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延长支撑的下颌骨外固定支架

文档序号:35626185发布日期:2023-10-05 22:49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延长支撑的下颌骨外固定支架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延长支撑的下颌骨外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1、临床上创伤、肿瘤、感染等常会破坏下颌骨结构及其完整性,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下颌骨缺损的重建与颌面部美观及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针对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有:血管化的骨瓣移植修复、游离髂骨或肋骨移植、单纯重建钛板或个性化假体修复等,下颌骨重建操作的实际困难包括下颌残端的重新定位、髁突位置的恢复、带血管植骨的高度和形状、咬合关系的恢复等,为了尽可能准确而快速的重建下颌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并总结概括了其优缺点,包括颌间固定,下颌定位导板、重建骨板的预成型、模型手术、虚拟手术等,特别是腓骨重建下颌骨手术中广泛应用了虚拟手术设计及cad/cam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下颌骨重建术的精确性,有效且准确的指导下颌骨重建术的进行,但其弊端是手术耗时长,且成本昂贵;重建骨板的预成型其精确度取决于外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为误差,并且存在不能充分贴合等情况,术中可能发生钛板滑动而错位固定,引起定位误差,不能实现与术前设计向匹配的固定关系;颌间固定使用范围较小,对下颌支的较大范围的缺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颌间结扎法使上下颌骨位置相对固定,但结扎过程中仍然存在微动等误差,降低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从而影响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的恢复;重建板可以立即进行下颌骨重建,但是当病变向外生长至面颊软组织,需采用双重建钢板技术,但至少需要2套重建板,有时固定强度不够,且下颌骨重建板结构相对较复杂,存在一定的定制周期,手术过程繁琐,患者体验不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颌骨节段性切除后,往往采用咬合板及颌间结扎固定上下颌骨的咬合关系。对于双侧下颌骨切除,如何维持原咬合关系,稳定双侧下颌骨残端位置,一直是下颌骨重建工作中的一难点。

2、在现有技术中,一种下颌骨临时外固定装置存在对控制剪切和扭转应力效果较差的问题,另外在现有一种自锁式固定系统中虽然考虑到控制剪切和扭转应力的摩擦力这些生物力学的变化,但不适合于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下颌骨缺损重建。

3、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相关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下颌骨外固定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延长支撑的下颌骨外固定支架,以解决上述提到的现有装置存在对控制剪切和扭转应力效果较差、以及不适合于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下颌骨缺损重建的相关问题。

2、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延长支撑的下颌骨外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固定架以及若干个固定针,所述第一安装件以及第二安装件分别间隔活动连接与固定架顶部,若干个所述固定针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件以及第二安装件活动连接。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安装件以及第二安装件的相互配合,便于将下颌骨断面的两侧进行连接固定,从而达到对下颌骨固定的效果;通过固定架,便于固定安装第一安装件以及第二安装件,从而使得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若干个固定针,便于与患者的下颌骨连接固定。

4、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架个数为1,所述固定架的顶部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螺纹杆,所述固定架靠近第一滑槽的侧壁设有第一旋钮,所述第一旋钮贯穿固定架侧壁壁厚与第一螺纹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另一端垂直活动连接于第一滑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外侧壁设有第一滑块,且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螺纹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件设于第一滑块的顶部;

5、所述固定架的顶部靠近第一滑槽的一侧垂直设有l形架,所述l形架的内侧设有铰接块,所述l形架的顶部设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的一端分别贯穿l形架、铰接块以及固定架的侧壁壁厚设于固定架底部,所述第二安装架的一侧平行设于铰接块远离l形架内侧的外侧壁。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滑槽,便于放置第一螺纹杆以及第一滑块;通过第一螺纹杆,便于带动第一滑块在滑槽内水平移动;通过第一旋钮,便于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水平移动;通过第一滑块,便于固定安装第一安装件,从而改变第一安装件与第二安装件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宽度的下颌骨断面;通过l形架,便于固定安装第一螺栓;通过第一螺栓,便于控制铰接块在l形架内侧的松紧程度,从而达到对铰接块调节固定的效果;通过铰接块,便于调节第二安装架的角度,使得第二安装架更能贴合下颌骨的幅度。

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架个数为2,分别为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之间采用转向件铰接,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一支架远离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二旋钮,所述第二旋钮贯穿第一支架的侧壁壁厚与第二螺纹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另一端垂直活动连接与第二滑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外侧壁设有第二滑块,且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螺纹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件设于第二滑块的顶部;

8、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顶部设有角度调节件,所述角度调节件的底部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三滑槽的底部垂直于第三滑槽长度方向设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的一端经过第三滑槽与螺纹孔连接,所述第二安装件设于角度调节件顶部的一侧边缘部,且所述第二安装件与第二支架垂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便于放置第一安装件以及第二安装件;通过转向件,便于实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角度调节功能,从而使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更加符合下颌骨的幅度;通过第二滑槽,便于固定安装第二螺纹杆;通过第二旋钮,便于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通过第二螺纹杆,便于带动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内水平滑动;通过第二滑块,便于固定安装第一安装件,从而带动第一安装件水平移动;通过第三滑槽,便于角度调节件在第三滑槽上水平滑动;通过角度调节件,便于改变第二安装件的角度;通过螺纹孔以及第二螺栓的相互配合,便于角度调节件在第三滑槽内水平滑动后进行固定。

1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螺栓,所述第一安装板设于第一滑块的顶部,所述第二安装板设于第一安装板的顶部,所述第三螺栓设于第二安装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三螺栓的一端贯穿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的壁厚与第一安装板活动连接;

11、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凹槽,若干个所述第一凹槽与若干个所述第二凹槽相互配合形成若干个第一放置孔,若干个所述固定针设于若干个第一放置孔内。

1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螺栓,所述第一安装板设于第二滑块的顶部,所述第二安装板设于第一安装板的顶部,所述第三螺栓设于第二安装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三螺栓的一端贯穿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的顶部壁厚与第一安装板活动连接;

13、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凹槽,若干个所述第一凹槽与若干个所述第二凹槽相互配合形成若干个第一放置孔,若干个所述固定针设于若干个第一放置孔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安装板的相互配合,便于实现对若干个固定针进行夹持固定;通过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形成的第一放置孔,便于放置若干个固定针;通过第三螺栓,便于调节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的间距,从而达到对若干个固定针进行固定安装的效果。

1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安装件包括第三安装板、第四安装板以及第四螺栓,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一侧与铰接块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安装板与固定架平行,所述第四安装板设于第三安装板的顶部,所述第四螺栓设于第四安装板的顶部,且所述第四螺栓的一端贯穿第四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的顶部壁厚与第三安装板活动连接;

16、所述第三安装板的顶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安装板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四凹槽,若干个所述第三凹槽与若干个所述第四凹槽相互配合形成若干个第二放置孔,若干个所述固定针设于若干个第二放置孔内。

1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安装件包括第三安装板、第四安装板以及第四螺栓,所述第三安装板垂直设于角度调节件的一侧,所述第四安装板设于第三安装板远离角度调节件的一侧,所述第四螺栓设于第四安装板远离第三安装板的一侧,且所述第四螺栓的一端贯穿第四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的侧壁壁厚与第三安装板活动连接;

18、所述第三安装板远离角度调节件的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安装板靠近第三安装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第四凹槽,若干个所述第三凹槽与若干个所述第四凹槽相互配合形成若干个第二放置孔,若干个所述固定针设于若干个第二放置孔内。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安装板以及第四安装板的相互配合,便于实现对若干个固定针进行夹持固定;通过第三凹槽以及第四凹槽形成的第一放置孔,便于放置若干个固定针;通过第四螺栓,便于调节第三安装板与第四安装板之间的间距,从而达到对若干个固定针进行固定安装的效果。

2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角度调节件包括第一旋转板、第二旋转板以及第五螺栓,所述螺纹孔设于第一旋转板的底部,所述第二旋转板设于第一旋转板的顶部,所述第二安装件设于第二旋转板的一侧,所述第五螺栓设于第二旋转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五螺栓的一端贯穿第二旋转板和第一旋转的顶部壁厚与第一旋转板活动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旋转板以及第二旋转板的相互配合,便于改变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板一侧的第二安装件的角度,从而实现第二安装件的多角度安装的目的;通过第五螺栓,便于调节第一旋转板以及第二旋转板之间的间距,从而达到第二旋转板能够在第一旋转板顶部旋转固定的目的。

2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靠近转向件的一侧设有第六螺栓,所述第六螺栓的一端贯穿第一支架的顶部壁厚与转向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靠近转向件的一侧设有第七螺栓。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六螺栓以及第七螺栓,便于调节转向件的松紧,从而对调节后的转向件进行固定,防止两侧的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发生晃动。

24、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在本发明中,在切除下颌骨病损后,通过本装置的各个部件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对角度以及方向的调节,从而使本固定支架具备能够贴合下颌骨轮廓的能力;同时术中髁突位置保持相对稳定,能够使截骨游离端具有有效支撑,可避免髁突由于游离出现扭曲而发生的位置改变,对控制剪切和扭转应力效果较好。此外,由于本装置的固定针设计较长,对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下颌骨缺损行外固定时不会产生异常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