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文档序号:33712004发布日期:2023-04-01 00:17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1.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过程中,中医药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在现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中,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处方多集中于治疗证属疫毒束表证、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对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表现出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痰黄、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症状的、证属风热疫毒袭肺证的患者,目前仍缺少针对性治疗的处方。尤其是处于岭南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在岭南地区地卑土薄、阳气易泄,春夏多雨、岚雾重、天热地湿的地理气候特点影响下,岭南地区患者多具有胃多虚、元气不固的体质特点,过多应用清热解毒等寒凉之品,更容易损伤脾胃,脾气亏虚则肺卫无所生,外感之病亦难愈,有时甚至难以取效。
3.因此,目前仍急需一种能够针对性治疗证属风热疫毒袭肺证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5.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6.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该中药组合物的应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以质量份计,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桑叶10-15份、防风10-15份、玄参15-20份、连翘15-20份、芦根15-20份、桔梗10-15份、太子参15-20份和甘草5-10份。
8.本发明组方中,桑叶甘寒质润,轻清疏散在表之风热,且苦寒以清泄肺热,甘寒凉以润肺燥而止咳;连翘性凉味苦,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以解毒,两者共为君药,既可疏散风热,又可清上焦诸热。防风微温而不燥,能助连翘加强发散风热;玄参咸寒质润多液,功能滋阴降火、解毒利咽;芦根味甘寒,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止咳,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渴,三药共为臣药,既助君药疏风清热,又解毒利咽、生津止咳。桔梗、太子参共为佐药,桔梗加强清肺利咽之效,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止咳之效。
9.本发明提供的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有效缓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证属风热疫毒袭肺证的患者表现出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痰黄、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症状,针对咽痛剧烈,口渴咽干的患者有明显的疗效,且方中均未使用大寒之品,恐伤脾胃阳气,并加用太子参、甘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同时兼顾祛邪扶正,针对岭南地区脾胃虚弱
的患者亦不会导致损伤脾胃而影响患者胃纳,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本发明提供的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可用于制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尤其是用于制备治疗证属风寒疫毒袭肺证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药物。
10.本发明提供的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紧密结合了岭南人的体质特点,在疏风清热、解毒止咳的基础上,兼顾肺脾,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气,扶正以助力祛邪,更符合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及发病特点。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以质量份计,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桑叶10份、防风10份、玄参15份、连翘15份、芦根15份、桔梗10份、太子参20份和甘草5份。
12.本发明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主要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痰黄、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症状;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以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对原料药材用量及种类进行临证加减,若头痛身痛明显,可加柴胡10-20份、黄芩5-15份;若咽痛明显,可加射干射干10-20份、玄参5-10份;若咳嗽明显,可加炙麻黄3-10份、浙贝母10-20份。
13.本方的原料来源如下:
14.桑叶:为桑科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
15.防风:为伞形科防风属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根。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
16.玄参:为玄参科玄参属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及北玄参s.buergeriana miq.[s.oldhami oliv.]的干燥根。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
[0017]
连翘:为木樨科连翘属植物连翘forsytnia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0018]
芦根:为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0019]
桔梗:为桔梗科桔梗属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的干燥根。味苦、辛,性平;归肺经。
[0020]
太子参:为石竹科假繁缕属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hylla(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块根。味甘、苦,性平;归脾、肺经。
[0021]
甘草:为豆科甘草属植物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
[0022]
柴胡: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i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
[0023]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c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0024]
射干:为鸢尾科射干属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归肺经。
[0025]
炙麻黄: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经过
蜜炙后入药。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蜜炙后可以缓和辛散之性,而使药性偏于温润。
[0026]
浙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味苦,性寒;归肺、心经。
[002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药组合物的剂型可以为汤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或散剂。
[002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如缓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吸附载体、表面活性剂、润滑剂等。
[0029]
当中药组合物为汤剂时,其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030]
将原料药材按配比混合,加8-12倍重量份的水浸泡20-40分钟,然后煎煮1-2小时,过滤,对滤渣重复煎煮1-2次,合并滤液,即得。滤液冷却后可进行分装,由此,便于携带及分发。
[0031]
当为散剂时,其制备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32]
将各原料分别粉碎或切碎,然后将经过粉碎或切碎的原料分别过10目和50目筛网,将不能通过10目筛的粗颗粒继续粉碎或切碎,取位于10目筛和50目筛之间的粉末,然后将各原料粉末按配比混匀,装入封装袋中,封口即可。
[0033]
当为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其他剂型时,其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034]
将各原料药材按配比混合后制备成浸膏(每1g浸膏相当于原料药材2-5g),然后添加辅料,按照中药常规制剂工艺制备成相应剂型,即得。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无特别说明,本发明所用原料及试剂均为市场购买得到。
[0036]
实施例1
[0037]
本实施例的清热疏风的中药汤剂,每剂药量(约200ml)由以下原料药材制备得到:桑叶10g、防风10g、玄参15g、连翘15g、芦根15g、桔梗10g、太子参20g、甘草5g。
[0038]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9]
将原料药材按配比混合,加10倍量的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至沸,保持微沸1小时,过滤,得第一煎液和药渣;取第一次煎煮后所得的药渣,加相当于原料药总质量的8倍重量份的水,加热至沸,保持微沸1小时,分离后得第二煎液和药渣;合并第一煎液和第二煎液,即得。
[0040]
为了验证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治疗效果,本发明以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清热疏风方汤剂为试验药物开展了临床研究,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0041]
一、相关标准
[0042]
1.1诊断标准
[0043]
1.1.1西医疾病诊断
[0044]
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符合病原学证据(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或抗原检测阳性)。
[0045]
疾病分型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
型、危重型。
[0046]
1.1.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0047]
外感风热证:发热,或高热,不恶寒,头痛,肌肉酸痛,咽干咽痛,口干口苦,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
[0048]
1.2纳入标准
[0049]
(1)新冠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者;
[0050]
(2)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分型标准,属于轻型者。
[0051]
(3)年龄18-65岁(包含边界值);
[0052]
(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0053]
排除标准:
[0054]
(1)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者,如急性心力衰竭。
[0055]
(2)孕期、哺乳期或泌乳期女性受试者;
[0056]
(3)患有支气管肺炎、慢性肺脓肿、慢性咳嗽8周以上、慢性咽喉炎伴咳嗽等影响症状持续时间的疾病。
[0057]
3、病例的退出和脱落
[0058]
病例的退出、脱落指患者入组后在研究过程中不愿继续参加临床试验或不能按规定完成全部疗程的病例。
[0059]
退出、脱落病例的处理:研究者应采取家访、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受试者取得联系,记录最后一次治疗时间,完成所能完成的评估项目。并了解其退出的原因,如实记录在病例报告表中。保留所有退出、脱落病例的观察资料。
[0060]
二、病例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发热门诊在研究期限内所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病例。
[0061]
三、干预及分组:
[0062]
所有纳入清热疏风方组患者均服用实施例1制得的清热疏风方汤剂,每剂200ml,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每次服用100ml,中位疗程为5天。
[0063]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进行诊疗,保障患者的基础治疗,但不进行抗病毒治疗。
[0064]
四、统计学方法:
[0065]
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用均数
±
标准差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描述,疗效先后对比,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使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0066]
五、试验结果
[0067]
1、基线分析
[0068]
患者的基线资料如表1所示:
[0069]
表1患者的基线资料表
[0070]
[0071][0072]
如表1所示,两组性别分布均衡,相比于未服用本发明清热疏风方汤剂的对照组,清热疏风方组患者年龄偏大;发病至随访时间,清热疏风方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更多的合并用药,尤其是止咳化痰类药物。
[0073]
2、患者发病时症状如表2所示
[0074]
表2患者的发病症状表
[0075]
症状(n,%)对照组(n=47)清热疏风方组(n=204)发热38(80.8)182(89.2)咳嗽44(93.6)156(76.4)鼻塞或者流鼻涕33(70.2)131(64.2)咽喉痛36(76.5)126(61.7)肌肉痛29(61.7)73(35.7)头痛24(51.0)68(33.3)疲倦36(76.5)58(28.4)怕冷或寒战27(57.4)48(23.5)味觉异常14(29.7)43(21.0)嗅觉异常11(23.4)27(13.2)气促或呼吸困难23(48.9)17(8.33)腹泻13(27.6)21(10.2)恶心13(27.6)11(5.39)呕吐5(10.6)8(3.92)
[0076]
如表2所示,清热疏风方组排名前四的症状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和咽喉痛;清热疏风方组占比最高的症状为发热,比例为89.2%,与第二症状咳嗽(76.4%)占据症状优势。
[0077]
3、患者使用药物后症状消失情况表
[0078]
表3患者症状消失评价量表
[0079]
[0080][0081]
如表3所示,相比于对照组,清热疏风方针对发热、怕冷/寒战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气促/呼吸困难的缓解效果也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0082]
4、患者使用药物后症状消失时间表
[0083]
表4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评价表
[0084]
症状消失时间(天,iqr)对照组(n=47)清热疏风方组(n=204)p值发热4(3-5)2(2-4)0.01鼻塞或者流鼻涕5.5(3.25-8.5)5(3-6)0.502咽喉痛4.5(3.75-7.75)4(3.75-5)0.502气促或呼吸困难6(6-6)3(2.25-6)0.468咳嗽4(2.5-10.5)5(3-7)0.826疲倦7.5(3.75-10.5)4(3-5)0.092肌肉痛5(2-6.5)3(2-4)0.161头痛4.5(2.75-5.25)3(2-4)0.208怕冷或寒战5(1-6)2(2-3)0.415恶心-1(1-2.5)-呕吐3(3-3)2.5(1.25-7.5)0.623腹泻3(2.25-7.5)3(2-4)0.838嗅觉异常-4(3-5.25)-味觉异常-3(2-5)-[0085]
如表4所示,相对于对照组,清热疏风方组显著缩短了患者的发热时间(2天vs 4天,p=0.01),对于患者的疲倦时间也有缩短效果(4天vs7.5天,p=0.092),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0086]
5、患者治疗后残余症状表
[0087]
表5患者治疗后残余症状表
[0088]
症状(n,%)对照组(n=47)清热疏风方组(n=204)咳嗽37(78.7)127(62.2)鼻塞或者流鼻涕23(48.9)69(33.8)咽喉痛11(23.4)49(24.0)疲倦23(48.9)30(14.7)味觉异常16(34.0)19(9.3)头痛7(14.8)11(5.4)嗅觉异常13(27.6)12(5.9)气促或呼吸困难15(31.9)6(2.9)肌肉痛11(23.4)11(5.4)腹泻3(6.4)9(4.4)发热6(12.7)8(3.9)怕冷或寒战15(31.9)5(2.5)恶心5(10.6)3(1.5)呕吐0(0)1(0.5)
[0089]
如表5所示,清热疏风方组治疗后主要残余症状为咳嗽,对照组占比78.7%,清热疏风方组占比62.2%,、除咳嗽外,各组治疗后鼻塞/流涕、咽喉痛、疲倦以外症状均占比在10%以下。
[0090]
6、结论:
[0091]
(1)服用清热疏风方治疗5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92]
(2)清热疏风方能够显著缓解患者咳嗽等症状,并且显著缩短多种症状消失时间。
[0093]
本发明提供的清热疏风的中药组合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以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对原料药材用量及种类进行临证加减,如: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若头痛身痛明显,可加柴胡15g、黄芩10g;若咽痛明显,可加射干15g、玄参10g;若咳嗽明显,可加炙麻黄5g、浙贝母15g。
[0094]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