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57597发布日期:2023-07-13 04:00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远程医疗监控,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1、远程医疗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或/和互联网技术从事远距离健康活动和服务的系统,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全球健康、疾病控制、患者保健、医学教育、卫生管理以及进行相关的研究。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全民健康意识的崛起,医疗需求量剧增,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因此,远程医疗系统的构建和运用尤为重要,是实现对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2、现有远程医疗系统主要基于网络系统的架构以实现信息传输,而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个人情况及分析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以提供相应的针对性医疗建议,仍然无法实现精准医疗的目的,也难以降低医院医疗系统在高峰期的就医压力。如申请号为cn201810477602.4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基于nb-iot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及方法,主要分为设备传感层、网络传输层、物联网平台层和医疗监控应用层;其中,设备传感层负责接入医疗传感设备,设备内置nb-iot通信模组;网络传输层使用nb-iot网络通信,医疗设备工作后,内置的nb-iot通信模组与通信运营商基站建立连接,建立设备与物联网平台的数据传输通道;物联网平台层部署在云服务器,支持nb-iot协议接入设备,提供设备注册、设备接入、设备管理、数据采集与数据存储功能;医疗监控应用层部署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系统医疗健康数据来源于物联网平台,即医疗传感设备上报的数据。如申请号为cn202010398403.1的发明专利,公开 一种应用5g技术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单元(1)、5g通讯连接单元(2)、信息传递加密单元(3)、兼容性交流平台(4)、在线诊断单元(5)和诊断反馈单元(6);其中:数据采集单元(1),通过家庭用医疗设备仪器检测并实时监控诊疗对象的生理数据,并将数据通过5g通讯连接单元(2)传递至信息传递加密单元(3),同时可接受诊断反馈单元(6)的反馈信息。上述现有发明专利均不能针对患者的个人具体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以提供相应的针对性和个人化医疗建议,无法实现精准医疗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以解决现有远程医疗监控系统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个人情况及分析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以提供相应的医疗建议的问题。

2、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包括患者端医疗采集设备、智能传输设备、信息处理设备、远程医疗服务端,所述的患者端医疗采集设备包括患者基础信息采集模块、患者生命体征采集模块;

3、患者基础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患者基础信息参数,包括患者的骨龄gl、体重指数bmi;

4、骨龄通过腕关节或者膝关节x线拍摄,再根据gp图谱法或者tw3评分法或者计算机骨龄计算系统进行骨龄测定,骨龄表示患者的实际生物年龄,也间接反应患者的实际生理年龄,一般来说,骨龄越高,患者的实际生理年龄也越大;

5、体重指数bmi可通过智能身高体重测量仪进行测定,或者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体重指数bmi=患者体重(kg)/身高2(m2);体重指数bmi可提示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营养状态等,一般情况下,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在18.5~23.9 kg/m2内属正常范围;

6、患者生命体征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不同时刻的患者生命体征参数,包括不同时刻的患者的体温twt、血压xyt、血氧饱和度xbt、血糖浓度xtt;其中,血压xyt包括收缩压xyst、舒张压xyft;

7、体温twt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等;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若患者体温∈(37℃,38℃],视为低热,若患者体温∈(38℃,39℃],视为中度热,若患者体温∈(39℃,40.5℃],视为高热;

8、血压xyt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包括收缩压xyst、舒张压xyft,通过电子血压计测量;其中,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正常血压:收缩压应<130mmhg,舒张压<85mmhg,血压正常高限或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5~89mmhg,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

9、血氧饱和度(so2)xbt是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hb)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可以对肺的氧合和血红蛋白携氧能力进行估计;血氧饱和度xbt采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进行测量,将光电传感器套在患者手指上,并以λ=660 nm的红光和λ=940 nm的近红外光作为射入光源,测定通过组织床的光强度,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氧饱和度;正常人体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为95-100% ,医学上认为血氧饱和度(so2)<90%为低氧血症的标准;

10、血糖浓度xtt是指任意时刻抽取人体静脉血或者末梢血所测量得到的葡萄糖含量值,单位为毫摩尔每升(mmol/l),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正常人在空腹全血血糖浓度为3.9~6.1mmol/l,若空腹全血血糖浓度超过6.1mmol/l称为高血糖,若血糖浓度低于3.9mmol/l称为低血糖;

11、智能传输设备用于将患者端医疗采集设备所采集的患者基础信息参数,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参数上传至信息处理设备;

12、信息处理设备对于来自智能传输设备的患者基础信息参数、患者生命体征参数进行定向数据处理,得到第一患者综合基础评价指标jcpz、第二患者综合生命体征稳定系数smwx,并进一步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处理,判定出患者的不同等级风险状态;

13、远程医疗服务端根据患者的不同等级风险状态选择不同的远程医疗服务策略。

14、优选的是,第一患者综合基础评价指标jcpz通过对患者的骨龄gl、体重指数bmi与标准体重指数bmis的绝对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各参数相关联,关联公式如下所示:

15、;

16、其中,参数意义为:bmis的设定值为21.0kg/m2,为骨龄影响因子,(插入公式)0.38≤≤0.66,为体重指数影响因子,0.24≤≤0.51,c1为常数修正系数。

17、优选的是,通过不同时刻的患者的体温twt计算体温稳定系数twtx,计算公式如下:

18、;

19、其中,参数意义为:tws表示标准体温,其设定值为36.5℃,t表示不同时刻患者体温参数的编号,t=1、2、3、4、……、n,n为正整数。

20、优选的是,通过不同时刻的患者的收缩压xyst、舒张压xyft计算血压稳定系数xytx,计算公式如下:

21、;

22、其中,参数意义为:表示理想收缩压,=120mmhg,表示理想收缩压,=80mmhg,t表示不同时刻患者血压(包括收缩压及收缩压)参数的编号,t=1、2、3、4、……、n,n为正整数。

23、优选的是,通过不同时刻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xbt计算血氧饱和度稳定系数xbtx,计算公式如下:

24、;

25、其中,参数意义为:xbmax表示最大血氧饱和度,xbmax=100%,t表示不同时刻患者血氧饱和度参数的编号,t=1、2、3、4、……、n,n为正整数。

26、优选的是,通过不同时刻的患者的血糖浓度xtt计算血糖浓度稳定系数xttx,计算公式如下:

27、;

28、其中,参数意义为:表示正常空腹全血血糖最大值,=6.1mmol/l,表示正常空腹全血血糖最小值,=3.9mmol/l,t表示不同时刻血糖浓度参数的编号,t=1、2、3、4、……、n,n为正整数。

29、优选的是,第二患者综合生命体征稳定系数smwx通过对患者的体温稳定系数twtx、血压稳定系数xytx、血氧饱和度稳定系数xbtx、血糖浓度稳定系数xttx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各参数相关联,关联公式如下所示:

30、;

31、其中,参数意义为:为体温影响因子,为血压影响因子,为血氧饱和度影响因子,为血糖浓度影响因子,且>>>>0,=1.73,c2为常数修正系数。

32、优选的是,并进一步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处理,判定出患者的不同等级风险状态,具体为:并进一步对第一患者综合基础评价指标jcpz、第二患者综合生命体征稳定系数smwx进行综合量化处理,生成患者综合评价指标zpj,量化处理公式如下:

33、;

34、其中,q为常数修正系数,且1.18≤q≤1.56;

35、并设置第一评估阈值为1,设置第二评估阈值为2,且1;当时,则判定患者当前处于为低风险状态,表示患者健康状况良好,病情稳定;当时,则判定患者当前处于为中风险状态,表示患者健康状况较差,病情较不稳定;当时,则判定患者当前处于为高风险状态,表示患者健康状况差,病情不稳定。

36、优选的是,远程医疗服务端根据患者的不同等级风险状态选择不同的远程医疗服务策略,具体为:

37、若远程医疗服务端接收并显示患者当前处于为低风险状态,医务人员对该患者采取保持当前用药剂量或者适当降低用药剂量的措施,但用药剂量不低于最小用药量,并安排正常出院或提前出院,出院后保持随诊状态;

38、若远程医疗服务端接收并显示患者当前处于为中风险状态,医务人员对该患者采取适度加大用药剂量的措施,且用药剂量控制在安全用药的最大剂量的范围内,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长,以观察患者后续病情发展;

39、若远程医疗服务端接收并显示患者当前处于为高风险状态,医务人员对该患者加大用药剂量的措施,但用药剂量控制在安全用药的最大剂量范围内,必要时结合手术治疗,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长,以观察患者后续病情发展。

4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41、本发明通过采集患者的骨龄gl、体重指数bmi等患者基础信息参数,以及不同时刻的患者的体温twt、血压xyt(包括收缩压xyst、舒张压xyft)、血氧饱和度xbt、血糖浓度xtt等包括收缩压xyst、舒张压xyft,并进一步进行定向数据处理,生成第一患者综合基础评价指标jcpz、第二患者综合生命体征稳定系数smwx,再对二者进行综合量化处理,生成患者综合评价指标zpj,通过比较zpj与预设阈值,评定患者的不同等级风险状态,进而为患者提供不同的远程医疗服务策略,为患者提供精准医疗服务,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实时可视化的医疗决策支持。

42、本发明针对患者的个人具体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以提供相应的针对性和个人化医疗建议,为医院实现精准医疗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及提供医学数据支持。

43、本发明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实时连接,实现了实时监控,通过信息处理设备对患者基础信息参数、生命体征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更加及时的医疗建议,为患者不同阶段合理用药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提供医疗服务参考;本发明所提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具有便捷、高效、安全的特点,适用于临床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提高就医诊断时效,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医疗系统的负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