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血管吻合器及吻合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117532发布日期:2023-05-11 01:17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血管吻合器及吻合方法与流程

发明涉及医疗手术器械,尤其是指一种微血管吻合器及吻合方法。


背景技术:

1、在各类外科手术中,血管吻合是一项必要的操作项目。血管吻合通常包括人工缝合和使用吻合环吻合两种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血管吻合术的关键在于血管内膜应以外翻状态下进行吻合,由此才可避免在血管对接处有可能出现的血管内膜与异物的接触。

2、外科手术中的血管吻合通常包括人工缝合和使用吻合环进行吻合的血管机械吻合两种方式,主要仍以传统的针线吻合法为主。利用缝线进行血管吻合是当前公认的血管吻合标准方法,也是日常临床上最常用的血管吻合方法。

3、手工缝合法进行血管吻合及断肢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外科手术中,比如在整形外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众多领域的手术中,都需要用到血管吻合技术。手工缝合有用具简单、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但缝合技巧对医生要求较高,能达到熟练掌握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的医生至少需要3到5年的显微外科基础训练和经验积累,即使是经过长时间手术训练、技术娴熟的医生,由于手术时间长(一台手术平均5-8小时),在体力、精力、心理、情绪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另外,手工缝合缝线易于暴露于血管内会干扰血液的正常流动、吻合口内翻等操作会增加血栓的风险。人体血管具有相应的弹性,伸缩于组织中,手工缝合很难对其精准定位,所以在手术中容易出现缝合不紧密,缝合过深或过浅、缝合过紧或过松等问题导致连接处血液渗漏;在术后缝针及线的影响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甚至手术的失败。

4、血管机械吻合是以特制的血吻合装置代替或部分代替缝线的血管吻合方法,也称血管吻合环法,一般分为套管法、磁吸法、吻合夹法和针环法。这些机械性血管吻合方法可以很好的避免了手工缝线带来的弊端,但血管吻合环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精密度要求高,安装时对应不准,造成不易安装、安装不牢靠的问题。如轮式吻合环具有操作规范、统一、标准、无内膜创面、无吻合渗漏、无吻合口狭窄等优点。多针芯棒缝合器械是半手工半器械,虽然减少了单针单线的缝合次数,但缝合后手工打结次数没有减少,手工缝合的各种缺陷也没有克服。

5、中国专利cn113069164a,其公开了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拆卸重复使用的微血管吻合器及其使用方法。吻合器包括两个能相互对合的半扣体;所述半扣体的主体为半圆柱体,其内面开有轴向贯通的半圆槽,在半圆槽的槽边设有对合卡槽,在所述半扣体的前段设有突出于外圆面的若干齿形凸棱,所述齿形凸棱呈由中心向外发散状,在所述齿形凸棱上设置有固定针或插接孔,设置固定针的齿形凸棱与开有插接孔的齿形凸棱间隔分布,所述固定针由齿形凸棱的前端面沿轴向伸出;两相邻齿形凸棱之间形成尖端指向齿形凸棱根部的三角形空当,在三角形空当的尖端部开有穿插缝合针用的轴向孔形槽。本发明可实现血管外翻吻合,在完成缝合后可从血管上移除,成本和售价降低,从而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

6、但是其存在以下问题:1.吻合器很小不易将两个吻合器扣在一起,导致固定针很难插进对侧的针孔中,使用不方便快捷;2.不便于将血管穿过吻合器后进行外翻。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不易将两个吻合器扣在一起,导致固定针很难插进对侧的针孔中,使用不方便快捷;以及不便于将血管穿过吻合器后进行外翻。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血管吻合器,包括:

3、两个吻合环,面对面设置,吻合环中设有轴向贯通的血管槽孔;两个吻合环中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多个插针孔和多个穿针孔,多个插针孔和多个穿针孔沿周向间隔分布,穿针孔为轴向贯穿孔;

4、多个引线针,连接在两个吻合环的插针孔中,插针孔的尾端连接有缝合线;

5、夹持钳,包括钳子和两个旋转机构,钳子包括两个铰接的钳臂,钳臂与旋转机构连接,两个旋转机构相对于钳臂旋转开合;

6、其中,两个吻合环分别与两个旋转机构连接,两个钳臂啮合带动两个吻合环旋转开合直至平行,两个钳臂带动两个吻合环相互靠近,两个吻合环中一者的引线针穿插在另一者的穿针孔中。

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吻合环包括两个吻合半环,两个吻合半环沿径向对合形成吻合环。

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吻合半环对合在吻合环中形成结合线,两个吻合环的结合线相交;

9、两个吻合环中,一者设有通过孔、另一者设有穿入通过孔的固定针。

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吻合环中位于插针孔外侧的位置处设有盘线槽,盘线槽为环形槽;盘线槽中盘设有缝合线,缝合线的一端与引线针连接。

1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吻合环中位于穿针孔的一侧设有槽型孔,槽型孔连通至吻合环之外。

1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旋转机构包括连接杆、旋转环和拨轮;

13、连接杆对称设置在钳子的两侧,钳子的两个钳臂呈x形布设且在两个钳臂的相交处通过第一中心轴铰接;位于第一中心轴同一侧的两个钳臂,两者中一者与连接杆的底端通过第二中心轴铰接、另一者与连接杆的中部通过第三中心轴铰接;连接杆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滑槽,第三中心轴在滑槽中来回滑动;

14、拨轮连接在钳臂的顶端;

15、旋转环的底端设有突出与其下表面的凸轮,凸轮的下表面为弧形,且弧形的两个端部沿旋转环的轴向具有落差;

16、其中,旋转环套设在连接杆的顶端,且相对于连接杆沿周向旋转;旋转环的凸轮与拨轮接触。

1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旋转机构还包括限位钉和限位槽;限位钉固定在连接杆的外壁;限位槽沿旋转环的周向贯穿旋转环的壁体;

18、其中,限位钉位于限位槽中。

1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环的底部设有轴向延伸的连接槽,连接槽与限位槽连通。

2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旋转机构的顶端均连接有旋转夹持部,旋转夹持部设有夹持口,夹持口的内壁设有凸出的卡台;

21、吻合环外壁的中部设有一圈环形槽,吻合环位于夹持口中,卡台卡在环形槽中。

2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钳子还包括两个锁紧杆,两个锁紧杆分别连接在两个钳臂的内侧,锁紧杆的自由端均设有齿牙,两个锁紧杆的齿牙啮合。

2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吻合环采用塑料制成。

24、另一方面,发明提供了一种微血管吻合方法,包括:利用利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微血管吻合器进行微血管缝合,具体步骤包括:

25、钳子的两个钳臂的初步啮合带动两个吻合环随两个旋转机构旋转,直至两个吻合环面对面平行为止;

26、钳子的两个钳臂继续啮合带动两个吻合环彼此靠近,直至两个吻合环中一者的引线针穿插在另一者的穿针孔中。

27、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8、发明的两根血管分别穿过两个吻合环的血管槽孔,且血管的断端外翻并逐一钩挂在吻合环的各引线针上,两个钳臂带动两个吻合环随两个旋转机构旋转直至平行,然后两个钳臂带动两个吻合环向彼此靠近,直至两个吻合环中一者的引线针穿插在另一者的穿针孔中,然后拔出两个吻合环中一者的引线针并在另一者的侧面打结完成缝合。本技术的两个吻合环通过两个钳臂的啮合实现两者的对齐以及扣合,轻易的将两个吻合环对齐扣合在一起并且操作方便快捷准确,从而进一步提高缝合效率以及缝合效率。其次,本技术在两个吻合环扣合时首先是两个钳臂带动两个吻合环随两个旋转机构旋转直至平行,这样两个吻合环的正面向操作者的方向向外张开,便于操作者将血管穿过两个吻合环的血管槽孔,以及便于操作者对血管的断端进行外翻并钩挂在吻合环的各引线针上,由此可见,一方面本技术便于操作者使用;另一方面,本技术轴线将钳臂与吻合环连接,然后再将血管穿过血管槽孔并将血管的断端外翻钩挂在引线针上,其在保证两个吻合环的相对位置后再穿血管以及对血管断端外翻钩挂在引线针上,这样在使得两个吻合环对准更容易的前提下,进一步的保证血管缝合的质量和效率。另外,本技术通过旋转机构的旋转实现两个吻合环之间夹角的改变,从而在穿入血管时通过旋转旋转机构将两个吻合环之间的夹角调整至最大,穿入血管后反向旋转旋转机构逐步减小两个吻合环的夹角直至平行,最后旋转旋转机构使得两个吻合环向彼此靠近进行缝合。再次,本发明中的血管断端外翻后直接钩挂在引线针上,然后通过拔出引线针实现血管的缝合,这样既实现了缝合又不会对血管断端造成另外的伤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