反映被检体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图像的ct装置。图像诊断装置1还可以是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将利用磁共振从人体中获得的电磁信号,转换为反映被检体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图像的mri装置。
28.架台2竖立的固定于水平面上,架台2的中心形成用于使载置被检体的寝台3的顶板32进入的开口。架台2对寝台3上的被检体进行拍摄以生成图像数据。
29.寝台3是载置被检体的装置。寝台3包括底座31、顶板32、顶板支撑架321、压力执行元件33、支撑部34以及连杆锁止部35。
30.寝台3的底座31固定在水平面上。顶板32用于载置被检体。支撑部34设置在底座31上,顶板32下方设置有载置顶板32的顶板支撑架321,支撑部34连接顶板支撑架321以及底座31,支撑部34以可沿上下方向(y轴方向)升降的方式支撑顶板支撑架321以使顶板32可升降。支撑部34在带动顶板32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可以方便被检体登上顶板32,支撑部34在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可以使顶板32与架台2的开口对齐。当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还可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移动,顶板32朝前方(+x)移动后到达架台2的拍摄中心,顶板
32朝后方(-x)移动后远离架台2。压力执行元件33用于使支撑部34进行升降动作,压力执行元件33例如可以是液压执行元件或气压执行元件。连杆锁止部35与支撑部34连接,连杆锁止部35用于在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锁定顶板32的位置,以防止顶板32下沉。
31.下面,通过图2对现有技术中的寝台3a的结构进行说明。
32.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寝台3a的结构的示意图。
33.在现有技术中,如图2所示,寝台3a包括底座31a、顶板32a、顶板支撑架321a、压力执行元件33a以及支撑部34a。
34.底座31a固定在水平面上,支撑部34a设置在底座31a上,顶板32a下方设置有载置顶板32a的顶板支撑架321a,支撑部34a以可升降的方式连接底座31a以及顶板支撑架321a。压力执行元件33a一端设置在底座31a上,另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a上。压力执行元件33a可通过对支撑部34a施力使支撑部34a带动顶板32a升降,压力执行元件33a通过伸出活塞使支撑部34a展开并带动顶板32a上升,通过收缩活塞使支撑部34a收拢并带动顶板32a下降。
35.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当支撑部34a带动顶板32a上升到最高位置时,由于压力执行元件33a需要持续施加较大的力才能对支撑部34a进行支撑,因此在压力执行元件33a长时间负载的情况下,压力执行元件33a有可能发生泄压的情况。当压力执行元件33a泄压时,支撑部34a无法将顶板32a保持在规定的高度,顶板32a会从规定的高度下沉。另外,压力执行元件中的液体会因温度变化产生热收缩,从而导致顶板32a下沉。当顶板32a下沉过多时,会影响图像的成像质量,甚至造成图像诊断装置的损坏。
36.下面,通过图3、图4以及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顶板32下沉的寝台3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各图中,为了更清楚表达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
37.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最低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38.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最高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39.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连杆锁止部35的限位部353的结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40.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寝台3包括底座31、顶板32、顶板支撑架321、压力执行元件33、支撑部34以及连杆锁止部35。
41.寝台3的底座31固定在水平面上。支撑部34设置在底座31上,顶板32下方设置有载置顶板32的顶板支撑架321,支撑部34连接顶板支撑架321以及底座31,支撑部34以可沿上下方向(y轴方向)升降的方式支撑顶板支撑架321以使顶板32可升降。当支撑部34使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顶板32还可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移动。压力执行元件33用于使支撑部34进行升降动作,压力执行元件33例如可以是气压执行元件或液压执行元件。连杆锁止部35与支撑部34连接,连杆锁止部35用于在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锁定顶板32的位置,以防止顶板32下沉。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锁止部35通过在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处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防止顶板32下沉。
42.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以相互铰接的两段式连杆(即二连杆350)作为连杆锁止部35
的一个例子,但是连杆锁止部35还可以是其他连杆结构,只要是能通过在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处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防止顶板32下沉的连杆结构即可。
43.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4具有第一梁341以及第二梁342,第一梁341与第二梁342交叉设置,并在交叉处j40处相互铰接。第一梁341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41与顶板支撑架321铰接,第一梁341的另一端与可在底座31上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滑动的滑块36铰接。第二梁342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42与底座31铰接,第二梁342的另一端与可在顶板支撑架321上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滑动的滑块36铰接。
44.二连杆350具有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第一连杆351与第二连杆352相互铰接。第一连杆351的一端与第二连杆352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50铰接构成两段式连杆。第一连杆351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梁341与顶板支撑架321的铰接点j41处,第二连杆352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梁342与底座31的铰接点j42处。也就是说,由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构成的二连杆350的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与底座31的铰接点j42上,另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与顶板支撑架321的铰接点j41上。
45.压力执行元件33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31设置在底座31上,另一端设置在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上。
46.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寝台3的顶板32的升降过程进行说明。
47.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执行元件33通过对二连杆350进行驱动,以使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进行升降动作。
48.如图3所示,此时,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方便被检体登上的最低位置。当需要使顶板32上升时,首先压力执行元件33伸长活塞,对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施加推力,第一连杆351开始绕铰接点j50顺时针旋转,第二连杆352开绕绕铰接点j50逆时针旋转,随着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的旋转,二连杆350展开,使铰接点j41与铰接点j42逐渐远离。之后,支撑部34随着铰接点j41与铰接点j42的远离也逐渐展开,并将顶板32逐渐升起。当顶板32到达如图4所示的最高位置时,压力执行元件33不再伸长活塞,第一连杆351、第二连杆352以及支撑部34不再移动。为了保持二连杆350不会出现折回趋势,压力执行元件33需要保持对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施力,但由于折回力非常小,因此压力执行元件33只需要很小的力,就可以支撑二连杆350维持在稳定状态。
49.如图4所示,当支撑部34将顶板32上升到达最高位置时,二连杆350伸展为一条直线,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由第一连杆351与第二连杆352构成的二连杆350(连杆锁止部35)处于行程中的死点。由于顶板32的负载沿直线状的二连杆350垂直向下传递,负载会全部作用在二连杆350上,而压力执行元件33几乎不受力。因此压力执行元件33几乎不会出现泄压的情况,寝台3的顶板32也就不会发生下沉现象。
50.如图4所示,当需要使处于最高位置的顶板32下降时,压力执行元件33收缩活塞,对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施加拉力,第一连杆351开始绕铰接点j50逆时针旋转,第二连杆352开绕绕铰接点j50顺时针旋转,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逐渐回复,当顶板32回复到如图3所示的最低位置时,压力执行元件33不再收缩活塞,第一连杆351、第二连杆352以及支撑部34不再移动。
51.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当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连杆锁止部位于行程中的死
点的方式,实现防止寝台的顶板下沉的效果。
52.另外,在寝台3的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且二连杆350到达死点时,二连杆350有可能在压力执行元件33的施加的推力的惯性作用下越过死点。为了防止上述情况,优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二连杆350还具有限位部353。限位部353由形成在第一连杆351的突部3510和形成在第二连杆352的凹部3520构成。当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呈一条直线时,限位部353的突部3510与凹部3520卡合,此时第一连杆351与第二连杆352无法越过死点位置继续转动。因此,通过在二连杆350上形成限位部353,即使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仍在惯性作用下具有越过死点的趋势,限位部353也可以避免二连杆350越过行程中的死点。
53.(第二实施方式)
54.下面,通过图6、图7以及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顶板32下沉的寝台3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各图中,为了更清楚表达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
55.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仅针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未说明的部分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
56.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最低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57.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最高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58.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压力执行元件33以及解锁部37在压力回路中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59.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寝台3包括底座31、顶板32、顶板支撑架321、压力执行元件33、支撑部34以及连杆锁止部35。支撑部34设置在底座31上,支撑部34以可沿上下方向(y轴方向)升降的方式支撑顶板支撑架321以使顶板32可升降。压力执行元件33用于使支撑部34进行升降动作,压力执行元件33例如可以是气压执行元件或液压执行元件。连杆锁止部35与支撑部34连接,连杆锁止部35通过在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处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防止顶板32下沉。
60.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以相互铰接的两段式连杆(即二连杆350)作为连杆锁止部35的一个例子,但是连杆锁止部35还可以是其他连杆结构,只要是能通过在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处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防止顶板32下沉的连杆结构即可。
61.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支撑部34具有相互交叉并在交叉处j40处相互铰接的第一梁341以及第二梁342。第一梁341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41与顶板支撑架321铰接,第一梁341的另一端与可在底座31上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滑动的滑块36铰接。第二梁342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42与底座31铰接,第二梁342的另一端与可在顶板支撑架321上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滑动的滑块36铰接。二连杆350具有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第一连杆351与第二连杆352相互铰接。第一连杆351的一端与第二连杆352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50铰接构成两段式连杆。
62.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一连杆351的另一端与第二梁342在铰接点j51处铰接,第二连杆352的另一端与第一梁341在铰接点j52处铰
接。也就是说,由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构成的二连杆35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支撑部34的相互交叉的两根梁(即第一梁341以及第二梁342)上。
63.压力执行元件33的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与底座31的铰接点j42上,压力执行元件33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的第一梁341上并通过铰接点j32铰接。压力执行元件33通过驱动支撑部34使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升降。
64.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寝台3还具有设置在支撑部34上的解锁部37,解锁部37具有朝向二连杆350中的一根连杆(例如第一连杆351)突出的活塞370,活塞370可朝靠近第一连杆351的方向伸出或朝向远离第一连杆351的方向收缩,活塞370通过推动二连杆350中的一根连杆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具体为,解锁部37的活塞370与压力执行元件33相联通,在压力执行元件33收缩时,活塞370伸长并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
65.图8中示出了压力执行元件33以及解锁部37在压力回路中的连接关系。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寝台3还具有电磁阀41、泵42、液压箱43。在下述说明中,以液压执行元件作为压力执行元件33,以三位电磁阀作为电磁阀41进行说明。压力执行元件33具有第一腔室331、第二腔室332以及活塞330,第一腔室331以及第二腔室332在电磁阀41处于不同的三个工作状态时与泵42或液压箱43连接。解锁部37具有第一腔室371、第二腔室372以及活塞370,第一腔室371在电磁阀41处于不同的三个工作状态时与泵42或液压箱43连接,第二腔室372与外界空气相通。
66.压力执行元件33以及解锁部37通过电磁阀41控制,电磁阀41通过切换不同的工作位置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图8中示出的,当电磁阀41位于右侧的工作位置时,泵42将液压箱43中的液体介质向压力执行元件33的第二腔室332以及解锁部37的第一腔室371中排放,压力执行元件33的第一腔室331中的液体介质自然回流到液压箱43中,解锁部37的第二腔室372中的空气被排出,此时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330收缩,解锁部37的活塞370伸出。当电磁阀41位于中间的工作位置时,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330以及解锁部37的活塞370保持在当前状态。当电磁阀41位于左侧的工作位置时,泵42将液压箱43中的液体介质向压力执行元件33的第一腔室331排放,压力执行元件33的第二腔室332中的液体介质回流到液压箱43中,由于解锁部37的第二腔室372与外界空气连通,因此,解锁部37的第一腔室371中的液体介质不会自然回流到液压箱43中,此时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330伸出,解锁部37的活塞370保持在当前状态。只有当解锁部37的活塞370受到外界的压力后(例如二连杆350的其中一根连杆的按压),解锁部37的第一腔室371中的液体介质才会回流到液压箱43中,此时,解锁部37的活塞370收缩。
67.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寝台3的顶板32的升降过程进行说明。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执行元件33通过对支撑部34进行驱动,以使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进行升降动作。
69.如图6所示,此时,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方便被检体登上的最低位置。当需要使顶板32上升时,首先压力执行元件33伸长活塞330,通过铰接点j32对支撑部34施力,支撑部34逐渐展开。随着支撑部34的展开,与支撑部34连接的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也逐渐展开,由此,支撑部34将顶板32逐渐升起。当顶板32到达如图7所示的最高位置时,压力执行元件33不再伸长活塞330,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处于同一直线上。此时,第一连杆351
与解锁部37的活塞370抵接,使活塞370收缩,活塞370回到解锁二连杆350的死点状态的预备位置。
70.如图7所示,当支撑部34将顶板32上升到达最高位置时,二连杆350伸展为一条直线,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由第一连杆351与第二连杆352构成的二连杆350(连杆锁止部35)处于行程中的死点,二连杆350锁定在该位置。由于顶板32的负载沿直线状的二连杆350垂直向下传递,负载会全部作用在二连杆350上,而压力执行元件33几乎不受力。因此压力执行元件33几乎不会出现泄压的情况,寝台3的顶板32也就不会发生下沉现象。
71.如图7所示,当需要使处于最高位置的顶板32下降时,解锁部37的活塞370与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330联动,即当解锁部37的活塞370伸出时,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330收缩。解锁部37的活塞370抵接二连杆350的第一连杆351,二连杆350在活塞370的推动下从死点位置脱离。之后,随着压力执行元件33收缩活塞330,通过铰接点j32对支撑部34施力,支撑部34逐渐收拢,随着支撑部34的收拢,与支撑部34连接的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也逐渐收拢,由此,支撑部34将顶板32逐渐降落。当顶板32回复到如图6所示的最低位置时,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330不再收缩,解锁部37的活塞370不再伸出。
72.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当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连杆锁止部位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实现防止寝台的顶板下沉的效果。
73.(第三实施方式)
74.下面,通过图9以及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顶板32下沉的寝台3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各图中,为了更清楚表达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
75.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仅针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未说明的部分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
76.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最低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77.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最高位置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78.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寝台3包括底座31、顶板32、顶板支撑架321、压力执行元件33、支撑部34以及连杆锁止部35。支撑部34设置在底座31上,支撑部34以可沿上下方向(y轴方向)升降的方式支撑顶板支撑架321以使顶板32可升降。压力执行元件33用于使支撑部34进行升降动作,压力执行元件33例如可以是气压执行元件或液压执行元件。连杆锁止部35与支撑部34连接,连杆锁止部35通过在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处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防止顶板32下沉。
79.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以相互铰接的两段式连杆(即二连杆350)作为连杆锁止部35的一个例子,但是连杆锁止部35还可以是其他连杆结构,只要是能通过在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处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防止顶板32下沉的连杆结构即可。
80.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支撑部34具有相互交叉并在交叉处j40相互铰接的第一梁341以及第二梁342。第一梁341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41与顶板支撑架321铰接,第一梁341的另一端与可在底座31上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滑动的
滑块36铰接。第二梁342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42与底座31铰接,第二梁342的另一端与可在顶板支撑架321上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滑动的滑块36铰接。二连杆350具有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第一连杆351与第二连杆352相互铰接。第一连杆351的一端与第二连杆352的一端通过铰接点j50铰接构成两段式连杆。
81.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一连杆351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的第一梁341与滑块36的铰接点j53处,第二连杆352的另一端与底座31在铰接点j54处铰接。也就是说,由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构成的二连杆350的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与底座31的滑块36的铰接点j53上,另一端设置在底座31上。
82.压力执行元件33的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与底座31的铰接点j42上,压力执行元件33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撑部34的第一梁341上并通过铰接点j32铰接。压力执行元件33通过驱动支撑部34使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升降。
83.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寝台3还具有设置在底座31上的解锁部37,解锁部37具有朝向二连杆350中的一根连杆(例如第一连杆351)突出的活塞,活塞可朝靠近第一连杆351的方向伸出或朝向远离第一连杆351的方向收缩,活塞通过推动二连杆350中的一根连杆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具体为,解锁部37的活塞与压力执行元件33相联通,在压力执行元件33收缩时,活塞伸长并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
84.在本实施方式中,解锁部37以及压力执行元件33在压力回路中的连接关系、工作过程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85.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寝台3的顶板32的升降过程进行说明。
86.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执行元件33通过对支撑部34进行驱动,以使支撑部34带动顶板32进行升降动作。
87.如图9所示,此时,寝台3的顶板32处于方便被检体登上的最低位置。当需要使顶板32上升时,首先压力执行元件33伸长活塞,通过铰接点j32对支撑部34施力,支撑部34逐渐展开,滑块36朝+x方向移动。随着滑块36的移动,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也逐渐展开,由此,支撑部34将顶板32逐渐升起。当顶板32到达如图10所示的最高位置时,压力执行元件33不再伸长,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处于同一直线上,此时,第一连杆351与解锁部37的活塞抵接,使解锁部37的活塞收缩,解锁部37的活塞回到解锁二连杆350的死点状态的预备位置。
88.如图10所示,当支撑部34将顶板32上升到达最高位置时,二连杆350伸展为一条直线,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由第一连杆351与第二连杆352构成的二连杆350(连杆锁止部35)处于行程中的死点。二连杆350锁定在该位置。顶板32的负载在向下传递的过程中会作用在滑块36上,但只有滑块36朝-x方向移动,顶板32才能下降。由于滑块36与二连杆350连接,并且二连杆350处于行程中的死点,因此滑块36无法推动二连杆350使其朝-x方向移动。此时,顶板32的负载全部作用在二连杆350上,而压力执行元件33几乎不受力。因此压力执行元件33几乎不会出现泄压的情况,寝台3的顶板32也就不会发生下沉现象。
89.如图10所示,当需要使处于最高位置的顶板32下降时,解锁部37的活塞与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联动,即当解锁部37的活塞伸出时,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收缩。解锁部37
的活塞抵接二连杆350的第一连杆351,二连杆350在解锁部37的活塞的推动下从死点位置脱离。之后,随着压力执行元件33收缩活塞,通过铰接点j32对支撑部34施力,支撑部34逐渐收拢,随着支撑部34的收拢,滑块36朝-x方向移动,使与滑块36连接的第一连杆351以及二连杆350也逐渐收拢,由此,支撑部34将顶板32逐渐降落。当顶板32回复到如图9所示的最低位置时,压力执行元件33的活塞不再收缩,解锁部37的活塞不再伸出。
90.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当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连杆锁止部位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实现防止寝台的顶板下沉的效果。
91.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连杆锁止部35上的解锁部37与挡块40的结构的示意图。
92.如图11所示,为了使解锁部37更顺畅地将处于死点位置的连杆锁止部35进行解锁,优选地,寝台3还具有设置在二连杆350(连杆锁止部35)上的挡块40,具体地,挡块40可以设置在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处。此时,解锁部37的活塞不是朝向二连杆350中的一根连杆突出,而是朝向挡块40突出。解锁部37的活塞可朝靠近挡块40的方向伸出或朝向远离挡块40的方向收缩,解锁部37的活塞通过推动挡块40带动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具体为,解锁部37的活塞与压力执行元件33相联通,在压力执行元件33收缩时,活塞伸长并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由于解锁部37的活塞直接将力作用在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处,因此即使较小的力也可以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
93.(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94.下面,通过图12以及图13对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顶板32下沉的寝台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各图中,为了更清楚表达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
95.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仅针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未说明的部分均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
96.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阻尼部39处于靠近连杆锁止部35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阻尼部39处于靠近解锁滑块38的伸出位置。
97.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寝台3的阻尼部39处于远离连杆锁止部35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阻尼部39处于远离解锁滑块38的原位置。
98.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寝台不设置锁止部,而是在底座31上设置解锁滑块38以及阻尼部39。
99.解锁滑块38设置在底座31上并朝向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突出,解锁滑块38通过与处于死点位置的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抵接,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
100.阻尼部39与二连杆350的设置在底座31上的一端连接,阻尼部39在寝台的顶板从最高位置下降时先随二连杆350朝靠近解锁滑块38的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即阻尼部39先朝靠近解锁滑块38的伸出位置移动),之后随着寝台的顶板的下降逐渐回复到远离解锁滑块38的原位置。
101.下面,对变形例中的寝台的顶板的升降过程进行说明。
102.如图12所示,与第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当需要使顶板上升时,压力执行元件对支撑部施力,支撑部逐渐展开,滑块36朝+x方向移动。随着滑块36的移动,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352也逐渐展开,由此,支撑部将顶板逐渐升起。当第一连杆351以及第二连杆
352处于同一直线上时,顶板到达规定高度。当二连杆350伸展为一条直线时处于行程中的死点。二连杆350锁定在该位置,滑块36无法推动二连杆350使其朝-x方向移动。因此压力执行元件几乎不会出现泄压的情况,寝台的顶板也就不会发生下沉现象。阻尼部39由于内部存在较大的阻尼,因此在上述过程中,阻尼部39的活塞不会运动,始终处于远离解锁滑块38的原位置。
103.如图13所示,当需要使寝台的顶板下降时,先继续使顶板继续升高一段微小的距离,因此底座31上的滑块36也继续朝+x方向运动一段微小的距离。此时阻尼部39中的活塞在处于死点位置的二连杆350的牵引下伸出,二连杆350的铰接点j50在朝+x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与解锁滑块38抵接并被解锁滑块38顶起,解锁滑块38使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在二连杆350从死点位置脱离后,压力执行元件使顶板逐渐下降,滑块36开始朝-x方向移动,与滑块36连接的第一连杆351以及二连杆350也逐渐收拢。二连杆350折叠到一定角度后被限位,不再继续收拢。此时滑块36朝-x方向移动的力通过二连杆350作用在阻尼部39上,阻尼部39的活塞被推回,阻尼部39回到远离解锁滑块38的原位置。
104.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当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连杆锁止部位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实现防止寝台的顶板下沉的效果。
105.以上说明的任一实施方式都可以如下表达,
106.一种寝台,包括:
107.底座;
108.顶板,其载置被检体;
109.顶板支撑架,其载置所述顶板;
110.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撑所述顶板支撑架;
111.压力执行元件,其使所述支撑部升降;以及
112.连杆锁止部,其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支撑部将所述顶板上升到最高位置时所述连杆锁止部处于行程中的死点。
113.根据上述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当寝台的顶板处于最高位置时连杆锁止部位于行程中的死点的方式,实现防止寝台的顶板下沉的效果。
114.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