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36161发布日期:2023-02-03 18:31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


背景技术:

2.督灸疗法是指在督脉的脊柱上,即第6颈椎(大椎穴)至尾闾(腰俞)之间(背部正中线部位),施以药粉、生姜,在姜绒上施艾并点燃,施艾共1~3壮。
3.施灸部位以背部督脉与督络为主。取督脉背线,下至腰俞,上至大椎,共13个穴位。督灸疗法(长蛇灸、龙骨灸)可以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
4.现有的督脉灸的灸器操作起来比较繁琐,督灸施灸整个过程约1.5小时患者不能活动,护士不能离开,否则艾柱会因患者活动而滚落发生烫伤或火灾姜泥也会四处溅落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整体材质轻,便于操作,能够有效避免烫伤,可根据脊柱的情况进行调整,使得患者的后背在督灸过程中有良好的贴合度利于热力、药力的传导。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内容实现的:
7.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包括左端板、右端板、间板、连接柱;所述左端板、右端板均为u形板,右端板的宽度小于左端板的宽度;所述间板、右端板的外壁上均设有滑槽,滑槽内均设有滑块,左端板、右端板相向设置,间板设置若干,间板之间首尾相接对称设置在左端板、右端板之间,对称设置的间板之间的距离自左端板到右端板依次递减,左端板、右端板、间板相对的内壁上均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的底端到左端板、右端板、间板的底端留有间距;所述连接柱分别设置在左端板靠近间板的端头及间板远离左端板的端头,连接柱分别穿过左端板、间板与滑块转动连接,连接柱与左端板、间板滑动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间板之间错开一个间板的宽度进行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采用铁皮,隔热层的底端到左端板、右端板、间板的底端的距离在2cm-3cm之间。
10.进一步的,所述左端板、右端板上均设有提手。
11.进一步的,所述左端板、右端板、间板采用防火板。
12.进一步的,所述右端板的内部宽度在10cm-12cm之间,左端板的内部宽度在14cm-16cm之间,左端板到右端板的距离在60cm-80cm之间。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通过设置左端板、右端板、间板、连接柱,能够形成矩形框体,便于放置在患者的后背处,能够根据脊柱形态进行塑形,能够贴合患者的脊柱,在铺设姜泥后便于放置艾柱,
能够缩短放置姜泥的时间,提高了疗效又减小不良事件的发生,操作完成后便于移除灸盒,姜泥易于收集,不会对患者衣物及床单造成污染。
15.2、通过设置隔热层,隔热层的底端到左端板、右端板、间板的底端的距离在2cm-3cm之间,隔热层在隔热的同时便于医护人员铺设姜泥,且能够保持患者背部各处的姜泥铺设厚度达到要求,有利于热力、药力的传导。
16.3、通过设置滑槽、滑块、连接柱,右端板的宽度小于左端板的宽度,间板之间的距离自左端板到右端板依次递减,在使用完成后能够将间板、右端板收拢推入左端板内,缩小该脊柱督脉灸装置的占用空间。
17.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展开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收拢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2.1-左端板,2-右端板,3-间板,4-隔热层,5-滑槽,6-连接柱,7-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为了更加清晰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做以下描述:
25.实施例
26.参阅图1-2所示,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包括左端板1、右端板2、间板3、连接柱6;所述左端板1、右端板2均为u形板,右端板2的宽度小于左端板1的宽度;所述间板3、右端板2的外壁上均设有滑槽5,滑槽5内均设有滑块,左端板1、右端板2相向设置,间板3设置若干,间板3之间首尾相接对称设置在左端板1、右端板2之间,对称设置的间板3之间的距离自左端板1到右端板2依次递减,左端板1、右端板2、间板3相对的内壁上均设有隔热层4;所述隔热层4的底端到左端板1、右端板2、间板3的底端留有间距;所述连接柱6分别设置在左端板1靠近间板3的端头及间板3远离左端板1的端头,连接柱6分别穿过左端板1、间板3与滑块转动连接,连接柱6与左端板1、间板3滑动连接。
27.所述间板3之间错开一个间板3的宽度进行连接。
28.所述隔热层4采用铁皮,隔热层4的底端到左端板1、右端板2、间板3的底端的距离在2cm-3cm之间,隔热层4在隔热的同时便于医护人员铺设姜泥,且能够保持患者背部各处的姜泥铺设厚度达到要求,有利于热力、药力的传导。
29.所述左端板1、右端板2上均设有提手7,便于在使用完成后提起整个装置。
30.所述左端板1、右端板2、间板3采用防火板。
31.所述右端板2的内部宽度在10cm-12cm之间,左端板1的内部宽度在14cm-16cm之间,左端板1到右端板2的距离在60cm-80cm之间。
32.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脊柱督脉灸装置使用时的具体应用为:
33.督脉灸的施术部位为督脉脊柱正中,从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以脊柱棘突为正中线,将该脊柱督脉灸装置的左端板、右端板朝相反的方向拉开,展开该脊柱督脉灸装置呈两端开口的空心矩形状结构,推动间板使得滑块在滑槽内移动调整间板之间的距离,适应不同的患者,将该脊柱督脉灸装置以患者脊柱棘突为正中线放置在患者后背,取新鲜生姜泥,平铺在施术部位,生姜泥的铺设厚度为姜泥的上端面与隔热层的下端面平齐,取梭形艾柱置于姜泥上,点燃艾柱进行督脉灸,1壮灸完在换1壮,共灸3壮,3壮灸完后待艾柱完全燃尽,移去该脊柱督脉灸装置,取下姜泥。
34.取下该脊柱督脉灸装置后,去净姜泥、艾灰,相向移动左端板、右端板,将间板、右端板推入左端板内,缩小占用空间,便于收纳。
3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6.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