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散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93793发布日期:2022-12-10 03:59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加热散发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散发器。


背景技术:

2.如图9所示,目前市面上传统的香水或蚊液电加热器的内部结构,该类型产品的工作原理是:芯棒810吸收原液瓶80内的液体通过一级加热元件30对芯棒810进行加热,使芯棒810内的液体受热后转化成气体,并借助辅助气流将挥发物质从出雾口120扩散至产品外部。
3.虽然上述传统电加热散发器也可以实现物质挥发的功能效果,但其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4.1、由于产品只采用了一组发热体,挥发物质的雾化能力相对较弱,其产生的雾高偏低,难以实现挥发物质在使用环境中得到快速扩散的目的。
5.2、由于挥发动能偏弱,挥发高度偏低,容易产生产品外部冷凝沉降,造成产品外观出现湿润的沉淀物质,同时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良好使用体验和印象。
6.3、其次,由于挥发物质不能快速扩散到产品外部,导致产品内部也容易产生冷凝物质,当冷凝物质滴落在带电部件上时,极易造成潜在的产品安全风险及寿命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加热散发器。
8.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电加热散发器,包括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内部具有下端开口设置的容腔,所述容腔的下部设有用于安装原液瓶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上端面上设有用于加热的一级加热元件,所述原液瓶的芯棒延伸至所述一级加热元件内部,所述一级加热元件上方的安装壳体上端面上设有出雾口,所述一级加热元件与所述出雾口之间还设有用于对一级加热元件加热挥发产生的气流a进行二次加热的二级加热元件。
9.作为优选,在所述一级加热元件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环型罩,所述环型罩上下两端均开口设置,所述二级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环型罩内,所述二级加热元件的上端面与所述安装壳体的顶面贴合,所述二级加热元件的内部与所述出雾口互相连通,所述环型罩的内壁与所述二级加热元件的外壁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所述安装壳体的上端面上设有进风孔,所述空气流道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二级加热元件内部连通。
10.作为优选,所述一级加热元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环上端面上的第一环型支架,所述第一环型支架内设有第一环型发热元件,在所述第一环型支架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延伸环,所述延伸环向上延伸嵌入在所述环型罩的下部开口内,所述延伸环与所述环型罩的下部开口内壁相贴合。
11.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顶面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定位凸环,所述环型罩的上部插接在所述定位凸环的内侧,所述定位凸环的内壁与所述环型罩的上部外壁相贴合,在
所述环型罩的外壁上设有安装耳座,在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顶面上设有向下延伸与所述安装耳座相贴合的第一螺纹柱,在所述安装耳座内由下往上穿入螺栓与所述第一螺纹柱螺纹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环呈圆柱形、其上端开口小于下部开口,在所述固定环的下部设有与所述原液瓶的螺纹部进行卡接的卡扣。
13.作为优选,所述二级加热元件包括环型安装壳体,所述环型安装壳体的上下两端均开口设置,所述环型安装壳体的上端面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空气流道位于所述环型安装壳体的外侧壁面与所述环型罩内壁之间,在所述环型安装壳体内设有二次发热组件,所述二次发热组件可拆卸固定在所述环型安装壳体内部,所述二次发热组件的下端面与所述环型安装壳体内底面贴合,所述二次发热组件的上端面与所述环型安装壳体的上端面齐平且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顶面相贴合。
14.作为优选,所述二次发热组件包括第二环型支架,所述第二环型支架由可拆卸连接的环型外壳以及环型内壳组成,所述环型外壳以及环型内壳之间形成环型安装腔,所述环型安装腔内安装有第二环型发热元件。
15.作为优选,所述环型外壳的外壁上左右分别设有卡接凸柱,所述环型安装壳体的内壁上左右分别设有卡板,所述卡板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凸柱进行卡接配合的卡口,所述卡口上方的卡板上设有纵向延伸的导向槽。
16.作为优选,所述环型外壳的前后两侧壁面上设有插槽,所述环型安装壳体的前后两侧壁面上设有与所述插槽插接的插块。
17.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壳体由上壳体以及下壳体组装而成,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螺纹柱,在所述下壳体上设有向上延伸与所述第二螺纹柱配合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下贯穿设置且向下贯穿所述下壳体,在所述定位柱下方往上穿入锁紧螺栓与所述第二螺纹柱螺纹连接。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一级加热元件与所述出雾口之间还设有用于对一级加热元件加热挥发产生的气流a进行二次加热的二级加热元件。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组发热体布局,一级加热元件加热挥发产生的气流a向上流动时,会被二级加热元件进行二次加热,能对气流a中还没有充分加热挥发的物质进行二次加热,使物质加热雾化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一;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二;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三;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二级级环型加热元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现有电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9.参见图1-图8,一种电加热散发器,包括安装壳体10,所述安装壳体10内部具有下端开口设置的容腔100,所述容腔100的下部设有用于安装原液瓶80的固定环20;
30.组装时,原液瓶80向上插接与所述固定环20进行固定连接;
31.所述固定环20的上端面上设有用于加热的一级加热元件30,所述原液瓶80的芯棒810延伸至所述一级加热元件30内部,所述一级加热元件30上方的安装壳体10上端面上设有出雾口120,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加热元件30与所述出雾口120之间还设有用于对一级加热元件30加热挥发产生的气流a进行二次加热的二级加热元件70。
32.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组发热体布局,一级加热元件加热挥发产生的气流a向上流动时,会被二级加热元件进行二次加热,能对气流a中还没有充分加热挥发的物质进行二次加热,使物质加热挥发得更加充分。
33.参见图1-图8,在所述一级加热元件30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环型罩40,所述环型罩40上下两端均开口设置,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设置在所述环型罩40内,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的上端面与所述安装壳体10的顶面贴合,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的内部与所述出雾口120互相连通,所述环型罩40的内壁与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的外壁之间形成空气流道90,所述安装壳体10的上端面上设有进风孔110,所述空气流道90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孔11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内部连通。
34.进一步,所述环型罩40、固定环20、一级加热元件30、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以及出雾口120互为同轴设置,同轴设置,能保证气体向上流通性更好。
35.进一步,所述一级加热元件30与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的垂直间距为7-15mm。根据不同的挥发需求进行设置。
36.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在一级加热元件30的内部与芯棒810内之间具有环型导流通道300。
37.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组发热体布局,能通过电路程序控制两组发热体的温度,实现上下两组发热体分别进行不同温度的加热,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空气流道,能令外部的气流从空气流道进入再带动挥发物质向上流道,以实现挥发物质快速扩散且提升扩散高度的优点。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9.当产品通电工作后,一级加热元件30工作,将芯棒810内的液体加热转化成气体并向上运动,形成气流a;
40.气流a在向上流动时,会通过环型导流通道300进行汇集再向上流动,向上流动的气流a先进入到二级加热元件70内部,此时气流a由于受到二级加热元件70的再次加热,加热后的气流a向上运动的雾力得到大大增强,会更加快速的向上运动;
41.与此同时,外部的气流通过进风孔进入到空气流道90,进入到空气流道90内的气体最终在空气流道90与二级加热元件70的交汇处与气流a进行汇集,外部空气的进入,能有效的加快气流a向上运动的速度;
42.经过二级加热元件70对气流a的再次加热,以及从进风孔以及空气流道向内补充的外部气流,能大大增强了气流向上运动的张力,加快了空气流动的速度,使之重新形成了
流动更快,挥发高度更高的气流b,从而实现了提升挥发物质在产品外部的扩散高度和扩散速度的目的。
43.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环型罩40的上端面与所述安装壳体10的顶面贴合,所述环型罩40的下端面与所述固定环20的上端面贴合,所述环型罩40内设有二级加热元件70,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的上端面与所述安装壳体10的顶面贴合,能有效的保证,气流a只会向上流动,同时外部气流只会从进风孔进入、经空气流道90后与气流a进行混合。能有效的保证空气泄漏到安装壳体10内部,以保证气流向上的流动速度。
44.参见图5,所述一级加热元件30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环20上端面上的第一环型支架310,所述第一环型支架310内设有第一环型发热元件320,在所述第一环型支架310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延伸环330,所述延伸环330向上延伸嵌入在所述环型罩40的下部开口410内,所述延伸环330与所述环型罩40的下部开口410内壁相贴合。
45.延伸环330能进一步加强第一环型支架310与环型罩40的连接稳定性。
46.所述第一环型支架310与所述固定环20上端采用超声波焊接或卡接等现有固定的结构进行固定连接。
47.参见图1、图5以及图6,所述安装壳体10的内顶面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定位凸环131,所述环型罩40的上部插接在所述定位凸环131的内侧,所述定位凸环131的内壁与所述环型罩40的上部外壁相贴合,能有效的保证环型罩40的连接稳定性,而且通过定位凸环131能保证环型罩40的安装位置,符合使用所需。
48.进一步,在所述环型罩40的外壁上设有安装耳座420,在所述安装壳体10的内顶面上设有向下延伸与所述安装耳座420相贴合的第一螺纹柱132,在所述安装耳座420内由下往上穿入螺栓与所述第一螺纹柱132螺纹连接。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稳定性好。
49.参见图5,所述固定环20呈圆柱形、其上端开口小于下部开口,在所述固定环20的下部设有与所述原液瓶80的螺纹部820进行卡接的卡扣210。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稳定性好。
50.参见图7和图8,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包括环型安装壳体710,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的上下两端均开口设置,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的上端面与所述安装壳体10的内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空气流道90位于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的外侧壁面与所述环型罩40内壁之间,在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内设有二次发热组件60,所述二次发热组件60可拆卸固定在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内部,所述二次发热组件60的下端面与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内底面贴合,所述二次发热组件60的上端面与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的上端面齐平且与所述安装壳体10的内顶面相贴合。
5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通过卡扣、超声波焊接、螺栓固定等现有的固定方式固定在安装壳体10的内顶面上。
52.本实用新型,所述二次发热组件60可拆卸固定在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内部,能在二次发热组件60损坏时,进行拆卸更换。以便于后期维护操作。
53.如图7所示,所述二次发热组件60包括第二环型支架610,所述第二环型支架610由可拆卸连接的环型外壳611以及环型内壳612组成,所述环型外壳611以及环型内壳612之间形成环型安装腔620,所述环型安装腔620内安装有第二环型发热元件630。第二环型支架610内行程空气流通的通道,而第二环型发热元件630接电发热,能对经过该通道的气体进
行加热。
54.参见图8,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的底部或侧壁上设有用于走线的穿线孔720。便于第二环型发热元件630穿线与电路板900相连接。
55.参见图8,所述环型外壳611的外壁上左右分别设有卡接凸柱613,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的内壁上左右分别设有卡板740,所述卡板740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凸柱613进行卡接配合的卡口750,所述卡口750上方的卡板740上设有纵向延伸的导向槽760。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稳定性好。
56.参见图8,所述环型外壳611的前后两侧壁面上设有插槽614,所述环型安装壳体710的前后两侧壁面上设有与所述插槽614插接的插块730。结构简单,插接式组装,稳定性,定位组装。
57.参见图6,所述安装壳体10由上壳体130以及下壳体140组装而成,所述上壳体130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螺纹柱133,在所述下壳体140上设有向上延伸与所述第二螺纹柱133配合的定位柱141,所述定位柱141上下贯穿设置且向下贯穿所述下壳体140,在所述定位柱141下方往上穿入锁紧螺栓与所述第二螺纹柱133螺纹连接。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稳定性好。
58.参见图1,所述一级加热元件30与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之间具有连通流道910,所述空气流道9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通流道910以及所述二级加热元件70内部依次连通。也就是外部的气流在进风孔进入到空气流道90后,先进入到连通流道910内,进入到连通流道910的外部气流与气流a相混合,再一起进入到二级加热元件70内进行二次加热。
5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6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