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可控的经桡脑血管介入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49501发布日期:2023-08-18 05:43阅读:28来源:国知局
弯曲可控的经桡脑血管介入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弯曲可控的经桡脑血管介入导管。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目前采用血管介入方式治疗颅内疾病采用的通路均为股动脉入路,即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插入导丝和穿刺鞘,然后通过各种通路导管建立从股动脉到颅内各血管分支的通路。但经股入路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穿刺点并发症较大,手术后病人卧床时间长,等等。而桡动脉入路作为治疗颅内血管疾病的一种方式,桡动脉位置浅表、内径细,穿刺术后容易找准动脉破口压迫止血。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的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率低至0.06%,相比于股动脉入路,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后患者舒适度较高,无需严格卧床制动,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低,同时有降低相关并发症的优点。

2、医生在给病人进行造影或治疗时,通常需要将导管头端进入到颅内动脉各分支的开口处,分别对各分支打造影剂进行造影,观察病人血管的情况。由于各分支血管的分布不一样,单一形状的导管往往不能导入到所有需要导入的血管分支,从而医生需要将导管从血管中取出,更换另一根不同形状的导管,这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还给医生手术过程造成麻烦,造成器械浪费并对病患造成多次创伤。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操作更灵活、符合不同手术需要、可以即时调节导管前端弯曲度的介入导管,可提高手术效率、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提高手续效率、改善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更灵活、符合不同手术需要、可以即时调节导管前端弯曲度的弯曲可控的经桡脑血管介入导管。

2、为实现本技术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一种弯曲可控的经桡脑血管介入导管,其包括管体和调控机构,所述调控机构包括调控主体以及可相对调控主体移动的调控件,所述管体尾端与调控主体连接,所述管体包括至少一段管体分部,所述管体内设有至少一根控制丝,每一段所述至少一段管体分部都分别连接有一根所述控制丝,一般是所述控制丝头端连接所述管体分部头端,所述控制丝的尾端连接所述调控件。

4、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调控件的移动,来牵引所述控制丝,而每一根控制丝都连接一段管体分部,从而拉动所述管体分部,使其弯曲改变角度,由此实现在手术中的管体的位置、角度调控,使操作更灵活。

5、其中,所述管体本身在自然状态时的形状可为直态,也可为预塑型的弯曲态。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只有一段管体分部和一根控制丝,所述控制丝的头端连接所述管体分部的头端(也就是管体头端),所述控制丝的尾端连接所述调控件,操作所述调控件相对所述调控主体前后移动,可调控所述控制丝的运动,从而可带动所述管体分部的弯曲。所述控制丝向尾端拉动距离越大,相当于将控制丝置于管体内的部分缩短,所述管体分部的头端也跟随着控制丝的移动而向管体尾端相应移动,也就是管体分部头端的弯曲越大,也就是管体头端弯曲度越大。相反操作时,移动调控件将控制丝向外释放,也就是将所述控制丝置于管体内的部分变长,所述管体分部的头端也跟随着控制丝的移动而向外释放逐渐趋向于原自然形态,相应的其弯曲度就越小,也就是所述管体头端弯曲度越小。因此,通过对管体的控制以及结合调控所述控制丝可以根据需要调控所述管体头端的弯曲度、朝向和位置。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管体包括至少两段所述管体分部。在设有两段所述管体分部的实施方式中,分别为靠近头端的第一管体分部、与第一管体分部相连接的第二管体分部;在设有三段所述管体分部的实施方式中,包括靠近头端的第一管体分部、第二管体分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管体分部连接的第三管体分部;以此类推,在设有三段以上所述管体分部的实施方式中,后一段管体分部与前一段管体分部连接。所述控制丝数量与所述管体分部数量可以一致,也可以控制丝数量多于管体分部数量,一段管体分部由至少一根控制丝所连接控制;或者,接近头端的至少一根管体分部当中,每段管体分部由至少一根控制丝所连接控制,具体的,在接近尾端的管体分部可以有一段或两段不设置控制丝连接。所述调控件的数量与所述控制丝数量一致,每一根所述控制丝的头端分别连接一段管体分部的头端,每一根所述控制丝的尾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调控件,通过所述调控件对每一根控制丝单独控制,进而单独调控每一段管体分部。

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控件数量也可以与所述控制丝数量不一致,也可以有至少一个调控件连接两根控制丝,对两段管体分部同时调控;或者,其中有至少一个调控件连接两根控制丝,这两个控制丝同时连接同一段管体分部,加强对同一段管体分部的调控力度。或者,每一个调控件分别连接一根控制丝,而有至少两根控制丝同时连接同一段管体分部头端的不同位置,通过不同角度对所述管体分部进行调控,由所述两根控制丝对所述管体分部施加不同角度的不同力度之间的平衡,进而实现符合预期的所述管体分部的头端弯曲度和角度。

9、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管体包括至少两段所述管体分部时,各管体分部之间的硬度不同,硬度变化从管体尾端向头端逐步减少。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管体内有介入腔室,介入腔室内会设置导丝,导丝的硬度也有变化,相应的硬度变化从管体尾端向头端逐步减少。

10、在所述管体包括至少两段所述管体分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分部的长度为10-50mm,第二管体分部的长度为20-100mm。人体主动脉弓的血管直径一般在20-50毫米范围内,所述第一管体分部的长度取值范围便于在主动脉弓血管内能直接进入到不同的血管分支,所述第二管体分部的长度是根据主动脉弓上各分支血管开口的间距而定的,便于能在主动脉弓上超选。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管体内还设有调控腔,所述调控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两个及以上,所述调控腔从所述管体尾端连通至所述至少一段管体分部头端,所述控制丝设置于所述调控腔内。在只有一根调控丝的实施例中,可以只设置一个调控腔容纳所述调控丝,所述调控腔贯通管体头端和尾端。在设有两根或以上的调控丝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一个调控腔容纳所有调控丝,所述调控腔贯通管体头端和尾端,同时也就是所述调控腔贯通所有管体分部,所述控制丝设均置于所述调控腔内,每一根控制丝的头端分别连接一段管体分部头端。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两个或以上的调控腔来容纳所述调控丝,所述调控腔的数量可以与调控丝的数量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在所述调控腔的数量与所述调控丝数量一致的实施例中,每一根调控丝容置在不同的调控腔中,每个所述管体分部都设有一个从该管体分部的头端连通至尾端的所述调控腔,每一根控制丝的头端分别连接一段管体分部头端。在所述调控腔的数量与所述调控丝数量不一致的实施例中,每一个调控腔中可以容置一根或一根以上调控丝。

12、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介入腔室和所述调控腔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或其他几何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异形。

13、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丝为单根金属丝或非金属丝,或是包括多根金属丝或非金属丝缠绕而成的线缆。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控机构为操作手柄,所述调控主体为操作手柄本体,所述调控件是可以相对手柄本体滑动的推块,每一根所述控制丝的尾端(近端)固定于操作手柄的推块上,每一根所述控制丝的头端(远端)分别固定于(不同硬度)不同管体分部上。具体的,所述控制丝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熔接、粘接或焊接等不同方式;相对手柄本体滑动的推块可分别独立控制,且具有自锁或其他锁定装置;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丝的头端分别与不同硬度段的管体分部头端固定,控制丝的尾端与所述操作手柄连接,操作推块的运动可分别控制其对应的控制丝的运动,从而可带动不同硬度管体分部的弯曲。

15、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不同硬度管体分部彼此之间的对接方式可以是将需要对接的不同硬度导管的两端加热软化,在模具型腔内相互施加导管推力进行对接,不同硬度管体分部的材质可以采用塑料材质如pebax、ps、pa、pe、pvc等。

16、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7、采用本技术弯曲可控的经桡脑血管介入导管,可以通过调控件的移动,来牵引所述控制丝,而每一根控制丝都连接一段管体分部,从而拉动所述管体分部,使其弯曲改变角度,由此实现在手术中的管体的位置、角度调控,使操作更灵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