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9460发布日期:2022-12-24 04:40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
3.做完脊柱手术的病人应注意避免使脊柱承受过大的力,这就需要病人长时间卧床。但当病人由于长时间卧床需要起身休息时,需要由医护人员帮助缓慢起身,这种方式容易对没有外固定或者已经拆除外固定的脊柱造成损伤,而且使医护人员的劳动量过大,非常辛苦。
4.现有技术中,目前的脊柱术后防护装置大多为固定尺寸,不能够进行拼接,由于患者的身高不同,脊柱的长度不同,导致脊柱术后防护装置难以对患者脊柱的所有部分进行防护,从而不适用于身高不同的患者,实用性较低,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顶端的两侧均开设有一号滑孔;所述一号滑孔的底端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弧形板的两侧均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内均滑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位于凹槽内一端的端部均固接有圆块;所述活动杆位于凹槽内一端杆体部分的外侧均贯穿固接有固定块;所述活动杆的外侧均套设有一号弹簧,且一号弹簧的两端均分别与固定块和凹槽固接;所述弧形板底端的两侧拘泥固接有拼接块;所述拼接块的底端均开设有穿孔;两个所述穿孔相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圆槽;所述弧形板的侧面设有固定组件。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一号固定带、圆筒、二号滑孔、二号弹簧、压块、弧形槽、二号固定带、连接块、转杆和卡杆;所述弧形板的一侧固接有一号固定带;所述一号固定带的端部固接有圆筒;所述圆筒前侧的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二号滑孔;所述圆筒的内侧均固接有一组二号弹簧;每组所述二号弹簧的另一端均共同固接有压块;所述二号滑孔的底端均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板远离一号固定带的一侧固接有二号固定带;所述二号固定带的端部固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远离二号固定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均固接有卡杆。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号固定带和二号固定带均为弹性带。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弧形槽远离一号固定带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弧形板的前侧固接有海绵垫。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弧形板和海绵垫的表面共同开设有若干组透气孔。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凹槽底端的两侧均固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之间距离与一号滑孔的宽度相同。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按压活动杆,并将另一个弧形板上的拼接块插入一号滑孔内,利用圆块卡住拼接块,实现对弧形板之间的拼接,有利于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患者,提高实用性;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转杆插入圆筒内,并在二号弹簧的作用下,利用压块对卡杆进行挤压,使得一号固定带和二号固定带进行连接,对患者穿戴都进行固定,避免发生位移。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的第一立体图;
18.图2为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中图1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19.图3为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的剖面立体图;
20.图4为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中图3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5为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的第二立体图;
22.图6为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中图5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7为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中图5的d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中:1、弧形板;2、一号滑孔;3、凹槽;4、圆孔;5、活动杆;6、固定块;7、一号弹簧;8、圆块;9、拼接块;10、穿孔;11、圆槽;12、固定组件;121、一号固定带;122、圆筒;123、二号滑孔;124、二号弹簧;125、压块;126、弧形槽;127、二号固定带;128、连接块;129、转杆;130、卡杆;14、卡槽;15、海绵垫;16、透气孔;17、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脊柱术后防护装置,包括弧形板1,弧形板1顶端的两侧均开设有一号滑孔2;一号滑孔2的底端均开设有凹槽3;弧形板1的两侧均开设有圆孔4;圆孔4内均滑动连接有活动杆5;活动杆5位于凹槽3内一端的端部均固接有圆块8;活动杆5位于凹槽3内一端杆体部分的外侧均贯穿固接有固定块6;活动杆5的外侧均套设有一号弹簧7,且一号弹簧7的两端均分别与固定块6和凹槽3固接;弧形板1底端的两侧拘泥固接有拼接块9;拼接块9的底端均开设有穿孔10;两个穿孔10相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圆槽11;弧形板1的侧面设有固定组件12;在工作时,根据不同患者的身高长度,将多个弧形板1进行拼接,按压两侧的活动杆5,使得向凹槽3
内移动,活动杆5带动固定块6移动,此时一号弹簧7被拉伸,且活动杆5同时带动圆块8相远离圆孔4的一侧移动,而后将另一块待拼接弧形板1上的拼接块9插入一号滑孔2内,并就向下移动,直至进入凹槽3内,此时拼接块9上的穿孔10穿过活动杆5,当两个弧形板1完全贴合时,松开活动杆5,在一号弹簧7的作用下,活动杆5恢复原样,活动杆5带动圆块8卡入圆槽11内,此时弧形板1得到固定,进而该装置通过按压活动杆5,并将另一个弧形板1上的拼接块9插入一号滑孔2内,利用圆块8卡住拼接块9,实现对弧形板1之间的拼接,有利于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患者,提高实用性。
27.如图1、图5、图6、图7所示,固定组件12包括一号固定带121、圆筒122、二号滑孔123、二号弹簧124、压块125、弧形槽126、二号固定带127、连接块128、转杆129和卡杆130;弧形板1的一侧固接有一号固定带121;一号固定带121的端部固接有圆筒122;圆筒122前侧的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二号滑孔123;圆筒122的内侧均固接有一组二号弹簧124;每组二号弹簧124的另一端均共同固接有压块125;二号滑孔123的底端均开设有弧形槽126;弧形板1远离一号固定带121的一侧固接有二号固定带127;二号固定带127的端部固接有连接块128;连接块128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转杆129;转杆129远离二号固定带127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均固接有卡杆130;在工作时,患者佩戴后,将转杆129插入圆筒122内,并使得卡杆130滑入二号滑孔123,而后转杆129对压块125挤压,二号弹簧124受到压缩,直至卡杆130完全脱离进入弧形槽126内,而后转动转杆129,转杆129带动卡杆130转动,当卡杆130远离二号滑孔123时,松开转杆129,在二号弹簧124的作用下,压块125对卡杆130进行挤压,此时一号固定带121和二号固定带127得到连接,进而该结构通过将转杆129插入圆筒122内,并在二号弹簧124的作用下,利用压块125对卡杆130进行挤压,使得一号固定带121和二号固定带127进行连接,对患者穿戴都进行固定,避免发生位移。
28.如图1、图5、图6、图7所示,一号固定带121和二号固定带127均为弹性带;在工作时,适用于不同体型的人群。
29.如图5、图6所示,弧形槽126远离一号固定带121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14;在工作时,卡杆130卡入卡槽14内,能够避免转杆129发生转动,导致一号固定带121和二号固定带127连接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30.如图1、图5所示,弧形板1的前侧固接有海绵垫15;在工作时,提高患者佩戴的舒适性。
31.如图1、图3、图4、图5、图7所示,弧形板1和海绵垫15的表面共同开设有若干组透气孔16;在工作时,通过设置透气孔16,便于通气;
32.如图3、图4所示,凹槽3底端的两侧均固接有限位块17,且限位块17之间距离与一号滑孔2的宽度相同;在工作时,拼接块9插入两个限位块17,对拼接后的弧形板1起到限位的效果,避免发生晃动。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工作时,根据不同患者的身高长度,将多个弧形板1进行拼接,按压两侧的活动杆5,使得向凹槽3内移动,活动杆5带动固定块6移动,此时一号弹簧7被拉伸,且活动杆5同时带动圆块8相远离圆孔4的一侧移动,而后将另一块待拼接弧形板1上的拼接块9插入一号滑孔2内,并就向下移动,直至进入凹槽3内,此时拼接块9上的穿孔10穿过活动杆5,当两个弧形板1完全贴合时,松开活动杆5,在一号弹簧7的作用下,活动杆5恢复原样,活动杆5带动圆块8卡入圆槽11内,此时弧形板1得到固定,进而该装置通过
按压活动杆5,并将另一个弧形板1上的拼接块9插入一号滑孔2内,利用圆块8卡住拼接块9,实现对弧形板1之间的拼接,有利于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患者,提高实用性;
34.患者佩戴后,将转杆129插入圆筒122内,并使得卡杆130滑入二号滑孔123,而后转杆129对压块125挤压,二号弹簧124受到压缩,直至卡杆130完全脱离进入弧形槽126内,而后转动转杆129,转杆129带动卡杆130转动,当卡杆130远离二号滑孔123时,松开转杆129,在二号弹簧124的作用下,压块125对卡杆130进行挤压,此时一号固定带121和二号固定带127得到连接,进而该结构通过将转杆129插入圆筒122内,并在二号弹簧124的作用下,利用压块125对卡杆130进行挤压,使得一号固定带121和二号固定带127进行连接,对患者穿戴都进行固定,避免发生位移。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