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脚促进踝背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6091发布日期:2023-03-29 11:42阅读:34来源:国知局
抬脚促进踝背伸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训练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抬脚促进踝背伸装置。


背景技术:

2.踝背伸动作是人体足尖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是人行走时抬脚时足部的辅助动作;但对于脊椎损伤至全瘫或不全瘫、坐骨神经损伤等患者来说,踝背伸动作是其难以完成的动作;因为脊椎损伤至全瘫或不全瘫、坐骨神经损伤等病症给其带来的足下垂的体征表现;足下垂指的是患者坐位,两下肢自然悬垂,足部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患者行走时,每次抬脚,因为没有自主的踝背伸动作,足尖下垂拖在地面,与地面摩擦,给患者行动带来不便,同时影响患者情绪,带来困扰和痛苦;现有的针对患者足下垂的康复训练器械有很多,也有包括佩戴足部支具进行治疗的方案,例如公开号为cn209270028u的实用新型的专利足下垂行走训练器;但这些技术方案均是通过外力来迫使患者行走时进行踝背伸;这些外力来源包括其他人员的辅助或着电机驱动;但该种外力很容易与患者的抬脚动作不协同;最直观的情况是患者抬脚动作已经作出,但外力并没有及时施力或者患者准备驻足休息,外力继续施力;因此该技术方案对于恢复患者抬脚与踝背伸的协调性、连贯性,训练效果并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抬脚促进踝背伸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抬脚促进踝背伸装置,包括小腿束缚壳、脚部束缚板、牵引组件、复位组件;小腿束缚壳前侧开口;
5.牵引组件对称设置在小腿束缚壳、脚部束缚板的左右两侧,包括牵引绳、导绳轮、动力弹簧、牵引板、水平板;导绳轮与小腿束缚壳中部转动连接;水平板与小腿束缚壳固接;动力弹簧竖向设置在导绳轮下方,下端与水平板固接,上端与牵引板相连;牵引绳一端与脚部束缚板前端相连,中部绕经导绳轮,另一端与牵引板相连;
6.复位组件包括复位板、连接杆、顶板柱;复位板设置在脚部束缚板底部脚后跟处;该复位板前端与脚部束缚板铰接,中部两侧滑动连接连接杆;顶板柱上端贯穿水平板,与牵引板相匹配;顶板柱下端与连接杆铰接。
7.优选的,小腿束缚壳与脚部束缚板在踝关节的相应位置相互铰接。
8.优选的,小腿束缚壳前侧设有若干绑带甲;脚部束缚板顶面设有若干绑带乙。
9.优选的,导绳轮上方设有与导绳轮匹配的防绳脱扣板。
10.优选的,水平板顶面设有竖向导轨;牵引板设有与竖向导轨滑动配合的竖向滑槽。
11.优选的,小腿束缚壳底端设有导向板;导向板设有与顶板柱中部滑动配合的导向孔。
12.优选的,连接杆端部设有梯形滑块;复位板后端贯穿有与梯形滑块相匹配的梯形
滑槽。
13.优选的,脚部束缚板底部设有与复位板对应的安装槽;安装槽内端设有与复位板前端铰接的铰接短轴;复位组件还包括复位簧片;复位簧片设置在铰接短轴前端,一端顶压脚部束缚板底部,另一端绕过铰接短轴插入复位板前端。
14.优选的,顶板柱与动力弹簧同轴设置。
15.优选的,顶板柱上端设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外径大于顶板柱贯穿水平板的孔。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抬脚促进踝背伸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小腿束缚壳用于束缚患者小腿;脚部束缚板用于束缚患者脚部;牵引组件用于患者抬脚时自动牵引患者脚部,使脚部完成踝背伸动作;复位组件用于患者落脚时自动抵消牵引组件的牵引,使患者脚部直立;其中牵引组件通过动力弹簧施力于牵引绳;而牵引绳经过导绳轮变向作用于脚部束缚板前端;复位组件通过前端与脚部束缚板铰接的复位板,能够根据患者的抬脚落脚动作改变其相对脚部束缚板的倾斜状态;改变状态的复位板又通过滑动连接的连接杆驱使顶板柱升降;上升的顶板柱反过来作用于动力弹簧,可抵消动力弹簧通过牵引绳施加的牵引力;这样,患者落脚时,复位板接近与脚部束缚板平行的状态;上升的顶板柱抵消动力弹簧释放的牵引力,患者脚部因为足下垂处于直立状态;患者抬脚时,复位板相对脚部束缚板倾斜,会使得顶板柱下降;动力弹簧没有顶板柱的抵消作用,通过牵引绳向脚部束缚板前端施加牵引力;脚部束缚板带着患者脚部进行踝背伸动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脚部束缚板、复位板的配合把患者的抬脚、落脚动作与牵引组件牵引患者脚部进行踝背伸动作产生关联,从而确保患者的踝背伸训练动作与患者抬脚、落脚的协调性、连贯性,训练效果好;
19.(2)小腿束缚壳底端设置的导向板以及导向板上与顶板柱中部滑动配合的导向孔;这样,本实用新型除了水平板为顶板柱升降提供的竖向导程以外,导向孔也为顶板柱的竖向滑提供导程,顶板柱的升降及时平稳;
20.(3)脚部束缚板底部所设的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铰接短轴;复位组件还包括复位簧片;复位簧片设置在铰接短轴前端,一端顶压脚部束缚板底部,另一端绕过铰接短轴插入复位板前端;复位板前端设有大半圆的铰接孔;该铰接孔与铰接短轴匹配;这样,先把复位簧片放到铰接短轴前端,使其一端顶在脚部束缚板底部,然后把另一端插入复位板内;推动复位板,使复位板前端与铰接短轴建立铰接关系,安装十分方便;而复位簧片的存在,增加了顶板柱下落的动力,使顶板柱快速下落;患者抬脚时,顶板柱顶端快速抵消对牵引板的顶压,使动力弹簧工作;
21.(4)顶板柱与动力弹簧同轴设置,使得顶板柱上顶牵引板或者动力弹簧通过牵引板下按顶板柱均能均匀地传递,使得踝背伸动作与抬脚动作协调性更好。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一;
23.图2是图1的右视局部剖视图;
24.图3是图2的i放大视图;
25.图4是图2的ii放大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二;
27.图6是图5的iii放大视图;
28.图7是图5的右视局部剖视图;
29.图8是图7的iv放大视图;
30.图9是图7的v放大视图;
31.图10是脚部束缚板的立体图;
32.图11是复位板的立体图一;
33.图12是复位板的立体图二;
34.图13是连接杆的立体图;
35.图14是复位簧片的立体图;
36.图中:1.小腿束缚壳、11.绑带甲、12.导向板、121.导向孔、2.脚部束缚板、21.绑带乙、22.安装槽、221.铰接短轴、31.牵引绳、32.导绳轮、321.防绳脱扣板、33.动力弹簧、34.牵引板、341.竖向滑槽、35.水平板、351.竖向导轨、41.复位板、411.梯形滑槽、412.铰接孔、42.连接杆、421.梯形滑块、43.顶板柱、431.限位环、44.复位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37.实施例一:参见图1-14,一种抬脚促进踝背伸装置,包括小腿束缚壳1、脚部束缚板2、牵引组件、复位组件;小腿束缚壳1前侧开口;小腿束缚壳1用于束缚患者小腿;患者从前侧穿戴小腿束缚壳1;脚部束缚板2用于束缚患者脚部;牵引组件用于患者抬脚时自动牵引脚部束缚板2,使患者脚部前端上移,实现踝背伸动作;复位组件用于患者落脚时自动抵消牵引组件的牵引,使患者脚部直立;
38.牵引组件对称设置在小腿束缚壳1、脚部束缚板2的左右两侧,包括牵引绳31、导绳轮32、动力弹簧33、牵引板34、水平板35;导绳轮32与小腿束缚壳1中部转动连接;水平板35与小腿束缚壳1固接;动力弹簧33竖向设置在导绳轮32下方,下端与水平板35固接,上端与牵引板34相连;牵引绳31一端与脚部束缚板2前端相连,中部绕经导绳轮32,另一端与牵引板34相连;
39.复位组件包括复位板41、连接杆42、顶板柱43;复位板41设置在脚部束缚板2底部脚后跟处;该复位板41前端与脚部束缚板2铰接,中部两侧滑动连接连接杆42;顶板柱43上端贯穿水平板35,与牵引板34相匹配;顶板柱43下端与连接杆42铰接。
40.患者落脚时,脚部束缚板2脚后跟与地面接触,使复位板41呈水平状态;复位板41通过连接杆42传递给顶板柱43,使顶板柱43上端顶压牵引板34,使动力弹簧33被迫拉伸;与牵引板34相连的牵引绳31放松,经过导绳轮32导向;受牵引绳31牵引的脚部束缚板2前端利用患者脚部重力,自动贴近地面;
41.患者抬脚时,脚部束缚板2脚后跟离开地面,复位板41、顶板柱43被动力弹簧33通过牵引板34作用而下坠;顶板柱43顶面不再顶压牵引板34;动力弹簧33恢复具有弹力状态;该动力弹簧33拉动牵引板34向下;与牵引板34相连的牵引绳31拉动脚部束缚板2前端上挑,实现踝背伸动作;
42.患者抬脚、落脚,脚尖以正常步态的变化反复变化;踝背伸与患者抬脚、落脚协调一致,本实施例的康复训练效果更好。
43.小腿束缚壳1与脚部束缚板2在踝关节的相应位置相互铰接,加强小腿束缚壳1与脚部束缚板2的转动连接。
44.小腿束缚壳1前侧设有若干绑带甲11;本实施例的绑带甲11有两个,用于稳定束缚小腿;脚部束缚板2顶面设有若干绑带乙21;本实施例的绑带乙21有两个,用于稳定束缚脚部。
45.导绳轮32上方设有与导绳轮32匹配的防绳脱扣板321,避免牵引绳31从导绳轮32脱离。
46.水平板35顶面设有竖向导轨351;牵引板34设有与竖向导轨351滑动配合的竖向滑槽341;竖向导轨351与竖向滑槽341相配合,为牵引板34升降提供导程。
47.小腿束缚壳1底端设有导向板12;导向板12设有与顶板柱43中部滑动配合的导向孔121;本实施例中除了水平板35为顶板柱43提供竖向导程以外,导向孔121也为顶板柱43的竖向滑动提供导程。
48.连接杆42端部设有梯形滑块421;复位板41后端贯穿有与梯形滑块421相匹配的梯形滑槽411;梯形滑块421与梯形滑槽411相配合,为连接杆42与复位板41的滑动提供导程。
49.脚部束缚板2底部设有与复位板41对应的安装槽22,用于容纳复位板41;安装槽22内端设有与复位板41前端铰接的铰接短轴221;复位组件还包括复位簧片44;复位簧片44设置在铰接短轴221前端,一端顶压脚部束缚板2底部,另一端绕过铰接短轴221插入复位板41前端;复位板41前端设有大半圆的铰接孔412;该铰接孔412与铰接短轴221匹配;这样,先把复位簧片44放到铰接短轴221前端,使其一端顶在脚部束缚板2底部,然后把另一端插入复位板41内;推动复位板41,使复位板41前端与铰接短轴221建立铰接关系;安装十分方便;而复位簧片44的存在,增加了顶板柱43下落的动力,使顶板柱43快速下落;患者抬脚时,顶板柱43顶端快速抵消对牵引板34的顶压,使动力弹簧33工作。
50.顶板柱43与动力弹簧33同轴设置,使得顶板柱43上顶牵引板34或者动力弹簧33通过牵引板34下按顶板柱43均能均匀地传递,使得踝背伸动作与抬脚动作协调性更好。
51.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52.①
患者落脚,动力弹簧33被顶板柱43抵消弹力,脚部出于正常站立状态
53.患者落脚使脚部束缚板2脚后跟处的复位板41保持水平状态,通过连接杆42与复位板41滑动连接的顶板柱43上顶牵引板34;因为地面对顶板柱43的作用,动力弹簧33被迫拉伸;但动力弹簧33拉伸的弹力被顶板柱43及地面抵消;牵引板34上升,与牵引板34相连的牵引绳31放松;脚部束缚板2前端自然下落与地面贴紧;患者脚部处于正常站立状态;
54.②
患者抬脚,动力弹簧33按压顶板柱43向下,并通过牵引板34、牵引绳31拉动脚部前端实现踝背伸动作
55.患者抬脚,复位板41逐步脱离与地面的接触,动力弹簧33被迫拉伸积攒的弹性势能释放;该弹性势能一方面作用于顶板柱43,使顶板柱43快速下降,另一方面作用于牵引板34,使牵引板34也下降;牵引板34的下降促使牵引绳31拉紧,脚部束缚板2前端被牵引绳31作用上挑,实现踝背伸动作;
56.③
反复重复步骤



,患者以正常行走姿态进行康复训练,患者抬脚与踝背伸动作协调一致
57.反复重复步骤



,患者脚部随着患者抬脚、落脚作出相应的动作;患者在模拟
正常行走姿势中进行康复训练,抬脚与踝背伸的协调性、连贯性好,训练效果也好。
58.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基本形同,相同之处不再,不同在于,顶板柱43上端设有限位环431;限位环431的外径大于顶板柱43贯穿水平板35的孔;该限位环431主要用于顶板柱43下落时的限位,使顶板柱43一直与水平板35的配合,便于顶板柱43能够重复上顶牵引板3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